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搜狐财经 > 营销·经理人会所 > 财富传奇-搜狐财经

从文艺片到商业片 张艺谋和他的老板兄弟

BUSINESS.SOHU.COM 2004年9月28日17:10 [ 李 彬 ] 来源:[ 商界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理财为什么有人富了 而有人不行 银行还款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公有钱 女人就高人一等吗
股票中国股民一定要活下来 托起的千点能走多远 “国九条”成了谁的道具
评论马英九胜利得太窝囊了 中国人应该感激格林斯潘 “买椟还珠”与商品过度包装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注定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影片。

  2003年4月,《十面埋伏》摄制组一百多号人即将启程赴乌克兰开机,“非典”突袭北京,开机时间被迫一拖4个多月,直到9月初最终成行。然后是张艺谋倾心种植的“视觉花海”变成了萋萋荒草;然后是男主角金城武受伤,女主角梅艳芳逝世;然后是乌克兰的冬天提前到来……《十面埋伏》的拍摄进程几次被迫中断,2004年1月,张艺谋在空前的精神压力下撑完最后一个镜头。

  2004年7月10日,张伟平投资2000万元的《十面埋伏》首映式在首都工人体育馆举行。演出当天,一场北京市十年未遇的暴雨突然降临,市政设施几乎瘫痪。但为了一睹传说中的超豪华庆典,所有上万观众依然准时赶到,头顶瓢泼大雨,下坐冰凉板凳,为盛大而精彩的晚会激情呐喊,群情激昂。同样在暴雨中激动不已的张伟平,“从现场的热度里触摸到了票房的温度”。

  一个月后,当记者来到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采访时,放映18天的《十面埋伏》国内票房已达1.5亿元,海外版权收入2亿元。董事长张伟平告诉我们,这一票房成绩是在遭遇盗版和媒体普遍负面报道的“埋伏”后取得的。

  据国家电影总局公布的统计数字,稍早于《十面埋伏》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后天》和《特洛伊》,票房收入分别为7000万元和5000万元;而在2004年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上,前50位国产影片的票房总和为1.08亿元,不敌《十面埋伏》18天的收入。

  平凡的数字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故事——一个商人和一个艺术家,是以怎样的方式携手同行,实现了“中国电影产业化振兴的一次经典跨越”?

  女人和友谊

  1977年,19岁的张伟平从沈阳来到北京,顶替去世的母亲进入北京第四人民医院,做了一名药剂师。

  药剂师一做就是10年。此后外资企业蜂拥进入中国,张伟平跳槽至西门子公司北京代表处,任商务部经理。随后他娶妻生子,呼朋唤友。与生俱来的豪放性格,令其在诸多领域人脉广泛,信息通达。

  信息通达的人常常感到很痛苦,因为眼看着“海”里漂着浮财,而自己却天天在岸边喝酒。1990年张伟平终于顶不住了,他拿出因外企高薪所得的积蓄十几万,与两位朋友合资40万,扑通“下海”成立公司,做房地产。

  这是一段亏钱比赚钱还难的岁月。张伟平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中国的房地产都是草寇式操作,同时绝对暴利:首先拿土地不要现金,你有一个计划书,完成一个审批手续,你的地就可以批下来;拿到土地使用证后,就可以请设计师,设计师的钱也是秋后结账;图纸一画出来,你再盖一个样板间,就可以卖楼花收钱了。”

  资金像滚雪球一样滚了起来,此后张伟平还投资了诸如航空食品、医药代理一类的企业,也是不声不响稳稳当当。1993年,有钱人张伟平开始想为自己置办一点固定资产,于是拉着一个贴心贴肺的“哥们儿”陪同,来到正在卖楼花的北京阳光广场样板间看房。“哥们儿”溜达来溜达去地摇头:真正的房子肯定修不到样板间这样好,细节做不到。张伟平没顾上他的提醒,而是忙前忙后地排队交定金——瞧这盛况,说不定一个星期后就得涨价。房子买了下来,3年后,它成了两人共同的公司所在地。

