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经济视点报年终特刊:文化复兴
时间:2006年12月28日10:52 我来说两句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经济视点报》

  回望2006年,我们见证了一个新兴经济大省的崛起。

  在这一年中,河南有太多的故事可以盘点:GDP过万亿,新兴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地位的确立,豫商大会召开、拜祖大典、郑汴融城,等等。

  作为中原地区唯一一份财经媒体,我们在忠实地记录着这些历史的瞬间和细节,并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亿人口创造这份奇迹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感动。
如果单单放在2006年的时间点上,这一切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值得浓墨重彩地去书写。

  但我们认为,在过去的2006年,对于这个具有完全中国式特点的古老省份来说,文化的复兴才是最值得品味的信号。

  得出这一推断,缘于我们对一个区域最具影响的两股力量——经济和文化,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不可否认的是,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开始了经济复兴,而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经济上的复兴为河南带来了诸多利益:大省地位的确立、话语权的提升、豫商群体的崛起,等等。

  但它却无法解决一些最根本、最复杂的难题,如不平衡的加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文化复兴的意义绝不止于单纯的产业经济,在社会层面上,它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对文化和经济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正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并不仅仅是河南所面临的命题,而是中国所具有的共性问题。但河南完全有能力在这些方面做出极具创新的贡献。作为中华文化版图形成的核心地带,它不仅拥有绝无仅有的文化成就,而且也拥有巨大的经济力量。

  自宋以前,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是随着北宋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日益被北京所取代,中原才开始走下坡路,这一衰落就是近九百年。

  尤其是在近现代以后,河南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在文化上的辐射力更是被沿海发达的工业文化和城市文明所超越。甚至这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一度成了中国人妖魔化的对象。

  但这并不等于说河南的文化没有发展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恰恰相反,河南地下蕴藏的巨大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就会在现有的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进而影响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文化版图的变化。

  人类历史上,衰落了多个世纪而复兴的,有其他例子吗?有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是古文化的一种推动。

  在某种意义上,河南文化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战略的全部价值。

  让文化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产力,也就需要决策者与参与者必须把视野更加放大、思路更加展开,在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与城市人文心态上,努力寻求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烘托与精神激励,为城市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恰当的精神支撑与人文导向。

  (刘金松)

  【思维觉醒·Ⅰ】

  对传统资源的开发,一直有一个怪圈:“外国人比中国人重视,中国人比河南人重视,河南外地人比本地人重视。”

  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越是那些文化资源贫乏的地区,越对其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文化资源备加珍惜。反倒是文化资源丰富如河南者,对近在咫尺的“宝物”视而不见。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身边那些曾经熟视无睹的残垣断壁,重新打量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辉煌的先人,重新思考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符号和人物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大文化”意识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黄帝祭典升级

  位于新郑市人民东路的中华始祖黄帝的塑像,静静地矗立在深冬的清冷天气。

  2006年3月31日,这里举行了盛大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包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以及河南省和郑州市主要领导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分三组向黄帝像敬献了9个花篮。

  虽然新郑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但这却是河南省第一次如此高规格、大规模地祭拜这位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显然,河南对黄帝资源的开发,要比其衣冠冢所在地西安逊色许多。

  陕西省在1992年修葺黄帝陵后,相继由陕西省政府出面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人数最多时达到5000人左右;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到大陆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到西安祭祖。西安黄帝陵的影响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而海外华人到新郑祭拜黄帝则始于1991年,此后,虽然每年都有海外华人到这里寻根问祖,但人数不多,一直维持在200人左右。

  此时的祭祖,也多停留在“寻根”层面,并未与经济挂钩。1992年起,新郑方面把零星的祭拜黄帝活动整合成统一的“黄帝文化节”,开始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尝试,并逐渐扩大影响。

  但这一活动依然局限在新郑市这一层面,效果难以匹敌由陕西省主办的黄帝陵祭祀大典,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经贸舞台。在2000年4月举行的“龙岁故乡行——中原大寻根”活动,新郑也只吸引了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前来寻根祭祖。

  而此时的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已经达到了5000多人的规模,参与祭奠的人员层次也不断提升。当地组委会还为此举行了广泛的招商,对参与祭祖大典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宣传回报。

  2006年3月,宝钢集团向黄帝陵整修事业捐资500万元,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女士成为本次祭奠的“年度主祭人”。

  巨大的落差让新郑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黄帝故里这一资源,已经不仅仅是新郑的责任。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仁民认为:“‘寻根经济’仅靠民间团体的力量远远不够。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王仁民所说的政府角色,绝非是新郑市这一级别的政府所能担当的,这需要更高层次上的资源整合。

  2005年5月,新郑市最早研究并关注黄帝文化开发的新郑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刘文学,给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写了一封信,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尽快制订计划,打造出以黄帝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

  而发展文化产业正是徐光春履任河南后所主导的河南发展重点之一,并在2005年提上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日程。

  徐光春随即对这一建议做出了批示:“要把黄帝文化做大做强,把黄帝文化开发工程作为浩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抓好”,并邀请一流的策划专家,做一流的发展规划。

  2005年9月14日,徐光春赴新郑市考察时,再次表达开发好黄帝故里的愿望,并希望把这一开发作为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突破口。

  有了高层的支持和要求,新郑方面行动迅速,2005年9月底,新郑市旅游局即向全球撒下了《黄帝故里百万重金诚邀策划家》的英雄帖,并提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黄帝故里新郑打造成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区的热点旅游城市”的目标。

  一时间,关于此次策划及所引发的争论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对巨额奖金津津乐道者,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也有指责当地政府作秀者,更有旁观者认为,新郑意在叫板西安的努力胜算很小。

  而这正是新郑想要的。不管称赞也好,质疑也罢,关键是一度沉寂的新郑黄帝故里开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05年11月16日,河南省委正式作出“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和新郑市两级政府承办的批复。

  至此,在河南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下,这场起源于新郑的拜祖大典开始提升到省级层面操作。

  一次成功的示范效应

  如果说,拜祖当天的1万多名参与者来自政府的推动,那么在拜祖大典结束后,黄帝故里所出现的旅游“井喷”现象,则显示了此次活动的后续影响力。

  主管旅游的新郑市副市长郑灏东在接受《经济视点报》采访时说:“拜祖大典不仅大大提高了新郑的城市知名度,也推动了新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从拜祖大典结束的4月1日至30日,新郑市黄帝故里、始祖山和郑风苑三个景区免费向游人开放,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其中黄帝故里景区接待75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倍。新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00多万元,其中黄帝故里直接经营收入6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5月1日至7日,全市景区共接待游客50.6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倍。

  与这些后续效应相比更为直接的是,3月31日和4月1日拜祖大典两天时间内,新郑市签下了合同总金额达102.46亿元的投资大单。

  这些投资涉及的领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工业、食品加工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等。

  当然,这次活动的意义决不局限于单个案例的成功,它对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样本意义,为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强省转变树立了标杆。

  此次活动的影响突破了以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在注重活动本身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对区域品牌的营销,对活动的定位也更具有国际视野。

  在《决策》杂志对中部六省城市群营销能力的评价中,中原城市群的文化策划能力位居榜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祭拜轩辕黄帝大典和运作少林寺。

  此次活动所带来的示范效益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效仿新郑市的运作。2006年4月,同样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巩义也开出了124万元的总奖金征集旅游策划方案,对其辖区内的北宋皇陵、杜甫故里、康百万庄园以及颇具历史渊源和神奇故事传说的河洛文化进行包装。

