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证券要闻_证券频道 > 2007证券市场展望 > 2007展望-行业分析
中投证券:2007年证券市场五大主题策略研究报告
时间:2006年12月22日10:55 我来说两句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搜狐证券

  一、行业加速整合铸造一批地产龙头

  城市化率加速增长,城市人口增速世界领先

  2005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 43%,城市人口增长率水平远远高于全国人口增长 率水平,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但城市化率相比工业化国家仍然很低,未来仍有很大 的增长空间。
按照中国的人口增长计划,中国的城市化率年均增长 1 个百分点,到 2020 年城市化率将达到 60%。 在城市化进程中程中,农村劳动力会加速向服务业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转移,在 这个转移过程中,将会加速对城市住房的需求。

  未来20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国住宅产业在人均GDP在300美元时开始起步;至1300 美元时,进入稳定的快速增长期,至 1500 美元时达到增速的峰值,一直到 8000 美元 时才进入平稳期。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元时,进 入消费升级阶段,对大宗商品如:房屋、汽车和品牌产品的消费需求加速,并推动自 身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自 2001 年人均 GDP 过 1000 美元,开始带动一系列的大宗商 品的消费。2003 年,我国人均 GDP1270 美元/人,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05 年中国人均 GDP 已超过 1500 美元/人,住房消费增速超过 20%。自 2001 年中国房地 产消费市场的兴旺拉开了中国进入消费升级周期序幕。

  城镇化、居住条件改善、人口增加及家庭结构变小是带动未来中国住宅需求增长 的决定性因素。据建设部数据,预计未来 10 年,房地产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为 13.1%,未来 20 年中国房地产业将处于高速发展期及稳定增长期。

  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房地产价值重估步伐刚刚开始

  人民币升值的经济背景与上世纪 60、70 年代的日本和上世纪 80 年代的台湾非常 相似。即,经济高速增长→出口保持大幅增长→巨额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 贸易摩擦不断→升值压力日益加重→汇率预期升值(政府干预外汇市场)→套汇热钱 流入以及银行体系货币供应宽松(低利率),基础货币投放量保持较高水平。 货币供应保持高速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其一,经济高速增长,企业信贷需求 强烈;其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后者引发流动性过剩, 导致不可贸易资产如房地产有强大的重估动力。 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日本强力刺激住房消费不同的是,中国目前已采取较为严 格的住房抵押贷款制度以及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效压制流动性泛 滥对资产重估的空间。但我们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才开始不久,考虑 到未来人民币升值的时间与空间,可以说中国房地产价格重估步伐才刚刚开始。

  行业加速整合铸造一批地产龙头

  行业加速整合为优势地产公司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2005 年,中国房地产 100 强企业的市场份额(18%)迅速提高,较 2004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但与美国相差甚远,美国前五位开发商的市场占有率 13% ,其最大的房地 产公司帕蒂迪尔的市场份额为 5%,而中国房地产老大万科的市场占有率只有近 1%, 说明未来中国房地产优势公司发展潜力巨大。2005 年底,万科制定了 10 年战略目标,10 年后,销售额 1000 亿、利润 100 亿、市场占有率 3%、销售面积 1400 万。根据目 前万科年 120 亿销售额的情况来看,万科将会缩短实现上述目标的时间。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众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实力小,与发达国 家的地产大户相去甚远。客观上存在优胜劣汰、产业整合的基础。在目前中国房地产 行业加速整合的过程中优势实力房产上市公司将主要通过并购整合来实现市场占有 率的提升,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帕迪尔的市场份额(5%)的提升就主要由行业购并 整合获取的。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了行业洗牌的进程,严格的土地出让政策 已让一些靠非市场手段生存的企业被淘汰或被整合,偏紧的货币政策使中小规模公司 被迫退出竞争,形成的市场空白吸引了实力公司的进入,而银行更偏向支持实力公司, 这使房地产公司逐步走向质量、品牌与资本的竞争之路。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62.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76%,其中开发资 金 50%-70%来源于银行贷款),优势房地产上市公司具有非上市公司无以比拟的资本 市场融资的优势,特别是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加速了市场资源、市场份额向优势房 地产上市公司的集中。 目前中国超过 30%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处于加速上升期,近 2-3 年净利 润复合增长率超过 30%。未来房地产股还将是引领未来中国 A 股市场的核心板块,是 未来 10 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最赚钱的公司。在行业发展前景光明的背景下,我们有必 要对中国优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如万科、招商地产、金地集团、泛海建设、保利地 产、金融街、中粮地等公司以更多的关注。