  这“哥们儿”就是张艺谋——当时已经因《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电影红透全世界的大陆导演。此时距他们的相识,已经4年时间。

  10年后张伟平就在他买下的房子里,给记者回忆他和张艺谋是如何因女人而相识的:

  那是1989年吧,那时候我是个地地道道的电影盲,在外企工作的太太却是电影迷,《红高粱》全国播映后她就成了巩俐的影迷。有娱乐圈的朋友举行家庭PARTY邀请我们参加,同时还说邀请了国内一大帮明星、导演什么的,其中包括张艺谋和巩俐。

  我对电影没兴趣,不想去;据说艺谋不爱凑热闹,当时也不想去。后来我是陪太太去了,他是陪巩俐去了。两个大男人在场合上都沉默寡言,显得很不入流。吃完饭后,艺谋要提前告辞,我正好无聊就开车送他,奇怪的是我们在车上却聊得十分投机。10天之后,巩俐打来电话,请我和太太到他们家打麻将。

  交往就此开始。女人拉家常,男人侃社会,“性格脾气秉性,做人做事,一聊起来就发现在一个平台上”。张艺谋话少,张伟平话多;张艺谋常有艺术家的偏执和激情,张伟平常拿些世俗生活的常态来调剂;张、巩二人在生活上都呈“白痴”状,而且行踪不定,于是在北京一有什么问题就赶紧找“伟哥”(巩俐对张伟平的称呼)。而“伟哥”总是热心热肠神通广大,让人信任和放心。

  这为他们此后关于电影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但仅有这样的基础显然并不够。多年来中国电影圈呈现的生态是,制片人和导演没有合作之前是朋友;但合作之后出现矛盾甚至成为“仇敌”的,达90%以上。导演是花钱的,制片人是给钱的;花钱的总是希望花得越多越好,给钱的希望给得越少越好——天生的角色矛盾,一个心态和细节处理不好,擦枪走火就在所难免,整部电影甚至整个公司就会砸锅。

  所以更重要的是,从1989年到1995年,张伟平和张艺谋长达6年的纯粹友谊,令彼此将对方看得非常清楚——从人格上,利益上和做人做事的方式上。于是1995年至今近10年的时间,张伟平和张艺谋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界合作时间最长,最令人眼红的“黄金拍档”。

  而合作的缘起却是张艺谋的“情变”。1995年,张艺谋和巩俐拍完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后,巩俐突然提出分手,并很快下嫁香港商人黄和祥。张、巩之变引起业界大哗,因为多年来张艺谋所致力打造的就是巩俐的品牌,品牌就是票房焦点。票房焦点消失了,张艺谋的电影还有市场吗?

  果然,海外投资商迅速对新筹拍的《有话好好说》2600万元的投资提出异议,准备只给1000万了。张艺谋经过痛苦思考,断然和投资商解除合作协议。

  此时张伟平已经是北京小有实力的房地产商,看见“老哥们儿”受委屈,拍案而起:“我投这部电影!”

  张艺谋听见这个从不看电影的人说这话,吃了一惊,说:“这事你行吗?再考虑考虑吧!”

  “不用考虑,我帮你。”

  “那,我给你剧本看看?”

  “不用,你是专家,你认为行就投。”

  半个月后,张伟平说服合作伙伴,停掉一个房地产项目,将2600万元现金划到了《有话好好说》的名下。

  品牌张艺谋

  有钱开工顺风顺水。几个月过去,电影快拍完了,张艺谋找到张伟平:“下一步怎么办?”张伟平云里雾里:“什么下一步?资金不都到位了吗?”张艺谋大急:“电影拍完了还要发行啊!不卖出去怎么收回投资?”张伟平一拍脑袋:哦,还要发行!