  与新郑黄帝故里相类似的是,杜甫故里和杜甫墓都在巩义,但真正把杜甫文化资源开发到极致的却是成都。而成都只不过是杜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其一生59年的漂泊生涯中,在成都草堂居住仅3年多。

  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每年仅门票收入一项即达482万元之多。成都的杜甫草堂不但为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也成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甚至很多河南人到成都也都要去看看这位曾流落他乡的河南“老乡”。

  但位于巩义的杜甫故居却少有人问津。据杜甫陵园保护所所长康虎德介绍:“杜甫陵园的门票收入每年仅入账千元,甚至更低。”

  为此,巩义开出124万元重奖,也正是希望获得新郑式的成功,一举扭转巩义在杜甫文化资源影响力上的劣势。

  “杜甫文化就是文化巩义的龙头,杜甫故里也是我们今后倾力打造的名片。”巩义市委副书记张春阳认为,开发巩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

  而刚刚于11月10日举办过华商文化节的商丘,也正在考虑如何通过对商文化的挖掘,促进文化旅游业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转化为历史文化产业优势,充分释放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文化符号的现实载体

  “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轩辕之丘,天降轩皇。圣明睿智,光耀朝阳。赫赫伟绩,惠泽八方。先民之世,天蛮地荒。继炎而起,肇造华章……”在3月31日的拜祖大典上,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诵读的《拜祖文》和由1000名穿绿色汉服的大学生吟唱的《黄帝颂》,引起了在场300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印尼等31个国家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共鸣。

  这些华侨有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的生长于国外,对故土完全陌生,因为对祖先的尊崇和怀念,使他们来到了这里。

  英国华侨何永嘉说自己是春秋时韩国后裔,相传韩国灭亡时,他的祖先为避秦追杀,越河逃走,当时河水寒冷彻骨,因此改姓为“何”。

  在轩辕故里,在韩国故地,何永嘉伏下身子,把小手帕铺在地上,恭恭敬敬捧了两捧黄土,然后带在了身上。

  寻找精神上的归属和认同感,是很多华侨、华人寻根问祖的初衷。一位华侨在听了《黄帝颂》之后,也被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所感动,“在那一刻,有种真实的历史感,对民族的认同变得真切起来。”

  而这也正是此次活动的主旨之一,正如徐光春所说,“要把黄帝文化开发工程作为浩大的民族凝聚力工程。”

  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过于宽泛的目标,但在有了拜祖仪式、《拜祖文》、《黄帝颂》等具体的内容支撑之后,这一主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如何把祭祖做成一个可持续的文化产业,让虚幻的文化符号找到更为现实的载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正如一位海外华人代表所说,“每年都要有新的东西,我今年来了,明年呢?当我去西湖第四次的时候,没有新东西可看,我都可以当导游了,为什么还要去?”

  对资源的整合开发已经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徐光春举例说:“比如黄帝文化的开发。新郑是黄帝故里,新密有黄帝宫,是黄帝建都练兵所在地,明年黄帝拜祖活动就要搞成一个系列,上午在新郑拜祖之后,下午到新密黄帝宫游览,还可以到其他的黄帝文化景点参观,不仅参观游览,还要举办论坛和其他系列活动,像糖葫芦一样把这些活动都串起来,效益会大大增加……”

  巩义市旅游局副长王建红在谈到未来的旅游规划时,也提出了类似的目标:如何在确保宋陵地宫未开的条件下,开发北宋皇陵旅游;如何利用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杜甫和保存极少的古迹资源以及大量无形的杜甫文化,成功开发建设一座大型名人文化主题公园;如何通过综合营销活动,成功塑造起康百万庄园的旅游品牌形象,使其在短时期内轰动全省,名扬全国;如何利用河洛文化历史渊源和神奇的故事传说以及河洛汇流独特的地形地貌,打造一座具有独特魅力和强烈吸引力的主题文化园。

  与这些单个区域的整合相比,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是,把河南的文化古迹连成线,从洛阳的唐文化、少林寺的禅文化到开封的宋文化等,连为一个整体,在郑州建设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古文化旅游功能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认为,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七朝古都,以宋文化为盛;而九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

  【思维觉醒·Ⅱ】

  执政新思维

  在徐光春主政河南两年间,河南的转变有目共睹:河南人的形象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河南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跨越,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在这些转变背后,凸显了其执政河南之后的新思维。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12月20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做报告时,透露了一个让河南人欢欣鼓舞的数字:“河南工业利润达到1000亿元。”

  这相当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工业利润总和。对于这一带有自夸性质的披露,徐光春显得很幽默,“这里都是自己人,在外面我就不说了。”

  其实他非常清楚,在台下坐的,并不全是河南籍的学生,其中不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籍的学子。

  不过,这并不影响台下掌声的热烈。确实,在他主政河南的两年间,河南的转变有目共睹:河南人的形象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河南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跨越,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在这些转变背后,凸显了其执政河南之后的新思维。

  内涵再造

  如果说2004年12月12日之前,河南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源自对国家政策自上而下的执行,那么在这一天徐光春就任河南省委书记之后,河南对文化的开发变得更为主动。

  这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媒体出身的他更懂得文化对一个区域的影响和价值,历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的经历也为他在开发文化资源方面积累了广泛的资源。

  而改善河南形象,则是徐光春上任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文化”命题。

  这也是河南省近几届政府所努力解决的难点所在。从2000年陈奎元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时提出“我们这届班子,如果能把河南的形象树立起来,就是对河南人民最大的贡献”,到2002年李克强接任后要求各级部门“关起门来自己整顿,对改善河南形象问题只做不说,让别人来感受河南变化”,河南一直在为改变外界对河南的偏见而努力。

  徐光春主政河南之后,在注重内部整顿的同时,更注重对外营销。在他看来,“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就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的优秀品质、河南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客观地反映出来。”

  2005年2月20日,在徐光春主政河南2个多月后,一位河南籍务工人员李学生在勇救穿越铁轨的男孩时不幸牺牲。徐光春从网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批示河南媒体进行报道。他亲自到李学生家里看望其家人,则更增加了这件英勇事迹的新闻含量。

  随后,河南加大了对这方面事迹的挖掘,并推出了一大批感动全国的先进人物,如背母上学的张尚昀,带妹读书的洪战辉,三次救出落水女的魏青刚等。

  可以说,多年来,河南人改善自身形象的努力在这一阶段开始集中爆发。河南的外在形象也开始得到改善,甚至一度成了全国涌现英雄人物最多的省份。

  但这些变化,显然不是徐光春所追求的全部目标。对此,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来河南工作,首先关注的还是经济问题。首先把河南的经济发展起来,腰杆子硬起来,这是第一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河南的人文建设,加强河南的社会发展,通过河南自身和谐社会的建设,来逐步改变外部一些人对河南的误解。”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文化产业本身既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能促进人文河南的发展,为河南形象的改善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进而通过整体环境的提升,促进经济全局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是徐光春任河南省委书记后,在2005年春天提上议事日程的。”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委宣传部政研室主任刘国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随后,河南省政府各级官员开始奔赴各兄弟省市调研学习。2005年4月,在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河南省15个省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了4个文化产业考察团,奔赴浙江、广东、上海、广西,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回到郑州后每个团要写出一份调研报告。

  在一系列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7月,《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相继出台。

