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搜狐财经 > 产经新闻 > 商业媒体 >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 2005年第8期

封面文章:器械之危

BUSINESS.SOHU.COM 2005年4月26日09:34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0)】【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理财为什么有人富了 而有人不行 银行还款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公有钱 女人就高人一等吗
股票中国股民一定要活下来 托起的千点能走多远 “国九条”成了谁的道具
评论马英九胜利得太窝囊了 中国人应该感激格林斯潘 “买椟还珠”与商品过度包装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位医疗工程方面的专家说“如果我改行为病人打官司,医院肯定要败,因为我知道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大量漏洞”。

  一方面,医疗器械与装备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医院的生命线,一方面却又是医院领导对器械与装备管理的习惯性漠视,器械科室成为了医院最底层科室,其持续发展困难重重。

  如何更合理地进行医疗器械与装备的投资与运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障医院器械科室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横亘在医院面前的一大课题。

  2003年底,北京地区部分医院的器械科室自发组织了一个会议,在会上,器械科室的主任们提出了许多关乎医院器械科室发展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在他们看来,是器械科室自身没有能力去解决的,而应该由医院院长们来解决,于是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给医院的院长们写一封公开信,反映器械科室面临的问题。

  一年之后的今天,这封信终于写就。这封信的主要执笔者,是一位从大学医疗器械专业学习开始至今,40年的学习工作生涯都没有离开医疗设备行当的医院设备科主任。

  器械科长致医院院长的公开信

  尊敬的院长:

  您好!

  这是一封不得不写的信,因为医院器械科室今天面临的许多困境,已经不是器械部门自身所能解决的。我们尝试以公开信的形式,盼望能引起院长们对器械科室的关注。

  近十多年来,随着医院对医疗仪器越来越多的应用,诊断和治疗工作得到飞速发展。不论在医院的医疗水平方面还是经济效益方面,医疗设备越来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器械部门本应随着医院对设备应用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可事实上器械管理部门不但总体上没有发展,反而有所萎缩,在很多医院里器械部门处境尴尬。

  处境尴尬的原因

  当然,医院器械科室的处境尴尬,我们知道不全是院长的原因,但通过对尴尬原因的梳理,会有助于您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

  1.在医院里,医学各学科已经发展百年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几代院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多数医院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并处于不断的改革之中。相比之下,医疗工程学科起步甚晚,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

  2.卫生行政部门是医院的上级机关,在物价、统计、大型设备配置审批、耗材招标等方面比较重视,但在设备管理方面重视不够,人员编制偏低,力量不足。

  3.医院院长多是医生出身,对医疗比较熟悉,对器械部门工作的重要性、难度、贡献、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形成的结果是客观的。

  4.与医疗器械设备有关的刊物上也刊登过一些呼声性的文章,可这些刊物院长们极少阅读,很难起到任何作用。

  5.与其他医学学科相比,大多数器械部门自身人员的学历、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相对较差。这与医院人事部门的员工招聘和人员任命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医院里甚至把器械部门作为消化多余人员和安排某些人的亲戚家属的场所,更遗憾的是社会上根本就没有器械部门负责人的培训机制。这些因素严重地降低了器械部门的总体素质。器械部门人员素质偏低,作为不够,是器械部门处境尴尬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少数医院里,器械部门素质较高、工作成绩显著,器械部门的地位也相对较好,这都说明人员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6.主管器械的各级负责人,甚至器械部门自己也往往不明确器械部门的职责是什么。认为器械部门只要做好买器材发器材、买设备修设备,只要看起来工作运转就可以了。院领导只有买设备、修设备时才想到器械部门,不了解器械部门的职责,过低的估计了医疗工程的难度。

  7.医疗工程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医学学科。不论是医工院校的教学内容还是在职工程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都赶不上技术的发展。

  理清器械部门的职责

  尊敬的院长,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样看待器械部门的工作职责的,但我认为,器械部门的职责是技术管理、物流管理和维修管理,有条件的医院里还应包括科研和教学,因此器械部门在医院里应是与医务部门和护理部门平行的技术管理部门。理清了器械科室的职责,我想,你会对器械科室的重要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器械部门要负责耗材和低值易耗品的全部物流管理,其中主要环节为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发放、账目、统计、计量、不良事件报告。制定计划时要考虑每一个品种的月消耗、合理库存、效期控制。采购时要考虑购进渠道和手续是否符合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比较同类产品的差异、购进价格是否合理。库房管理要考虑防火、防水、防霉、防虫、防冻、防高温、防盗、防变质、如何验收,如何纪录。库房应与进货有机配合以保证对效期产品有效的控制。应考虑到物流的手续流程是否简洁严谨,账目能否做到无差错,如何在账目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的经常变化的各种统计和报表,计算机管理软件是否安全并与物流管理严密匹配。这不仅需要了解物品在医疗上的应用、结构、材质,还要有物流管理知识,这都要求器械部门有较宽的知识面。

  参与设备计划和采购决策,执行采购程序,负责全部物流管理。医疗设备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高技术产品。仪器设备的采购、管理、维修、报废不仅需要机电工程、医学、外语、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商务谈判(招标、竞争性谈判)、合同签订、外贸手续、运输包装、运行环境,档案管理、计量管理、运行管理、效益管理、国家的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

  设备维修管理过程中,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在医院内“不可修性”的加大,器械部门工程师的具体维修日益减少,维修管理的任务日益加重,比如对厂家维修的判断和监督;设备是否具有维修的价值;确定维修方案;选择哪一种保修方式等。

  对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应用进行全过程管理。这一任务的分量是很重的,技术含量很大,不只是医疗设备本身性能的安全有效,还包括资源配置和临床应用。这一系统管理的难度和需要投入的人力相对较大,这项工作必须与临床医护人员配合共同完成。

  权责、待遇的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存在后勤部门与器械部门任务划分不明确、不合理的状况,而造成分工不明确、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恕我们冒昧——是院级领导管理不善。这种不良管理,给器械部门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挫伤了工程人员的工作热情。

