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产业链可重新分配吗 高油价下的中国石油新思维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08月27日10:18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高油价,中国乐观吗?

  《21世纪》:目前国际油价上涨非常迅猛,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接近70美元,这在以往从没有出现过,价格高涨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势头还会持续下去吗?

  李政:从全世界资源来看,基本上还是有保证。
全世界每年石油消耗量大约是40亿吨,现在已经探明的储量大概是1600亿吨,平均储藏比是40年。能源主要的问题是分布不均衡,其中大约60%的石油储量集中在中东,而一些能源消耗大国却比较缺油。

  石油价格的上涨,主要原因是需求增长和备用产能的减小。在1990年之后,世界每年的产能增长大概是100万桶每天,世界的备用产能大概是300万桶到500万桶每天,2003年到2004年,世界石油突然增长得很厉害,达到了每天450万桶,这样备用储能缩小,造成市场预期价格还会增长,再加上投机的因素,石油价格剧增。

  申炼:这几年,中东局势很不稳定,特别是美国攻打伊拉克,新增产能少。2003年以来,由于石油需求增长迅猛、欧佩克国家缺少投入、伊拉克生产设施遭破坏等原因导致全球产能建设徘徊不前,剩余产能持续下降,造成供应紧张的局面。2004年世界原油剩余产能已经减少到100万桶/日的危险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剩余产能必须增加投入。市场就是这么敏感,供应稍微有点紧张,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稍微有点富余,价格也就会下来。加上投资机构的炒作,今夏飓风种种因素,加起来造成了油荒。

  但总体上我是比较乐观的,目前全球储产比是40:1,即使现在没有新的储量发现,也能维持40年。随着投资增加,预计世界原油剩余产能占石油总需求的比重将从2004年的5%逐渐增加到2005年的7%,2010年可能增长到10%以上。我们预测,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将以1.8%和2.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和2020年,世界原油产量将达到41.6亿和48.4亿吨,天然气达到3.34万亿和4.25万亿立方米。

  考虑到美元的贬值、需求的旺盛、富裕产能的减少、OPEC的期望提高等因素,未来5-15年,原油价格按照基本规律应在30到40美元之间,如果需求保持强劲,而投资不到位的话,可能使油价保持到60-70美元以上;如果油价持续高涨,必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如果是全球经济不景气,那时油价可能降到20美元以下。

  当然油价的预测永远是不准的,但是油价的预测又是必须做的。我认为,预测目的不在于准确,而在于我们必须建立多种应对方案。

  《21世纪》:目前来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大,对外依赖度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时间,石油消费增长远远高于GDP增长,那么未来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会不会越来越严峻?

  申炼:油价的高低与世界政治、经济、战争等等因素密切相关。受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事件的影响,世界经济先后经历了1970年代中期的经济滞胀、1980年代的低速增长和1990年代初的世界性衰退,在波动中实现了持续近30年的低速增长。未来20年,世界经济总体平衡发展,2006-2010年年均增长4%左右;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2010年以前增长速度为8-8.5%。由于经济较快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需求弹性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弹性系数从0.74增加到1.71,而世界平均只有0.5左右。历史经验表明,在基本实现工业化之前的较长时间内,油气和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强度都处于高峰期,这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中国作为人口超大型的国家,能源消耗总量规模也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达到的水平。

  去年,一些有权威性的机构作了一个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油需求量大约在3.5亿吨左右,2020年是4.5亿吨左右。但是这些预测结果基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循环经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情景。当然,如果按照2003和2004的消费速度来预测的话,肯定要突破这些预测数。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国家各种节约措施到位的话,上述需求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发现的油气资源量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的油气资源量将一年比一年高,而且还可能呈台阶式增长。

  林伯强:我对未来的形势一直是比较悲观,虽然说目前全球的储量可以满足40年的开采,但咱们下一辈子怎么办?越往后走,这个可怕性就越强,除非你能找到一个替代。我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特别奇怪的数字,说现在煤转油35美元成本就够了。但油价在涨,煤价也在涨,煤转油的成本是以什么时候标准计算出来的?