  《有话好好说》的发行就这样“脚踩西瓜皮”仓促一溜,毫无章法套路地开始了。尚幸张艺谋在海外市场威名赫赫,很快欧洲最大的电影公司法国高蒙的副总裁亲自飞到北京,约张伟平及太太吃饭兼谈判。

  谈判很顺利,合同都几乎要敲定了;然而吃饭吃得很憋气,法国人“舍我其谁”的傲慢令张伟平食不下咽,最后终于拂袖而去。第二天,张伟平甩手就把海内外发行权给了国内一家刚刚成立的影视公司。

  这家影视公司在支付了800万元国内版权费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因为海外市场对他们而言鞭长莫及,始终做不进去,最后时机又被耽误了。张伟平投资回收还差一大半,此刻在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却不禁踌躇起来。

  根据合同,张伟平一起诉,就能拿回自己所有的投资,甚至还能赢利。然而官司一打,“张艺谋离开巩俐后的第一部电影做砸了,海外没卖出去”的新闻,一夜之间就会挤爆娱乐媒体的头条。如此一来,帮朋友岂不成了害朋友?

  这当然不是张伟平的风格。他撕掉了合同和起诉书,把电影拷贝搬回家,“挂起来自己慢慢欣赏”,并私下里认为自己功德圆满了。

  然而一部电影亏掉朋友1000多万,张艺谋心中的歉疚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谁还会在这个时候给他投资呢?张伟平一看这阵势,那不是自己还得做下去吗?如果此事成为一个长期行为,那就得好好思考一下怎么去做了。

  1996年岁末,张伟平约张艺谋在北京民族饭店谈下一步计划。等待的时间,张伟平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看到有人写关于巩俐的文章:“……钻戒珠宝因为戴在巩俐身上而幸福发抖,宝马香车因为亲近了巩俐的肌肤而欲入博物馆。”当时巩俐之红,堪称红遍全球。然而巩俐越红,离开巩俐后的张艺谋就越不顺。张伟平突然福至心灵——我们不应该再去创某某明星的品牌了,而应该创“张艺谋”三个字的品牌。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张艺谋才是电影的灵魂,演员只是亮点;凡张艺谋的电影,离开了谁都可以,用谁演都能成功!

  这一年,张伟平投资1000万元注册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自任董事长,张艺谋任艺术总监。新画面影业公司宣布一年里同时投拍两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两部电影都决定一个明星不用。

  张艺谋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挑了一个叫章子怡的学生——唯一的表演经历就是拍了一个“京酒”的广告,而且只露了半个脸——做《我的父亲母亲》的女主角;然后去遥远的农村,选来一个完全没有表演经历的魏敏芝,做《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

  结果两部电影都拍出了“让人心灵震撼”的效果,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魏敏芝甚至一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表演奖。市场效果也很好,新画面公司因此拿回了前一部电影亏掉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两部片子,‘导演是电影的灵魂’才开始被业界公认,张艺谋的品牌才真正得以奠定。”有媒体如此评论道。

  这两部片子的合作令张伟平对张艺谋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一个完全为电影而活的人,我越来越相信他对电影的感觉和才能,国内无人可比。于是我给新画面影业公司定了一个新的使命——完全为张艺谋的电影而存在。”

  合作由此进一步定型。在包括司机、秘书在内一共只有16个人的新画面公司,张艺谋具有极大的决定权,比如影片投资额大小、演员阵容的组成等等,并对每一部电影的收益拥有提成。而除导演以外的所有事情,都归张伟平打理,他甚至把两个人的分工比喻为“一个是种萝卜的,一个是卖萝卜的”。

  然而“种萝卜”和“卖萝卜”的关系一直维持了近10年,张伟平认为其核心还不仅在于外在的合作结构,更在于内在的绝对信任:“艺谋是一个有强烈敬业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人,而他也会相信我是这样的人。比如在拍摄《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整个摄制组吃住行全部在山区,没有发票,只有白条。十几箱的白条,好比一个良心账,如果不是双方绝对的信任,稍微有一点怀疑,你看着这些白条就会像看着一堆问题。”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渐渐二人从观念上也开始相互影响。比如张伟平常向张艺谋喋喋不休这样的观点:在中国做电影你一定要跟政府合作,要去发现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你不能觉得你是多大的艺术家,是世界级的电影大师,就可以不顾中国的国情;美国不也有电影审查制度吗?他们宣扬的,不也是一种美国精神吗?张艺谋慢慢点头,并逐渐从一种压抑、扭曲的文化心理状态,过渡到今天明亮、舒展、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来。