  随着医院的发展,科室职能的交叉与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多。不少医学工程师们不仅维修医疗仪器设备,还负责医院的制冷设备、气体供应、电焊、钳工等简单劳动,比如修理观片灯、蛇皮灯、器械车、轮椅等。有的护士把轮胎没气的轮椅推到设备科让工程师给轮胎打气。把高级技术型人才当作普通工人来使用,是对人才的扼杀。很多跳槽后的工程师在讲到跳槽原因时都提到这一点。

  工程师们毕业于各大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系,入学分数高于临床专业,但毕业后分在器械部门后,收入待遇、学术交流的机会都比临床差,特别是在医院里,职称的评定由人事处和医务处负责,医务处没有医疗工程方面的人员,导致职称晋升方面遇到很多不公平待遇,有的在奖金分配过程中,工程师的奖金竟然低于后勤工人,严重挫伤了工程人员的工作热情。

  而把器械部门从属于后勤管理,医院器械部门的位置低于后勤、低于医务处也使得器械部门无法行使管理职责。

  劳动价值无法实现

  设备维修是器械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器械部门对设备是否应该维修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是医院往往没有维修资金预算,主管的院长不理解维修的价值。

  尊敬的院长,这好比购买私家车,提高了生命的效率、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同时还需要花钱养车呀。但很多时候就像不了解养车还要花钱一样,一提到花钱院长你就心烦,器械部门为了让故障设备及时投入运转申请维修费用时往往体验到“乞讨”的感受,严重挫伤了工程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于是,很多时候当使用科室申请维修时,器械部门就让使用科室主任自行申请资金,器械部门执行维修,这也是我们的无奈之举。

  采购设备,特别是进口大型设备手续环节很复杂,要获得卫生管理部门的配置许可证、机电进口部门的进口证明、海关方面的免税证明、签订具有足够保护性的外贸合同,这一过程都有很多的难办之处。招标过程充满各种对抗手段且越发展越完善。参与招标的四个方面的人士都已陷入控制和反控制的沼泽,招标早已走到政策制定者初衷的反面,负责任的公正招标是件很艰难的事情。而作为上级领导的你往往认为这些事情很容易办到。

  大型设备购置过程及到货安装期间多会发生用户与厂家的种种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及遗留是一件很艰难很要水平的任务,而你往往认为买方是上帝,一切很好解决,其实事情远远不是如此。

  配置和价格谈判更是一个贯穿着专业知识和科学谈判艺术的艰苦过程。厂家的销售人员经过多次销售培训、期望值控制培训、充分利用医院内部的资源甚至医院外部的资源、调查分析、制定策略还要有产品专家配合。厂家在谈判会上表现的迫于无奈痛苦的降价往往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在这样的情形下,医院器械部门同样要有一套科学的谈判方法和策略,要经过谈判桌下贯穿项目始终的心理较量才能得到合理的低价。

  然而不论器械部门价格谈判的程度如何,作为院长的你都要在器械部门谈判的基础上再次降价,如果器械部门把价格谈到底,院长你就会陷入僵局,难以收场。无论哪一种情况,院长们都会误认为器械部门的谈判永远都是不成功的。这也挫伤器械部门的工作热情,甚至使设备部门的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从道理上讲,我们也知道解决这一现象的办法是沟通,然而沟通的难度是极大的。

  更深层次的人才危机

  器械部门在医院里应是技术管理机构,其负责人不仅要全面管理医院的器材、设备还要管理本部门内部的各项工作,甚至还要直接承担很多具体工作,比如采购、维修等。器械部门还要承担卫生部(厅、局)、各级药品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布置的各项任务,还要和各级机电进出口管理部门、海关、外贸打交道。不仅要求宽广的知识面还要求某些方面的专长,随着医疗仪器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还要保持不断的知识更新。

  事情都是人办的,客观工作对器械部门负责人的素质要求显然是很高的。目前没有培养医疗工程学科带头人的机制,事实上这样全面的人才是很难得到的。更遗憾的是现有学科带头人积极性受到挫伤或环境条件妨碍了其能力的发挥。

  我知道在院长你的心中,认为可以花代价聘请医生却不认为可以花代价聘用医疗工程管理人才。然而在这样的想法下,医疗器械部门的人才危机已经渐渐逼近。

  老一代的器械部门负责人年龄偏大,已经退休或者即将退休,器械部门在医院内部的尴尬处境使得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工作3年以后就跳槽,这已经是各大医院的共同规律。能跳槽的跳槽,不能跳槽的才留下来,这种人才过滤导致了器械部门新生力量的素质提高受到限制,这一切形成了器械部门潜在的人员危机。

  随着医疗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先进医疗器械更多的应用,随着法制观念的增强,随着器械部门的萎缩,随着人员的流失,危机和风险自然会日渐突出,到达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造成不可逆转之后果。我们知道,世界的不完美是必然的,社会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只是早认识到这一形势并采取措施的医院,可以早摆脱风险,少付出代价。

  以上意见仅代表部分器械科室管理者的心声。

  器械科室管理者

  2005年3月于北京

  一位医疗工程方面的专家说:“如果我改行为病人打官司,医院肯定要败,因为我知道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大量漏洞。”

  断裂的生命链条

  医疗器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位业内专家这样说过:“所谓医疗器械,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没有好与差之分,这一块把关不严的话,就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安全的影响。”

  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医疗器械处于政府强大的质量监管之下,到了医院,这一监管却变得相对薄弱,而在这个环节上作为器械质量管理主体的医院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于是器械质量管理的链条在这里断裂了。

  医疗个案

  “我父亲患的是十二指肠溃疡却被诊断为胰头癌,这是谁的责任?”张天(此处为化名)开口就是一句悲愤的话。

  张天的父亲张伯(此处为化名)3个月前患上了阻塞性黄疸,先后在4家医院反复经各种仪器检查,包括肝扫描、B超、胃肠造影、胰胆管造影、CT等,均被诊断为胰头癌。最后在某医院住院期间,张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外科医生经过会诊,认为张伯是胰头癌晚期合并消化道大出血,不能动手术。会诊后的第二天,张伯出现了昏迷。神经内科的医生们会诊认为,张伯为胰头癌晚期颅内转移。当日,张伯就不治身亡了。

