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承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格局。“珠三角”,“长三角”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崛起。中国的重工业中心——东北也正在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圈。
两年前,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曾经设想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形成一条带状自由贸易区,贯穿东北,四通八达,通过贸易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起全东北的振兴。
日前,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副主任宋晓梧前天出席在吉林长春举行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说明会”时透露,中国正在酝酿涵盖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东北经济圈”,希望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的中国第四大经济圈。
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中国正在着手打造“大东北经济圈”。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首要任务
东北三省是大东北经济圈的主体,因此东北的重新振兴关系到东北经济圈的建设进程。东北三省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最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地区。也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经济的大本营。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公室有关人士介绍,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困境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转轨时期制度轨道没接好。其次,老工业区继续工业化的问题没解决好,一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第三,产业结构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单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先天不足。
“浙江人靠生产打火机和拉链就能赚钱,但在东北大型国有企业看来,生产这样的产品简直等于高射炮打蚊子。”沈阳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一个工厂的规模越大,产量越大,其调整的难度和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越是工业发达的地区,转轨的成本越高,代价越大。
东北地区拥有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满负荷开采,一些资源城市遇到了资源耗尽的难题,急需进行转型。东北三省的资源型城市比较集中,黑龙江13个地级市,有7个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有5个大城市、4个小城市都是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由于资源的长期开发,导致有些地区资源完全枯竭,面临全面转产局面。
在东北,国有企业一直就是一枝独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据统计,1995年一2003年间,私营企业无论是户数还是就业人数及投资者人数,东北三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2年,东北三省营业额超过5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30多个,而仅浙江一个省该类企业就有160多个。
沈阳——大东北经济圈的中心
珠江三角洲有深圳、广州、珠海三个龙头,更有顺德、佛山、东莞等一系列新兴小城市齐头并进;长江三角洲同样有上海一枝独秀,和沪宁杭地区星罗棋布的城市群落;环渤海地区也有北京、天津等中心。在整个大东北经济圈中有谁会脱颖而出呢?谁会成为经济圈的中心,谁又会成为追随者呢?
“应当说,沈阳在东北地区最有条件建设成为金融中心。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和金融发展状况三大核心要素来看,沈阳与东北区域内一些主要城市相比拥有以下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王元龙表示,“沈阳经济区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哈大经济带的41.6%和39.7%,分别占辽宁省的45.7%和48.5%,是东北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核心区。”
据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0.7亿元,同比增长1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1.4亿元,同比增长16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487元,增长率118%。这一系列数字也充分表明,沈阳经济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最近,沈阳正在着手打造“沈阳经济圈”,沈阳造要为做东北经济圈老大做准备。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表示,沈阳经济圈内各主要城市,可根据原有的经济特色和发展优势,在一个整体内进行功能分工,形成个体城市经济专业化。沈阳作为核心城市,可能更需要强化融资、物流、高端服务等功能。
大连、长春争夺大东北经济圈中心
“大连的石油加工、造船、制冷设备等工业在全国名列第一位,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我们有东北唯一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形成了和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较强的对外开放综合的服务能力,是境外企业常设机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表示,“政府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十分重视大连,明确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大连作为东北地区金融、航运、贸易、物流中心的独特地位正在逐步显现。
即便是作为东北交通一号枢纽的沈阳,仍然不得不羡慕大连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东北地区80%的外贸货物是通过大连口岸进出口的。
除去大连以外,汽车城市长春也在努力成为大东北经济圈的中心。最近,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泛哈尔滨经济圈”的概念,看来哈尔滨也想在经济圈中谋求自己的位置。
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能否成为大东北经济圈的发展中心?至少从目前来看这几个城市与珠三角的广州和长三角的上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