  二、机械制造:奇迹不断演绎,谁与争峰?

  从中国集装箱行业的奇迹说起

  众所周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集装箱制造和集装箱起重诞生了两家世界 级的企业,即中集集团和振华港机。从公司 A 股上市到 2006 年中期,中集集团股价 上涨了 21 倍(历时 12 年,下同),总市值由 9 亿元增加到 325 亿元,增长 35 倍;振 华港机股价上涨了 4.5 倍(历时 5 年半,下同),总市值由 64 亿元增加到 304 亿元, 增长 3.75 倍。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经济强国的崛起,中国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中国目前尚不能称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重化工业的趋势已十分 明显 经过 5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 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 4 位,完成了产业扩张的第一个阶段, 并被称为新的“世界工厂”。但是,不能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因为, 总体看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 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 制造业中心”的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今世界上制造业第 一强国是美国,第二强国还是日本。

  (2)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且时机成熟 作为关乎国家安全的装备制造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该国工业水平、科技水平的综 合体现,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代表。随着微电子工业的出现,传统机器设 备与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又进入一个空前活 跃的发展时期。可以说,哪个国家能够在某个领域制造出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的技术 装备,哪个国家就能在这一领域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就能在有关产业和经济发展 上取得骄人的成就。 我国到 2020 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人均 GDP 将达到 3000 美 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 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 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 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们从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与 GDP 增速对比看,1999 年前是低于 GDP 增速的,但 1999 年之后出现加快,2002 年快于 GDP 增速 1 倍,2003 为 1.6 倍,2006 上半年同期 增速达到 32%,快于 GDP 近 2 倍。因此,振兴装备制造业时机完全成熟。

   (3)中国具备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

  其一是优越的宏观环境。 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政治稳定、发展迅速、市场巨大、成本低廉、劳动 力素质高。目前中国汇合了全球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的企业,国际市场国内化, 这为中国企业足不出户就参与全球竞争,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开拓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同时,中国企业由于有本土作战优势,可以在自身势力具备的时候再行开拓国际 市场。而且中国企业几乎可以在家门口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为中国 制造近距离参与世界生产链提供了契机。 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部分企业已实现从“技术模仿”到技术自主创新的跨越。 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但为了占领中国庞大的市场,跨国公司 目前纷纷向中国转移生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完全可 以采取新的赶超路径,依靠引进先进技术,加速研发和参与国际合作缩短赶超时间。

  中国振兴装备制造业 15 年内将造就一批新绩优蓝筹公司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权威报告,“十一五”时期将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力 度,每年将以 5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 2010 年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额将达到 2.85 万亿 人民币,占全社会投资的 10%。 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行业发展空间 事实上,机械制造业区域间的转移是有规律性的,一般是从先进工业化国家逐步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90 年代以来日本——韩国 ——中国之间制造业的转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例如,集装箱制造、集装箱起重、工程 机械、造船工业等,只是转移的时期阶段不同而已。 我们从部分行业发展阶段情况看: ①集装箱制造、集装箱起重等:成熟期,中国企业占有全球 60%至 90%以上的份 额。 ②工程机械、造船工业、起重运输设备等:加速发展期,中国企业占有全球约 10 %至 20%的份额。 ③数控机床、高速铁路设备、大型石油化工设备、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发展 初期,中国企业占有全球不到 10%的份额。 ④民用飞机及发动机等,萌芽时期。 总之,中国装备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龙头企业将充分获益。国内龙头公司国际份额和总市值对比看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三、消费与服务主题下的投资机会

