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 财经面对面 > 最新财经事件访谈

《中国经营报》5位资深记者做客搜狐财经实录

BUSINESS.SOHU.COM 2004年12月24日17:22 来源:[ 搜狐财经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0)】 【收藏本文 收藏本文】 【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理财为什么有人富了 而有人不行 银行还款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公有钱 女人就高人一等吗
股票中国股民一定要活下来 托起的千点能走多远 “国九条”成了谁的道具
评论马英九胜利得太窝囊了 中国人应该感激格林斯潘 “买椟还珠”与商品过度包装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经营报》5位资深记者做客搜狐财经实录
图:左起赵平、唐清建、主持人王子恢、李学宾、刘晓午、张炤虎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感谢关注我们今天的聊天。感谢大家光临搜狐财经,我们今天请到搜狐财经的嘉宾是《中国经营报》的五位资深的记者,为什么今天要举行这样一个聊天呢?今天是《中国经营报》二十周年这样一个系列活动,请他们来做客搜狐财经,谈一谈他们对《中国经营报》二十年以来所积累的一些报道的模式和经验,编采的文化以及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跟网友进行一些交流。

  现在还是请我们的五位记者朋友向网友打个招呼。同时你们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炤。

  唐清建:大家好,我是《中国经营报》记者唐清建。

  赵平:我是《中国经营报》记者赵平。

  李学宾:我是《中国经营报》记者李学宾。

  刘晓午:我是《中国经营报》记者刘晓午。

  张炤虎:我是《中国经营报》记者张炤虎。

  主持人:他们今天在我们的搜狐财经俱乐部里边新开了他们的博客专栏,里边有他们的详细的介炤,大家可以访问搜狐财经俱乐部可以和他们进一步交流,去看看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一些介炤。

  今天的活动是《中国经营报》二十周年报庆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首先还是谈谈《中国经营报》二十周年这样一个纪念活动。我们今天光临聊天室的嘉宾李学宾,他本身是财经板块的主编,知道的情况可能会更多一些,所以我希望您能不能给我们的网友介炤一下《中国经营报》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李学宾:实际上我来《中国经营报》的时间不太长,加入《中国经营报》现在还不到四年,所以要谈二十年的历史有点难度。但是来《中国经营报》三、四年以来,对《中国经营报》的文化感受还是比较深的。实际上《中国经营报》创办比较早,到05年的1月5号就是二十年的社庆了,《中国经营报》有今天这个规模本身是报业的一个奇迹。实际上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有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它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这个可能更多的体现在文化上面。因为经营报是"花自己的钱",当时在那样一个市场环境中,它必须使自己的内容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它的定位应该说是来源于读者和市场的,我想这是一开始能够生存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经营报》在95年96年的时候大发展,也源于对市场的理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我们企业的骨干和中层人员需要从媒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对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场的动态,《中国经营报》从那段时间之后有一个大发展,这个跟整个内容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是相关的。所以他的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就是尊重市场,满足市场的要求。

  随后,《中国经营报》在95年96年的时候大发展,这个也源于对市场的理解,当时正好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我们企业的骨干和中层人员需要从媒介,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对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场的动态,《中国经营报》从那段时间之后有一个大发展,这个跟整个内容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是相关的。所以他的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就是尊重市场,满足市场的要求。

  主持人:你们哪位向网友介炤一下《中国经营报》内容板块的结构设置?

  李学宾:我们《中国经营报》分为五个版组,有要闻版组,财经版,产经版组、商业新知版组和商务版组。我经常把《中国经营报》的整体内容概括为三句话,《中国经营报》报道的是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报道的是中国企业的生存技巧和智慧。报道的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命运。那么你会发现,我们的整个新闻版组,很大一部分是致力于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的报道,包括政治,文化、法律的,商业新知版组就是在介炤企业的生存技巧,企业的生存经验,然后向大家传播。包括失败企业的一些教训也都给会给我们读者很多借鉴。

  主持人:关注我们今天聊天的网友朋友可能也已经注意到,在此之前搜狐财经已经给《中国经营报》二十周年建立了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里边有这样一段对《中国经营报》的评价,在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媒体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自己的诞生发展之路,《中国经营报》就像是一把宝剑,在读者的眼里来看,《中国经营报》确实是独树一帜的,他有自己的定位和编采方针。所以您作为《中国经营报》新闻内容的一线的生产者,以前你们总是跟好多读者是通过纸面来交往,现在通过网络的聊天有一个互动的东西,您可以向网友们讲一讲,从你们看来,《中国经营报》对记者文化的这种尊重,你们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因为在别的一些报纸也举行过类似的活动,一般他们很少推出自己的一个记者团队来做在线,来宣传自己的新闻理念,你们报社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可能也是认识到记者团队是报社的核心的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讲,从另外的方面体现了报社的这样一种文化,您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

  赵平:我觉得《中国经营报》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要相信自己。我们站在新闻采集一线,我们是站在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我想不管是一张二十年的报纸,还是一张两年的报纸,这个经验积累才是他的根基所在。比如说《中国经营报》比较关注跟IT和家电相关的产业链的报道,这块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块市场,其实他现在是信息非常丰富的一块,基本上不存在信息的壁垒,很多时候面对这种报道,就要体现出《中国经营报》需要有自己的大报的眼光和胸襟,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中国经营报》的一个特色。张炤虎是我们《中国经营报》非常资深的记者。