  目前发达国家对石源资源的掠夺的力度根本没有减弱,看一看美国的做法,从外交、经济上对石油资源的争抢都极为重视。40年以后世界能源可以平稳替代吗?我们没看到他们有什么表示。很多专家对未来石油替代产品似乎很有信心,我不明白这个信心从哪儿来。

  这一轮石油大涨价,其中一部分是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增长,但这并不是谁威胁了谁。目前,中国的石油人均消费量只有美国的7.5%,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石油资源应该是世界共享的,哪儿有美国超过中国那么多,还谈中国威胁了石油安全?

  确确实实,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对整个石油市场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学家必须在人口跟资源这个换位之内讨论问题。中国现在人口大致是美国的4.5倍,如果人均能源消费达到美国的20%的话,我们的消耗总量就与美国持平,这种情形不能想象。

  石油安全不单单是有足够油,更是一个价格问题。因为中国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转型,跟以前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走过的路很不一样。他们在第一轮经济的转化是建立在低油价基础上,而我们将来必须在高油价上实行的转化,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了。

  中国的能源安全如何保障

  《21世纪》:中国的石油公司开始在海外收购一些油田,向外寻找空间。但是,遭到了一些国家强烈的阻挠,甚至一些国家不断强化中国“能源威胁论”,好像现在外部环境愈来愈恶化。

  申炼:可以说,世界石油控制的政治色彩重新变浓了。首先,俄罗斯把石油作为恢复大国梦想的重要武器。欧洲是俄罗斯石油的传统市场,也是俄罗斯用石油换取政治资本,防止颜色革命扩大化,减轻政治、军事压力的必保地区。中国是俄罗斯未来石油进口多样化的最重要来源,也是今后10-20年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重点之一。因此,俄罗斯正是看准这一形势,大打石油牌。在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中间待价而沽,换取更多的政治、经济资本,中国为此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随着政治、经贸关系升温,石油合作可能出现突破,中亚国家是未来中国石油对外合作的关键地区之一,但新政权在未来对与中国油气合作的态度存在变数,尤其更容易受美国态度的影响。

  中东地区局势短时间内难以明朗,伊朗被美国封锁。为摆脱政治困境,伊朗愿意有更多非美国的国际政治力量进入,但现阶段机会多、风险大,首先要设法避开美国的经济制裁。未来情况不明朗,一旦伊美关系缓解,就有可能像利比亚一样,进入的机会被美国公司控制;沙特、阿联酋则会继续追随美国。沙特已经开放海上天然气对外招标,但不可能对外开放石油勘探开发,唯一的变数是国王的更迭。

  印度可能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石油消费大幅提高,印度在国际石油舞台上日益活跃,石油国际化扩张的胃口非常大,中印存在油气来源竞争,也存在合作基础,处理得好是合作伙伴,否则是竞争对手。

  基于以上分析,世界石油政治将较长时期呈现“美国一超垄断、欧洲、俄罗斯、中国多极制衡”的格局。这些国家在石油地缘政治上操作,我们到海外拓展的难度和变数也越来越大。

  林伯强:以前我经常讲,日本在进行石油战略规划的时候,没把中国考虑在内,甚至觉得,可以从中国买石油,现在很惨了。中国石油进口达到44%,日本和中国走了同一条线,两国都必须同时往外走。而现在世界上成熟的油田,基本都已经被瓜分完了,剩下的是边边角角。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能源问题很难有比较大的改进。

  我个人感觉,印度会紧随中国,在经济上崛起,中国经济刚起步,石油进口达到了40%多。印度一样人口众多,同样缺乏能源,现在经济连起步都没有,往后走对石油需求会是什么样的影响。《21世纪》:那么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