  至此,这个文化大省的“文化”书记完成了自己对河南形象内涵的定位,并力图把这一内涵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并以此确立在大众传媒中的话语权,改变由政府推动的形象再造的被动局面。

  模式创新

  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好的执行。企业管理中的这一定律同样适合于政府的公共决策。

  在一次河南省委中心组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的专题学习会上,徐光春用他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旗帜已经举起,方向已经指明,任务已经确定,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两个字:行动。”

  最后两个字,他特意加重了语气,底气十足。

  在他看来,建设文化强省正逢其时,正遇其机。“我们有这么好的历史机遇,我们有这么一致的发展共识,我们有这么巨大的文化需求,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河南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一个文化强省。”

  对此,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庚香认为:“文化产业是今后我们省的经济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如何寻找到能够激活河南厚重文化资源的现代模式,则是李庚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李庚香认为,这种模式要扬长避短,最大、最优地凝聚河南的文化资源。

  最终,旅游、媒体、社会资本成了河南文化的三个主要载体,这也就是所谓的“3+1”模式:文化+旅游、文化+媒体、文化+社会资本。

  清明上河园,少林寺等都是“文化+旅游”的得意之作。从2006年“五一”黄金周的统计数字来看,河南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2%和48.4%,不少景区景点刷新了历史最高水平,上半年全省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5.2%和24.9%。

  而少林寺更是吸引了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众多国际人士的关注。

  李庚香认为,“河南旅游的潜力巨大,如果文化和旅游结合好了,必将带动河南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像清明上河园举办的各种民间杂技表演,不但为河南的民俗文化找到了生存的市场,其在夜间的精彩演出也改变了河南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局面。大型山地实景文艺演出《禅宗·少林》也让人们通过现代手法更为真切地感受了天籁般的禅韵。

  文化与媒体的结合,则催生了蜚声内外的《梨园春》。据李庚香介绍,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提出了振兴豫剧的目标,当时最为火爆的浙江小百花剧团吸引了河南方面的关注。

  “它成功的原因就是与电视结合。”李庚香建议拷贝这种模式,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梨园春。如今,梨园春已经走出了河南,走向了世界,成为了河南的一张名片。并为河南的地方戏剧——豫剧找到了舞台。

  “文化+社会资本”的联姻也越来越频繁。据河南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文化体育业投资的增幅在50%以上。

  “通过文化与媒体的结合可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可以寻求和创造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使文化产业有现实的基础。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与社会资本的结合把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核心竞争力。”李庚香如是解读这一模式的核心所在。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模式并没有完全囊括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全部,尤其是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并没有得到体现。

  而创意文化产业将是未来文化产业的主导方向,河南在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的同时,也必须力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一个现实的例子是起源于河南经典故事的花木兰从军,经过好莱坞的开发创新后,变换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对文化本身的传播也超过了以外任何形式的宣传和普及。

  战略远见

  2006年8月,在河南文化产业正式定下基调并启动之时,分管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李庚香在媒体发表了《中原城市群崛起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

  在他看来,“中原城市群”的崛起,要靠“硬件”的增长,但还需要城市文化的提升。所谓城市文化,就是指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基础、以生态为关键的“软实力”的建设。

  “城市文化和城市实体其实是神与形的关系。”李庚香解释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以城市文化论输赢。城市的发展要靠文化领跑,一个没有文化灵魂的城市不可能有长久、健康的持续发展。正是城市文化反映出来的城市精神,让一座座城市无可匹敌、不同凡响。

  在李庚香看来,“中原城市群建设是在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开始城市化和信息化,可谓是‘一身三任’。”而面对如此重任,如果没有文化的加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很难协调发展,并极有可能迷失发展方向。

  对文化的重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河南这个正在向城镇化迈进的曾经的农业大省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2005年5月,徐光春在会见香港媒体代表团时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南文化产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挖掘和发挥河南的文化资源大省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成独一无二的文化产业经济,把河南建成文化产业大省,甚至强省。

  2005年6月,在向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考察组汇报考察学习的情况时,徐光春则从政治的高度阐述了文化产业的现实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学者对此的解读是,河南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在经济层面上,文化产业将被用来当作支柱产业发展;而在社会层面,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有自己的逻辑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是结合在一起的。”李庚香认为,“这是一个正循环,河南这几年的发展就和这有直接关系。”

  

  【思维觉醒·Ⅲ】

  后发先至 文化强省

  2006年,河南省文化事件异彩纷呈,文化产业在经济产业中的比重已占到了一定的分量,成为全国9个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快的省份之一。

  11月召开的河南省八次党代会上,第一次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针对文化强省,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体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营方式创新,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2月25日,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庚香接受了《经济视点报》采访。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文化辨证观

  经济视点报:2006年,河南涌现出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文化事件,如新郑祭祖大典、商丘文化节、安阳殷墟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你如何看待河南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热潮?

  李庚香:中原文化除了积淀丰富外,还具有历史悠久的一面。在北宋以前,很多时候中原文化就是中国的根文化和干文化。可以说,它对我们周边的地域文化、包括沿海等地的客家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汉族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

  新郑祭祖大典、商丘文化节、安阳殷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的举办,首先是传播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展示了其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其次是聚集了人气,对推动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视点报:如何看待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李庚香: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先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如果不能现代化,则极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

  例如,西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离不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国近代的发展则离不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古希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复杂的。

  另外,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日本资源比较困乏,但却是经济大国;深圳只有移民文化,现在却是一个文化产业大市。

  经济视点报: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通过整合,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我们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李庚香:这一资源是我们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资源,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围绕这些资源,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徐光春书记倡导的“河南文化遗产日”,我们开放了6个城市、26家文物单位,当时有400万人参加,带动了河南的文化旅游热,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最近,我们采用“政府倡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出了“一卡游河南”活动,50元可以不限次地畅游河南的50多个景点,非常受欢迎。

  强省跨越

  经济视点报:河南提出了“文化强省”的目标,这对河南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李庚香:2005年,中央确立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我认为中部崛起与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不同,中部在文化资源方面有着很大优势。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但还是一个文化大省,但文化牌没有打好。十六大以来,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个新起点,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临界点,与其他省份的区域竞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提升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使河南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经济视点报:“文化强省”的标准是什么?

  李庚香:我们的文化强省的建设,是有不少指标要求的,像人均文化事业费的投入,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精品在全国的美誉度,文化名人在全国的知名度,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活力等。

  现在,河南省已经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

  格局之变

  经济视点报:河南目前的文化产业是一种怎样的格局?

  李庚香:这些年,我分管文化产业工作。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走出一条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河南发展文化产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它必须依托文化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源丰富这两大优势。

  因此,与全国将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不同,我们结合河南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传统文化产业、社会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三大产业,作为河南的文化产业布局。

  传统文化产业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社会文化产业是指与旅游、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结合形成的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则是指传媒业、动漫产业、广告会展产业、游戏软件产业等。

  经济视点报:这体现在微观操作层面是不是也会有所不同?

