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财富周刊》:宏观调控点刹中国经济(上)
  时间:2005年04月27日09:30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宏观调控点刹中国经济》(上)

  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曾经这样形容2004年举世瞩目的宏观调控,他说“中国在向现代化进军的长征路上,喝了一杯清醒剂,调整了一下跑步方式,加了一次油”。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出现了部分行业的经济过热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供求关系偏紧、货币投放过多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地实行了宏观调控政策来协调经济的发展。那么,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当2004年头两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以53%的速度飙升时,一些较为敏感的政经界人士开始回忆起1992年的那场全面经济过热留下的阴霾。于是,“管住土地”成为2004年宏观调控的第一个杀手锏。

  2004年2月10日,在北京地产业内称为“土地新政”的4号令,即《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补充规定》出台,要求从2004年1月9日开始,北京将停止经营性项目土地的协议出让。这项规定被看作是规范土地市场的重要环节,但却也引发了关于行业洗牌的种种猜测。地产界也由此掀起了新一轮舌战。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呼吁政府尽快出台土地供应计划时指出,“现在潘石屹基本上就要‘断顿’了,他目前已经没有什么可规划的项目了。”

  面对任志强指名道姓的评论,起初的潘石屹似乎对任志强的“断顿”之说并不在意,他在网上发帖回应, “我们现在是‘鸡蛋换粮票’。凡是4号令认可的‘粮票’(发改委的立项),我们都愿意用‘鸡蛋’(钱)换,欢迎有没过期‘粮票’的尽快来找我们。基本条件是:20万平方米以上。”然而,没过几天,潘石屹着了急。

  潘石屹在2004年3月份接受采访时说:“断顿了,基本上我估计再过一个月时间,如果我还没有一块地拿到手的话,基本上一个房地产公司,一年时间营业额30多亿房地产公司,就会变成一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就没任何东西了。”

  然而,令业界没有想到的是,一向被看作是北京地产圈内的两个“冤家”,却在几番讨价还价的情况下,完成了四号令后的第一宗土地并购交易。

  任志强在2004年4月份表示:“那么四号令对已经有土地的人来说是需要增加更多的土地,对没有土地的人来说,需要解决现实的吃饭问题。潘石屹就属于要解决现实吃饭的问题,所以他要急于用我现在的项目来解决他明天的问题。”

  在土地紧缺面前,任志强、潘石屹上演了一场化敌为友,利益联手的大戏。自此,“鸡蛋换粮票”的交易开始在全国地产界持续上演。而伴随其后,“管住土地”的政策不断出台。2004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简称“71号令”,要求各省市在2004年8月31日之前,将历史遗留问题加以界定并处理完毕,8月31日之后,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有人评价说,中国地产界遭遇土地冰冻期。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房地产商们却几乎发出了同样的言论,房价要涨。

  潘石屹曾说:“今年(2004)年初的话,我到海南度假,度了几天假以后,我觉得想工作,想2004年北京房地产发生什么事情,我预测第一个是涨价,然后我写完以后,发EMAIL,发给公司让挂在网上,结果这个网络互相之间串,就互相拷拷,等我三四天以后再上网的话发现,100多个网站上面,在我用搜索引擎搜索了一下,有100多个网站上面,已经转载了这篇文章,再一看下面的评论,全是暴力语言,就是潘怎么还没死?而且还有一个是潘石屹生于1963年,死于2004年。”

  房价再度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份,全国商品住宅的价格达到了2525元/平方米。商品房价格同比上涨了13.5%,再创历史新高。房价的高涨也引发了中国房地产是否有泡沫的争论。

  关于中国房地产泡沫论的争论还在继续,甚至也有人说,对土地的管制是造成房产泡沫的原因。当然,这些我们暂且不管,我们能看到的是,从对部分行业的投资调控开始的宏观调控,其名单在逐步扩大,涉及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不过,有专家指出,这种调控却存在相当程度的风险。因为中央控制经济的方式,并非是市场化的手段,而是类似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干预。

  早在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就指出了各地存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无序建设现象,并指出不少地方开发区过多过滥。但即使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禁令不断的情况下,2004年一季度仍出现了中央项目投资增长只有4.8%,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0.2%的投资局面。这种叫停不停的现状,已经到了非下重手禁止不可的程度。