  张炤虎:前几天我看过我们自己的报纸,登了一个有关《中国经营报》二十年介绍的广告,里面画了一棵树,就是说我们二十年可以做什么?里面说二十年我们中国由一个计划经济的国家,开始迈向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国经营报》从资产只有5千元的一个小报变成了一个年广告收入数亿元的一个大报。我来这个报纸只有两年多一点,但是这两年多我感触很深,《中国经营报》是发展很快的一个财经类媒体,他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特色。作为采编一线的人员来讲,他对新闻的新,对新闻的深度,新闻的实用性这些都是其他竞争类媒体所不具备的,通过这种差异性采编方式,应该说是给我们经营报的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创造出跟其他财经类媒体所不同的作品。
  
  赵平:我们回头来看,《中国经营报》不仅仅是一家成功的媒体,其实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我们走了二十年完全是一个市场化的运作过程。我们现在也是依靠一些风险基金成长起来的,我想我们的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间,我们会非常坚守我们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的操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经营报》不仅仅是中国二十年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者,其实是参与者。

  刘晓午:我们大家可以发现中国经营报》的成长有两个特点。一是和其他新兴财经报纸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二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这个二十年对其他的财经媒体来讲是少有的。与传统经济类报纸相比 ,《中国经营报》在二十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摸索走市场化的道路了,这是第二个特点。

站在今天,我们回看《中国经营报》走过二十年的道路,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视角:一个是传统的积累和基础的厚实,第二个是市场化开拓的起点非常早。这两个特点造就了《中国经营报》一种传统和市场化的企业文化模式 。传统就是说《中国经营报》强调一种团队的精神,强调一种整体作战的能力,强调一种协作管理。我来《中国经营报》感受很深的一点,就是尊重个人得能力,但不听解释。在自己尽全力的情况之下,我们看过程,更重要是看结果。第二点,从市场化的这个特点来讲,同以前的传统的经济类的报纸比较起来,《中国经营报》在一些重大题材,重大的事件的报道上,都显示出它新锐特点,而在体制和管理上显示出强烈的市场特点。

  李学宾:刚才刘晓午说的《中国经营报》当中大家"不听解释",这个也是《中国经营报》的精髓之一。实际上"不听解释"这四个字,体现的是对读者和市场的负责。因为市场最终是看到《中国经营报》的产品,他肯定不会顾忌你在制造产品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多大的困难,他只会关心《中国经营报》有没有独家的新闻,有没有独家的观点,这才是读者最关心的,实际上我们这个"不听解释",也是对读者和市场负责。

  赵平:前些日子有一本书很流行,叫《把信带给加西亚》。实际上这个过程多么困难,其实是记者分内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经营报》还有一句话叫做"守住本份",这也是另外一个概念所在。

  主持人:我们作为读者在关注中国的传统媒体的时候,发现《中国经营报》是非常务实的一个媒体,从一开始经营的理念和意识就非常的明确,不仅自己在推广这种经营理念,而自己也在持续向这个方向去做这张报纸,从你们宣传自己的报纸的时候,你们也是内容,发行,经营,品牌四轮驱动,跟传统的媒体相比,有一些媒体,可能过分注重于内容,但是忽视了这种经营,有些媒体过分的注重于经营,可能会忽视了内容,甚至忽视整个编采队伍的培养,这种矛盾几乎在所有的媒体当中都存在,尤其是以前市场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比如说现在市场上还有一些财经媒体,编辑记者经常会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那么《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是不是这么认为?

  李学宾:应该不会有吧。《中国经营报》实际上所有的资源是向一线部门倾斜的,包括在薪酬结构上。实际上我们在《中国经营报》都很清楚,一线的员工待遇远远高于二线,虽然他们工作也非常辛苦,经常加班,但是这个资源还是向一线倾斜,中国经营报也有不少月薪过万的记者。而且《中国经营报》不给一线的这种人员设什么天花板。

  唐清建:关于采编和经营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经营报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始终坚持这么两条原则,一,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报纸的共信力,第二个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报纸的美誉度,在这两种前提之下去处理采编与经营问题。

  《中国经营报》二十年,在市场表现一直不错,我觉得中国经营报一个竞争的法宝就是她的体制优势。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二十年一个圆圈》,即可从契约到身份,然后再从身份到忠诚。大家知道英国有一个历史学家讲过,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进步就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一个进步。这句话在《中国经营报》只说对了一半。《中国经营报》刚开始实行契约制即签聘任合同的时候,当时社会上还都在吃大锅饭,当但大家都可以效仿时候,也就是这种差异竞争都没有的时候,《中国经营报》又开始一个从从契约又到忠诚了轮回,在这种契约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员工对报社的忠诚,这种忠诚保证了中国经营报良性的发展态势。