  李庚香:具体地说,我们主要采用“3+1”的模式。

  一是与媒体结合。我们做了《文化河南——中原列传》,已经在河南卫视播出,图书和音像制品也已经推向市场。借用电视手段,如此大规模系统地整理河南文化,在全国当属首家。

  二是与旅游结合。我们推出了文化旅游“一卡通”,登封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也属于文化旅游项目。

  三是与社会资本结合。是指要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扩大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量。

  当然,根据情况的需要,今后我们还会采用“1+N”的模式。

  经济视点报: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李庚香:从2003年河南文化产业起步开始,至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百亿,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跻身于全国前九位,被文化部誉为“后发先至”,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匹黑马。

  但从总体上判断,河南和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3~5年的差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一,要转变文化理念,在河南营造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和谐文化等先进文化,培育新的中原文化精神;第二,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为建设河南“新文化”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加大投入,为发展文化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第四,加快人才培养;第五、落实配套政策,实现政策创新,以政策杠杆撬动文化强省建设,赢得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

  【标杆解读·Ⅰ】

  少林寺:河南的国际化名片

  少林方丈与CEO,国际明星与佛门静地,避世与入世,这些看似矛盾的角色在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了统一。经过一系列开发运作,这座河南文化资源的标志性符号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部分。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少林方丈与CEO,国际明星与佛门静地,避世与入世,这些看似矛盾的角色在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了统一。

  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与开发,这座河南文化资源的标志性符号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部分。如果河南的文化资源都能像少林寺一样成功开发,那么河南从文化资源大省向强省的跨越,也将指日可待。

  古寺的现代化生存

  如今,少林寺的知名度和它的香火一样日渐绵延炙热,商标案、大拆迁、申遗、开公司、注册商标、编排舞台剧到世界各地去演出、独家授权网络游戏《少林传奇》、将互联网装进藏经阁并举办互联网论坛……

  千年古刹里的人和物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倚在大殿门上的僧人独自笑着发短信;清晨打扫庭院的是花钱雇来的保洁员;到各地参加各种会议的方丈坐着豪华的轿车;所有现代化的东西,如电脑、手机、网络、电影、电视等,都进了山门。

  但在几十年前,事情却并非如此。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清楚地记得,直到1980年,这里还一直保持着“遗迹”的状态,“我来的时候,一进山门,透过几根柱子就能看见1928年没有烧掉的方丈室。”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上映,掀开了“少林中兴”的序幕。由此掀起的功夫热,使少林寺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年接待的游客达70多万人,1984年达到260万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左右。

  如果说《少林寺》的上映为这座古刹带来的影响是意外收获的话,那么此后的一系列运作则可谓是有意而为之,且效果显著,以至于人们更习惯称方丈为“CEO”。

  1987年,释永信从重病去世的行正方丈手中接过重任,至此少林寺步入了释永信时代,他一系列让人惊叹的运作也把少林寺推向了国际舞台。

  上任伊始,释永信首先恢复了少林寺的僧团,“这是组织建设,有了僧团才能保证传承。”并仿照历史上的僧兵体制,职能变为通过表演少林武术,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少林禅宗正法的目的。

  1988年,受巴黎市邀请,释永信派僧人出访法国,当初还是巴黎市市长的希拉克接见了僧人。随后,少林寺武僧团开始到各地演出,足迹遍及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少林寺已经在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十几个武术文化中心,二三十个武僧常年驻外。

  1996年,在网络还未普及的时候,少林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释永信认为,像过去传统的方式讲经、抄经、译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过去讲经一下子就能聚集上千人,庙会的时候能聚集上万人,真不容易。”

  现在,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利用现代传媒,就方便多了。在他看来,少林寺要是还保持着传统的那种讲经模式,中国文化肯定就被别的文化替代了。他甚至认为,与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相比,少林寺不是太超前而是开发不够,“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有自己的电台和自己的媒体,贝塔斯曼就是由教会的印刷厂发展起来的!”

  如今,在网络的基础上,少林寺正在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把僧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传下去;并录入少林寺武术的一些套路、功法,为后人学习保存资料。

  延伸的产业之手

  随着少林寺名气的提升,少林功夫也遇到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少林功夫”、“少林武术”等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注册为商标,少林品牌被随意抢用和滥用,造成国际社会对少林功夫的认识混乱,甚至产生曲解。

  为此,少林寺于1998年专门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少林寺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和管理。从而为少林的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2004年8月,河南嵩山少林药局恢复建制,“行军散”、“珍玉散”和“观音膏”3种少林医宗秘方也作为首批秘方在网上向全球公示。少林药局还依据秘方生产出了“少林活络丸”、“少林禅茶”、“少林火罐”等产品,并承诺患者可通过邮购方式按成本价购买。

  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在登封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少林药局有限公司。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表示:“当时只在小范围内按成本价出售,如果有患者需要,我们可以邮寄。如患者方便的话,还可以到少林寺请寺内高僧亲自为其诊疗、开药。”

  2005年5月,少林寺首次授权台湾中影公司电视动画影集《少林传奇》制作和玩酷科技关于少林题材的网络游戏《少林传奇》制作,第一次将少林文化融入这款以隋唐少林最强盛时期为背景的3D网络游戏。

  2006年,少林寺旗下全资子公司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与深圳广电集团于今年3月30日合作推出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则将少林寺的产业之手延伸到了娱乐范畴。

  它的规模甚至超过了“超女”的影响力,不仅在深圳、北京、郑州、沈阳、成都、上海设立6个国内分赛区,还在美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设立6个国际分赛区。每个赛区经过海选、复赛、决赛,选出3名选手参加深圳的总决赛。

  大赛选出的“功夫之星”将出演少林功夫史诗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之僧兵传奇》以及其他一系列以“中国功夫”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并将在好莱坞制作的系列电影《新少林寺》中出演角色。

  在此基础上,中国功夫之星品牌经营公司也在酝酿成立,股东为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深圳广电集团深广传媒有限公司,还有另外一家国际投资公司。

  据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敏介绍,中国功夫之星品牌运营公司将下设电视节目公司、演出公司、经纪公司和教育公司。

  曾经被娱乐业电影激活的少林寺,如今已经可以反过来成就电影和明星。少林寺还设立了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

  从申请“世界遗产”到举办少林武僧巡回表演,到少林高僧将珍藏的《易筋经》等武功绝学以及医疗和养生秘方公之于世,再到授权网络游戏以及卡通动画《少林传奇》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看到了少林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传播转变。

  如今,少林寺这一文化符号已经在网络游戏、武僧团巡演、旅游、武术培训、少林药局、影视、明星、饮食等7个方面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还有慈善福利基金会、禅露杂志社以及国外分寺等分支机构。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对释永信的报道中称,他“常常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坐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与好莱坞名人过往甚密”,是“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

  据英国《卫报》测算,少林寺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收入达1000万英镑,其中1/3归寺院。

  国际名片

  在俄罗斯做外贸生意的王志斌,曾为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非常烦恼,因为老外们只知道北京、上海,其他的地方都很少听说。这一点也不奇怪,正像普通的中国人只知道莫斯科,而对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知之甚少一样。

  遇到稍微对中国了解一些的,甚至会更麻烦,因为他们搞不懂湖南和河南的区别,往往是在兴趣盎然地探讨了一番之后,才发现双方说的不是一个地方。

  但在2006年10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访少林寺之后,这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如今,在诸多的自我介绍之后,王志斌总不忘加上一句,“少林寺附近”。

  “别看这么简单的一句,很实用。”王志斌说,普京访问少林寺的消息在俄罗斯被广泛报道,表演“童子拜佛”的8岁小和尚释小广被普京扛在肩头的照片,更是被俄罗斯各大网站广泛转载。可以说,普京的到访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国功夫”热。