  消费升级促进品牌消费 品牌消费意识增强,品牌消费比例的不断提高是消费升级的必然体现。中国商业 联合会2006上半年发布的信息显示,从对70种日常消费品的品牌监测结果看,接近7 成商品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在50%以上。我国城镇居民日常消费中品牌消费趋势日益显 现,许多领域国产品牌正趋于成熟,其中家电类、食品类、服装类等国产品牌占据较 大优势。 从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历史变化看,食品、服装两类支出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 势,这也意味着这两大行业的国内需求增速既低于居民收入增速,也低于GDP增速。 不过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相比,这两类支出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可以预计,未来一段 较长的时期内,食品与服装消费支出比例仍然维持缓慢下降的趋势,总需求增速低于 经济增速的趋势不会改变。行业增速趋缓与企业高速发展的矛盾,意味着食品与服装 行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较为有利的地位。

  家庭设备目前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所占比例为6.45%,低于发达国家处于 工业化阶段时的水平。受居住环境限制,城镇居民以家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已接近 饱和,近年支出比例呈下降趋势,增长较快的主要是空调、电脑等新兴消费品。而农 村居民家庭主要家电设备每百户拥有量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农村居民纯收 入的增长带动对家电设备的“补课”需求,将是家电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服务性消费增长是主要方向

  1991年以前我国服务性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例在30%以下,1992年以后在第三产 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上升为31%,之后一路攀升,1993年-1999 年维持在38%的较高水平。2000年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增长减慢,服务消费占总消费 的比例中逐年回落,2000-2003年服务消费占比分别为37%、36%和32%。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GDP1000-3000美元为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居民用于食品、服装等 商品性消费的费用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明显下降,用于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的服务性 消费支出比例总体显著上升。目前我国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支出已呈 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服务消费将出现新的增长高潮, 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有所提高,预计“十一五”时期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 将回升到37%左右。 在各类服务业中,较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型酒店。这是以大众旅行者和中低端商务 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核心产品,价格相对低廉,服务标准化,环境舒适,性 价比较高的现代连锁酒店业态,其目标市场与高星级酒店存在明显差异和实行连锁品 牌经营等特征。中国经济型酒店目前处于较为高速的成长期,本土品牌占据较大的市 场份额。2005年中国经济型酒店平均出租率89%,位居中国饭店业各种业态之首,产 品性价比高和市场供应的相对稀缺是两个主要原因,预计2006年我国经济型饭店市场的平均出租率还将进一步增长。

  服务业中更看好金融服务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金融资产存量激增。从1978年的 110.46元跃升为2001年的13606.11元,涨幅12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3.3%。据央行预 计,“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均金融资产将达4.57万元。 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是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金 融资产积累不仅受收入水平影响,也直接与消费支出有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超过消 费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是居民家庭资产积累达到一定规模的直接原因。从 收入、消费和金融资产存量的增幅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很多年份的 增长速度快于消费性支出,同时,伴随着居民金融资产规模也迅速扩张,其递增速度 都以两位数增长。从金融资产规模来看,2001年金融资产存量是1985年的24倍,年均 递增速度为22.5%,远远高于收入和消费的增速。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加速增长,客 观上提高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在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主题下找机会:“进口替代”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一直以引进为主

  一般来说,新兴国家在起步阶段,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引进技 术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手段。从成功的经验 看,日本、韩国等国家就是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技术 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技术进步 方面走的也是技术引进的道路,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的技术引进力度更强。技术引进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作用。经济学家费格伯格 (Fagerberg.Jan)在 1991 年曾对 25 个国家和地区 1973-1983 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 分析,发现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半工业化国家中,技术引进、模仿和技术扩散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要大于自主创新。但随着这些国家与工业化国家差距的缩小,自主创新则 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初始阶段,后发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后 发国家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外溢效应实施赶超。随着技术赶超空间的逐步缩小,如果 没有基于自身的 R&D 活动,技术进步就很困难了。日本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就是这 种情况。日本自 50 年代开始遵循“技术引进带动技术立国”的发展道路,在钢铁、机 械、半导体、电视机、微电子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引进。但 20 世纪 90 年代 后,随着技术引进空间的下降,日本开始重视基础研究,以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日本科技厅 1994 年底发表的科技白皮书强调,要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进技术 创新,利用创新性技术创建新的产业。1995 年日本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提出 日本开始从“技术立国”到“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近几年中国 R&D 投入快速增长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推动