  不料尸体解剖结果让人大出意外,病人体内并没有任何肿瘤,反而在十二指肠后壁有一个溃疡,溃疡穿透至胰腺引起化学性炎症,也就产生了各种医疗设备影像检查见到的胰头肿大和结构紊乱的征象,胰头水肿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性黄疸。而其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是由于溃疡区内一支动脉被腐蚀破裂所致;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则是严重的出血性休克所致。

  其实,如果能正确诊断,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完全可以通过手术治愈的,但当时所有的医生都对胰头癌的诊断深信不疑,并肯定病变已到晚期,只能采取姑息治疗,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事后,医院调查发现,是现代化医疗设备检查不到位,造成医生临床思维受限导致误诊,最终错失良机。

  相比之下,患有肝癌的黄影(此处为化名)似乎要幸运一些。

  患有肝癌的黄影因为病情恶化,特意南下到广州某医院住院治疗。主治医生建议对黄影的病变部位用直线加速器进行放射性治疗。但经过治疗后,黄影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掉头发和严重的恶心、呕吐等现象。经过医生检查发现,黄影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大减,被证实患上了急性放射病。

  医院的事故调查发现,原来是放射用的直线加速器由于常年无人检修和调试,连锁部分发生故障,再加上器械操作员的疏忽,导致严重超量的放射性射线直接照射在黄影身上。正是这个原因,原本“拯救”黄影的设备变成“夺命”凶手。

  据301医院医学工程中心主任赵建忠介绍,直线加速器等放射性治疗仪器,每天治疗病人之前都须经过调试,而且,每周、每月都要进行例行检测。但是他在工作中发现,某些医院的直线加速机自买回来后就没有经过调试,经过检测射线强度超标将近30%。

  “带病”工作的仪器

  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志朋看来,上述两个医疗事故的案例,根源在于医疗器械的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失误。

  白志朋指出,目前医院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大致上可以分为检测设备和医疗设备两类。检测设备主要包括CT、ECT、B超等成像设备,而治疗设备则包括直线加速器等针对专项疾病的治疗仪器。为了避免仪器的故障导致医生的误诊,每台医疗器械必须配备专业的维修和操作人员,还要定期进行检修或调试。但现在医院不可能每台机器配备一个专门的维修人员,基本上都由医生经过培训后兼任,其对仪器的检修效果定位自然缺乏专业知识。

  赵建忠也说,目前大型医院的医疗设备多是从外国公司购买,一般维修与维护都承包给这些公司的维修部负责,但医院要为此付出高额维护费用,对于大多数中小医院由于自身限制,医疗设备常常“带病使用”。

  近年来,大小医院纷纷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动辄一两百万元,有的甚至高达500多万美元。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只有三甲以上的大医院设有医疗设备科或维护专业组,定期给机器“体检”。大部分的中小医院却没有相应的维护人员。据某医院的医生透露,医院购进了准分子激光设备已经有好几年,为上千名近视眼患者做了手术,可是没有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定期拆机检修,即使有些小毛病,也是操刀医生自己动手修理,只要机器能动就继续使用。

  器械质控的空白区

  呼吸机、起搏除颤仪等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突然发生故障;心外手术中体外循环机停转;肾透析机在为病人进行血液透析时突然出现故障;手术中麻醉机失灵;内窥镜手术进行时器械断裂;自体血液回收过程中离心碗破裂血液流失……

  在医院设备科工作了几十年的一位处长说道:“这些事情都不是新鲜事情。如果发生这些情况时,应急措施不能及时到位,或者表面看起来仪器工作正常但是其性能已到了伤及病人的程度,就像汽车有内在质量问题或保养不当机件存在隐患,表面看起来一切正常,说不定哪天就会车毁人亡。”

  “对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应用进行全过程管理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301医院医学工程中心的赵建忠主任不无感叹的说道。

  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医院采购时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采购,检查必要的证件。医院要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技术要求安装使用。在保修期内厂家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承担责任。医院对应用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承担责任。

  对于器械的安全有效性,北京一家医院的医学工程处处长指出了几个潜在的危险区。

  保修期过后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保证工作,一部分由技术监督局负责。然而由于技术监督部门目前对医疗仪器的了解以及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其只能承担与计量有关的部分内容。剩余的大部分内容目前尚处于责任空白的状况,是医院管理潜在的危险区。

  这位处长认为,采购设备时要充分考虑生产厂家的实力和稳定性,售后服务的长期可靠性,这样可以减少设备发生问题找不到厂家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的,这是设备管理过程中的另一个危险区。

  治疗设备,特别是手术设备和抢救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突然失效且替补设备不能及时到位,这也是设备管理过程中的危险区。

  而在最后的操作环节,操作不当造成医疗事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危险区。例如病人使用呼吸机时,医生的处方极大的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电刀使用不当会烧伤病人;超短波治疗炎症时会使囊肿加剧等等。

  缺失的法规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桂福如研究员认为,医疗设备缺乏基本维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没有相应法规制约。

  目前我国对于医疗设备投放市场的管理和认证抓得比较严,但是在设备购入后的维护、报废等方面,却缺乏明确的法规进行规范。“究竟一台设备要用多久,诊治多少个病人,出现什么样的故障,才算得上应该报废呢?这点无明确的标准。”桂福如指出,正是无法可依,医院必然要考虑成本问题,结果就是一台机器坏了修,修了用,不到报废期就不需更换。

  桂福如表示,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测,如CT机、核磁共振机、激光设备、呼吸机、麻醉机等,至少每半年一次进行检修。在使用中,还应注意做好防护保养工作,如防潮湿、定期清理污垢等。此外,血压计、超声波、心电图等小型设备,如果没有注意保养,也会影响其精确性能,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误诊。