  不仅在俄罗斯,少林寺海外的每一个分寺都在扩大着少林寺在国际上的影响。如今,少林文化中心在德国已是家喻户晓,甚至成为柏林的一个旅游景点,电视台、报纸都曾做过专题报道。

  少林文化中心的师父们也常受邀到一些周边国家进行表演和授课。他们曾为祈祷世界和平、拒绝恐怖活动举行了大法会,以“和平、禅宗、幸福”为主题举行讲经法会,很多欧洲议员都来参加。

  在美国,除了纽约少林寺以外,休斯敦、洛杉矶等城市也都有规模不一的少林寺或少林分馆,联合国总部也曾邀请少林寺僧人前去表演。一位联合国官员在看完表演后说:“少林功夫已成为中华文化最深入人心的杰出代表。”

  “从现代营销的角度看,历史文化也是生产力。”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总经理娄向鹏认为,少林寺、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近几年的大营销成效卓著。

  但总体上看,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似乎并没有为河南带来太多的荣耀和发展,这同河南在历史和文化优势上的挖掘、创新、包装和推广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如今,即便老外们知道了少林寺,却不知道少林寺所在的河南和郑州,这也正是河南在打造少林寺这张国际名片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标杆解读·Ⅱ】

  从《梨园春》到《武林风》:豫版文化叫响“文武河南”

  《梨园春》和《武林风》,这一文一武两档节目,已经成为河南电视台的两个“当家花旦”。12年《梨园春》,3年《武林风》,它们见证了河南两大传统文化豫剧和武术的振兴与发展,在对外传播河南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对河南区域品牌的营销。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和吴立新的采访,约在了他拍摄的间隙。作为河南电视台《武林风》的制片人、总导演,他最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节目的录制,明年的改版,《武林歪传》的贺岁系列,与日本富士电视台的合作,“武林风”彩票的发行……

  以至于在刚刚开始的十几分钟谈话中,就被打断了好几回。他显得很抱歉,但没办法。如今他所负责的这档节目与《梨园春》一起,成了河南电视台一文一武两大“当家花旦”。

  12年《梨园春》,3年《武林风》,它们见证了河南两大传统文化豫剧和武术的振兴与发展,在对外传播河南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对河南区域品牌的营销。

  梨园造星

  2006年9月17日,悉尼歌剧院,作为2006中国文化澳洲行主要活动之一,由河南电视台组织的《梨园飞歌》大型戏曲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豫剧,也是《梨园春》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当日,有2700多个座位的悉尼歌剧院座无虚席,加拿大、意大利、泰国、罗马尼亚、古巴、越南等国的驻悉尼总领事馆总领事,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总领事以及当地侨界侨领、社会知名人士和澳大利亚观众一起观看了这台晚会。演出开始20多分钟后,门口还有大批求票进场的观众。

  在此之前,中国大剧院、甘肃、台湾、新疆……都已经留下了《梨园春》脚印。

  作为河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豫剧,已经开始走出河南、走出国门,成为响亮的河南名片。其广泛海选的模式更是激发了民间对豫剧的热情,甚至那些劳作于乡间的农民,也乐于在农闲之余,登台高歌一曲。

  关于豫剧的起源,至今仍无定论。不过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就已经相当流行。近代更是涌现出了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这样的名家大师,产生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

  但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豫剧和其他戏曲一样,也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豫剧戏曲艺术所特有的严格程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格式化的故事情节,越加显得其时尚性和娱乐功能不够,与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需求存在差距。”

  1999年3月,随着广电系统体制改革的深入,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被选定为首批体制改革试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改版第一年,平均收视率稳步上升到河南卫视播出节目的第一位,达14.26%。2000年以来,平均收视率24.8%,最高达到35.7%;2004年,同时段收视全国排名第一,每期综合收视超过2亿人次。

  如今,《梨园春》连续12年卫冕河南电视台收视冠军,连续6年收视率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位居第一位。

  在《梨园春》的影响下,省内10多家电视台相继开办了戏曲电视栏目,一些省市电视台也办起了自己的地方戏栏目。这不仅丰富了电视荧屏,也使豫剧和许多传统戏曲得到了发展壮大。

  《梨园春》带来了豫剧的春天。但它在内容上也正面临着挑战,有人针对戏迷擂台赛唱段的短暂性和重复性进行了总结:骂不完的法海(《白蛇传》),洗不完的衣裳(《小二黑结婚》),登不完的龙位(《三哭殿》),当不完的红娘(《西厢记》、《拷红》)。

  豫剧的地域局限性,决定了《梨园春》注定不能像超女一样,“倾城倾国”。

  功夫魅力

  “天下功夫出少林。”继《梨园春》成功之后,依托河南丰富的武术资源,《武林风》诞生了,这是河南又一个电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该栏目以“武术艺术化、娱乐化”为指导,以搏击比赛为主干,由“争霸赛”、“百姓擂台”、“武侠梦工厂”三大板块构成。

  吴立新说:“如果说《梨园春》在创办初期还带有些许的试探性,那么到《武林风》出台的时候,显然已经是出于对开发本土文化资源的自觉意识了。”

  在河南地区,2005年《武林风》最高收视率达13.69%;近日,在央视索福瑞全国35个省级卫星频道调查中,《武林风》获得了16.28%的收视新高,在全国诸多栏目中排行第12名,这是《武林风》开播至今获得的最好成绩。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实践,《武林风》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自己的收视群体,栏目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成为弘扬中华武术、促进世界武术交流的一面旗帜。现在,台湾东森、日本软银等很多机构均表示了要引进《武林风》的意向。

  相对于“超女”商业模式的爆发式成功,《武林风》还有很大的差距。《武林风》的优势在于其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吴立新解释为“别的地方没有这种土壤”。经过两三年的积累,《武林风》在商业运作、人才储备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用吴立新的话说,“我们稳扎稳打,厚积薄发,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吴立新说,在2007年,《武林风》将改版,将依靠“三驾马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武林风》将新推出《武林兄弟连》,“跳出囿于尚武的单一模式,走上尚武重侠的文化旅途”。

  其次,明年推出50集《武林歪传》。经过两年的比赛,《武林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选手资源。相对于超级女生选拔、宣传与包装的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武林风》对选手资源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最后,《武林风》正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发行“武林风”彩票。“发行彩票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彩票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国家严格控制。对此,我们曾向相关部门求证,但他们对此均表示并不知情。

  一个栏目发行彩票,在全国都是没有先例的。假如《武林风》获得成功,那将是开天辟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彩票的发行可能使《武林风》获得龙门一跃,在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很大的提升;但同时,它也对《武林风》的赛制的标准化、规范化,比赛的权威性,市场的规模化,河南卫视的覆盖能力以及其自身的推广能力、运营能力等软、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尚继业们的“河洛大鼓”

  “要是我们的河洛大鼓能像豫剧一样上电视,我们也火了,也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了。”这是今年10月在巩义采访尚继业时他说过的一句话。

  尚继业,65岁,河洛大鼓艺人,巩义市曲艺家协会的主席,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著有《河洛大鼓初探》一书。对河洛大鼓造诣很深,一生致力于河洛大鼓的传承与保护。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流行于洛阳、偃师、巩义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相结合,并结合了河南坠子而形成,早期叫“大鼓书”、“鼓碰弦”、“钢板书”。1951年,二代艺人的领军人物张天培带着大鼓书曲目赴朝慰问演出,经周恩来总理建议,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洛大鼓达到鼎盛时期。据尚继业说,“那个时候,天一黑,老百姓聚在一起就哼唱河洛大鼓,不管唱腔如何。一听说哪个村里有说唱河洛大鼓的,人们也会结伴摸黑走上七八里山路去听。台下黑压压的一大片,有上千人,那掌声可以说震耳欲聋。”