  而张伟平说:“少一些商人味儿,多一些人性味儿,少一些做作,多一些本色,是我从张艺谋身上学到的人生最大的财富。”

  从文艺片到商业片

  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各种圈内外加身的荣誉,掩盖不了一部部影片票房低迷的尴尬。

  以艺术家自居的导演们一方面依赖商业,一方面又反感商业;一方面四处寻找投资,一方面又拿了钱就拍一个少数“精英”才看得懂的“高雅艺术”。于是投资商纷纷破产,电影院越来越冷清,导演们越来越清闲。常在海外奔走的张艺谋认识到,如何从“小众电影”向“主流电影”转型,是中国演艺界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转型则必然遭遇阵痛。2000年新画面公司投拍的主流电影《幸福时光》,盘点下来又赔了钱。

  当然转型也需要机遇。2001年美国导演李安执导电影《卧虎藏龙》,全球票房大获成功,并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这让张艺谋看到了中国古典武侠片经过商业包装后的巨大魅力。

  《卧虎藏龙》的制片人之一江志强是张艺谋的朋友。张伟平、张艺谋、江志强匆匆聚在北京一合计,决定复制《卧虎藏龙》的成功模式,打造一部地地道道国产的商业武侠片——《英雄》。这也是张艺谋从主观意识上,第一次以“纯商业片”定位自己执导的电影。

  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充满风险故而需要绝对自信的事情。它首先需要重新疏导自己的观念:商业片是什么?不是叫好不叫座,而是必须叫座,哪怕叫好的声音微弱一点;那么什么样的电影才会叫座?全世界只有一个标准——好看,而且是让最大范围的观众,从5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都觉得好看;那么又怎样才能好看?好莱坞的经验告诉他们,必须是大投资、大制作、明星阵容、视觉冲击……

  其次从每一个操作的环节都要贯穿商业意识。比如投资如何降低风险?国外成熟的商业片操作手法就是融资:自己投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国外的风险投资,而且剧本都要让国外投资银行认可。如此一来,《英雄》的投资额度在得到3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后,飙升到2.9亿元人民币——尽管还不到好莱坞大片的1/5,但已是中国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投入。

  又比如如何判断市场重心?《卧虎藏龙》全球票房达十几亿人民币,然而大陆由于盗版猖獗,票房并不理想。可以想象,《英雄》的主要收入还是在海外市场。那么该片在“生产”过程中,就必须较多地顾及欧美观众的欣赏习惯。

  而商业片成功与否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环节,就是营销。电影如何营销?尤其是在中国如何营销电影?这是张伟平最关心的问题。因为根据协议,海外市场的营销和收益,都由江志强代表风险投资方操控,国内票房才是新画面公司盈亏的关键。

  要营销就必须先了解市场现状。2002年底,《英雄》拍摄完成,张伟平在新画面公司60个平方的小会议室连续开会,向有关人员分析收益渠道和市场现状,主要观点概要如下:

  ——国内市场收益主要有三个方面:1、总票房的40%归新画面公司;2、贴片广告;3、出售音像版权。

  ——问题也有三方面:首先电影作为非必须消费品,观众的关注率越来越小,大家的娱乐方式太多了,不容易兴奋了。其次国产电影的炒作方式太千篇一律,不是主要演员的花边新闻或丑闻,就是导演带着一帮明星走四方——大家见多了,不当回事了。最后是盗版凶猛。在西方,人们会认为周末的时候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是一种享受;而在中国,人们习惯去租盗版碟,躺在自家沙发上廉价地把这事给办了。

  ——那么营销的关键是什么呢?第一手段要新鲜,要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关注;第二防盗版要不遗余力。

