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11月28日14:38         作者:杨伟 刘晶晶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政府救助思路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金融动荡的时代。从最富有的美国、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国家,到最贫穷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东亚,到新近的转轨经济体,几乎没有能够幸免于危机的。
而每次危机都伴随着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倒闭。

  一种观点认为,金融机构也是市场的主体,应当遵从市场竞争规则,优胜劣汰。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金融资产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资源。现代金融机构倒闭,不再只是简单的市场参与者消失,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一国的金融稳定,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因此,当金融机构陷入危机时,各国政府通常会考虑予以救助,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因此如何处理问题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危机,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

  注资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方法。通过注资,能使危机金融机构暂时摆脱流动性困境。20世纪90年代初,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北欧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银行危机,各国普遍采取注资的办法拯救濒临破产的银行。截至到1993年,瑞典和芬兰政府分别向银行业注入了650亿瑞典克朗和542.78亿芬兰马克,分别占GDP的3.77%和10.38%。90年代日本银行危机打破日本银行不倒的神话。在危机初期,日本政府没有意识到日本银行业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因循守旧、虚与委蛇的办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愈加严重。到了1996年,日本政府不得不改变态度,行动更为果断,明确承诺使用公共资金处理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走重组合并之路,以图重生和壮大。

  诚然,政府注资可以暂时缓解陷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境,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和矛盾。首先是注资的成本。在金融机构救助过程中,政府往往可能需要动用巨额公共资金,这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在解决80年代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危机中,政府耗资1600亿美元,其中1320亿美元来自联邦税收,引起了纳税人的不满。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中,政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高达7171亿泰铢(约占GDP26%)注入金融体系。其次,注资会产生道德风险。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会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使金融机构有意冒更大的风险去谋取厚利。

  当发生大规模的系统性危机时,对所有金融机构注资往往是不现实的。此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重组。通过金融机构重组、合并和关闭,使竞争力强的金融机构得以存活。在90年代银行危机中,瑞典政府对银行的重组和不良资产处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北欧四国中最具代表性。瑞典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通过提供担保、合并银行等措施,并使用“好银行/坏银行”战略,成功地摆脱了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遭受危机影响的各国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困难,亚洲各国政府为了阻止危机的蔓延,出面组织了对危机金融体系的重组。其中韩国成效最为明显。经过一年多的重组之后,韩国银行的对外信誉度、经营安全性等已有明显的改善。1999年3月,著名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3家韩国专业银行的评级提高。

  此外,还有其他的救助方法,比如给予金融机构政策优惠与支持、政府调停或者是提供信誉支持等。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1984年,约翰逊•马丁银行由于投资失误,面临流动性困境。考虑到马丁银行在英国黄金市场的显赫地位,英格兰银行牵头各家银行讨论收购马丁银行。但各家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紧要关头,英格兰银行决定凭借中央银行的信誉来挽救马丁银行。1984年10月1日,英格兰银行宣布购买1英镑马丁银行的股票,这一做法使濒临倒闭的马丁银行转危为安。

  金融救助是一个新概念,其理论还比较贫乏,本文不拟做过多的理论演绎,下面讲过两个实例,愿读者朋友能从中初步体会到金融救助的艺术。

  法国政府力挽狂澜,里昂信贷重获新生

  里昂信贷成立于1863年,曾与法国巴黎国民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合称法国银行界的“三巨头”。二战后经过两次国有化,法国政府拥有其66.15%的股份,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然而,如此庞大的银行却一度发生巨额亏损、濒临破产,在当时成为继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之后震惊国际金融界的又一大风波。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国有银行的倒闭,从1994年开始挽救里昂信贷银行,陆续采用注资、资产剥离、重组等措施。

  金融大厦崩溃

  1984年初,法国颁布了新的银行法,允许信贷机构从事银行传统核心业务以外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自此,各大银行纷纷使出全身解数,开始了“圈地运动”,建造庞大的“金融大厦”,里昂信贷银行也开始蠢蠢欲动。而1987年新总裁哈伯尔的到来真正拉开了里昂信贷疯狂扩张的序幕。这位政坛风云人物提出一个“宏伟目标”,要把里昂信贷银行转变为高效率的全欧洲一体化银行,成为占据欧洲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龙头银行”。

  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洲高度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兴起,欧盟银行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各国银行都提出“全国第一、欧洲第一”的口号,竞相扩大规模,仅1992年欧盟银行并购案就高达683宗。而《欧共体第二号银行指令》允许欧盟各成员国银行从1993年1月开始在全欧盟范围内自由设立分行,提供由母国批准的全面金融服务,这无疑使银行的并购热潮进一步升温。

