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 搜狐网财经频道独家现场直播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2004理事大会
金融、资本与对策
时间:2004年7月10日下午
地点:国谊宾馆三层第一会议厅
主持人:王端端(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主持人)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如何走出困境,我觉得谢赓主任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我们整个的市场现在进入了困境,这个困境是13年来最不灵活的,最不清楚的,不知道什么原因,以前多多少少还知道,这次2001年的这次差不多已经三年多时间了,看来还是看不清楚的未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中国资本市场永久债的缺陷,这个人一旦内在出了问题,这很麻烦,需要根本性的治疗。我们这个市场内在的资本结构出了问题,我们的盈利模式出了问题。整个资本市场的盈利模式都出了问题。包括证券公司,整个证券行业包括基金管理公司,也包括我们普通的投资人,我们都没有找到一条正常的以市场需要相适应的盈利模式。当然这个分析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我们市场的盈利模式建立在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的基础上,我们现成的市场盈利模式是一种风险大大高于收益的一种模式。前十年从90年到2001年,这十年来不断地累计风险,因为风险大大超过了收益,超过部分就是累计下来,风险一旦出现它是不会消失的。当然他可以以流动的方式流动起来,也可以以沉淀的方式沉淀下来。我们更多的是以沉淀的方式在沉淀下来。所以我在想,2001年以后的三年多,可能是前11年我们盈利模式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的一种自然反映,一种市场的反映。
我们的行业,我们很多属于有超额利润的行业,基本没有民营资本开发,电信、石油怎么开发?这个都有超额利润,我们基本开发的是充分竞争的行业,这些行业利润是平均化,这个是他所从事的产业,这是他的收益部分,你可以看到它的成本是高成本,它的金融成本高于社会平均成本,因为金融领域显然更为开放,他只有走那些要比社会平均金融成本高得多的方式来融资,这块成本大大超过他所从事行业的收益。这种盈利模式怎么来维持下去呢?之所以这样,是反映了我们整个的中国经济体制进行了25年,应该说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没有做到匹配性,我们很多开放做的不够,某种意义上说,对非国有资本的行业还是太少,出来的都是恶性竞争的行业,他们的融资渠道没有,或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这种模式在整个证券业也是这样的,那样一种盈利模式怎样能生存下去,他只能不断累计,然后一下爆发完了,最后几十个证券资本一下爆发就完了。
现在之所以会这样,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结构本身出了问题,国务院九条意见,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把握了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那样一个很好的政策没有一个实施的制度,他建立在空中楼阁上,飘在上面起不了作用,很好看起不了作用,因为我们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结构,这个是什么呢?股权分裂或者股权分置,这样一个资本市场的基础结构怎么能发挥作用呢?2/3不流通,1/3流通,2/3不流通的,他想赚钱就想赚1/3流通的钱,他们在博弈,他们不是和市场博弈,他们股东之间博弈,一个制度的设计使股东之间就博弈,公司怎么搞得好呢?公司搞不好,制度上就没有前途了,他们使非流通的股东和流通的股东在打架,最后都是控股股东赚流动股的股东的钱,而且流通股股东要承担市场的全部风险,无论是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还是公司业绩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通过股票价格下跌来变化,这个都由流通股东承担,非流通股东,公司搞的好坏跟他毫无关系,这样的结构设计他怎么能使上市公司做得好。这两条原因必然使我们的情况这样,要走出困境必须从这两个方向开始,一个寻找一个盈利模式,第二个从根本上下力气把股权分裂,流动性分裂的问题彻底解决,否则的话永无安宁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