  记者在网上的检索也证明这一点,国家卫生部对医疗器械的购进和投放市场有明文规定,但在器械维修和管理方面,则言之甚少。

  有关人士则表示,由于目前医疗设备的种类众多,且很多高尖端设备都是进口产品,标准各异,所以很难定出统一的维护和报废的标准。而且,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维护和报废年限,查处起来比较难。

  医院的两难处境

  近年来,由于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引发了许多医疗纠纷,现在许多医院也意识到应该加强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一家医院器械科的主任感叹道:“但这对医院来说,是一个颇有些两难的选择。”

  这位器械科主任一层一层的剖析了这个问题。首先,要进行器械质量的管理和检测,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没有标准。

  其次,就算是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医院要进行医疗器械的检测也是非常困难的,要进行检测,就要有检测的仪器,现在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和高端,不借助精良的检测仪器根本没有办法做出检测,而有了检测仪器,还要有一套检测的程序和方法,另外还要有检测的人员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现在有一些大医院在某一个学科上由于发展比较顶尖,在某些器械的检测上可能是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现在医疗器械涉及非常广泛,就算是大医院也无法做好所有的检测。

  最后,就算是有了标准,医院也有了检测的仪器和人员配备,还要考虑自己进行这些检测的经济效益,很显然由分散的各个医院进行这样的检测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于是在这样的两难中,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链条就在医院这个环节发生了断裂。

  在医疗器械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虽然也出现大量的质量问题,但有着政府比较强有力的监管,而在医院使用环节中,这样的监管却变得比较薄弱,其实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形。就像在电梯的使用中,都有一个年检,由国家质量监管部门统一核定电梯是否还能使用,如果继续使用,还需要核定准乘的人数。

  更让医疗器械业内专家忧心的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医疗器械发展太快与器械部门人才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普及,医疗领域的新技术把以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成了可行目标,这些医疗新技术的使用在带给患者福音的同时,新的诊断和治疗器械也越来越表现出大型化、自动化、系统化的特点,这些迅速发展的器械必然对医院器械部门人员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医院领导愿意花重金聘请大夫,却没有人愿意花钱聘请器械管理专家”一位器械处长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许多医院器械科室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相对医院其他科室来说,很多人,包括医院的领导都认为,医疗器械部门不需要太高专业水平的人,很多医院器械科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功能——安置某些关系人员,这些人进入医院的其他科室显然不可能。

  虽然,一些医院近年来也招聘了一些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由于我国医院的整体薪酬较低,器械科室在医院的待遇又属于更低的,这些大学生在医院工作几年,就跳槽走了。

  然而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桂福如研究员看来,最大的空白是来自于医院领导对器械质量管理和维护的意识不足,“重采购,轻管理”,他用这6个字描述了目前大多数医院领导对医疗器械的一种态度。

  上级部门和医院领导对器械科室的不重视,主要是源于一种习惯。一般来说,上级部门和医院的领导大多都是医学专家出身,他们对自己专业领域事物关注的程度显然会更高。

  另一方面是医学工程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很短,很多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是近几年来的事,因此这个学科在医学领域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话语权”。

  医疗设备在利益矛盾中徘徊

  沙龙嘉宾:

  梁鸿肆 北京协和医院采购中心主任

  杨 宁 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医疗系统部华北区总监

  徐 刚 北京谊安世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汪 洁 医疗媒体工作者

  主持人: 本刊记者 许定河

  地 点: 中煤宾馆会议室

  时 间: 2005年4月

  回避支付风险

  《中国医院院长》:在购置医疗设备的过程中,医院需要支付大笔的现金给厂商,如果购置的医疗设备效益不好,就可能产生支付风险,医院如何避免出现的支付风险呢?

  梁鸿肆:医院的管理者在医疗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前,要对购买的医疗仪器设备做可行性分析,这包括仪器的性能、效益、回报等等,从而确定是否符合自己医院的实际使用情况。即使对决定了购入的医疗设备,也要充分考虑医疗设备的安装、配套的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使用和维修的困难。只有对引进和使用某仪器设备的基本条件进行充分和全面的分析,做到合理的安排,才能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医疗设备的效益。

  对于大型医院,是很多销售医疗设备的公司非常愿意占领的市场,因为大型医院是有信誉和实力保证的,这些大型医院往往也有长期合作的伙伴,长期的合作也使双方有了信任度,互相都放心。选用合作厂商的医疗设备,在付款方式上双方可以商量,资金往往不是双方合作的主要问题。所以大型医院几乎不存在什么支付风险。

  而很多小医院存在着支付风险,小医院往往委托一些中介公司帮他们做市场考察,而各种中介骗人的挺多。大型医院往往可以做到安装完、调试完、验收完再支付资金,而小医院是很难做到的。

  徐刚:医院存在支付风险,实际上很多医疗设备公司也怕医院出现支付风险,他们会去考察医院的支付实力。所以对医院的支付能力,医疗设备公司包括我们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从目前来看,一些地区级的医院,甚至县级医院选择设备是非常盲目的。因为他们的信息渠道比较有限。

  汪 洁:不同实力的医院,对医疗设备的选择是不同的。目前在国内对于像协和医院、北大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规模的医院,不存在资金顾虑,所以在采购方面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发达地区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对于重点科室的重点设备,比如放射科的设备,在经济实力许可的情况下,首先要采购国外品牌。如果经济实力稍差则会采用合资企业的产品。而二级以下的医院多数已经市场化,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或强化优势,则会选择一些价廉物美的国内品牌,特别是X光机、CT等技术和使用上已经比较成熟的医疗设备。

  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以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益,使软硬件的实力得到提升呢?现在看来结果也不相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新型医疗设备的回报还是非常可观的。但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医院往往作了大量投入,但是回报却不乐观。如果医院没有足够的地区知名度或者足够的客户资源,购买医疗设备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这种浪费往往就会产生支付风险。

