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调控为什么只打雷,不下雨?
    房地产市场崩盘一说,自200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而政府调控从2003年年底到现在从江浙一带开始,至今也有两年时间。
    可是全国房价依然在上涨,今年第三季度,房价同比依然上涨6.1%,社会希望政府出手从而使房价屈服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但是政府的动作不可谓不大,但雷声 过后,怎么就不下雨呢?
    同时,大家也记得1998年,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平平淡淡的一句“85000公屋政策”(每年建造85000个公屋单位),就把香港楼价降下去30%。
    两地反差的原因出在哪里?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
    ■储备是调控的必备条件,对楼市也是如此。
    储备是调控的重要条件。在粮、棉、油、盐、黄金、外汇市场,政府的调控极具权威,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由国家储备,拥有储备是调控的必要条件之一。
    如果没有储备,那么商品就容易被囤积牟利。香港政府因拥有众多土地、房屋储备,因此对于楼市具有绝对影响力,市场相对稳定。
    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平平淡淡的一句“85000公屋政策”,就把香港楼价降下去30%的根本,是因为港府手上有大量的以几十万计的公屋储备,以及大量的土地储备,发展商是不能不看政府的脸色的。
    可见储备对于保证政府调控权威的重要性。
    ■但内地各级政府全部缺乏足够的住宅储备、土地储备。
    拿深圳来说,整个政府土地储备仅176平方公里,按13平方公里/年的消耗速度,13年后政府将无地可用,土地储备极少。而房屋储备就更无须多说,深圳政府手上住宅储备仅3000套左右,严重不足。
    手上没有储备,政府调控之时,必然是喊得多、打雷多,而下不了雨。假设深圳政府有30万套公屋储备,要调控房价时,直接将公屋租金降低50%好了,商品房租金怎么能不受到打击?再不行,如果政府手上用1000平方公里土地储备,房价要像现在这么涨,每年推出50平方公里的土地,房价还怎么涨?
    但现在的深圳市长,无论是住宅、还是土地,都缺乏足够的储备,手里寒酸得很,这种背景下的调控,必然是只能光打雷,就是下不了雨。这种调控,自然是难以有直接效果,也必然只有借助更多的非正常的途径才能达到目的。
    ■建立“住宅储备国家库”,是房地产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政府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多建设政府拥有产权的廉租房,增加自己的住宅储备。放到全国来说,我们的铜、盐、铁、黄金、外汇、棉花、粮食等必需品或者战略物质都有国家储备库,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住宅、土地,也应该建立“住宅储备国家库”,以增强政府的调控、救济能力。
    建立“住宅储备国家库”这不但是当务之急,也是房地产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缺乏住宅储备,中国房地产市场必然呈现单边主义的特点。
    ■内地“住宅储备”制构想。
    “住宅储备国家库”,说白了就是建设发展政府拥有永久产权的“廉租房”,“廉租房”将保障政府手上具备足够房源应付突发情况。发展廉租房、取消经济适用房后,政府就无须介入住房销售环节。同时产权属于政府的廉租房管理起来更容易。政府一旦发现租赁者不符合租住的资格,随时可将房源收回。
    由于廉租房面积控制在五六十平方米,因此一旦经济条件允许,居住的人就想要自己买房了,实现居住者的有进有出。同时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也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和趋利因素去参加廉租房的分配了。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正常的、不以占公家便宜为荣的住房消费习惯。
    抓好低保户的住房保障、脱身市场,保障与市场应该彻底脱离。经济适用房明显是将两个不同的住宅供应体系搅在了一起。如果不再建设经济适用房,那么,政府进行市场调控的时候必将更加名正言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