  李政: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战略的考虑,第一要节能,像美国能源大量耗费的生活方式,对中国是不适合,我们只能走简朴的能源利用方式。第二,建立战略储备,不光是应付危机也应使石油成本最小化。第三,加强勘探,不断补充新的储量,需求替代资源。现阶段用煤炭大规模替代一些石油产品需求就是一个途径。最后,要坚持走出去的战略,扩大我们在国际石油生产和市场中的分量。

  申炼: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我们必须抓紧制定和实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石油提出了六项措施:

  第一,我们还是要立足于国内,不管是石油还是其它能源。要大力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确保石油稳中有增。我们预测,国内现在的产量是1.76亿吨,经过潜力挖掘,国内石油产量基本上能够达到2亿吨左右。原油生产上,东部深入挖潜,西部加快发展,再是积极拓展海上。全球的资源来看,我们中国南海是有潜力的,但水深2000-3000米,我们现在没有这些技术。所以应注重技术的学习,也是一个方向。

  第二,要积极开拓国际,发展新项目,拓展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国际上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中东、中亚、俄罗斯等。要拓展多元化的国际贸易网络和油气贸易业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保障石油供应安全。

  第三,节约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企业,综合运用投资、税收、价格、法律等措施,全面形成节约型的能源消费模式和经济结构。

  第四,建立储备。加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缓解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的能力。为了防止石油市场发生突发事件,影响石油供应安全,应建立包括石油储备体系在内的国家石油应急反应系统。建立石油储备,可以采用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的模式,加快提高石油安全保障程度。

  第五,国有大型石油公司依然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坚强支柱,必须承担国家发展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

  最后,还要加快期货市场调研。目前进口到中国和日本的原油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价格要高一些,原因正是由于美国和欧洲形成了规范的原油期货市场,按照那里的定价运到我们中国来,运输费就比较高。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市场,就永远受别人市场的支配。尽管我们金融市场的水平不高,但应该加快启动,如果你永远不做,永远害怕,就永远被动。中航油应吸取教训,而不能不做,其实现在广州就是很好的市场,起码可以超过日本市场。

  林伯强:中国本身长久能源安全只能立足于国内,因为只有国内的能源在价格和数量上才是可控的。基于现在世界能源消费发展趋势、能源储备和能源价格走向,中国的能源战略应有更长远的考虑。多元化的能源战略是能源稳定供应的基础,有效的开采和利用是能源消费的根本原则,在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总是困难的。但是,就能源来说,历史的经验表明,今天的能源进口虽然花费巨大,但是从世界能源市场的远景来看,则可能更具有战略眼光。中国应尽可能保存本国能源储备,要管好能源(准入,开发权,税收),采好能源(安全和规模生产,能源回收率),和用好能源(市场机制,效率和节能)。

  “能源部”呼声

  《21世纪》:由于这几年能源问题愈来愈重要,政府也开始对能源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前一段时间刚刚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部门的成立?一直以来,国内不断有成立“能源部”的呼声,而80年代末刚撤销了这个部门,如果成立这部门有没有必要?

  宁向东:这次成立中央的能源领导工作小组,我觉得是不够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政治的高度去看石油工业。从政治的高度看,能源问题需要中央各部委之间的协调、中央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协调,国资委与三大石油公司的协调。如果不建立专门的机构,靠这个能源工作小组维系,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来自发改委,不能满足能源工业和石油工业独特的需要。应该建立专门的政府行政机构,解决石油方面,这也是整个国家利益的体现问题,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还有协调的问题。

  林伯强:我们现在的体制改革走入了一个误区,尤其在中央和省级,以为人少,效率就高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目前美国能源部有1.3万人,240亿美元的年预算,在美国没有审批制,他们在干嘛?他们是在想,什么时候建立石油储备,如何保障美国能源安全。假定一个能源部只有100多人的话,除了整天开会,哪儿有时间坐下来静静想这些事情,至少在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

  但能源问题太重大了,而且必须做决策,必须有人专门研究这些事情。目前,我们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总共只有24个人,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主管石油只有5个人,但掌管能源供需所有环节,脑袋小,身子大,精力非常不够。以中国这么大的经济总量,有2万人的能源部,可能夸张一些,但也没有什么太过分的。

  《21世纪》: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阻碍,比如中国石油企业并没有真正进入一些国外的政府机构、石油企业的“小圈子”中,那么我们需要学习点什么?另外,中国应怎样培养自己的石油方面的人才?