  很多信息不通畅的医院往往会有盲从的行为,它会观摩别的医院,会到其他地区考察跟它类似规模的医院是怎么样购买设备的,尤其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个领域,从众心理非常明显。因此为了减少医院的支付风险,厂商需要细化解决方案。方案越详细、越全面,风险就越低。总的来说,有足够实力的医院,不管这样的医院成熟不成熟,都会有很多企业为他们提供一些详细的方案,而那些实力有限,而且不够成熟的医院,更需要一些细化并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这样支付风险会降低一些。

  杨宁:租赁公司是供应厂商和医院之间的桥梁,作为第三方,租赁公司虽然为医院提供金融服务,但这种金融服务离不开设备的支持,是以设备作为载体的一种业务。设备的所有权虽然是租赁公司的,但医院只是通过租赁公司来购买它选择使用的设备。

  融资租赁跟其他金融渠道不一样的地方,主要是租赁基本上围绕设备来进行,只有医院有设备需求的情况下,租赁公司才能把资金提供给医院。而通过其他金融渠道医院得到的资金,医院可以随意支配,用在各处,如楼房的改造、环境的建设,甚至购买车辆等等。

  另外,融资租赁是一个表外融资,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上是不体现为负债的,租赁公司把设备租给你,医院只有应付款项。而银行贷款是负债,因此租赁不会影响医院在银行的授信,可以另外再向银行贷款用于其他项目。

  梁鸿肆:医院做可行性分析的时候,不管从整个医院发展角度看,还是从购进设备本身来看,都应该按照战略管理去考虑。首先,应该有一个长远规划,3到5年以上的规划。规划要详细分析内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北京市、全国和国际上同一设备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有可能产生的变化,自身实力、财力跟人力资源如何。

  其次,还必须要做成本分析。要考虑多长时间能回收成本,通常一个先进设备的使用寿命有5到7年,我们要算成本回收之后还可以产生多少利润。否则,就可能产生支付风险。

  再次,长远计划制定以后,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的特性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医院管理者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战略计划。同样进一个设备,选型非常重要,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力,综合考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疗设备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因为先进的设备往往成本高,病人的检查成本也高。所以,医院应该根据市场竞争的状况,配备同层次的设备。否则,就可能造成成本浪费。

  引进模式多样化

  《中国医院院长》:各位嘉宾在谈医院要避免支付风险时,都希望医院尽量经济有效地进设备。那么医院都有那些具体的引进模式呢?

  梁鸿肆:医院一般就是这几种采购模式。一种是集中采购,在每年大型的医疗机械设备的订购会或展示会上采购,这样可以货比三家,更好地评价仪器设备的性价比。还可以通过集中购货,享受相应的优惠,节省采购费用。

  再有就是商业采购,向设备生产厂商直接订货。现在医疗仪器设备基本都是市场化运作,几乎所有的医疗仪器设备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医院通过市场来寻求所需要的产品,进行反复比较后订货。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协作和转让,比如有少量的医院急需的医疗设备和配件可能一时买不到,不能满足医疗上的特殊需要,如果其他医院有暂时不用或库存的设备,这时可以通过协作和转让的方式解决。

  杨宁:融资租赁采购设备在国外是一种常用的引进医疗设备的模式,从价格上来讲现金购买是最便宜的。其次政府贷款,然后国内银行贷款,再往后是融资租赁。融资租赁虽然成本是最高的,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表外融资,它对医院的评估比银行要简单一些,反应速度比较快,而且还有很多的延展性服务。

  刚才梁主任提到,一个设备5到7年就没用了,实际上这个设备的使用年限可以到15年,甚至20年。对大医院没用了,可是到一个县级医院就是宝贝!他们仍然需要这些设备。

  汪洁:但对于租赁国家目前有所限制。

  杨宁:只要是二手医疗设备。我国都有很多限制,不许采购、不许使用,在收费上作一些限制等等。医院通过融资租赁采购设备,虽然不拥有设备的主权,但是拥有使用权,双方可以合作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之后,设备还有价值,医院可以继续使用。这样医院相对的风险压力就会小很多。在美国,租赁渗透率已经达到30%左右,所以说融资租赁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梁鸿肆:对于医院的引进设备的模式上,今后会越来越多样化。现在有一种模式目前社会上很多人都在探讨的,就是一个区域集中成立一个医疗仪器设备中心,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同时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汪洁:就跟出租车司机一样,一个人也是拉,可以几个人一辆车。

  《中国医院院长》: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医院,厂家把仪器交给医院使用,然后按利润分成,这也是医院引进仪器设备的一种方式吧?

  梁鸿肆:分成的形式比较少,一般是小型的十几万的设备,特别是新产品,放在一些大医院里试用,经过临床试用之后,医院往往会出一个临床的认可报告,这其实是设备生产厂家的一种广告策略。

  徐刚:梁主任说的情况还是挺普遍的。但厂商的初衷是因为国内医疗仪器设备鱼目混珠,进大医院,可以体现自身的实力。

  梁鸿肆:医院的教授或者临床医生是比较严谨的,会对病人负责。他们只会考虑试用一些国际上成熟的医疗仪器设备,对一些实验品,大多数大型医院会拒绝在病人身上使用,更不会出临床报告。

  徐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厂商愿意找大型医院去做工作的原由,如果找一些中小医院可能各方面难度要相对小的多。但厂商更多地希望从高水平的医院或者教学医院获得一些学术上的支持,得到临床的认可。他们也希望得到医院客观、合理、实际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一定是正面的,也可以是产品的不足,这才能真正帮厂商提高产品质量。

  维护风险不可忽视

  《中国医院院长》:设备买回来之后,还得用得好,才能够产生效益,我们如何避免在使用设备当中的维护风险,避免出现买的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出现呢?