  但河洛大鼓很快就步入低谷。尚继业曾成立文工团演出,组织下乡演出队,挂靠当地一家企业办学校,通过种种方式来发扬河洛大鼓、传承河洛大鼓。然而,经过初期的红火后,都失败了。

  尚继业说,都是电视、网络惹的祸。电视、网络留住了大家的心,没人愿意出来看了。虽然愤懑,但他又是如此羡慕被《梨园春》捧红了的豫剧。尚继业,恰恰代表了大多数失落的民间艺人的心理。

  对此,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汪振军认为,“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就好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其带来了人们的审美眼光以及文化需求方式的转变,使传统文化面临危机;同时,其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传统文化要得以延续必须依靠现代传媒,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众传媒来实现。

  汪振军认为,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到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都功不可没。尽管目前这样的栏目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但毕竟在文化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传统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走向更广大的人群。

  《梨园春》、《武林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现代的娱乐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这种节目,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正如吴立新所说:“别的地方没有这种土壤。”

  河南是传统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最近公示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认定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中,166个人中就有28个河南艺人;而河南省认定的“河南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就有76个,实际需要认定的人数会更多。在所认定名单中的民间文化,基本都处于濒临消亡状态。

  因此,保护河南传统文化将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利用好,负担也将迅速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也是一个机遇。

  【价值重估·Ⅰ】

  2010年:谁来切分960亿文化产业蛋糕

  据推测,2010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960亿元,占河南全省GDP的4%左右,而到2020年,所占GDP的比重会更高,将达到7%左右,成为河南省新的支柱产业。谁能分享这一商机?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960亿,这是4年之后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总量上将比过去的2005年多出620亿。

  文化产业这一看似空洞的概念,在数字的计量下,开始变得真切起来。据推测,2010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将占河南全省GDP的4%左右,而到2020年,所占GDP的比重会更高,将达到7%左右,成为河南省新的支柱产业。

  当然,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河南。在文化产业跨越国界进行渗透的大环境下,我们很难用区域概念来界定文化产业的空间,正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获得全球关注一样,也许你的创意借助现代传媒,会在一夜之间在这个星球上广为人知。

  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谁将能分享这一商机?对于那些跃跃欲试者来说,又该如何进入?

  传统资源的现代化生存

  2006年12月2日,洛阳市民王书品收到了英国女王寄来的感谢信,对他赠送的80大寿礼物——铜浮雕肖像表示感谢。

  这已经是他的第三幅作品被外国政要收藏。在此之前,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先后收藏了他的作品。

  对这些领导人来说,其个人雕像早已不是什么新事物,即是邀请一些知名艺术家为其创造个人雕像,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王书品的作品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其独特的工艺——锻铜浮雕工艺。这项传统的雕刻工艺最初创作的作品都是以花鸟、山水、静物等题材为主。把这种传统的锻铜手法去表现人物肖像,他还是首创。

  随着王书品的作品被外国政要收藏,他和产品的知名度都在提升。如今,就连他在石家庄东方美术学院学习的孩子,也表示毕业后要子承父业。

  但这项创作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手工作坊模式,王书品希望能与企业联姻,“把锻铜浮雕这门艺术做大做强”。

  王书品认为,他的经历,折射出了很多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我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

  应该说,王书品是幸运的。很多传统艺术、艺人甚至并不能像他一样得到社会的青睐和关注,更谈不上艺术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河南考察之后感慨:“在河南,我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像滑县、巩义、淮阳等地的广大农村,都有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这些工艺一旦找到现代化的生存方式,将会激发巨大的能量。据冯骥才介绍,“在中国文化抢救工程剪纸卷里,豫西的剪纸出版物不止一卷,给我强烈的感受——豫西的剪纸美,拿出去堪与毕加索相媲美。”

  但对这种传统工艺的开发,冯骥才并不主张商业化运作,“在国外,手工的要比机制的物品价格贵重得多。”

  一方面,是我们自身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但另一方面,却是在现代规则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掠夺。

  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已被日韩企业注册为计算机游戏商标;中国的宣纸,在日本得到工艺秘方之后,如今国际上高端宣纸的市场已基本为日企所垄断;在一项针对11个国家和地区的抽样查询中,抢注“少林”或“少林寺”商标的,平均每个国家和地区有10多项。

  12月13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的一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传统知识、传统文化表达和遗传资源地区间研讨会”在郑州开幕。此次会议的就是讨论如何对传统知识、传统文化表达和遗传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在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同时,还必须利用现代规则使我们的传统资源获得最大价值。

  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机遇

  2006年的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饮料展区内一个可爱的小女生的图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就是来自广东省三水小樱桃动漫饮品有限公司的小樱桃。

  此次合作,开创了河南文化产业与饮品业合作的先河。诞生于河南的小樱桃公司,是成立较早的民营动漫企业,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动漫的知名品牌之一。

  隐雪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隐雪公司)则是目前广东佛山最大的饮料出口企业,出口产品数量占产品生产值的60%以上,主要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此次小樱桃公司和隐雪公司合作成立“广东省三水小樱桃动漫饮品有限公司”,小樱桃公司拥有公司40%的股份,负责产品销售。隐雪公司看中的,是小樱桃公司拥有“小樱桃”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且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

  小樱桃公司总经理张国晓接受《经济视点报》采访时说:“此次合作,是小樱桃实现品牌拓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抉择。小樱桃动漫饮料只是小樱桃进军动漫衍生产品市场的第一步,以后还将逐步向食品、玩具、礼品、儿童服装等领域扩张,形成完整的小樱桃动漫产业链。”

  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扩大品牌内涵,借助品牌的无形影响力实现与实业界的强强联合,小樱桃迈出了第一步,无论其结果如何,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值得我们思考。

  正如有评论人士所说,“创意经济打破了资本奴役我们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只要你的创意足够好,只要你敢想,那就让资本做创意的奴隶吧。”

  文化创意换得资本的例子并不少见,如郑州市依托少林文化品牌,融资3.5亿元,由世界著名华人作曲家谭盾出任艺术总监和音乐创作人,精心制作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打造少林“视听盛宴”;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邀请《大长今》的导演——韩国MBC电视台李炳炫为制作人,投资8000万元,整合河南省杂技、武术、舞蹈、魔术等多种艺术类别,利用高科技现代剧场形式,精心制作精品旅游演艺项目;鹿邑县引入1.8亿元民间资本打造老子文化开发项目……

  但这些都是过于俗套也过于烦杂的形式,有些创意所带来的回报让你无法想象。外国人根据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写出《1421:中国发现世界》,赚了1.3亿英镑;日韩改编《三国演义》成电子游戏,大赚了一笔。

  在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年代,甚至对我们自身的通俗介绍都可能成为财富。在前不久于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一个美国人写的《投资中国宝典》成了与会各国人士追捧的读物。

  失衡的产业结构

  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已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河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

  在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成为全国第5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省份的情况下,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这一成绩显得顺理成章。

  河南省统计研究所长金美江在接受《经济视点报》采访时指出:“河南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的进步形成良性互动,达到了融合共生的局面。”

  在文化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98.66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29%,从业人员61.49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51%;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实现增加值240.98亿元,从业人员58.56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1%和49%。