  与日本相比,中国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技术进步还有较大的空间,但关键技术和 核心技术难以引进或根本无法引进。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维持其技 术垄断优势,只有当技术和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后才会将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在 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 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 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 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不进行自主创新,就无法真正实现对发达 国家的赶超,国际分工地位将始终处在低端位置。

  1996 年以前,我国的 R&D 占 GDP 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1996 年后出现了 快速增长的趋势。1996 年 R&D 占 GDP 的比重只有 0.6%,2004 年已经上升到 1.23%。 1996-2004 年,R&D 经费支出平均年增长 21.31%,远高于同期 GDP 的增速。说明,近 几年我国的 R&D 投入出现了较快的增长。科技部最新发布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 术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例要达到 2%, 为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应是当前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尽管有日本和韩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赶超的成功先例,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众 多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真正从技术引进中获得好处,反而陷入了“引进――落后――再 引进――再落后”的陷阱。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日本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在技术引进的同 时,在消化吸收方面花费了更多的力量。根据日本工业技术院的调查,在 60 年代中 期,日本机械行业研究费中有 16.9%用于技术引进,68.1%用于对引进技术的革新,日 本机械行业技术引进带动了近 4 倍的科技投入;电子行业研究费的 24.4%用于技术引 进,48.1%用于二次创新,技术引进带动了 2 倍的科技投入。从六十年代开始,20 多 年里,日本技术引进带动的研发投入之比一直在上升,最高达到每花 1 日元引进技术, 带动 14 日元用于吸收消化和应用创新。这一切使得日本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通过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成为技术出口国。日本的钢铁、 机械、半导体、电视机、微电子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经过日本的消化吸收和再 创新,这些行业不仅成为了日本的支柱产业,日本也成为了这些行业的技术输出国。 同日本、韩国相比,中国的技术引进还主要依赖技术和设备的整套进口,技术的 吸收和再创新比重非常低。目前,韩国和日本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费用之比分别为 1: 5 和 1:8,中国则完全是倒挂,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 1: 0.06,大中型企业稍好,为 1:0.15。 综合考虑中国当前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现状,我们认为,在技术领域中国对当前发达国家的赶超将更多的体现在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面,而 在原创方面,仅有少数领域有可能望获得突破。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自主创新主题下 的投资机会的选择方向,即,重点关注对引进技术实现了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的相关 领域中的上市公司。

  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实现形式― ― 产品升级与进口替代

  经过 20 多年来的技术引进和积累,中国在、轻工、家电等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主 要的出口领域。进步本轮经济周期后,基础原材料获得了快速发展,基础原材料领域 的进口依存度显著下降,部分产品完全实现了进口替代并开始出口,但仍有部分基础 产品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以钢铁行业为例,随着我国钢铁的低端产品开始依赖出口 市场,热轧板、冷轧板、中厚板等产品也基本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进口替代。聚氯乙烯 进口依存度下降到 10%。但石化行业中的乙烯、化纤原材料等虽然进口依存度出现了 显著的下降,但进口依存度依然很高。高精尖数控机床、光纤制造业设备、集成电路 设备、医疗设备以及大型客机等的进口依存度则更高,部分产品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复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传真机等基本上没有国内品牌。这些领域仍是通过自主 创新实现进口替代的主要方向。

  技术进步主题下的投资机会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当前中国自主创新主题下的投资机会主要来自于进口替代。因此 我们重点选择那些进口替代空间大,同时又具备一定基础,有望实现进口替代的领域或行 业作为我们的关注的重点。综合下来,我们认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医 药等领域应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五、强有力的手:政府推动下的节能环保产业投资机遇