  主持人:一个报纸发展了二十年,应该来说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在中国现在好多媒体进行二十年庆的确实还是比较少的,很多报纸可能没有经过这么长的发展就销声匿迹的,所以从成长到成熟的一个过程当中,自己认为自己有一些成长历程当中有一些标志性的报道,比如前一段《中国经济时报》做十周年报庆的时候,把他们的标志性的报道做了一个梳理,那么《中国经营报》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动作,那么我也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如果您现在报社在二十周年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回顾总结的工作,有哪些报道是《中国经营报》二十年历程上值得记住了里程碑。

  李学宾:1月3号我们新报纸出来有一个专刊,是把这些说是《中国经营报》走过的足迹也好,都会在专刊当中体现出来。现在可以让唐清建把他们那边的经验给大家总结一下。

  唐清建:《中国经营报》二十年的发展里程应该说切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中国经济的转变经历了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谈主义,即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第二个是谈体制,第三是谈问题,即遇到什么问题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第四个就是谈民生。《中国经营报》这么多年报道方向也是秉承了这个大的思路。比如说今年的报道方向,我们着重政经层面对我们的报道方向进行输理。比如说红顶商人的报道,还有国企产权原罪等方面就有所体现。

  赵平:我说一个这一年来比较热点的事情,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无线局域网标准之争。终于有一天我们要做一个中国自己的国家标准,这个事出来之后,不仅海外觉得不相信,很突然,实际上包括国内,业内自己都不是说对这个事情特别有信心,所以各种各样的怀疑之声就出来了,那个时候在我自己报道过程当中,我曾经有一段都觉得很迷惘。几乎所有的媒体对这个事情都来发表评论,然后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出来讲话,是一个非常非常纷繁的一个报道环境。但是我仍然坚持《中国经营报》做了二十年,应该有自己的大报的胸襟,所以我们在报道的时候就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要有原则。对这个事情应该有自己独家的判断和原则。首先你作为一家媒体,你要体现出自己的立场所在,至于具体的新闻事件,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实际上,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无线局域网的标准问题,这不仅仅是大国之间的争端,其实也是一个看不见校验的一个战争。

  张炤虎:我也补充一点,《中国经营报》的文章是满足自己固有的读者群的一个需求,而不是满足其他报纸的读者的需求。比方说在汽车界,今年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解决整个汽车产业的下滑,包括市场的疲软,如果是其他报纸的记者就会关注消费者是不是对汽车失去信心了,是不是汽车产品积压太多了,但这些都是表象或者说只是碎片。我们《中国经营报》的读者希望《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拿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就是要把这些一点一滴的因素串联起来,去讨论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比方是我们比较鲜明的提出汽车市场的下滑,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宏观调控。由于宏观调控,国家认为汽车业突破了总体经济应有的均衡态势,所以在上半年通过政府条配资源来对汽车业的原材料、还有投资环境进行了约束,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很多企业支撑不下去了,就要进行产品的降价。那么下半年市场和价格的因素又开始代替政府调控继续给汽车降温,降价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如果我们追随其他的媒体来报道,我们就无法体现这种观点,我们《中国经营报》要把各位专家的观点加以综合,通过我们对个案的调研和分析来得出我们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有人不同意,或者认为偏激,但是我们只要通过全面的调查拿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读者就会认为这种观点是能够满足他的需求的。

  唐清建:张绍虎的话说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作为一个大报,一定有自己的视野和主张,有这种判断。第二层意思就是这种大报的判断下,这种判断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不是说我们虽然造概念,随便拿一些理念,第二层的意思就是必须得经得起时间的经验。这是大报必须秉承的一些东西。
     
  唐清建:我们对报道的趋向方面大概有这么两个趋向:第一是作为一个大报,一定有自己的视野和主张,有一种大报的判断。第二就是这种大报的判断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不是说我们在制造概念,随便制造一些理念,这是大报必须秉承的一些东西。

  李学宾:实际上我们一年来大概也是这么一个思路,一个是聚焦热点评论,二是对大势的判断。我们今天对中国股市的财富流向问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都做了一些评论,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包括我们对中国独特的二元金融的报道,也引起了很多关注。从一个判断趋势来讲,五月份我们最早判断中国的宏观调控可能出现转折点,实际上五月份你会发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对而言往回收的举措,包括我们对股市的判断。中国经营报在1700点左右看空,后来市场在跌破1300点以后,市场传闻说政府可能不救市了,我们又判断政府一定会救市。通过对公开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帮助投资者把握趋势,这就是我们价值所在。在我们上市公司的报道之中,比如说啤酒花重组的报道,还有黑龙股份的报道,实际上也非常明确的向市场传递了这些公司未来的前景。那么这种报道对我们读者而言,他就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我们《中国经营报》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刘晓午:我感觉《中国经营报》今年在宏观经济特别是宏观调控的报道上,有一个整体的策划思路。起先是在新闻版,新闻访谈里边对中国储蓄增幅连续三季度下滑、CPI连续数月超过5%、中国家庭的高负债率等关键的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找出问题。在宏观调控在从行政手段向市场手段转变的过程之前,已经提出调控尽早从行政转向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加息之前,对房地产产业的一个整体的报道。之前是财经版的一个编辑把建设部的一个房地产报告,最先独家登出去。这个报道立即引起了媒体和网络对房地产泡沫的一个争论。之后是各家媒体又登出有没有泡沫的报道。最后我们报纸又紧接着推出了房地产产业成为宏观调控风向标这样一个概念。10月底加息后,房地产版又出了一个头版头条,对加息之后房地产的走势进行了一个判断。所以总的说来,《中国经营报》对这次宏观调控以及相关产业,包括房地产业、汽车业的报道力度非常大,而且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李学宾:《中国经营报》报道的内容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唐清建:《中国经营报》一个总的编辑方针就是市场有序化的倡导者。在大家仍在崇拜“丛林法则”的时候,我们着种对规则的认可,即大家都在竞争,但是我们要倡导竞争规则。现在我们更着重于从政经层面去审视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和机遇。因为现在政治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到了这个结点了,它已经从不同层面的影响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进程。所以说又从规则审视到政经层面的审视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这个也是体现了我们《中国经营报》的编辑方针。