  防盗版的事说来就来。由于参评奥斯卡奖的需要,《英雄》选择在深圳进行为期一周的公映。张伟平挑选了深圳一家刚建成尚未营业的影院,将放映厅里的天花板全部挑掉,以防止偷拍行为;同时每一位进场的观众,必须接受像飞机安检一样的程序。

  盗版被彻底地遏制了,黑市上《英雄》的音像版权由此被炒到500万元——而此前中国电影音像版权最多也只卖到过30万元。这种形势下张伟平再生一计:全世界没有一部电影是在公映之前出售音像版权的,而我们的策略是不仅要卖,而且要拍卖,起拍价500万元。

  拍卖场不是谈判桌,拍卖场是赌场。全国的音像发行商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一较劲,《英雄》拍出了1780万元的天价。媒体一阵爆炒,张伟平借势造势,斥资130万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规模空前的首映式,中外500多家媒体应邀出席。

  随后张艺谋率领明星阵容的全国推广活动,张伟平也予以别出心裁的包装。他租用比尔·盖茨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坐过两驾公务机巡回各大城市。“这两架飞机每到一处,都成为当地媒体的报道焦点”。

  张伟平出奇制胜的造势效果和张艺谋第一部武侠片的神秘号召,形成了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组合。至2003年底,新画面在大陆市场不足3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获得了1.3亿的回报(其中2.5亿总票房的40%为新画面所得,贴片广告2000万元,音像版权1780万元)。而海外市场仅北美一地的版权就卖出2500万美元,票房突破1亿美元。

  一个更加令张伟平和张艺谋开心的数字是,2003年国内所有上百部电影的总票房为5亿元,《英雄》一部就占了半壁江山。

  看《十面埋伏》去吗?

  2002年12月31日傍晚,张艺谋和几个助手走出电影工作室。助手们要回家过年,张艺谋要找地方吃饭。

  “导演晚上怎么过?”助手们离去之前问他。

  “我在大街上舞剑!”刚刚拍完《英雄》,正在构思《十面埋伏》的张艺谋,满脑子刀光剑影,满眼都是江湖情仇。

  “导演真可怜,一个人过年。”

  导演不认为自己可怜,他开车去了编剧王斌家,和王斌、李冯在街边吃了63块钱的“大餐”,又回到王家侃剧本。半夜4点,一个“革命性的细节”诞生了,张艺谋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飞刀门的大姐对小妹说,千百年来,江湖都是男人的江湖;现在,我要让它成为我们的江湖……大姐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这个角色非梅艳芳莫属。”

  可惜梅艳芳最终没能如张艺谋所愿,她在约定赶赴剧组的前夕去世。2004年1月,张艺谋千辛万苦一波三折地拍完《十面埋伏》最后一个场景,回到北京对着记录片镜头说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不能说我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可以说我是中国最勤奋的导演。”

  “中国最勤奋导演”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英雄》是如此的成功,但观众又是如此的目光炯炯,因此张艺谋绝不能有和别人相同的破绽。

  比张艺谋压力更大的是张伟平。由于《英雄》的票房神话,使得新画面公司有实力承担了大部分《十面埋伏》的投资。“但《英雄》的标竿在那儿,你得超越它——从推广模式到市场效果都需要超越。而且试图模仿它的电影很多,没有一个成功的。”张伟平认识到,电影营销是一门高度的需要创新的艺术。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在营销创新上,张伟平有着不可思议的、近乎癫狂的想象力。而他的自我评价则是,这些做法,完全来源于对电影市场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和把握。

  《广州日报》曾这样描述张伟平的“《十面埋伏》营销学”:

  ……第一招的使出是在拍摄期间,招式叫“越神秘越紧盯”,抓住了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理。自进入拍摄状态以来,剧组就对外彻底封锁了消息,不管记者们如何打探也不肯透露半点口风,最后逼得一些记者变成“特工”,将正常的采访变成偷拍。就这样在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状态下,《十面埋伏》成了人们心中最想揭开的谜。

  第二招是在戛纳电影节使出的,招式叫“距离美”,《十面埋伏》的首次露面没有选在国内,而是选在了万里之外的戛纳,在全球5000多名记者面前,剧组成员在电影放完之后登台亮相,他们露出的微笑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远隔万里的国内观众,远远地看见那些魅力无限的微笑和赞美的报道,渴望近距离一睹《十面埋伏》的心情也就格外迫切起来……

  然而在张伟平看来,前两招都是“吊胃口”,最后一招才是真正的临门一脚:他决定投资2000万元做一个首映式,让它变成一个“前无古人”的电影文化群众运动。

  要让观众参与!