   中国的资源消耗增长迅速

  进入本轮经济周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速,中国对资源的需 求急速扩张,煤、电、油供求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面紧张。2002 年到 2005 年,我 国能源消费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分别为 6.0%、10.1%、15.2%和 9.9%,年均能源 消费弹性系数 1.19。

  1993 年,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03 年,中国取代日本成 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到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了1.46亿吨, 原油净进口比率上升到44.7%。根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到2030 年中国净进口比率 达到82%。

  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迅速扩张的需求也对国际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 10 年间,中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 钢等均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已经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目前中国的 铁矿石、氧化铝和镍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 36%、47%、55%。

  与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相对应的是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下

  中国当前资源消耗增长迅速同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本轮经 济周期中,中国进入到了重化工业化阶段,在重化工业化初始阶段,钢铁、水泥、电 解铝等基础原材料产业迅速扩张,高耗能产品的迅速增长必然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 长。另一方面,大量私人小汽车进入居民家庭,空调、计算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销 售快速增长,带动了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快速增长。 尽管我国能源增长快速、弹性系数持续大于 1,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 的是,在资源价格长期扭曲的情况下,中国的资源消费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与资源 用量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偏低。中国的单位 GDP 能源消耗量在过去 的十几年中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目前,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高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 模式难以持续,经济增长面临极限。只有通过合适的发展模式,消除资源和环境瓶颈, 才能突破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能源利用效率低之外,环境压力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事实上,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发展,不仅是建立在要素价格扭曲基础上,同时也是不断向 自然环境索取和透支的过程。从中国主要污染排放指标占世界新增加量比重看,中国 2000 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 CO2 排放国和世界第一大有机污水排放国。

  政府主导是发达国家推进资源节约的共同模式

  纵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美国依然维持着高消耗的发展模 式。美国在保持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的石 油消费总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25%,其石油进口量约为世界总进口量的 35%。面对世 界资源与能源危机,美国采用的是霸权政策,通过多次战争,控制了中东的石油市场。 除了石油之外,美国还有丰富的煤炭、水利和天然气资源,美国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 国。加之美国人口相对较少,因此美国的经济发展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维持着能源的 高消费。不过,美国在近几十年中,也逐渐认识到自身能源高消费的严重危害,开始 制定和实行很多降低能源消耗的国家战略规划与法制框架。 与美国相比,日本在解决能源问题方面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能源结构 和经济结构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经历了从高能耗产业向节能型产业发展的演变过程。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经济受到重创,1973-1975 年,工业生产连续下降 15 个月,跌幅超过 20%,但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却有限,1979 年实际经 济增长率为 5.3%,1980 年也只略降为 4.8%。从 1973 年石油危机到 2001 年,日本 GDP 增长达到了 100%,而产业部门能源消耗的增长基本为零,这一切均得益于日本的能 源发展战略。第一次能源危机后,日本在节能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发展节省能源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产业 结构由高耗能的重化学工业化,向省能源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化。抑制过度依赖 进口廉价石油的产业,鼓励支持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工业机器人、 原子能、通讯设备、数控机床、成套设备、高级时装、高档家俱、住宅装修、电子电 器、软件、系统工程等。 (2)全产业全民化节约能源。日本节能的重点是节约石油,为此,日本政府 1979 年 3 月决定,一年要节约 5%,即 1280 万吨,1980 年又提出要再节约 7%,即 1700 万 吨,两伊战争后又提出要再节约 9%,据日本通产省能源厅公布,1980 年石油消耗比 上年度锐减 10.1%,1979 年石油占总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是 71.4%,而 1980 年下降为 66.1%,节约石油的努力效果极其显著。 目前日本石油在总能源中的比重已下降到了 50%左右。日本的节能政策,不单是减少能源的需求,同时还要求通过提高能源使用 效率来抵消石油价格的上涨,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依靠节能的努力,收到与增加 能源实际供应量的同等效果。依靠企业和国民的意志、智慧和努力来推进节能目标的 实现。 (3)节能法制化措施具体化 。1979 年 10 月,日本实行了《能源使用合理化法》, 该法规定政府要对工商业者进行节能方面指导、建议和劝告。 总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部门始终在这些国家的节能环保过程中 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政府主导推动全民节约是这些国家节能环保推进、并取得成效 的共同模式。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并强化标准的约束 性,确保法规和标准的落实、执行,同时辅以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完善市场化手 段,引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节约型社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04 年初,国家正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其目的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根本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 协调和健康发展。2005 年 10 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 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节约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 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寻找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真正受益者