  2004年4月,自有资金仅为3亿元的江苏钢铁有限公司因违规上马一个投资100多亿元,占地9000多亩,规模相当于首钢的大型钢铁项目,受到了国务院的直接查处。随后,便有了“铁本事件”,这个事件也在业界被视为是宏观调控强力出击的信号。而借“铁本事件”契机, 4月27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1个半月内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与此同时,为了控制由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热而导致的房地产行业的金融风险,银监会也发出通知,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不发放贷款。自此,行政和信贷、土地政策综合运用,双管齐下,以确保宏观调控的落实。地方建设项目纷纷下马。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回想起2004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时说:“它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一二月份是五十几,简直是太疯了,叫停不停,所以为什么四月份采取那么多的行政措施,而且是根本不是微调了,应该说是很重的措施了,比如说土地的三个涨停,一下把那个地给断了。包括四月份下令暂停贷款,当然后来五月份又恢复了一些,那都是很严厉的措施,还有查出铁本,查出清理项目这都是非常严重的行政措施。”

  张卓元认为,面对过热的投资、超高速增长的银行信贷、钢铁等几大行业产量和价格的暴涨等问题,在当时采用行政手段十分必要。宏观调控的力度很快得到显现。2004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不到5个月,全国共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06万个,总规模17.2744万亿元。而就在业界对宏观调控的手段还议论纷纷的时候,央行实施了9年来的首次加息。

  “终于加息了”,当2004年10月28日晚,央行对外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时,国内一家著名财经媒体把这话当作标题,对加息进行了报道。市场传闻已久的言论终于变成现实。国内股市、债市、楼市应声而动。英国《金融时报》用醒目的标题说,“中国利率上调震动了全球市场。

  9年来的首度加息,被舆论看作是中央政府及央行在这场宏观调控中下的最猛的一剂药。有人评价说,央行动用加息这个最敏感的市场工具,是为了表明政府在更多的重视用市场的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陈东琪说,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有两次大的利率变动,每一次利率上升的幅度都是很大的,这一次很小,这只有0.2。主要是微调的方式,老百姓的预期,改变这种预期给出这种正确的讯号。但实际上的话,我们不想用太大的幅度来用这个经济冷却下去。

  管紧土地,看好信贷,是当前中国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其实,在银根收紧的情况下,受影响的不止房地产。2004年10月1日,央行和银监会发布了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个人贷款购车最低首付为20%,这样不只此前出现的车贷零首付成为了泡影,就连最低首付10%也被封杀。一度热闹的车市一下子门庭冷落下来。有人说,2004年,汽车与降价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形影不离。每当人们说起买车,脑子的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等等,还得降价。为了应对由国家政策面变化带来的影响,一些汽车厂商开始作出调整。

  吉利汽车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04年9月接受采访时说:“那么今年我们计划是十六万辆,那么现在这个情况的话,我们不能再按照十六万辆,我们改变了,要按照12.6万辆来进行安排生产和销售。一系列的变化,然后我们把工厂进行合并,我们把宁波的合并到宁海去,然后我们新的产地,本来要建工厂,暂时停一下,就不建了等等一系列的调整。”

  车贷门槛的提高让车市遭遇了第一次冲击。而2004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更是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不能向非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以及个人转让汽车、摩托车生产资格。由于新政策,在汽车行业的投资门槛和退出机制上,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在业界引起了很大震动。

  广州本田副总经理曾庆洪在6月份时,曾对《汽车产业新政》作出评价:“国家新的政策出来,确实对新进来的汽车产业提高门槛,那我相信呢,这样更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散乱差的,就没有,说很有、特别有资本能力的那个企业,鼓励其它有竞争力的,有发展的企业是个非常好的政策,我表示赞成。”

  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郑永进却在那时发出了相反的呼声:“其实我觉得中国也好,或者说政府也好。他大可不必把一个汽车就可以看作一种,等同于其它产品不一样的一个。为什么你像手机,电冰箱、电视机,它不照样也有其它的资本去进入这个行业吗?没有经过这种激烈的竞争的淘汰。你用政策去保护起来的企业永远没有获利的。不可能获利的。这个都有先例。”

  尽管企业各有各的看法,但作为中国目前的汽车行业来讲,似乎已经到了必须对汽车工业的资源进行整合的一个阶段。权威投资公司高盛集团在《全球汽车业评估》报告中警告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风险,将是产能过剩和价格大幅下降,产能过剩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