  梁鸿肆:医院选择仪器设备之前,就必须考虑使用后的维护成本,例如,水电、人工、材料、消耗等。特别是消耗材料要尽可能使用容易购买、且成本较低的。消耗性的材料仪器设备必须要有完整的技术资料,这是谈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所以医院选择仪器设备的时候,要有完整技术的保障文件资料,要有维修保障条款的订货合同,还要有完整的使用操作手册、有效的维护手册、另外整个设备系统的框架图,与实物相一致的电路图及测试点都必须有。测试与调整的方法等等,都得从厂家拿到。投资医疗仪器要做到前瞻性的管理。

  徐刚:避免使用设备当中的维护风险,是很多医院都很头疼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选择国有品牌的医疗设备,一方面是国产品牌上来了,还有一个就是维护风险的顾虑。不少医院都想买好的医疗设备,而维护成本却压得医院喘不过气。这就像买了几万块钱的西服,必须去专门的店去熨洗,熨洗一次几千块钱,成本太高。

  汪洁:从国外看,维护只是购买行为中的一环。为什么存在维护的问题,就是一些厂商把这个行为给拆分了,以降低自己的成本。厂商认为卖产品是前期的事,维护是后期的事。这就使问题多出了一个环节。事实上,厂商在把仪器设备卖给医院的时候,相关的服务包括维修就应该包含在内。但如果包含了完整的服务项目,它的价格肯定就高,医院就有可能付不起。所谓合同陷阱,我觉得大部分的情况可能都是这样的。比如一台设备价值10万元,医院只有8万元的预算,厂家为了获得合同,不得不削减一些服务项目,导致了“合同陷阱”。

  杨宁:一家医院对供应商一般都是单台或单批量设备采购。而设备租赁公司一般都是大批量采购,所以设备租赁公司所得到的售后服务和医院是不同的。我们一般要争取做到运营期间或者合作期要有完整的保修。如果通过租赁方式引进仪器设备,医院可以大量降低维护风险。

  医院一定要在前期避免出现维护风险的隐患,否则,真正发生了再想解决就比较难了,所以医院应该更多地选择一些有良好品牌的设备。

  平衡两种利益

  《中国医院院长》:医院引进医疗设备,不但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梁鸿肆:医疗仪器设备的效益确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术、技术和疗效来讲,有利于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满足诊疗工作的需要,减少病人的痛苦。这就是社会效益问题;另一方面还得考虑能否给医院带来经济收益,令医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这两种效益的确很难平衡。比如像伽玛刀、质子刀等服务项目,虽然对病人有好处,但也增加了病人的费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在引进任何设备的时候,都要进行医学技术评估,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去考虑。

  徐刚: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跟医院有相通之处。我感受最深的就是ISO9000。这个管理体系标准以前针对产品本身,保证产品质量,而现在它开始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引入产品控制的方法。它要求创造经济效益的时候,也要注意社会效益。所以医院在引进设备的时候要以病人需求出发,全心全意服务于病人,同时寻找到比较好的投资方向,这样就可以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

  汪洁:以前医院的理想色彩比较浓一些,追求社会效益更多。但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医院已经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了,尤其是在医院购买医疗设备的时候,经济效益是必须考虑的。但不管存在多少现实的矛盾冲突,医院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社会效益这个本质。事实上,虽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矛盾,但他们也是可以互相构筑的。像协和医院、301医院这样走在市场前端的医院,就是处理的较好的例子。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医院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了保障;而社会效益的提升则为医院进一步获取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

  效率不高 效益不佳 地区不均

  医疗设备需优化配置

  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志朋教授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如CT、MRI、伽玛刀等的装备数量均居世界前列,部分地区大型医疗设备已经超过了需求,相当一部分设备开机时间不足,暴露出我国医疗设备利用与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虽然医疗设备的普遍改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降低了误诊率。但也带来了临床服务成本的急剧上涨。如何更好地提高我国医疗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资源配置中尽量的公平合理,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中国医院院长》采访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志朋教授。

  《中国医院院长》:请问我国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状况如何?

  白志朋:我国1978年引进第一台CT,1987年增加到170台,到1993年各类医疗机构装备的CT机(含ECT)达1300台,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已达到4258台。1980年10月第一台MRI在美国安装使用,1985年我国开始使用进口MRI,当时美国也只有300台,而1993年我国达200多台,到2000年已达到950余台。世界上1967年研制出第一台伽玛刀,我国自1992年开始引进伽玛刀,1993年应用于临床,到1995年已引进伽玛刀13台,当时全世界只有60多台,占世界拥用量的20%。我国于1993年安装了第一台X刀,现在已安装了70余台,仅国内就已生产了50台。PET是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广泛用于医疗服务,在国内近期刚刚兴起且有很强的发展势头。我国于1996年引进PET系统,到目前为止已有12台PET,其中北京5台、上海3台、广州2台、山东1台。

  其他医疗设备,例如,核磁共振2000年的数量是1996年的2.67倍,CT机2000年的数量是1996年的1.67倍,是1993年的3.27倍,800mA及以上的X光机2000年的数量是1996年的1.62倍,肾透析仪为1.82倍,彩超为2.10倍,在4年时间里装备数量几乎都翻了一翻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增长十分迅速。

  《中国医院院长》:虽然我国大型医疗设备迅速发展,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白志朋:首先,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不高,多数设备仅发挥出应有工作能力的1/3到1/2,据调查CT、MRI的使用率仅为40%。有资料统计,西安地区1996年8家医院10台CT和3台MRI设备的开机使用率,CT平均为39.2%,MRI平均为46.8%。福建三明及龙岩地区的使用率明显偏低,由于经济不发达,且CT数量较多,年使用不到2000人次,个别医院一年检查不到1000人次。湖北省潜江市不足百万人口,配置有2台MRI,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极其低下。有人在1997年对卫生部部署3所医院的3台伽玛刀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差异较大,一所医院年治疗例数为846例,而另两所则分别为279例和270例。

  其次,部分设备效益低。由于设备使用率低,服务量小,影响到设备效益。有些设备连成本都无法收回,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某医院对其核磁共振成本效益分析表明,自1993年12月份购入,1994年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是亏损,近3年共亏损585万多元。河北省统计,CT最少的年收入仅为3.5万元。某医院于1995年从美国ADAC公司引进的1台SPECT,正式运行17个月检查病人690人次,总收入25.7万元,而保本收入需62万元。有的医疗机构还明里暗里为医生规定了大型装备开单提成费。医疗机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已经成为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

  再次,从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情况看,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的15台伽玛刀,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地区,12台PET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四川人口有8400万,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建议每百万人最低需要2台放疗设备计算,应需168台放疗设备才能满足需要,而四川现有放疗设备才56台,且大部分集中在成都附近。湖北省现有27台MRI,武汉市就拥有9台,达到了1.22台/百万人。CT机有的省市每百万人口拥有量达10台,有的省市只有1.1台。

  《中国医院院长》:医学装备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卫生资源,如何合理的进行配置?