  法国在这一并购热潮中最为突出,仅1991-1992年间就发生133起银行并购案,为欧盟成员国之首。由于法国银行不惜代价地扩张,资本规模不断增大,在1992年和1993年的世界商业银行排名中,四家法国银行进入前三十名,其中法国当时最大的里昂信贷银行位居第九。

  在欧洲银行业并购的热潮中,里昂信贷银行开始在国内外实施快速的扩张战略,增加现有的业务种类、展开新的投资,不仅在法国国内开设新的网点,还在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其他欧共体国家收购当地中型金融机构。当时的里昂信贷银行拥有欧洲最庞大的业务网络,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可谓是盛极一时。

  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部环境开始恶化。欧洲大陆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房地产市场泡沫迅速破灭,这对长期将巨额资金投资于房地产的里昂信贷银行是致命一击。银行无节制的扩张加上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和权力制衡机制,造成坏账不断攀升。此外,政府的过度干预给本就疲惫不堪的里昂信贷银行雪上加霜。长期积累的风险最终爆发,表面上里昂信贷银行在1992年、1993年名列世界商业银行第九名,但实际上已是资不抵债,步入危机年代。1992年里昂信贷银行亏损18亿法郎,1993年又亏损69亿法郎,1994年更是高达120亿法郎,打破了法国银行业历年亏损的最高记录,国际信用等级飞速下降,世界排名也应声而落。持续巨额的亏损使里昂信贷银行没有喘息的机会,很快便滑至破产边缘。

  政府输血

  面对里昂信贷银行连年亏损,法国政府坐立不安。国家所有的这艘“巨型航母”,已与整个法国金融体系息息相关,如果不施援手,将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及时控制形势,遏制危机进一步扩大,政府决定撤掉总裁哈伯尔,同时对银行紧急“输血”。1994年初,法国政府向里昂信贷银行注资230亿法郎,并为400亿法郎的存款提供担保。同时成立全资子公司——房地产经营信托公司(OIG),负责银行及其子公司的房地产坏账。此次救助使里昂信贷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暂时度过了危险期。

  遗憾的是,法国政府只是“治标”而未“治本”,里昂信贷银行亏损总额继续有增无减。1993年底,精明老道的佩尔勒瓦德临危受命,接任董事长一职。他与经济部长阿尔方德里、法兰西银行行长特里谢、国库总局局长努瓦耶等政府高官考虑到注资的局限性,决定从不良贷款入手,减轻银行的现有负担,避免恶性循环。通过精心设计,第二次拯救计划出台了:在OIG公司的基础上设立“清盘银行”(CDR),负责清算、变卖银行在工商业、房地产及娱乐业的资产,更加彻底地将非银行业务分离出去,使里昂信贷银行能够更加专注于银行核心业务。此外,法国政府还成立专门的银行投资公司(SPBI),使其担负向CDR提供资金的任务,负责该公司的损益,承担银行所遇风险,并且与银行共享利润。

  由于法国经济步入停滞,利率不断走低,内部改造又不彻底,1995年里昂信贷银行的利差损失为5.6亿法郎,1996年达到30亿法郎,远远超过了银行可承受的范围,里昂信贷银行再次步入严重危机。无奈之中,法国政府只能再次对这块“烫手山芋”追加36亿法郎的援助,弥补1995-1996年银行的利差损失。

  虽然法国政府采取“输血”和剥离不良资产的措施,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根本摆脱“国有银行”体制的桎梏,扭曲了市场。欧盟一直反对法国政府过分干预国内银行,造成不公平竞争,因此在1997年拒绝援助法国。阿尔方德里也表示,政府在救助中的境地十分难堪,既要维护市场竞争原则、遵从欧盟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银行的长远发展,因此不得不选择较为折衷的方法,为私有化铺设道路。

  银行重组

  要完全改变里昂信贷银行的难堪境地,进行重组、实行私有化迫在眉睫。正如里昂信贷银行董事长佩尔勒瓦德所说,“整个前景都在改变,我们正进入一个物种进化的新时期。”

