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魏加宁:抓住战术机遇 宏观调控从改革中找出路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07月24日13:13   来源:搜狐财经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编者按:2005“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7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央行银监会领导、国家部委负责人及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专家和经济学家齐聚一堂就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搜狐财经作为联合承办网络支持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谈到:当前这种形势下应当抓住改革的战术机遇期,加快推进改革。

  宏观调控去年就提了,宏观调控最终要找出路还是要从改革中寻找出路。即使人们现在担心的问题,将来会不会投资下滑的问题,会不会经济偏冷的问题都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再一个国务院把今年定为改革年,但是许多改革措施急待落实和加强协调。所以应该抓住当前紧绷宏观调控环境稍微宽松一点的时机,物价稍微稳定的战术机遇期,要推进机制建设和体制改革,关于改革我们主张这么几个领域是不是值得重视的。

  一、加快对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

  包括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包括土地的市场的问题,现在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实际上我们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被人为的控制住了,而且被压低了。利率由中央银行在控制,长期被压低,现在应该加快它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土地市场,刚才前面专家提到了,被各级政府控制,实际控制权在地方政府手里,而且没有市场化,使得失地的农民没有得到应该有关的收入,土地价格被压低。再一个劳动力市场,由于我们社保种种原因没有跟上,还有欠薪,实际上劳动力价格也是被压低了,前面专家提到如果我们民工能够有一些收入它的消费倾向会更高的,这是一个方面,所以要加速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

  二、充分利用当前所谓的宽货币紧信贷的形势

  整个金融市场方面,从直接融资来看,由于股票市场为了解决股权分治问题,股票市场融资部门暂时停止下来。另外由于银行在改制上市,还有其他一些原因,银行这边也出现歇贷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对于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受到阻碍和限制。所以这个也是影响未来经济走势很重要的原因,不是主观上的紧缩是一些客观条件本身造成的紧缩。所以这方面现在对经济影响值得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张应该利用这种形势加强对债券市场的发展,这样一方面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同时我们也主张试行地方债,这几年一直研究我们地方债的问题,现在各级地方政府,为什么通过土地融资,甚至拖欠民工的工资也好拖欠工程款也好,各种拖欠,形成大量隐性风险,实际上地方政府没有正规融资渠道,甚至从银行借钱也不很不规范的,隐藏很大金融风险,我们主张抓住这种时机是不是大力发展债务市场,包括允许地方政府有条件进行一些试点,这样可以把社会上闲散资金用起来。其实一方面银行信贷比较紧,但是我们现在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除了银行没有贷出去的资金以外,我们保险有一大块资金是用不出去,再一个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此外还有很多民间闲散资金都用不起来。所以我们想如果把债券市场搞活,这样可以缓解现在资金紧张的状况。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因为去年提得比较多就不展开了。这里面特别应提到一点要注意统筹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改变现在中央和地方做功互相抵消的状况。

  四、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 利用有利形势

  五、推进汇率改革

    调整的时机非常好,除了国内国际的条件之外,很重要的我们说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恰恰是推进改革的好时机,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替代行政性调控好的时机。再有参考一揽子货币,一揽子货币才是真正相对稳定的货币,不会盯住一个货币,你要受到这个国家经济变化的影响。再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价格应当是浮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再有一点初次升值的幅度十分有限,所以对中国经济冲击不会很大。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前面已经提到的,这种形势下汇率变动,货值升值的形势下要特别注意提到日本的故事,本来有一个很大的文件,因为时间关系不展开了,日本的泡沫经济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要搞清楚大国崛起和泡沫经济的关系,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回顾一下历史可以看到很多经济大国在上升的时候都出现了泡沫经济现象,包括美国二十年代的股市投机,包括日本泡沫经济八十年代后期,当时日本舆论一边倒,从经济大国要成为政治大国,还要成为知识大国,日本当时舆论整个一边倒。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泰国这些国家舆论也是觉得形势非常好,这种时候一个国家在崛起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头脑发热,因为泡沫经济很重要的作用是预期起了很大作用,当时日本泡沫经济是什么预期,大家一个心理预期,一个是石油危机,在石油危机之前高速增长,突然来了石油危机以后对大家冲击非常大,人们对危机本身有恐怖心理,危机感过强。紧接着日元一升值以后,大家头脑开始发热,国际地位迅速上升,这样大家认为什么?当时舆论说,日本有独一无二的团队精神,所以我的股票价格只可能涨不可能跌,另外日本国土狭小,我的人口这么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的地价只可能涨不可能跌,这舆论在当时日本完全被大家接受的。还有什么预期,前面有石油危机以后大家对危机很担心,总希望经济警惕的时间越长越好,当时媒体每天报道什么?数景气第几个月了,能不能成为日本战后最长的经济景气,人们对景气出现偏离实际的预期,所以我们觉得越是国家地位上升的时候,越是升值的时候,越是经济好的时候,越容易保持清醒的头脑。

  六、扩大内需

  日本在应对日元升值的时候,提出扩大内需的国策,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这都是正确的,当时有一个《前川报告书》,《后前川报告书》都是讲怎么扩大内需的,把扩大内需理解为扩大总需求,当时日本实行双休的政策,一方面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长期低利率,由于物价的稳定,所以他的中央银行没有及时调整金融政策,一般商品物价稳定由于升值,所以进口增加,压低了物价,而那边的资产价格猛涨,房地产也好股票价格也好都是两三年翻一番。所以央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当时日本中央银行的行长来都讲过这次教训,央行不能关注一般商品价,一定要关注资产价。

  另外一个教训是放松银根不等于放松监管,但是他同时把银行的监管也放松了,在同一个政府指导思想控制之下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主张中国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要分离很重要的原因。比如92年我们银根开始放松,我们的银行监管也放松了,而在收缩银根的时候,同步把监管也收缩了,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关于汇率的启示:放松管制不等于放松监管

  日本很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初它泡沫经济形成的时候一个背景,推行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很多日本人理解,放松管制就是放松监管,所以很多违法违规的贷款也贷了,而且大量的贷款实际上都是涌向了房地产,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流向房地产贷款每年增长20%,直接过去的,还有间接过去的,银行把钱给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又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绕到房地产,大约房地产融资3/4是来自银行贷款。当时监管根本没有跟上。后来事后日本的学者总结的时候发现,他们误解了放松管制,美国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处罚的力度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监管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翻了一番,日本当时在泡沫经济的时候,银行监管的人员只有100多人,而真正有经验的不够十几个。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训。

  再有一个教训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金融稳定和金融机构稳定的关系。这是维护金融稳定,不等于维护每一个金融机构的稳定,这恐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当金融机构经营不善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维持它,继续经营下去,这是要值得讨论的。所以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特别要研究一下历史的经验教训,尤其其他一些国家走过的弯路,避免重蹈覆辙,时间关系不展开了,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发邮件至e-finance@sohu-inc.com,或致电010-62726113。 

(责任编辑:张雪琴)



共找到 23,596 个相关新闻.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