  “管住银根,管住地根”成为本轮宏观调控的两种力量,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成为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房产、水泥、电解铝、钢铁、汽车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为本轮宏观调控压制发展过热的重点。但是在本轮宏观调控中,“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则。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整个市场投资、信贷全面紧缩,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煤炭、电力、石油等基础性行业的巨大投入。因为,这些基础行业在2004年都面临着短缺的情况。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电荒年”。于2004年夏初开始并很快到达顶峰的这场能源危机几乎是拉开了中国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序幕。不少曾经鼓励用电的地方政策被“拉闸限电”所取代。很多人的生活也因为限电受到了影响。

  孙占良是天津蓟县城关镇桃花园村的村民,由于蓟县是天津第一批限电的地区,他的小卖店遇到了麻烦。

  “断断续续地停,有时候上午停,有时候下午停就是这样。因为我们冻冰棍的时候,冰棍有时候都冻成水了,糟劲不少。现在差不多已经过了,有一天晚上停了一宿。

  ——停了一宿,这个店还能正常开吗?

  ——开不了。

  ——影响大着呢,有影响。像冷荤啥的都有影响。你像冷荤这一天,如果要没有电,这东西都得扔,都得坏。”

  孙占良说,冰棍没法卖了,觉得损失不小。而缺电带来的经济影响却远不止这些。自进入2004年6月份以来,全国的日用电量都在55亿度以上,其中70%是工业用电。华东电网是今年全国缺电最严重地区。在浙江温州采访时,那里的人告诉记者,这个工业产值占浙江三分之一的地区,也是目前浙江用电最紧张的地方。

  正泰电器集团新闻发言人这样说:“由于经常的拉闸限电,我们加大了成本。(接)今年一至五月份,我们尽管加班加点,还是缺货一个亿。我们的原则是保证国外的供货,国外的一些定单我们保证,但国内的一些定单我们不接了。”

  尽管当地的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证工业用电,但是平均两天拉一次闸也让企业的经营者十分头痛。

  耀华电器集团总经理何建国也这样评价缺电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这是机械行业,我们这些设备都是靠电转起来的,没有电我们做人没有吃饭一样,所以电能源的紧张,对于我们这些温州的企业,实际上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缺电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华东缺电、华中缺电、华北缺电、华南缺电……在2004年夏季高峰用电时刻还没到来之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不约而同地发出“缺电”的呼声。中国面临的电力紧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4年4月底,中国正式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两座水电站输入电力,这是中国首次从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较大量地进口电力;

  连续举办了十多年的全国“节能周”,一下子从以往的11月份提前到了6月份;

  北京的24家星级饭店联合发起了“室内温度调高1度”倡议活动;

  甚至连国人引以为豪的流光溢彩的“夜上海”近来也遭到了质疑。

  习惯于“大手大脚”用电的人们,不得不开始为用电精打细算。

  同电荒一样,由于铝工业、房地产、建筑行业、汽车业、机械行业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同样出现了煤炭短缺的现象。更有人说,电荒是煤荒所致。而在2004年4月初,全国煤炭库存首度跌破警戒线,创近20年来的最低值。尽管各地煤矿再加量生产,似乎也都满足不了需求。而就在电荒、煤荒影响经济生活时,油价也因为国际局势出现了大的波动。

  宋师傅,河北廊坊人。这个靠在北京贩卖水果养家糊口的小生意人,就颇受油价上涨的影响。宋师傅拉货用的是小型农用三轮车,油价上涨以后,他每天要比以前多花出近10几块钱的油钱,而这对于每天只有百十块钱收入的宋师傅来讲,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我这一个来回吧,我这一百里地,烧将近30块钱的油。

  ——你这个水果(每天)能卖多少钱?

  ——我们这儿水果的钱都说铆着劲挣吧,能挣个百八十块钱,你刨去油钱呢?拿我这儿来说,我这30块钱的摊位费,30块钱的油钱,这得60,我这两个人、三个人吃饭也得20块钱,铆着劲挣一百块钱也就剩下20多块钱。

  油价的上涨,让这些靠批发、零售水果生意的商贩们感触颇深。而在各行业中,受油价影响更大的,还有出租车行业。油价每次涨浮虽然差价只有几毛钱,但对于这些“耗油大户”们来讲,油价每调高一次,对他们来说都无疑于雪上加霜。

  出租车鲍司机说:“我们这个车接下来已经快三年了吧,当时这个油价两块八毛多,现在三块四毛二,这中间差价是多少,八毛,一公斤八毛,我们一个月得跑六千公里以上。一个月最起码比原先多七百到八百块钱,全部交给加油站了,您说我们这一个月工资才多少?”