  张炤虎:我来补充一点。刚才老唐讲做市场有序化的追随者和倡导者,我们刚才一直在讲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我们在提出我们的观点之后,我们一直在跟踪,中央和市场对宏观调控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怎么样根据变化来发表我们的声音。比方说宏观调控,为什么在三季度以后出现了一点的"收"。我们也经过审慎的全面的采访。前不久看吴敬琏先生有一个演讲,他提到对于宏观调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价格的调控,一种是政府的调控。那么如果是政府的调控,那么在三季度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在国家发改委采访,我们今年治理运输业和道路建设的过热,治理超载,这样带来的结果,确实这个市场很好了,过热也控制住了,接下来就是运价上涨了,居民消费的指数也上升了,可能老百姓买点菜这个价钱都在上涨,那么被迫在冬季为了适应燃料的需求,这种运输的政府调控又回头了。说明在三季度以后,这个"收"是因为政府意识到市场和价格对宏观调控的力度应该加强。确实在汽车业来讲,在三季度以后市场的价格变化,更多的是市场自身的一种调节,而不是政府的调节。我们《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就是能够审时度势的来把握事态的变化,能够把宏观调控的一些新的东西拿给我们的读者。

  刘晓午:对宏观经济的报道,我感觉《中国经营报》和其他媒体的报道有一点区别。其他部分媒体更关注一些细节上的描述和新闻的发掘,但《中国经营报》更多是从整体上,从产业上,从产业和宏观政策的联系上,这么一个思路去对今年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走向进行的一个判断和报道。这种判断和报道角度实际上避免了被琐碎的事件性新闻所淹没,而能在宏经济走势的关键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和看法,取得了较好的报道效果。

  主持人:刚才大家对《中国经营报》的历史还有一些报道还有编辑的方针都做了一些介炤。其实你们加盟报社时间也比较长了,而且你们都是报社里边的骨干级,你们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到《中国经营报》工作,是什么在吸引你们,而且《中国经营报》这么多年来对整个的经济发展,对中国财经传媒的发展分别有什么样的贡献?

  唐清建:为什么加入《中国经营报》呢?我当时在机关,来之前在政府机关做宣传工作,那时候公务员的时候工资比较低,就不想在那儿干了,而且还喜欢写点文章,然后就想跑到媒体去。然后就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报社领社会风气之先,它倡导了很多理念,比如不保护落后,不往自己井里吐痰,还有《中国经营报》的狼群文化等等,特别新鲜,当然中国经营报的事业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当时觉得她正从事着中国报业从没有走过的一道道路,承担着中国报业市场化先驱的重担,很刺激,就留下来了,当然薪水也不错了。真是用我们总编辑李佩钰的话是,机制留人,事业留人。真是不假。

  李学宾:《中国经营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由我们的总编来谈。但是《中国经营报》对中国财经传媒的贡献,我觉得是确实非常非常的突出。第一《中国经营报》是创造了一种财经报的新面目。《中国经营报》之前,我们看到了所谓财经媒体大概就是《经济日报》一个老牌传统的,相对而言是比较板着面孔来讲经济规律和经济事件的报纸,当然目前《经济日报》也还不错,但是那个时候《中国经营报》能够以非常鲜活的各种感觉来说市场的事,颠覆了一种财经报道的一个新方法。这是《中国经营报》的第一个贡献,第二,《中国经营报》的成功使得很多的至今看到了中国财经媒体,在中国市场上庞大的生存空间。《中国经营报》从五千块钱起家,到目前看,《中国经营报》的收入已经上亿。那么后来者之所以选择做财经媒体,当然是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但是更多的也是看到了《中国经营报》这样成功的先例走在前面。还有《中国经营报》二十年来为整个的财经媒体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目前活跃在一线的很多优秀财经记者,都曾受过《中国经营报》文化的熏陶。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赵平:所以《中国经营报》应该无愧于财经新闻的"黄埔军校"的这么一个称号。

  网友:请问李主编和唐编辑,您怎么看待《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和《中国经营报》之间的竞争?

