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成为与监管层博弈的一支重要力量,四两拨千斤让它们获得了远超过资金实力的筹码,特殊的身份使它们不像国内机构投资者那样完全听命于行政指令。这既是中国股市的福音,也可能成为管理层的噩梦。
证监会、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25日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大幅降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的门槛:将基金管理机构、保险公司等长期资金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规模由原先的100亿美元下调到50亿美元,缩短资金的锁定期,允许QFII直接开立证券账户,完善了对QFII名义持有人背后持有者的监管。
从大处说,该办法是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汇率与利率走向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经之途。但酝酿已久此时出台,从短期看无疑也是为了应对外界对管理层在融资再融资方面的强烈质疑。
一项美好的长期政策在短期压力之下,沾染上了浓厚的投机色彩。
每次监管层向QFII开闸放水之日,都巧遇中国股市青黄不接之时。去年股改启动,大盘缩量回调,市场对股改能否成功普遍产生质疑,去年第四季度,QFII的审批和额度下放的节奏加快;今年股改船到江心“开弓没有回头箭”,4月份QFII资格获批速度再次加快,不到一周时间五家外资相继获得QFII资格。大盘随之震荡上行,一度站上1700点。而最近,扩容压力大增,管理层费尽心力,股市盘整“瘟疫”仍未有痊愈迹象,资金饥渴症暴露无遗。管理层再次祭出QFII法宝,先在本月中旬批准了斯坦福大学等三家机构的QFII资格,并批准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和耶鲁大学共2.5亿美元的QFII额度,现在更是推出办法给股市提神振气。QFII既然屡收四两拨千斤之奇效,也就被当成野山人参向股市一喂再喂。
手段决定目标,在投机政策主导下,QFII迟早会蜕变为中国股市的搅混水者。QFII在股市有进有退,不可能如监管层所期望的那样只进不退。据《中国证券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8月11日披露半年报的436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QFII共计持有68家上市公司的53404.52万股流通股股份,市值共计43.47亿元,折合美元不到5.5亿元,仅占已获批额度(74.95亿美元)的7%稍多。今年二季度QFII大幅减仓已成定局。
QFII成为与监管层博弈的一支重要力量,四两拨千斤让它们获得了远超过资金实力的筹码,特殊的身份使它们不像国内机构投资者那样完全听命于行政指令。这既是中国股市的福音,也可能成为管理层的噩梦。
诚如监管层所说,与国内机构相比,“QFII投资相对稳健,股票投资比例不断上升,对绩优蓝筹股长期持有”,但在整体氛围的煽动下,他们已经露出“果断抄底、及时逃顶、狂炒权证”的投机嘴脸。也许正是看到其中的风险,此次出台的办法旨在吸引长线QFII,希望这些QFII能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伙伴。但在以往的引资经历中,我们有太多类似的一厢情愿却最终魂断蓝桥的前车之鉴。监管层的投机缘于上市公司不可抑制的群体性融资饥渴症,饥渴症虽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管理层在用饮鸩止渴的办法纵容饥渴症蔓延。他们不仅人为压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速度,更以各种手段为上市公司大开方便之门。如国航不顾一切地上市,虽然在市场打压之下被迫瘦身,近日却悄悄以短期债的方法试图收之桑榆。
投机者难免尴尬事,一方面强调中国资本市场不缺钱缺的是信心,另一方面在股市扩容不止青黄不接时,却往往以开闸放水的形式救急。此次降低门槛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管理层下决心以政策调控资金量、调节新股发行周期的办法,坚持扩容与股指两手抓,两手都想硬。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西方投资者也十分看好当地的股市房市,但危机来袭一夜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长短期操作、做市低吸高抛、压迫汇率升值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投机诱导下的QFII,恐怕不但不能成为支撑中国股市发展的“友军”,反而会沦为中国股市的木马病毒。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