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里插科打诨的崔永元,不是真正的他,在每一场笑声的后面,都有一个严肃的主题
■彭苏 采访整理
第一次见到小崔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疲惫,后来才知道他睡眠不足。
那是1998年,我还在上海电视台,新开一档谈话节目《有话大家说》,其实就是《实话实说》的上海版。 当我们一组人马来到北京,坐在《实话实说》主创人员面前时,小崔几乎和盘托出制作节目的经验,毫无保留,这让我实感意外。虽然我们是同行,但也是有竞争关系的。同行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是存在自我资源保护意识的,而他恰恰相反,他甚至想搭建一个全国谈话节目资源库。
那天因为觉得他疲惫,就没有占用太长时间,大家礼貌地告别了。我记得他表达对我们上海人的善意时,说杨东平老师(《实话实说》总策划)在上海人里是个山东人,在山东人里是个上海人,而没有说“不像个上海人”这样让上海人反感的话。小崔的聪明是埋在不经意间的,谈节目和不谈节目你都能感受到。
随着同类节目制作过程中不断的交流,他越来越像比我高几级的学兄,看完彼此的节目,我们都会直言不讳地评价和诉苦。他很敏感,对别人的心绪也很在意,在上海出差期间,他的女儿还很小,他会时不时提起她,听到别人的孩子有什么不测时,他会掉眼泪。记忆特别深的是1999年,他听说一个叫张穆然的女孩得了严重的白血病,而且特别想上《实话实说》这个节目后,就真的赶到医院,和这个女孩成了好朋友,并且想帮她了结临终的心愿,还拉上了白岩松、水均益等。当他看到这么年轻的生命即将离开人世时,他简直无法控制自己,泪流满面。后来在我与张穆然的父母交谈过程中,才明白小崔为什么会这样感动,因为这个女孩身上有种少有的单纯品质。
而我是个尽量不在外人面前流泪的人。时间真是个奇怪的魔术师,2003年10月,小崔抑郁症加重,让我去顶班,没想到眼泪又成了区分小崔和我主持风格的一个指标。
节目里大家看到的插科打诨的崔永元,不是真正的他,在每一场笑声的后面,都有一个严肃的主题,就像他这个人一样,骨子里有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用节目里的个案做放大镜,提醒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可惜,很多人只以为他在耍贫嘴、抖包袱。
比如,在《 左撇子》 这期节目当中,请来的都是左撇子,他想让我们看到少数人的权利 ;在 《父女之间 》中,他想表达沟通的力量,以及成人世界对孩子的无知;在《 对不起,老师》中,他想让我们学会忏悔,并鼓励付诸行动。这其中哪一个主题不是严肃而迫切的?一个只会搞笑的人是做不出这样的节目的,他得有悲悯之心、有伤感之心、有责任之心。
跟他共事后我更理解为什么他会得忧郁症,因为他凡事求完美。其实每次他说我心态好时,我都视为对自己的提醒,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一个不彻底的悲观主义者的提醒。所以不像外界所想和晶很有压力,相反,学习的乐趣超过了对名利的关注,专注之心超过了得失之心。
《实话实说》,《小崔说事》,《电影传奇》,这3个节目就像不同年龄的小崔,只不过正好颠倒了,40,30,20。他从小的英雄梦都在《电影传奇》里完成了,青年的机智、简单都给了《小崔说事》,中年后对社会的忧患在《实话实说》里早就开始了。
关于对忧郁症的治疗,身边的朋友都很爱护他,不会在他对外界承认之前说出,直到不久前他在节目中告知给观众。我觉得他很努力,当时大把大把地吃药,我开玩笑叫他五步蛇,说谁被他咬到,五步之内必倒,那些五颜六色的西药,那些一袋袋的中药,没副作用么?谁信啊,他却坚持下来了,带来的好处是他成了朋友的垃圾桶了,还能介绍好的心理医生给我们。
我看到小崔的喜怒哀乐,分别是,得到一本寻觅已久的小人书,朋友之间失了信义,又有一位老艺术家离开了人世,成长中的女儿又把他问住了。
对社会来说,小崔是个名人;对同行来说,小崔成为一种主持风格的代名词;对我来说,他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才最重要。 (责任编辑:单秀巧)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崔永元 ",共找到 277,286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