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11月《远东经济评论》
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引起羡慕,也造成不安。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出口经济似乎竞争力极强,在一个又一个产业留下印记,准备碾过所经道路上的一切。
最近25年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为9.5%。 近年来,其出口年增长率超过20%。
然而,从国内情况看,中国是发展中的经济体。中国仍是穷国,人均收入与埃及、叙利亚和巴拉圭不相上下。尽管是出口大国,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远低于德国和美国,贸易顺差远低于日本、俄罗斯、德国、加拿大、爱尔兰和挪威。
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对116个国家排名,中国在工商业竞争力方面名列第57位,在经济增长竞争力方面名列第49位。因此,对中国竞争力的看法是一种幻觉吗?实际情况是,中国既有竞争力,也没有竞争力,具体要看所涉及的经济部门、地区或衡量依据。
分析中国出口型经济的4个特征有助于理解与中国竞争力相关的看似矛盾之处:
——中国出口的规模和分布。2004年,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略高于6%。然而,中国出口呈现偏斜状况。中国出口集中在为数有限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如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家用电器、服装、纺织品和鞋袜方面。
——中国在泛亚洲生产体系中的角色。“中国制造”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所组装产品的零部件往往来自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在泛亚洲生产体系中作为最后一个阶段出现。鉴于出口按成品价值、而不按附加值记录,许多东亚国家与美国和西欧的贸易顺差在中国汇总。
——中国贸易领域中的外国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尽管中国在不少工业部门中处于强势地位,但鲜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得到承认或者具有竞争力。中国出口额中的将近60%由外国投资的企业生产。总体而言,这类企业在中国以外从事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营销、物流和分销。
——中国出口型经济有限的地理范围。中国绝大部分出口由为数有限的沿海城市和省份生产。中国大约3/4的出口产生于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占中国陆地3%左右的面积。如果出口主要由组装的进口零部件构成,那么,沿海办厂就使运输成本和返回时间减少。
中国崛起挑战了传统竞争力观念。竞争力是一国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吗?如果是,中国在世界排行榜中一定位居前列。竞争力是在广泛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的能力吗?如果是,中国可能符合竞争力标准,但它有不少失败的产业。在产业层面上,如果中国占世界出口相当大份额,它有竞争力吗?虽然不少产业情况如此,但中国创造的附加值往往不高。
所以,中国的竞争力是一种国际现象,而不只是一种国家现象。对中国当今出口而言,竞争优势在于中国的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与国际上的技术能力、开发、营销、品牌、物流和分销相结合。
中国崛起表明,必须改变传统竞争力观念,不仅把一国所拥有的资源、还把它所能吸引的资源考虑在内。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劳动力大军、基础设施、发展经济的决心、实施政策的能力使它能在大大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规模上吸引互补性资源。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