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电力改革步入深水区 严防高耗能产业死灰复燃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11月30日09:04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姚 峰

  上海报道

  11月的上海艳阳高照,难有冬日气象,但电力市场已经提前感觉到了阵阵寒意。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没有缺煤,也无机组故障,上海地区的发电量却只有499300万千瓦时,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同期是586543万千瓦时,同比减少14.8%。

  “现在‘调度’已在安排各大机组轮修,而去年的这个时候,机组还在拼命地转着。”华东地区一位大型电厂的中层人士对记者说,“如果机组的利用小时上不去,今年全厂经营必亏无疑。”

  未雨绸缪,发电行业已经提前感知了市场的逆转。就在之前的11月11日,发电行业的巨无霸——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副总经理毕亚雄等造访国家电网公司,议题之一就是希望国家电网公司能够解决“三峡电力的消纳问题”。

  种种事实让一个在业内议论已久的担忧最终浮出水面:电荒行将终结,电力供求将从两年以来的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化。电力市场“拐点”的出现,比之前行业内普遍预计的2006年底要来的更早。

  而提前到来的拐点,对于一直步履艰难的电力体制改革,当喜当忧?跳出电力行业,电力供应过剩的风险又将如何影响宏观经济?

  458亿度三峡电的出路

  三峡总公司造访国家电网公司,自然是有备而来。

  兼任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00900.sh)总经理的毕亚雄在与国家电网公司的会谈中开宗明义:“希望和国家电网公司协商‘十一五’期间三峡总公司的电能消纳问题。”

  2006年至2010年期间,三峡电站预计累计发电量将超过3600亿度,比原计划多出458亿度。毕亚雄建议,考虑到未来电源和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实现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便于提前安排电能消纳和输电规划,“建议签定长期合同”。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目前已投产装机容量980万千瓦,相当于目前全国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的十分之一。2003年三峡开始投产发电,同一时期中国连续的“电荒”使得三峡电成了“香饽饽”,这也让三峡总公司加快了项目建设速度。

  目前,除了其左岸电站机组已全部投产发电,右岸电站机组预计2007年也将并网发电,同时三峡地下电站建设也在进行中。

  针对毕亚雄希望能与国家电网公司密切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建议,国家电网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表示三峡电力的整体消纳是重大问题,国网公司将积极、友好、负责地解决三峡总公司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但他也表示,“十一五”期间电力市场供求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年统计投产预计超过7000万千瓦,明后年投产规模均可能达到8000万千瓦。刘振亚建议,在此情况下,要考虑扩大电力销售市场,增加吸纳能力和调剂余地。

  刘振亚的话显然预示着未来电力市场的风险。这让三峡总公司对“十一五”期间的电力市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李永安希望双方要密切合作,落实“十一五”三峡电能的消纳。

  电力过剩之忧

  “拐点不是现在才出现,今年年初就开始出现了。”电监会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一个例证是,缺电省份从去年的25个减少到今年少数省份,而且仅仅是部分高峰时段缺电。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华东电网2005年10月直调系统信息》显示,不仅是上海,华东电网所辖四省一市的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发电量的大幅下滑。比如10月安徽发电量是484686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0.8%;直属及直代管电站发电量215500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8%。

  2003年开始,华东一直是电荒的重灾区。因而华东电力供应形势的转变也预示了全国电力市场的供求变化。不过,市场形势的变化非止于华东。

  本月发布的《湖北省电力预测分析报告》称,通过电力平衡计算,2007年湖北省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此后随着大量机组的投产发电,“湖北省将由电力短缺转向电力盈余”。

  电监会的这位人士甚至向记者预计,2006年部分地区将出现电力过剩,而2007年不排除全面过剩的局面,“而将来可能过剩最严重的将是华中电网”。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钢明前两个月曾经去四川等地调研,他发现,“很多地方因为新电站的投入使用,电力供大于求,一些电力部门开始主动找用户,甚至电价也开始下落了”。他强调:“这已不是极个别的现象。”

  亚洲开发银行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对记者表示,电力装机容量可从2002年底的3.6亿千瓦提高到2007年底的7.2亿千瓦,五年内增长1倍。他认为:“这个建设规模也太大了。”他预计,即使假定这两年没有大量新批项目,同时电力需求仍按每年约13%的高速增长,到2007年底估计装机容量过剩可达10%。