  从文化产业内部构成及分层情况看,2005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4.09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2%;“外围层”实现增加值24.5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40.9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1%。

  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22:7:71,从业人员之比为26:25:49,“核心层优势不明显,结构呈现不合理格局,‘外围层’新兴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金美江说。

  这也正是河南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正如创意产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在接受《经济视点报》采访时所说,“没有工厂,不需工人,不要流水线,只用若干台计算机,只要你敢想,就可以创造出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巨额利润。”

  金元浦认为,“河南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

  据资料显示,我国文化潜在的消费能力在2005年已经达到7000亿元。对于河南来说,这将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如何把握这个机遇,金元浦建议,河南应抓紧构建一批创意企业集群,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建立支持基金,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尤其要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尽快革新创意教育培训机制,以适应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有不少大学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已经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并尝试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河南省的高校人才培养呈现散、小、弱的态势,仅有信阳师范学院建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此,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戴松成还曾专门写信给河南大学校长,建议设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育出河南文化产业急需的一大批传媒人才、出版人才、设计人才、策划人才、旅游人才、计算机人才、动漫游戏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努力解决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链 接

  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根据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文化服务(主体产业)和相关文化服务(相关产业)两个部分;根据文化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指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指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

  【价值重估·Ⅱ】

  专家认为,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困境是拥有创意的没有资本,拥有资本的往往又不了解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利润回报,而不是创意本身。但对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很多人都没有太多的投资经历,也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对于一个新进入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件让人畏惧的事情。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文化产业银行萌芽

  冯小刚拍摄的《夜宴》,在创下票房新记录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内地文化产业产权融资的先河。

  这部投资1300万美元的大片,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担保,获得了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元的供融资,占其总投资额的49%,创下了中国内地银行首次为单个电影投资项目提供授信的记录。

  得益于《夜宴》票房的成功,冯小刚的下一部电影《集结号》也得到了银行的大力支持,争取到了50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

  这种将好创意借用银行贷款进行成功商业运作、取得实际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已开始进入融资视野。

  张纪中的《鹿鼎记》也于近期刚刚拿到一笔银行贷款;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把美国国际银行和香港银行的钱也圈了进来。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独特的个案也许将会具有普遍意义。据媒体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讨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问题:以知识产权作抵押,第三方作评估,保险公司来担保的“国家文化产业银行”的模式已见雏形。

  但在河南,则很少能有项目获得如此的机会,正如为《夜宴》担保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其河南分公司工作人员所说,“不是不做这块业务,而是没有这方面的产品。”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为《夜宴》做担保,是影视作品海外发行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首次合作,也是中国信保首次涉足文化创意产业。

  其做担保的大概程序是,把剧本大纲和确定主要演员的阵容报告给保险公司,然后保险公司可以对其进行评估,评估完以后做担保,有了担保之后电影可以通过预售发行来得到投资或者得到银行贷款。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保险公司的介入,降低了银行放贷的风险,“毕竟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行业,文化创意产品经过市场才能检验;以知识产权做抵押,会造成银行手里有一大堆专利而收不回钱;追求市场化的银行,不会承担全部风险,必须有相关的保险公司也要加入进来,才能构成完整的融资链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喻文益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大的产业,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化运作不是非常充分,要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应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银行,对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一旦文化企业获得发展,可以在自己的银行进行存款,形成良性循环”。

  评估新领域

  与传统产业的融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在产品出来之前,只是一个创意,是无形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以知识产权或者以项目做抵押,如何确定其市场价值,是决定银行和资本市场融资的关键。这需要有权威的评估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或项目做市场评估。在这一行业,已经有过相关的尝试。

  北京连城资产评估公司评估部主任霍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三四年前,我们就开始做这方面的评估。”但她同时表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业内评估经验很少,而且不是主流,“目前有一个台湾著名漫画家的剧本让我们来做评估。他们先做了市场调查,然后把相关数据拿来,我们在此基础上做分析评估。”

  而参与文化产业银行研讨的评估机构——北京北方亚事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全山表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贷款抵押,这是一个趋势,估计会在地方银行实施。”

  “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属于无形资产评估的范畴,是基于对未来收益的一种价值评定。”河南亚太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南霖在接受《经济视点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河南也做过类似的案例,但是比较少。

  不过,随着河南文化战略的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产权或项目融资的案例增多,对文化产业的评估也会越来越多。

  据悉,在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做抵押来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资的渠道已经畅通。

  日本政府用政府投资的银行和其他政府体系的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做投资或特别贷款。日本的民间金融界现在开始发展以无形资产做担保的融资,将无形资产在资本市场进行资产证券化,为无形资产开发从业者筹集资金。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喻文益表示:“文化产业利润空间很大,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后,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企业、银行、保险会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会更加畅通。”

  而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会很快成熟起来,“现在有不少业内人士对市场的评估非常准确”。

  产业基金构想

  国家文化产业银行,从概念的提出到落实到地方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渴求,却已是急不可待。

  2006年11月,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河南省发改委共同选定了200个文化产业项目,建成了“河南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为明年1月开始的河南文化港澳行做准备,并把这些项目库在网络上发布,随时等待资本的精挑细选。

  如果这200个文化产业项目全部实现落地,所需的总投资额为300多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要知道,在过去的2005年,河南省全年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才29亿元。

  资本充裕的产业才能充分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资本的拉动。多年来,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南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却相对不足,欠账较多,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戴松成认为:“资金不足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河南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办法是,沿用传统的政府投入或政府主导的项目招商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项目的资金需求。例如,在2006年5月和10月于深圳举行的两场文化产业项目交易会上,河南分别签订了20.9亿元和25亿元的项目合同。

  而即将于2007年1月开始的河南文化港澳行也被寄予厚望,一些地方甚至开始把文化产业作为招商引资争夺战中新的增长点。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在目前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和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而要吸引社会资本的自发进入,就必须消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通过文化产业成功的样本吸引资本的兴趣。

  这其中,最根本的是打通文化和资本之间的隔阂。戴松成认为,目前的困境是“拥有创意的没有资本,拥有资本的往往又不了解文化产业”。

  这中间的对接需要一个桥梁。正如公司所有者并不一定直接面对公司员工一样,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关注的是利润回报,而不是创意本身。但对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很多人都没有太多的投资经历,也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

  对于一个新进入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件让人畏惧的事情。尤其是当一个人投入的时候,那种对风险的不可控性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所以,戴松成希望建立一个文化产业基金,政府投入一部分钱作为启动资金,然后吸纳社会资本进来,由基金出面进行投资或合作,既可以为最好的项目融资,也可以打消资本方的顾虑,联合投资的方式还可以降低投资方的风险。

  这一设想的理论根据是,河南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沉淀在银行,或被经济发达地区吸纳走。在2005年,河南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同时,河南银行存款也突破1万亿元。

  河南省的存贷比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这意味着河南省内的社会资本更多地被存入了银行,但河南的企业却没有得到相应多的支持,这些多余资金中的一部分被转移到了经济更为活跃的地区。

  基金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戴松成表示,他会努力走下去。

  【专家建言·Ⅰ】

  河南地下蕴藏的巨大文化资源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累,一旦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就会在现有的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进而影响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文化版图的变化。

  文化新河南:永不消逝的“东京梦华”

  □胡惠林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河南时,明确提出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着近亿人口的河南能不能崛起,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目标能否实现。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战略的全部价值。