  白志朋:一些医疗机构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添置大型医疗设备,以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进而诱导需求,强制消费,而忽视了卫生事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因此,我国医学装备的合理配置应该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并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既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绝对追求社会公平,应做到公平与效率并重。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样在卫生发展、人群健康水平、基本卫生条件、卫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量的指标上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大体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比如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上海市为5.75,北京市为6.28,贵州省仅为1.51。可见差距之大。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所以要求各省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时,要结合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体现了分类规划的原则。另外,还要大力规范准入。各级卫生行政机构,按受理权限审定发放《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并考虑当前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的现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个别符合使用条件但超过配置规划数量的大型医学装备,发给临时配置许可证,该设备可以继续使用,但不允许更新,并通过税收的方式加以限制。

  大型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一些发达国家组建地区性“诊断中心”和“治疗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打破大型医学装备归一家医疗机构所有,独立使用的格局。积极探索大型医用装备多个医疗卫生机构“专管共用”、“协管共用”或“共管共用”的工作新机制,是解决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合理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医院院长》:为了加强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会对我国医学装备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白志朋:《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是去年12月31日由卫生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卫规财发【2004】474号),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关于医学装备资源配置与应用管理的一个重要文件。这是继1995年7月7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3号)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1996年9月20日卫生部发布的《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卫计发【1996】第180号)以后,我国医学装备界的一件大事。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责任,加强了监管。这个文件将大型医用设备分为甲、乙两类,实行分级管理,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权限和责任。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国家卫生部发放配置许可证并负责监管;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发放配置许可证并负责监管。为了加强监督,一是明确了国务院、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如卫生、财政、物价及发展和改革等各自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监管的职责和监管内容;二是加大了对各种违规的处罚力度。处罚包括吊销许可证,没收相应收入和一定数额的罚款。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着眼于宏观,着手于具体程序具体制度和队伍建设,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条件下,从法规建设、制度建设入手,以组织建设、秩序建设为保证,较好地处理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关系。有利于制度创新,有利于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体系,有利于执法公正、廉洁、透明,有利于政府基础调控体系建设,有利于推进医学装备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

  《中国医院院长》:随着《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实行,我国医学装备的配置与应用管理是不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白志朋:是的,但是医学装备的配置与应用管理是个永久的课题。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新的医学装备的涌现,都会带来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管理也是长期任务。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推广典型经验,汲取国外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创新。防止和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的地方保护主义,新的行业保护主义的错误倾向,杜绝“先吃胖了,然后再减肥”这种损国害民浪费资源的短视错误行为。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据统计我国现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医疗市场,医疗装备市场销售额达到548亿元,并且在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增长。对于医学装备的合理配置和应用管理越发显得重要。

  医疗装备维修的社会化趋势

  多年来,医院设备的维修一直是“自力更生”,这种维修模式在历史上曾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为医院建设做出过贡献。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旧有的维修模式已不能满足医院的现状,维修设备社会化与维修资源共享已成为医疗装备维修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疗装备的维修难题

  对于当前大多数医院来说,主要呈现出以下的状况:

  最简单的医疗设备包括车、床、台、架等,常见损坏情况为漆皮脱落、结构松动、框架开焊、零件损坏。处理这类问题的技术含量很低,不值当兴师动众。比如最简单的电焊问题,如果医院规模不大,购置一台电焊机则大部分时间闲置,当一个小小的零件买不到时还得干着急。

  比较简单的医用电器,如制冷设备、电动吸引器、洗胃机、雾化器等。很多医院的维修工人都在做这项工作,其中电机损坏时多数情况要外送电机厂修理。遇到的不能解决的困难还是零配件的购买问题。

  一般医疗仪器,如输液泵、心电图机、理疗仪器等,需要工程师们去维修。工程师们对这些仪器的检测是轻而易举的,如果买不到需要更换的元件,还是无法解决问题。

  中型医疗设备的简单故障,如化验设备、口腔设备、呼吸机、常规X光机、透析机、监护仪、超声仪器、氧舱等,需要有一定水平和经验的工程师来完成,面临的问题还是买不到需要更换的元件。

  大型医疗设备,如血管造影机、CT、MR、高档彩超、加速器等,医院的工程师往往只是日常维护和监督厂家的维修。日常维护工作是保证设备降低故障率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监督厂家维修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并且很必要的工作,其中包括故障部件的判定和维修方案的确定。这些工作往往需要高水平的有管理能力的工程师来承担。

  要想工程师们能精通所负责的设备,就必须有较细的分工,这就需要较多的人员配置。如果减少人员配置就很难对工程师进行分工,而形成“全科工程师”,就很难精通所分管的仪器。

  当然,不同规模的医院适合不同的管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设备维修的多种形式

  ●政府机构负责医疗设备维修

  香港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由特区政府机电工程署卫生工程部负责,对于大型设备,工程部也采取厂家保修的办法。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医疗工程管理人员的作用,大大地减轻了医院的负担。内地很难效仿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医院数量多,更重要的是医院自己都不重视维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就更无暇顾及这些事。

  ●由生产厂家负责维修

  这是常见的维修形式,粗看起来这种方法很简单,执行起来仍有很多难处。

  最糟糕的情况是生产厂家消失了,设备坏了没人管。这种情况可以在采购时多加调查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几率。然而,百分之百的成功预见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采购时还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几乎所有医院里都存在找不到厂家的情况。