  不过也有人士认为,不必为所谓的行业拐点过度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石耀东博士认为,一个健全的、竞争性的市场不会永远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电荒或电力过剩问题,对将来电力过剩不必太过担心。”

  电改步入深水区

  “这是一件好事。”上述电监会人士表示,电力供应平衡或者适度过剩的行业“拐点”对于电力体制改革来说,是一个“大力推进”的机会。

  业内普遍认为,2002年开始的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电荒”——电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建设电力市场,必然会出现电价大幅上涨局面。虽然电价并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但电价上涨自然会将压力传导到下游,由此而来的代价显然是巨大的。

  而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者——电监会——在缺电阴影下,一直难以放开手脚。华东区域电力市场的试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知情人士透露,电监会看重华东相对成熟的电力市场,岂料试点刚推就遭遇到恶劣的缺电环境,所以只得拿出很小的一部分电量推进竞价。

  而如今随着行业拐点的出现,“缺电状态下不能进行电改”的论调失去“口实”,电力供需平衡为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课题组11月24日发布的《2006年电力煤炭供需形势预测》报告指出,电力供需的缓和带来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会削弱电力行业的收益水平,在电价改革加速的背景下,竞争加剧势必引发电力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而“一些技术水平落后、成本缺乏规模优势和不适应电力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会面临较大压力”。

  但国家电力改革领导小组顾问陈望祥认为,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缓慢有电力市场供应形势的原因,但症结更在于电力市场中多种利益主体的博弈。

  除此之外,陈望祥担心缺电时期掩盖的矛盾将随着供需形势的变化“摆上台面”。比如,目前负责执行调度职能的电网公司,不仅拥有容量巨大的所谓“调峰电厂”,而且存在众多电网职工持股参与投资的电厂,在这样的前提下,电网如何执行“三公”(公平、公正、公开)调度?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华东一家隶属于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华电集团的电厂人士说:“电力短缺的时候,机组尽可以超发满发,一旦电力过剩,谁敢保证‘调度’的胳膊肘不往里拐。”

  伴随着电力供应的平衡乃至过剩,陈望祥认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上述问题,厂网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力体制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陈望祥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无论电荒还是电力过剩,电力体制改革的前路都不会平坦。”

  严防高耗能产业死灰复燃

  跳出电力行业内部,电力行业市场形势的变化也将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从2002年底开始,在电力短缺和发电巨头跑马圈地的双重刺激下,电源建设出现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大跃进”。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估计,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中国在建和投产的装机容量将超过2亿万千瓦。他特别强调:“这只是保守的数字。”

  业内很难说清目前在建的电力装机容量到底有多少,一方面因为统计口径不同,另外一方面很多电站都未经审批。但仅据公开的数据,中国2004年和2005年将有约1.2亿万千瓦投产,而发改委对外公布的目前在建的项目是7000万千瓦,仅这三个数字相加就已经接近了2亿万千瓦。

  因此从2004年开始,国家多个部委联手调控电源建设热潮。但韩晓平认为,之前叫停的很多项目都没有停,“一个电站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而且多数是国有企业,不可能一停了之”。

  那么在电源项目建设资金中,银行的钱到底有多少?以2亿万千瓦,每千瓦装机5000元造价计算,刨去20%的项目建设资本金,银行资金投入在电源行业已经超过8000亿。韩晓平认为,其实很多项目的建设资本金也是向银行借的,“加上未经审批的项目,实际上,银行资金不会少于一万亿元。”

  所以林伯强担心,一旦电力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于大量的银行、企业、社会资金流入火电行业,一旦行业面临困境,可能会带来金融和社会风险。

  他说,投入电力生产的多数是中央企业、地方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等到电力供应过剩,不论是低价竞争上网还是电厂停机,“损失最大的都是国家”。而且他推断,由于电力装机的增加,煤炭需求必然增大,由此而来的能源、运输压力不容小视。

  “更严重的情况是,高耗能工业可能由此死灰复燃。”韩晓平表示。虽然相关部委从2003年就开始压缩高耗能工业的建设规模,但电力过剩背后众多银行、国有企业牵扯其中,涉及复杂的地方利益,而投资高耗能行业恰恰是最容易解决电力过剩的方法,不仅解决了出路,而且满足了收益。

  韩晓平很担心之后的情况会重蹈“九五”的覆辙,那时同样是电力供应过剩,为解决电力出路,各地上马众多的电解铝、电石、钢铁等高耗能项目。而由此而来的代价,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

(责任编辑:孙可嘉)



共找到 10,148,883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