  可以预见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这一主题,将产生大量的新行 业和新机会。与之对应的,对于新行业、新概念的炒作自然也难以避免。我们要说的 是,新兴行业或概念通常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因素,一个新兴行业中的公司的兴起, 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大量公司的倒闭。投资者要在众多软件公司中买到并一直持有“微软”,不仅需要有一双慧眼,而且要有好的运气。事实上,投资者在购买新兴概念的 股票时,扮演的是风险投资的角色。从风险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待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 或许对我们的投资有所帮助,而风险投资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高度分散风险和 及时退出。 新兴行业的兴衰发展也告诉我们,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获益的不仅仅 是相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提供者。正如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造就了“Interel”、 “思科”的同时也成就了沃尔玛。从这方面来看,或许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者才是 最大的和长期的受益者。我国企业综合资源消耗同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 距,这刚好意味着,我国企业的综合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节能设备、 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运用同样可以提升钢铁、电力、石化等传统企业的资 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因此,在循环经济的新主题下,我们除了继续关注新型能源、替代能源等新兴行 业中的投资机会外,也应该关注现有产业中的“循环经济”的受益者。我们看好具有 技术壁垒的节能设备、节能材料的生产企业以及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的企 业,对光伏产业、生物能源(燃料乙醇、甲醇)产业持谨慎态度,投资者投资这两个 领域应牢记风险投资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

  结语:假如时光能够倒流

  过去十几年中,尽管中国股市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但还是有一批诸如万科、招商 银行、茅台等众多的优秀公司脱颖而出,伴随着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其股价也出现 巨大的飚升。或许我们在这些公司高高在上的股价面前会犹豫或质疑,不知道再到哪 里去寻找未来还能上升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股票。那么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可 口可乐的故事,或许答案就在其中。1919 年 9 月,可口可乐以 40 美元的价格发行了 50 万股股票。2006 年 5 月 24 日,可口可乐的市值已经达到 1026.65 亿美元。曾经有 一个基金经理,在可口可乐上市三十年后,仔细研究了可口可乐的年报,然后在《华 尔街日报》上感慨:多好的企业啊,可惜我看晚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可口可乐在此 后一直持续增长。巴菲特在 1988 年后才大举买入可口可乐,依然获得了几十倍的收 益。后视镜里确实无法看到未来,但历史能给我们探寻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中国股市已经有了一批经营较为规范、成长性良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现在,我们在看到这些优秀公司的时候,难免会有“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的感叹,可 是,三年、五年、十年以后,难道我们还是面对相同名称的优秀公司,唱一首“假如 回到 2007”的咏叹调?

(责任编辑:张雪琴)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唯一能打出【范特西】的输入法!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图片新闻

搜狐财经
玩钞票的艺术
搜狐财经
钞票是如何制造的
搜狐财经
经典香水瓶欣赏
搜狐财经
世界十大待嫁富姐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皮诺切特 西安事变
·乌鲁木齐停暖 六方会谈
·台北高雄市长选举
·免费电影 top新闻 医改
·姚明 王治郅
·多哈亚运会 刘翔 篮球
·欧洲冠军联赛 体育彩票
·保时捷 天语SX4 凯美瑞
·标致206 荣威 长安奔奔
·搜狗紫光拼音输入法下载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