  2004年6月,张伟平把张艺谋拉到新画面公司会议室,支起一块大大的演示屏幕;他和从香港、台湾、英国等地赶来的音响师、灯光师、晚会组织专家一道,第一次向张艺谋详细地解释他的首映式方案。张艺谋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没人想过也没人做过的事情。”

  2004年7月10日,主会场设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首映式,于狂风暴雨中拉开帷幕。这台仅导演组就达200人的超级经典晚会,以张艺谋和《十面埋伏》为中心思想,以20多位国内外一线歌星影星为内容,以最豪华大气的现场形式主义,首先震住了见多识广的北京市民,“那是一场10年来北京市最有现场激情的晚会”。

  晚会还在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成都、宁波设立分会场,通过租用卫星向六个分会场同时发送现场直播信号。这又是一个具有极大打击力和空前关注率的做法。

  同时张伟平免费将实况转播权授予了全国200多家电视台,由此形成了一次真正的全民推广:根据收视统计,全中国共有7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了这场晚会。

  《十面埋伏》尚未公映就成了一个文化事件,成了人们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看《十面埋伏》去吗?”成为那几天中国人的时髦问候语。

  一个星期后,《十面埋伏》公映;18天后,国内票房突破1.5亿元。

  紧接着盗版蜂拥而来。

  紧接着媒体的讨伐声蜂拥而来。

  对话张伟平

  记者:你和张艺谋自从转拍商业片以来,尤其是《十面埋伏》播映之后,可以说这些天你们是经历了一场“投枪和匕首的战斗”,当然也有“坚决捍卫”的声音。然而看上去你似乎并不在乎这些说法?

  张伟平(以下简称张):不是,我很在乎,但在乎有用吗?媒体一批判,第三天票房就哗哗哗下跌,从远远高于《英雄》到远远低于《英雄》。再创国内票房奇迹的想法不可能了,已经是既成事实了。

  张艺谋的电影好不好,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问题,有时候也是一个人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的问题。国外的院线老板没有听见我们的宣传,都是看了片子再买版权,比国内卖得还好。难道他们如此丰富的票房经验,会眼睁睁看着一部烂片下叉?所以今后我们会坚持我们做电影的原则:观众、票房才是硬道理,而不是媒体或某某专家是硬道理。

  记者:现在看来人们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从拍摄上,有人认为张艺谋背离了电影的艺术精神和艺术追求;二是从营销上,有人认为你透支了张艺谋的电影信用……

  张: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艺术家狂热地爱上了一个“完美的女人”,可是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几乎要疯掉。原来他的爱人要上厕所,而且,天哪,太难以置信了,她居然要拉屎。这就是人们的心态:张艺谋居然这么庸俗这么商业,拍电影竟是为了阿堵物(钱)。可是我要反问的是,没有阿堵物,你艺术得下去吗?我认为张艺谋敢旗帜鲜明地拍商业电影,这恰恰是他长远的艺术责任感,同时还包括他的勇气。

  关于透支电影信用,首先这个说法不专业,它根本就不懂市场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采取这种大规模的市场推广方式,大家都看见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救吗?全球都知道,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达、文化名片。好莱坞大片一般要拿出总投资的40%以上作为宣传费,它透支了吗?没有,它繁荣了。韩国政府为了抵制好莱坞“文化侵略”,规定全国电影院每年162天必须放国产片,于是韩国的电影也繁荣了。

  如果你很优秀,照中国的传统美德,是要收敛,而不能放开大嗓门吆喝。可这是商业社会,“酒好也怕巷子深”。而且从大艺术的高度,艺术的目的是提升、影响和娱乐民众。你高高在上离民众那么远,你的社会意义就实现了吗?这就是我的看法。

  记者:据说中国电影集团共有2000多人,而你们新画面公司是16个人,创造的产值却不相上下。所以国家电影总局对你们赞赏有加,评价你们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出路。但又有人说,你和张艺谋这种合作的模式可复制性很差,你认为呢?