  法国政府审时度势,在1998年做出让步,决定让“看不见的手”主导市场,使政府逐渐淡出。此时任里昂信贷银行二把手的总裁拉米不负所望,积极探寻银行的出路,他和法国央行行长等主要政府领导人筹划了该行的私有化。熟知拉米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人物”。英国著名的《卫报》称之为“法国的板球手”,“言词温和、立场坚决”。1999年初重组开始,政府选择了国内外7家欧洲金融机构,持有里昂信贷银行33%的核心股份,成立“股份伙伴集团”,将少量股份留给银行职员,其他股份则在6月底前在股市买卖。最后,政府卖出持有10.9%的股份,里昂信贷银行私有化的坎坷历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过,由于法国政府曾“不惜血本”挽救里昂信贷,并不希望里昂信贷落入外资手中,因此其股份出售也变得极为谨慎。

  经过四年的努力,里昂信贷银行终于站稳了脚跟,总资本充足率达到10.04%,政府救助初见成效。然而没有免费的午餐,救助的成本极其高昂,援助总额可能达到1470亿法郎,法国全国人均至少1700法郎。对单一银行实施如此规模的救助在欧盟历史上是绝无先例的。此外,法国政府实施的第二次救助措施的意义重大,提出了一种应对银行危机的新思路,使得银行、CDR和SPBI形成良性循环,使用银行利润来实现救助。这一方面减轻了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银行正常发展,可谓“一箭双雕”。然而政府救助也并非十全十美,国内银行同业的正常竞争氛围被破坏,本国银行业的正常发展受到影响,这招致同业尤其是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的强烈不满,成为法国党派斗争的政治砝码。

  LTCM神话破灭,美联储终施援手

  1973年,约翰•梅里韦瑟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只身闯入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并加盟所罗门兄弟公司。1977年,他负责创办了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套利部门,该部门就是日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一个原型。80年代他纵横华尔街债券市场,业绩不凡,被人们誉为“宇宙大师”、“顶级操盘手”。1991年的所罗门债券丑闻使得梅里韦瑟引咎辞职。但是不甘失败的他并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他多方游说,筹措资金,于1994年3月在格林威治组建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一家从事定期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当时的核心人物还包括: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迈伦•斯科尔斯和前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麦林斯。刚开始时,LTCM名单上共有25位博士,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说,LTCM“也许是世界上学术水平最高的金融机构”。美国《商业周刊》称其为“梦幻组合”。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天才”们将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报告和市场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通过此模型,该公司赢得了骄人的业绩。到1997年底,公司投资回报率达到40%左右,并且在此之前一直保持两位数。不凡的业绩使其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但是此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模型假设前提和计算结果都是在历史统计基础上得出的,但历史统计永远不可能完全覆盖未来现象。这最终注定了LTCM走向危机的命运。

  败走“麦城”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才”们引以为傲的模型失灵了,小概率事件发生了。1998年8月17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无法偿还其部分债务并使卢布贬值。这一举措使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投资者们纷纷抛售新兴市场经济体债券,吸纳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券,导致了美、德等国政府债券价格大幅上涨,而新兴市场经济体政府债券大幅下跌。进而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债券价差扩大。这一情形对于LTCM来说极其糟糕,因为LTCM的“天才”们正在赌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债券价差缩小。更糟的是LTCM在其他投机上也遭遇了“滑铁卢”。结果,到了9月19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本下降到6亿美元,此时LTCM的资产为800亿美元,杠杆比率高达133∶1。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外部资金的援助,该公司将面临清盘的危险。

  四方求援

  随着损失的攀升,LTCM的天才们发现他们竟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保证金要求,并且没有足够的高质量资产做抵押以维持其投机头寸。因此一场寻求资金援助的紧急行动就此展开。梅里韦瑟首先找到的是巴菲特。虽然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部分合伙人的眼中,巴菲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因为正是由于他的缘故,梅里韦瑟才会被迫离开所罗门兄弟公司。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巴菲特和LTCM的这些合伙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种英雄惜英雄、彼此尊重的关系。况且现在LTCM急需资金,而在美国,除了比尔•盖茨之外,没有人比巴菲特更有钱了。巴菲特当时曾经表示过有兴趣以低价购买LTCM的大量风险套利头寸。但是到了8月26日,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美国和全球股市同步下跌。当梅里韦瑟再次找到巴菲特时,巴菲特却表示,他的兴趣不是很大,至少目前不大。接着梅里韦瑟向美林求助。他给美林总裁阿里森打电话时声称,“我们损失较大,但是我们发现了真正的机会”。因为梅里韦瑟相信只要有赌注,他的赌博就能成功。但是美林拒绝了,因为美林对LTCM真实情况,仍然是一头雾水。梅里韦瑟还曾经找过索罗斯,希望得到他的援助,但是索罗斯委婉拒绝了他。斯科尔斯则向他斯坦福的老同事夏普求助,希望夏普能够帮他找到一位富足的投资者,但是夏普则想知道LTCM到底面临多大的麻烦。结果两个人都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9月23日,巴菲特却突然告诉高盛联席主席乔恩科赞,他有兴趣购买LTCM的投资组合。精明老练的巴菲特同意以25亿美元购买该公司,并且愿意注入37.5亿美元的资本金。但一个难以忍受的条件是,LTCM必须赶走那些胆大妄为的“天才”。“天才”们当然不愿屈服于巴菲特。