  申炼:总体看,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跟国际社会融入还不够,一些发达国家排斥一个不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人加入。中国石油企业必须首先溶入国际石油各种组织,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支持多种研究,结识新朋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时掌握行业发展重点,洞察战略动向,加强政府方面的合作,从而在国际石油行业交易中,争取主动地位。

  谈到国际人才问题,我们有很多很好的人才留在了国外,他们在不同行业已经是专家了,生活比较安稳,但总是有那么一种中国情结,很想为自己的祖国做一点贡献。但离开中国十几年,一下子回到国内也适应不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国外去建立一些大的研发中心,让他们在国外工作,为中国服务?

  英国的BP公司在海外建立了很多研究中心、分公司,他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BP是英国的一家公司,而在美国市场份额第二,在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为什么能够呢?我特别到他们的华盛顿公关部了解了一下,他们在当地有很深的政府关系,利用当地人才优势,并且塑造了在当地的形象,我们应该学习。

  产业链重新分配可行吗?

  《21世纪》:目前中国成品油价格是扭曲的,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但成品油价格政府控制,在油价高涨情况下,炼油是亏损的,炼油企业不愿炼更多油。广东前一阶段“油荒”更突显了这个问题,那么中国是否可以放开成品油的定价?

  宁向东:如果把成品油价格涨上去的话,很多企业利润空间可能马上就变小了。中国产品在国际的竞争优势没有了,很多行业就会过剩,可能会引发一场危机,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中最致命的东西。

  林伯强:问题在于不确定性,我们对以后产生的影响拿不准,结果就小幅调一调,试一试,看怎么样,即使有影响,也是最低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政府部门较少做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在摸不透影响情况下,就不去做。我觉得应该作扎扎实实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下结论,能改的则不拖。

  《21世纪》:目前成品油与进口原油价格的倒挂,又由于各家石油企业产业链分配不一样,在机制上很难保证大家炼油的积极性,应该如何解决?

  宁向东:过去组建三大石油集团,并不是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组建起来好管理。中石油是前端70%,后端30%,中石化是前端30%,后端70%,本身竞争又具有地域性的。但是坦率地来讲,价格链的切分是不对的,上游原油上涨之后,除了相关部门有业绩,还贴到化工部门,但这并不能解决石化行业竞争力问题。我刚刚调查了一家企业,他们去年接受集团向石化行业贴的20多个亿,但没多长时间,石化行业又亏损了,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靠补贴是不能把国企转变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

  我主张是把石油产业的价值链重新安排,把原油一端拿出来,由国有企业经营,集中精力做资产管理,进行战略整体的安排。化工一块,能民营就民营,提高效率。第二,我认为石油企业的改革速度应加快。这两年石油企业赚到了钱,但盲目投资在增加,窟窿在增大,有些内部的潜在损失,包括企业的行为,是不符合竞争原则的。

  林伯强:我认为上下游分开,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是个好事。之所以分不开,肯定有它的问题;真正分开了,竞争力就有了?也不一定,在电力行业就是个教训。

  短期内解决问题,应在资源税和补贴倒挂上做文章。民营化有一个过程,而且民营化必须在资源税和倒挂理顺以后,才有可能大规模进来,否则肯定争先恐后进入采油领域,而不是石化行业。我想暗补变成明补,理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申炼:我认为,不能分,原因有三:一是石油和天然气具有特殊的价值链,随意打断不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二是石油公司上下游一体化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油价高时,上游可以弥补下游的亏损,油价低时,下游可以分担原油卖不出去的风险;三是上下游一体化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力优势,有利于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责任编辑:田瑛)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