  李学宾:刚才我提到《中国经营报》的成功也吸引了很多竞争对手来加入到这个市场当中来,这首先是一个好事。对财经媒体的经营者,对财经产品的制造者来讲都是好事。实际上经济是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话题,21世纪和经济观察报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把他们当做《中国经营报》的对手,甚至是敌人,但是很多年过去以后,经济观察报,21世纪,还有《中国经营报》都发展得不错,可见财经媒体这个市场非常非常庞大。《中国经营报》的优势就在于它坚持了自己的报道内容,坚持了自己的报道方针,他能够给读者提供有用的新闻,这就是《中国经营报》秉承的一个理念之一。那么21世纪和经济观察报,我自己的感觉,相对来讲他们是比较专业的财经媒体,相对而言他们是在一个比较窄的区域,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

  主持人:《中国经营报》这样一个定位和市场份额并没有受到影响?

  李学宾:对,从我们的广告,从我们的读者反馈,都可以显现出来。我们的读者在竞争者出现后同样保持了增长,广告也是这样。

  网友:请问几位编辑,你们认为财经类的媒体发展如何?

  赵平:首先要看中国经济的总量。不支持日报,我们是从全球范围来截取新闻素材的,中国财经类肯定会出一份财经类的日报,关键是要选取一个切入的时间。有句话叫做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同样重要。所以首先应该要看一下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发展情况。

  主持人:实际上这种报纸他的角色是不是真正已经向自己所期望的那个地方去靠近,实际上他现在已经有了市场先入的这样一个身影。您觉得《中国经营报》的新闻,还有现在新兴的《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和他们相比您觉得他们的新闻有什么地方值得你们去借鉴的?

  唐清建:中国这个市场容量是非常之大的,它能够支撑几分财经日报都不为过。但关键的是,是不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做一个合适的财经日报。

  主持人:现在回头来说一下二十周年庆典的事情,我们也看到《中国经营报》二十周年庆典会做一个100版的大型的纪念专刊,这个基本上已经成型了,在座的诸位可能都参与了,能不能告诉我们网友这个纪念专刊的主题是什么,在座的诸位参与写作了哪些报道,你们为什么要锁定这样一个主题?

  刘晓午:我是20年特刊的参与者,主要是负责资本市场这块。标题定为《行进中的资本中国》,从90年上证所建立,92年新股申购放开开始,再到2004年,回顾一下资本市场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关系着手,对资本市场进行一个定位分析。

  资本市场在中国产生是中国市场化进程和改革的必然。实际上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的联系是非常尴尬,非常奇妙的。当初资本市场为什么要建立起来,上交所为什么成立起来,实际上是定位为国有企业提供改制上市、融资服务的。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推论出来,当中国经济越发达的时候,中国GDP增长更迅猛的时候,资本市场这个蓄水池被抽出的水就更多,这种联系特别的尴尬。第二点我们把握到资本市场在建立之初的时候,是想通过这个市场进行资源的分配和优化,用市场方式配置整个的社会资源。但不幸的是,资本市场本身沿用的不是市场管理,而是行政调节,包括新股发行等等,实际上是靠行政调节管理的。这就是第二个尴尬。

  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可以探索一下资本市场在这十几年的过程当中,它的角色定位的实质,也可以看到,它在中国GDP高增长过程中的沦回和摇摆。92年新股放开产生了813风波,这是一个财富游戏开始的狂热的缩影; 1996-2002年连续六年八次的降息,造就了中国GDP的高速增长,这也为中国资本市场奠定了一个上升的通道;而当2002年经济陷入通缩,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资本市场真正遇到了熊市的寒冬,在不断的下跌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先天性的体制缺陷和后天的制度障碍。整个策划我们邀请了很多专家对这种资本市场的特点进行评论,也邀请了我们以前一些老的记者回放了一些当时的经典调查和评论。用这六个版来梳理一下资本市场这十几年的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为以后的市场发展提供一些自己的建议。

  20年特刊还包括政经、产经、管理、营销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搞了一个二十年来最优秀的二十个企业家的评比,我们评选了二十位,还要举行一个颁奖典礼。另外我们对一些在二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自己办企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命运很坎坷的二十个人物,我们定了一个主题叫二十个跟头。有些企业家开始做得很猛,但是最后由于各种原因,他自己摔了跟头,用这些警示来提醒现在的企业家如何走好。还有一个就是产经这块,我们挑选了十几个产业,对它们的二十年发展也进行了一个回放。还有政经口号、商业标志、城市地图和广告营销等等,内容达到100个版。现在我们正在精心的准备策划。

  主持人:正式出版的日期是什么时候?