  很多情况是厂家还在,可是不再承担老型号的产品维修,医院还是毫无办法。采购时代理商允诺的“终身维修”只是一种“美丽的传说”,很难兑现。先决条件是原来的代理商是否存在,原来的代理商现在是否还代理该产品,是否还有该产品的备件,很遗憾多数的答案是否定的。

  部分情况下,医院购买医疗设备时该产品已经接近停产甚至已经停产,医院没有充分地调研,造成采购上的失误,为维修留下隐患。

  某些情况下,已经查明产品很快停产或已经停产,而且是直接从规模很大的生产厂家(不是代理商)购买,厂家在合同里文字承诺十年维修。接近十年时,厂家仍然兑现承诺负责维修。遗憾的是配件价格让你怀疑是否多报了一个零。厂家对此的回答很平静:“这么多年了,能搞到配件就不错了。”

  ●专业维修公司

  低中档口腔设备的维修基本上技术含量较低,业内人士自称“小医疗”。这类设备维修公司发展较早,往往负责多家产品的维修,很多医院都委托这类公司维修,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作用。

  目前“大医疗”产品专业维修公司还处于发展阶段。这类维修公司属于生产厂家的特约维修公司,业务范围限厂家制定的中型医疗设备。其中部分公司兼修与厂家指定产品的同类产品。也有的专业维修公司能做到承担很多厂家的产品维修,但是这类公司也无法把覆盖范围铺得过宽。社会服务的这一渠道,尚未成熟还在发展之中。

  ●医院之间的协作

  在目前医院现有维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把维修工作统统由社会力量完成会带来经济效益和人员安置方面的麻烦。

  长久以来医院之间的协作一直以公开和不公开的形式小范围地存在。协作的存在说明了资源的存在。实质上,协作中心的模式类似于社会维修和医院自行维修的中间模式,可以肯定这种设想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协作中心的总体设想

  1.各医院的维修工程师参与中心的协作,建立维修工程师资源库。

  2.登记各医院废旧设备所能提供的零件资源,建立配件资源库。

  3.汇总各医院的配件来源和渠道。

  4.中心储备部分维修配件。

  5.建立维修网站,开通电话服务热线。

  6.医院需要支持时,上网咨询或拨打热线电话,中心征求专家答疑或派遣工程师。

  7.初步判断所需的零配件。

  8.中心指派参加协作的工程师赴现场处理。

  9.中心负责收费、支付出差费用和报酬。

  10.不定期组织培训。

  协作中心的建立需用要一定的运作平台

  1.公司形式的专职管理机构——调度、配件仓库、物流、财务,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2.互联网站和热线电话——专职值班人员负责,接收互联网上的请求支援的信息、发布专家答疑。

  3.专用数据库——配件库、社会零配件资源、工程师资源。

  作者为煤炭总医院设备科主任

  设备维修的潜在市场

  这几年,医院自行维修医疗设备的越来越少,许多基本维修项目需要通过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加以解决。医疗设备的维护维修服务已逐渐成为一个新兴市场,前景看好。就医疗设备维修市场的发展趋势,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目前,医院用户对跨国外企的售后服务水平一般都比较满意。基本可以做到随叫随到,并有专门维修备件库,巡检与业务培训比较正常。而其他企业尤其是国企的服务,则基本受制于其企业实力的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在维修效率和业务培训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我国县级区域内的广大中小医院医疗器械维护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些医院的一些设备甚至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生产的,几乎难以从市场上找到可更换的充足的零部件,设备基本上在超期服务。

  现在一些大公司逐步推出了适合中小医院用户使用的经济型产品,并在设备融资租赁和银行贷款担保等方式上进行尝试。但在这些中小医院用户完成医疗设备的更新以前,我国医疗设备的维修服务市场仍是一个以大型医院用户为主的多元的庞大市场。

  记者曾与几家医院医疗器械管理部门联系,探讨国企医疗器械维修与售后服务的话题,接受采访的大多数人都表示,目前国企售后服务与外企相比,差距很大,许多方面难以适应客户需求。这些因素将对企业品牌和市场占有量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另外,也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医院管理部门担心其所在医院实行医疗设备检修与维护业务外包,会导致医院内设备维修从业者“下课”。

  业内分析,在目前医疗体制改革思路仍不够明朗的情况下,医疗设备的检修、维修服务,牵扯到医疗设备采购招标制度中售后服务条款的签订与评价,也牵扯到医院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的流程设置,还牵扯到医院设备检修、维修外包后的人事变动和人员重重新安置。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 责任编辑:李淑琴 )



(0)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 国家将专项整治药品领域 查处假劣药品医疗器械(01/31 15:23)
  • 外资分销医疗器械 国内龙头企业顺势求变(12/22 10:44)
  •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亟待政策大力支持(12/09 08:25)
  • 警惕夸张医药广告 南京举办医疗器械打假展(11/10 09:34)
  • 市药监局发布第二季度医疗器械违规广告名单(09/15 16:46)
  • 药品保健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广告违规严重(07/28 07:57)
  • 医疗器械质量公告:八成生化分析仪不合格(06/09 08:34)
  • 厦门检疫局:4成日名牌医疗器械有安全隐患(06/01 08:36)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2726113或62726112
    Copyright©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短信内容:
    手 机
    自写包月5分钱/条 更多>>
    搜狐天气为你抢先报! 魔力占卜姻缘一线牵!
    金币不是赚的是抢的! 爱情玄机任由你游戏!
    猪八戒这样泡到紫霞! 帅哥一定要看的宝典!
    你受哪颗星星的庇护? 萨达姆最新关押照片!
    精彩彩信
    [和弦]两极 一分钟追悔
    Forever Love
    [音效]天下无贼主题曲
    GoodFeel铃声
    [原唱歌曲] 夏日恰恰恰
    桃花流水 一直很安静
    [热门排行] 要爽由自己
    向左走向右走 飘移
    精彩短信
    [和弦]快乐崇拜 江南
    [音效]情人 猪(搞笑版)



    搜狐商城
    vip9.5折免运费
    暑期特惠总动员
    爱车清洁用品大检阅
    小家电低价促销
    哈利波特现货发售
    玉兰油超低惊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