  联储介入

  对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面临的危机,美联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早在9月18日,麦克唐纳就曾打电话给华尔街的官员们讨论整个金融市场的情况。就在同一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致电麦克唐纳,请求其安排一个会议讨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面临的问题。在同格林斯潘和财政部长长罗伯特•鲁宾商议之后,他们认为有必要了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具体情况。于是9月20号,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等人造访了LTCM总部。在这次会议上,LTCM的管理者对该代表团暗示,LTCM面临的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要糟糕的多。

  LTCM的倒闭将对美国经济产生难以承受的风险。纽约联储主席麦克唐纳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联储干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在LTCM的交易对手急速平仓的同时,其他市场参与者——与它没有交易的投资者——也受到影响。其次,由于LTCM的交易对手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都受到损失,那么价格变动的幅度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使投资者信心下降,私人贷款抽逃,进而导致信用息差扩大,进一步扎平头寸,等等。最重要的是,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贷款成本增加”。并且LTCM与花旗、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J.P.摩根等华尔街大公司有资金借贷关系。LTCM倒闭,整个金融体系就可能陷入僵局。于是,美联储决定对LTCM实施救助。

  9月22号联储工作早餐上,华尔街的行政主管们讨论了扭转危机的各种办法,由于LTCM是一家对冲基金,美联储贸然采取资金救助实在是师出无名,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组建一个由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组成的联合集团向LTCM注入资金。下午7:00,高盛、美林、J.P.摩根和瑞士联合银行在美联储总部召开会议,讨论组建联合集团的具体问题,但是这次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为了解决LTCM的问题,9月23日,麦克唐纳星夜兼程从伦敦赶往纽约。当天早晨他通过电话向各国央行官员通知了LTCM的情况,并准备上午10点参加解决LTCM的会议。然而在会议开始的前几分钟,高盛联席主席乔恩科赞告诉麦克唐纳,有一个神秘的买主愿意购买LTCM的投资组合。这位买主就是前面提到的巴菲特。于是麦克唐纳决定暂停会议,让这位神秘的买主和LTCM会谈。大约到了中午12点30分,LTCM拒绝了巴菲特的提议。下午1点,关于讨论组建联合集团的会议重新开始,经过5个小时的激烈争论,各方最终达成一致。根据协议,包括高盛、美林、J.P.摩根等在内的14家银行和经纪商为LTCM注入36.5亿美元的权益资本,以购买LTCM大约90%的股权。公司的管理权被移交给由这14家公司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当会议结束时,各个公司的代表们却都在想,所有的这些努力是否有必要,如果LTCM倒闭真的会动摇全球金融系统么?对此,美林的哈里斯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用跳入深渊的方式去确定它到底有多深是不值得的。” 结果却是,1998年底,LTCM实现了赢利,一年后已经能够偿还借款。

  美联储此次行动,成功地转变了政府在金融机构救助中的角色。美联储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方法,通过政府的协调,让私人部门在金融机构救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麦克唐纳甚至称此次救助是“私人部门在解决私人部门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政府在此次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鲁宾在其回忆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这样写到,“联储管理金融机构,不愿意被看成强迫贷款人采取行动。而如果没有外部压力,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债权人几乎肯定不可能走到一起。”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喧嚣的九十年代》中的主要思想是:“当今社会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在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因为“一个国家既可以从过度干预中遭受失败,也可以从缺乏干预中遭受损失;政府能够帮助稳定经济——但是设计不当的政策也可能使经济波动火上浇油。” 具体到政府对金融的救助上,还有斯蒂格利茨没有点到的更深层问题,即政府对陷于危机的金融机构以公共资金施救一把就万事大吉了吗?我们以为,此种被动援助,无论如何都只是改变悲剧的结局,而不是改变悲剧本身。临时施助,只是一种初级艺术;那么高级艺术是什么呢?那就是把金融救助当作央行的一大经常性职能,平时就防微杜渐,不要让堤上的小蚁穴成为汤汤泛滥的汪洋野水。

(责任编辑:丁潇)



共找到 28,051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