  张: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复制,那要看缘分。但观念是可以复制的。我和艺谋共同的认识是,电影要成功,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与计算器的综合体;或者换句话说,你必须明白艺术转化为商品的另一门艺术。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记者:概括来讲就是走向市场,走向商业?

  张:是。

  记者:那么从操作上怎么去做?

  张:观念的问题解决了,操作的思路就很清楚了。无非是用商业的手段进行中外文化产品的角逐,首先打破国外大片无对手的状态,然后逐步树立本土电影的本土强势地位,以及走向世界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打一场行业与行业的战争,就是用电影的魅力和电影的营销,去击败同质化的生活方式——什么电视、游戏、麻将、旅游、夜总会等等,把观众重新拉回电影院来。

  电影营销是一个很专业的课题,《英雄》和《十面埋伏》都只是刚刚开始。比如好莱坞很多大片票房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0%,80%来自非银幕营销,就是电影的“后产品开发”。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记者:你现在的主要精力都在新画面吗?

  张:是的。

  记者:其它产业呢?

  张:运行很平稳,不需要太多精力。

  记者:你如何评价你现在的角色?

  张:应该说我更喜欢我现在的角色,这也许是我的天性。

  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因为我很性情,对商业利益的判断有时候并不是很准确,喜欢凭感觉,喜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地去决策。我也没什么大志,只想好好和艺谋合作做点事情。有时候也感到自己很累。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它的风险非常之大,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部影片就可能全歇了。而且做电影和做房地产不一样,房地产做砸了,房子还在那里,8000元卖不出去我5000元卖;电影做砸了,几千万资金就只剩下几卷拷贝,除了放给自己看,一文不值。

  记者:现在是不是很后悔当年你太太拉你去参加那个PARTY﹖

  张(大笑):不,我很幸运,是张艺谋让我成为了中华文化全球复兴的参与者。

  记者:中华文化全球复兴?这倒是一个很激动人心的概念。

  张:是的,中华文化全球复兴,你会在我和艺谋接下来的一系列影片中,看到我们如何不断地用商业的手段,去推动这一高尚的诉求。

  记者:祝你成功,祝你和张艺谋的合作健康长寿。

  张:谢谢!一定会的。

  (北京电视台徐薇女士,本刊记者徐雷、邓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 张艺谋“十面埋伏”摇身变网游 鲁冠球狂投1亿(09/06 18:40)
  • 看点五:闭幕式王岐山接旗 张艺谋热身(09/01 17:30)
  • 该作者文章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2726113或62726112
    Copyright©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短信内容:
    手 机
    自写包月5分钱/条 更多>>
    搜狐天气为你抢先报! 魔力占卜姻缘一线牵!
    金币不是赚的是抢的! 爱情玄机任由你游戏!
    猪八戒这样泡到紫霞! 帅哥一定要看的宝典!
    你受哪颗星星的庇护? 萨达姆最新关押照片!
    精彩彩信
    [和弦]两极 一分钟追悔
    Forever Love
    [音效]天下无贼主题曲
    GoodFeel铃声
    [原唱歌曲] 夏日恰恰恰
    桃花流水 一直很安静
    [热门排行] 要爽由自己
    向左走向右走 飘移
    精彩短信
    [和弦]快乐崇拜 江南
    [音效]情人 猪(搞笑版)



    搜狐商城
    vip9.5折免运费
    暑期特惠总动员
    爱车清洁用品大检阅
    小家电低价促销
    哈利波特现货发售
    玉兰油超低惊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