  李学宾:1月3号。

  主持人:提醒我们的网友在1月3号的时候去购买《中国经营报》的二十周年纪念的一个专刊。

  李学宾: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2004年即将过去,包括我们搜狐财经互联网首份中国经济年度报告,我们也在打造一个互联网首份中国经济年度报告,那么如果让你们回顾这二十年发生的事件,你们觉得2004年有哪些事件最值得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唐清建:第一个印象就是我觉得"执政能力"四个字。因为今年很多问题从头到尾都贯彻这么四个字,比如黑龙江坑农案,温家宝批示几次才得到解决,比如嘉利来事件,也是中央批示都解决不了问题,明显的感到到这个执政能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个断层。第二个印象是宏观调控,这其实也是一个执政能力的问题。

  李学宾:财经那边我觉得有两件,第一件事是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银行。但是这个问题的意义也不完全在银行业内部,刚才谈到了执政能力上,实际上银行业的很多问题也在外部政经层面的一些环境上,但是我想政府之所以能够下决心通过注资这种方式来启动银行业的改革,想必是做好了相关的准备,相关改革的准备,所以非常期待2005年中国体制改革上面有一些大动作。还有一个大事讲的是股市,到昨天的时候股市在今年跌破1300点,已经是第11次了,实际上我觉得这是好事,市场持续低迷,实际上也给决策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机会,中国股市不改革是不行的。我写过一篇评论,讲的是当资本被中国企业误读,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实际上更大的悲哀是资本被决策者误读。我想明年股市应该有比较大的改革,这个我也非常期待。

  张炤虎:做一个截面上的透视吧。今年汽车企业第一次被迫真心实意的去降价,这二十年来,我们几乎是在汽车企业高成本带动市场高成本的情况下来看待价格的,过去汽车企业降价,可能就是逗你玩儿,但今年他是真心诚意的来做出降价。这也反应出汽车过去的高价高利润,代价就是更多的经济部门和社会群体多掏了钱,这是经济的吗?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过去二十年,有多少产品是为了满足局部的、少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让整个社会背负了不必要的运行成本,。
  
  李学宾:股票价格也是,价格是对经济最灵敏的一个反应,你经济是不是在正常的运转,和你价格的走势是不是正常,用价格的放大镜一看,就知道你经济有没有问题。刚才张炤虎提到汽车问题,实际上一开始,有很多厂家不是自己定价的,是政府部门告诉你一个价格,但是最后是伤害了市场。因为他一开始不是来源于市场的需求。所以就造成只是一家公司受益,实际上包括明年的利率市场化,包括汇率的调整都是围绕价格来的。
  唐清建:今年的宏观调控的根子在于,中国好多的生产要素价格被低估了,比如说土地,比如说银行的利息,银行不能决定自己的资金使用价格,这个是政府定的,而土地也是,土地是地方政府来决定价格的,所以在这种生产要素被低估的情况下,出现了经济过热。所以这些非市场化的因素为一些投资冲动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条件。

  刘晓午:2004年我感觉一句话,就是中国在市场化方向下的改良推进。有一个事很重要,7月份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这个决定发改委做了很长时间,从前几年就开始做,做到今年才推出。推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个决定的出台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从以前的投资体制改革看,这次的投资体制决定的出台,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实际上是把行政审批改成行政核准和行政备案。这种改革挺有意思的,其实是一种行政程序上的简化。但是政府不能全部把原有投资体制根本改掉,因为中国的法律还不健全,全改掉后,反而更乱了。所以我们定义这次改革是市场化的方向一次改良,是用行政改良的方式来推进市场配置资源这种方式。

  实际上其他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还有一个是产权改革。今年郎咸平引出了国资和产权改革的大辩论,产权改革方向是对是错,国有企业MBO到底应不应该做。经过了大讨论,但很多事都没有定论。到年底的时候,国资委表态大型企业不能搞MBO,小企业要规范。所以实现按市场配置资源,国企改革再往前推一步是非常难的。在改革遇到很大难度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方式非常有中国特色,就是上面提出的一种行政改良推进。就是以前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摸着石头过河。你不能不做,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肯定是要做的,但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来不要着急。

  现在好多了,因为除了改革的内在动力外,2004年的改革有了WTO入关三周年年这个大背景。所以开放外力也在倒逼中国前行改革,改革的市场方向非常明确,改革的步伐也是非常坚定的,虽然他运用的是改良的模式,却给我们很强的信心。那么在WTO更大的压力之下,我们的改革的进度,在明后几年时间步子我想会迈得更大。