  作为中华文化版图形成的核心地带,从轩辕黄帝开中华人文之始,一直到北宋,河南始终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其独特性和文化资源构造的完整性、丰富性在国内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为河南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历史文化条件。

  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七朝古都,以宋文化为盛,而九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

  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原地区就是我国文化市场最发达和繁荣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古代文化产业形态最为丰富的地区。

  作为我国城市形态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我国市民形态和文化市场形态发源的核心地带,良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经济意识为今天的河南发展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文化生态基础。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先从繁荣文化市场开始,而河南有近1亿的人口,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之一。此外,河南还聚集了大批人才;地处中部,在全国起着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作用……这些文化、区位、市场、人才优势作为文化能量,一旦被重新激活,曾经表现过的中原文化能源辐射全国的昔日辉煌就将再现。

  如今,这一苗头已经开始实现。这一两年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郑州的小小说等在全国影响很大,文学、出版豫军势头不小。

  但这绝不是河南文化产业的全部,其潜力还十分广阔。对于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河南来说,要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文艺的复兴,而是新文化再造。

  据中国经济景气中心预测,未来10到20年,全国经济格局的走向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将出现全新的局面。

  文化产业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功能,如杭州把自己定位为“休闲之都”,大连定位于“中国服装之都”,上海定位于“创意之都”,这也对中原城市群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

  过去河南曾创造了文化的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创新,共同创造文化新河南。

  在这一点上,河南人必须全面思想解放,有自信。毕竟,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版图形成过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缔造力量,今天河南的地下文物就是一个有力的见证。只是在近现代以后,河南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在文化上的辐射力才慢慢被沿海发达的工业文化和城市文明所取代。

  这并不等于说河南的文化或者说河南的文化产业没有发展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恰恰相反,河南地下蕴藏的巨大文化资源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累,一旦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就会在现有的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进而影响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文化版图的变化。

  这个影响有多大,过程有多久,关键取决于河南省的高层决策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和发挥全省人民在文化创造性上所爆发出来的能量。

  历史可以证明,中原要么不创造历史,一旦创造,就是一段辉煌的历史。被充分激活的郑州,将领跑中原大地、带动中原,改变中国文化产业版图,进入文化能源“大爆炸”时代。

  “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不仅是开封的繁荣景象,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依据:中原曾经有过世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标志了中原文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它也为今天中原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崛起,提供了一个永不消逝的“东京梦华”。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

  【专家建言·Ⅱ】

  河南还需要花超乎常态的努力,去寻求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与意识定位,尤其需要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摸清家底、清理并整合资源的工作,打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牌。

  从博物院管窥河南文化发展路径

  □徐世丕

  河南是中国文物和文化大省,是中原文化的荟萃之地。星汉灿烂般的先贤名儒不去细说,单凭那些人文历史遗迹,凭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凭商城遗址、嵩阳书院,凭十三朝古都洛阳,凭七朝故都开封,凭二七大罢工英雄们喋血的广场,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河南因此充满文化魅力,享誉天下。所以人们说:“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七千年看浙江。”

  与近年来不时泛起的关于河南人的某些歧说偏见不同,眼前的河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这个中原大省正在“中部崛起”的大潮中,努力把正航向、重塑形象。今日河南,可谓动力与阻力伴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让人既感受到一种时代差距,又感受到一种时代推力。

  中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石,它的广远和深厚,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而久远的历史积淀。而造型独特颇有古风并且蜚声中外的河南博物院,自然是让观者游人沐浴传统文化经典遗存精神洗礼的宝地。在这里,导游的介绍热情洋溢引人遐思,长廊陈列的珍品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就在参观完毕、步出大门那一刻,我心中突生遗憾。

  这遗憾源自某种期待。因为对闻名遐迩、独一无二的河南博物院,我一直怀着一种朝拜式的冲动,久已存在着一个通过它了解宋代历史文化神髓的夙愿,特别是对以开封为都城、作为大宋腹地的河南所保有的宋代文化遗产精品,怀有强烈的“探究”心理。然而遗憾的是,我并未在此次参观中,获得一些值得回味的满足。

  关于宋文化的历史地位,前有王国维“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宋代之金石学》),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的美誉,后有毛泽东对“唐宗宋祖”这两个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影响、成果最为丰硕的历史时代的肯定。而河南所拥有的北宋时代历史遗址,以及大量的宋代文献遗存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更是宋文化最具价值的宝藏。

  在这个时代,先后作为北宋、南宋都城的开封和临安,均以城市规模宏大、经济文化发达享誉当时的世界。在这个时代,程朱理学精进而大师辈出,宋词继唐诗崛起而双美比肩,宋杂剧和南戏滥觞而戏曲繁荣,市民文化兴起而话本小说集腋成裘,两宋科技,更是赐福人类、享誉环宇……

  如此深厚博大、丰厚多彩的宋代文化,却难以与现在的河南博物院之见闻联系起来,更难以与目前“河南文化就是少林武术文化”的流行观念等同起来。因为,博物院关于宋代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专题展示乏善可陈,实物未能集中,构思流于一般,难以突出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强项。

  这也许是资源整合的原因,也许是展出设计构思的不足,也许是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限制,但也许正是这些“也许”,给所有来河南博物院的人们,留下了不应有的遗憾。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组织者过去对河南文化资源的优势在认知、把握和定位方面的差距。它实际影响了河南所拥有的、最能代表宋代文化精髓的资源优势的发挥,影响了这些优质文化遗产在吸引中外朝圣者、旅游者、参观者等方面理应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这个中原大省,一些为本地人熟视无睹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习俗表明:河南在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与城市人文心态上,还需要花超乎常态的努力,去寻求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与意识定位,尤其需要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脚踏实地地做好摸清家底、清理并整合资源的工作,打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牌,从而为城市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与意识导向,更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探求一条优先发展、迅速崛起的现实路径。

  文化是城乡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是对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综合性要素。今日之郑州,更应把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放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填补古郑“商城”与现代郑州在文化符号与遗存实证的逻辑衔接方面所留下的缝隙与空档。

  对河南而言,广大农村文化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势头,正是振兴传统文化产业亦即文化艺术服务业的现实基础。在这方面,历史悠久的河南民间演艺业,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宝丰民间艺人在这方面捷足先登,使自己成为民间演艺产业发展为地方支柱产业的经典范例。

  经济建设是基础,人文重塑是关键。农民文化素质的时代转型,不仅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市化、文明化进程中需要重视的课题,也是促进农村健康文化消费,发展城乡文化产业的基础性课题。在推动“郑汴一体化”规划高歌猛进的征途中,河南文化建设上的“郑汴洛”资源整合规划、人文河南的重塑目标与文化河南的实施战略,都应当尽快地协调完善并实施起来,如此,中原大省重振文化雄风的辉煌,才会指日可待。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单秀巧)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唯一能打出【范特西】的输入法!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图片新闻

搜狐财经
玩钞票的艺术
搜狐财经
钞票是如何制造的
搜狐财经
经典香水瓶欣赏
搜狐财经
世界十大待嫁富姐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台湾南部发生7.2级强震
·解读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
·萨达姆最早周末被处绞刑
·免费电影 top新闻 医改
·姚明 王治郅
·多哈亚运会 刘翔 篮球
·欧洲冠军联赛 体育彩票
·保时捷 天语SX4 凯美瑞
·标致206 荣威 长安奔奔
·搜狗紫光拼音输入法下载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