  油价上涨同样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电荒”、“煤荒”、“油荒”在2004年的集中爆发,一方面是高耗能行业投资过热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表现。2004年底,“煤电价格联动”方案出台,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一定程度保证了电力部门的用煤需求。同样,30天石油储备项目的启动,也大大加强了国内石油供应的安全感。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世宪这样总结宏观调控一年后的能源问题,“国家也是加大了投入,对像一些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像电力装机、铁路运输、电网建设,这些里面国家也是加大了力度,还有像电力管理,从其他一些方面,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可能还是起了一些的作用,去年应该说是各级政府,和一些能源公司共同努力下,渡过了这个艰辛的一年。”

  2004年的能源紧张虽然触及到了经济各方面,但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下,所谓的“油荒”、“电荒”、“煤荒”都已经有所好转。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减免农业税等优惠政策下,我国粮食生产摆脱5年来的持续低迷局面,出现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迈出重大步伐,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可以说,这些都是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成果的体现。那么,业界如何看待本轮宏观调控的?在2005年,宏观调控又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经历了2004年的宏观调控后,在2005年初,被调控的各行业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吉利汽车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近日这样回顾宏观调控对自己的影响:“一定有影响的,如果没有影响的话,今年的中国汽车的产销量绝对不是这样一个数字,全中国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做了调整,也就是因为这个宏观经济发生了改变。”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说:“一个土地到了开发商手里可能有一年左右的审批规划和市场调查,然后等他推出这个产品可能要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即使2005年加大了供应量,也只能在2006年显示,2005年我们估计,按现有不变的话,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显示出土地的严重不足,而影响到房价,影响到土地的价格的飙升,所以我们更关心的还是关心2005年国家政策上的对土地供给调整政策。”

  回首2004年,许多关键词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这些关键词在过去的一年中被常常的提及,比如说固定资产过热、信贷加息等等,那么这些关键词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走向,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下,2005年的中国经济又将呈现怎样的态势呢?在由财富中国举办的2005年宏观经济引导力的论坛上,我们听到了专家们对宏观调控的评价和预期。

  财政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在1988年1993年当时的宏观调控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经济过热,这一次在方向上是可能是出现了过热的苗头,程度上应该是不一样,在调控的方式上,应该是采取了经济中转弯的调整,但不是急转弯,对于经济运行里面过热的问题有刹车,但不是急刹车。”

  在谈到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时,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将在物价上涨、农民增收和就业等方面面临更严峻的问题。

  张卓元说:“随着经济发展从9点几变为8.5,可能对就业的增加会产生一点影响,因为你经济发展要快吗,就业可能会多一点,因为你稍微放缓了吗,你究竟是冒通货膨胀的危险呢,还是冒失业的问题呢,看看哪个风险更大呢。”

  面对如此众多的严峻问题,专家认为2005年的宏观调控成败的关键在于力度的控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东琪说:“宏观调控如果力度太大,这可能调的很深了,市场一疲软,整个经济运行没有信心了,企业也不愿意投资了,外资也不进来了,民营资本也不愿意在搞扩大再生产了,这个时候就影响了我们经济发展了,那么整个就业环境就会遇到一个很紧的一个状况,所以这个时候要非常注意,操作的力度、操作的时间,来把握这种调控方式提高我们的效果,所以明年2005年如何宏观调控,我想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为了更好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将原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修订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预测2005年中国经济态势时,专家们都态度乐观。

  陈东琪表示:2005年六个字,更快、更稳、更好来这个保持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这个比较好的势头。

  张卓元:“总的来说,比2004年开局要好,结果我估计结果也可能更理想。”

  财政研究所所长贾康说:“我个人认为2005年中国经济会维持一种持续的、相对协调的、比较快的增长。”

  从2004年的春天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业、开发区的整顿,到秋天,央行在连续9年的降息之后首次升息。中国正在经历的第五次宏观调控,不是全面紧缩,而是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货币政策由前几年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逐步转向“稳健”。而这些都是为了保证2005年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我们也希望2005年的宏观调控能够让中国经济越来越好。

  


搜狗(www.sogou.com)搜索:",caifu",共找到 3,578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