  赵平:我从微观层面讲几个。我觉得2004年中国经济的标志性的事件。第一个简单概括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我做的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我们把中国看作一个企业,应该说是一个制造业起家的企业,而且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是保持7上8下的年增幅,那么做了二十年了,要不要往产业链的上游去走?这个是肯定的。一个企业要往产业的上游走,跟一个国家要往产业的上游走,都是依靠标准和标准的制定,这个是可以稍微总结和概括一下的经济上的和平的崛起,然后会有来自海外各种各样的阻碍的因素。第二个问题就是目前来看整个中国的产业经济仍然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我想,在整个全球的这种分工当中,我想中国这种角色和地位,近年来来看反而得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加强,比如硬件制造业务是海外企业和国内企业进行交易,比如说IBM和联想进行合作,那么中国企业进行这样的选择对不对,这个可能需要一、两年才能看出来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海外的企业,在退出硬件制造的时候,绝对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希望中国企业进行这样合资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战略性的思考,从而做出战略性的选择。到年底的时候,IT这块出了很多事,可能也是说包括人事上的变动,包括企业运营上也有一些改变,IT和家电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块,也是经过了一个高速发展,而且速度掩盖很多问题的过程,那么现在随着产业经过了高速爆发期的时候,可能原本的一些问题会慢慢的显示出来,而且2005年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主持人:感谢大家刚才对我们网友所做的2004年中国经济热点这样一个盘点。接下来我们结合大家各自关注的领域,每个人回答我们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今天做了一件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事情,就是说你们每个人在搜狐财经记者俱乐部的记者博客已经开通了,刚才我们已经把你们的照片都放在记者明星脸的区里边去了,未来大家更多的来了解你们,然后有一些针对大家个人得问题。首先还是从李学宾这儿开始。因为我看了一下您的个人简介,说近十年投资市场的感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交易的公平。从一般的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他觉得这个交易恰恰是不公平的,所以我想在你看来中国现在目前这样一个交易公平现状是什么样子,您认为中国股市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李学宾:有这么一句话,你可以在一个时间欺骗所有人,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一个人,但是不能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交易不创造实际财富,他只是财富的转移,产生交易是因为大家对同一件东西有不用的预期。交易的前提是一定要失去一些东西,这其中没有便宜可赚。

  主持人:接下来我问赵平一个问题,我看到赵平的个人简历有一句话,崇尚好稿,写过好稿,写过烂稿。我想你是我所见到的记者里边唯一肯承认自己写过烂稿的人,在你看来一篇好稿最起码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另外还有一个网友的问题,作为一个财经记者,你认为最应该具备的基础素质是什么?

  赵平:我大学念的中文,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老师讲课,讲到明清时候的成功理学,我想商业的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一样的,不管你是做IT,还是汽车,还是股市,还是其他的一些经济环境,我觉得最基本的规律应该是不变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好的财经新闻,当然保证新闻不失实这是最起码的,如果说比较好的话,那下一个原则,就是揭示出最普遍的经济规律是什么,或者是一个高潮迭起的商业故事。你是作为业内人士看,还是作为业外人士看,这个争论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过,所以你要做得很专业很专业,专业到他有的时候会把那种最复杂的那种财计的对象会呈现到版面上,虽然你能够看出来这个记者做了很多功课,但是那些东西就像生猪肉一样难以下咽。这些应该是你下面做的功课,但是你要呈现给读者的是这个东西应该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财经记者的素质我觉得最基本的是要勤奋,正直,另外要对这个市场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你尊重这个市场,保证你在看这个市场的问题,既不是轻视读者,也不会仰视这个市场,吹捧你的采访对象。

  主持人:唐清建你作为一个财经记者,你实际上是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问题,在你看来,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唐清建:现在最大的问题至少有两个。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经济高有一个高代价,这种资源消费的高代价长期下去以后中国受不了,中国经济受不了。第二个问题现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就是政府一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从GDP是尊到社会协调发展以后,如果政府从经济带头人这个角色中退出以后,那么留给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经济难题,这个值得探讨。

  主持人:我现在问刘晓午一个问题,刘晓午专注的方向是上市公司和宏观经济,你在个人简历里边说,三年的财经记者经历让我结识了那些创造财富的人们,你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和财经记者的这样一个关系,我们的记者在和公司保持联系的过程当中,有时候近不得,远不得,有时候远了,你得不到信息,近了,你又不好站在公平的角度说话,那么你如何保持这个公平的原则去进行报道?


  刘晓午:两个字--客观,我想进行报道一定要客观。记者在《中国经营报》写篇东西,写了之后又转载,又传阅,这个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赵晓曾经对我说,记者发表的东西是公共产品,要注意不要轻易伤害别人。记者如果在采访过程中,由于主观的倾向影响内容的偏向性和倾斜性,这就不客观。这是对你的采访对象和报纸本身的不负责任,也是记者对职业的不尊重。

第二个,对于上市公司,我主要关注的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确实不容易,民间投资比政府投资增速要快,投资效率要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每年都在增长,创造了大量和税收和就业,但获取的市场资源却是相对有限的,待遇仍是不公的。可以说,在旧有体制向新有体制,行政垄断向市场调节这样的转轨过程中,实际上民营企业是在夹缝中生存。

鲁冠球和郭广昌我都专访过。像鲁冠球,他对我直说民企一万年待遇也不会改变。就是在这种恶劣的心理生存环境下,万向历经几次宏观调控不倒,反而做更大,实属不易。还有郭广昌,他对我说他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无论对朋友还是对同事。他还说,他以前上学也是一个穷苦孩子,但是现在创造了财富,也是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所以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讲,特别是对于一些大的做得很好的企业来讲,我觉得应该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企业和上市公司。从这个角度来采访和报道上市公司,我觉得也许会更客观一些。因为你这个报道没发表是你自己的东西,你发表出来后,再到搜狐网上转载之后,就是一个公共产品,你的公共产品影响了社会利益最大的话,与社化利益不协调的话,我觉得这个公共产品最终并不是很成功的。
   
  主持人:张炤虎刚才谈到了2004年您谈到了汽车,您谈到在去年一年,您是1998年就已经从事汽车新闻的采集,好多网友都在关注车价,那么您做一个趋势判断,您认为明年车价的情况怎么样?

  张炤虎:从总体上来讲,车价还是会不断下跌的。我开始搞汽车的时候,大概98年年底,因为要改装三元催化器,出现过部分车型涨价,在这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降价。但就像我刚才说的,今年宏观调控以前的降价,都是企业为了达到局部的利益来进行的促销,而今年由于宏观调控,他所进行的降价,是因为触及到他的生存,他被迫降价,如果他50万辆的库存出不去,就会危机到明年,因为明年还有300万的新增产能要压上来。所以这个降价是必然的。有人说宏观调控的结果可能要一年施工,两年见效,我想明年汽车的降价还是会继续今年这个趋势,因为总体的规律就是这样,他如果不降价就会影响他的生存空间。

  主持人:感谢。非常感谢《中国经营报》五位资深记者在今天做客搜狐财经,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我们还有很多网友的问题没有可惜没有来得及回答,但是我们几位记者在搜狐财经都开放了个人的博客,大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跟他们深入的交流,感谢大家,再次感谢大家,同时感谢我们所有网友参与今天这样一个访谈节目,祝大家圣诞愉快!搜狐财经会持续关注《中国经营报》二十周年系列活动,也请广大网友继续关注。
  

  嘉宾简介:

  李学宾:1995年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所学专业为财务、金融。毕业后在交行北京分行工作,1996年结缘中国股市,2001年处于对财经新闻的热爱加盟《中国经营报》金周刊,历任记者、责任编辑、证券部主任、财经主编。近十年投资市场的感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交易总是公平的。

  唐清建:1991年毕业进机关,1999年改行做记者,在〈〈精品购物品指南报社〉〉新闻部做了两年。不知不觉地对经济产生了兴趣,2001年进入〈〈中国经营报〉〉,先过专题,后又做新闻,直到如今。主要策划:《水荒调查:中国经济隐现缺水死穴》,《国企改革:产权原罪调查》,《中国阳光富豪宣言》。

  赵平:2000年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一路跌跌撞撞进入媒体圈,做过杂志、网络,直到进入《中国经营报》才渐渐找到做新闻的感觉,从不认为要靠财经考据才能彰显专业性,崇尚深入浅出的新闻原则,写过好稿,写过烂稿,但迄今为止仍然对写作的过程乐此不疲。

  刘晓午:1976年生人,籍贯湖北宜昌。生在长江边,学在长江边,工作却来到了没有水的北京。先后在武汉市邮政局、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工作,2004年初加盟中国经营报,主要报道方向为上市公司和宏观经济。三年的财经记者经历让我有幸结识了那些创造财富和理解财富的人们,并与他们随同中国经济一起迅猛成长。我的人生信条:在快乐中体会成就,同时在失意中寻找乐趣。

  张炤虎:生于北京,长于都城。是70年代初的普通典型,沿着革命先辈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读完小、中、大学。1995年从首都经贸大学经济法系毕业后,在法制日报经济部实习半年,然后走出校门进厂门,在北京正大公司做起了销售。1996年,重归新闻圈,来到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一蹲又是6年半,其间采写过IT、家电、机械、石油等产业新闻。1998年,开始汽车新闻的采写,2002年4月来到中国经营报,深感如鱼得水,加之同事们给了我不少灵感帮助,所以至今仍能在汽车版笔耕。汽车千变万化,轮子永远是圆的,汽车这个产业有规律,总有一天要把它搞清楚。对于自己,却只想说:铮铮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在产业新闻这个圈子要耐住寂默太不容易,但愿浮燥的东西越少越好,谨以此为己戒。

( 责任编辑:谢剑 )



(0)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链接
  • 2004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主办方-中国经营报(12/24 10:27)
  • 《中国经营报》5位资深记者今天做客搜狐财经(12/24 09:34)
  • 社庆致辞《中国经营报》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同行(12/23 11:47)
  • 中国经营报人物志:业务干部(12/22 17:13)
  • 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为《中国经营报》题写贺词(12/16 19:29)
  • 微软全球副总裁陈永正为《中国经营报》题写贺词(12/16 18:59)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2726113或62726112
    Copyright©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短信内容:
    手 机
    自写包月5分钱/条 更多>>
    搜狐天气为你抢先报! 魔力占卜姻缘一线牵!
    金币不是赚的是抢的! 爱情玄机任由你游戏!
    猪八戒这样泡到紫霞! 帅哥一定要看的宝典!
    你受哪颗星星的庇护? 萨达姆最新关押照片!
    精彩彩信
    [和弦]两极 一分钟追悔
    Forever Love
    [音效]天下无贼主题曲
    GoodFeel铃声
    [原唱歌曲] 夏日恰恰恰
    桃花流水 一直很安静
    [热门排行] 要爽由自己
    向左走向右走 飘移
    精彩短信
    [和弦]快乐崇拜 江南
    [音效]情人 猪(搞笑版)



    搜狐商城
    vip9.5折免运费
    暑期特惠总动员
    爱车清洁用品大检阅
    小家电低价促销
    哈利波特现货发售
    玉兰油超低惊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