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视”和“高清全数字电视”两大主题将共同引领2007年彩电发展方向;预计2007年液晶电视年度平均降价幅度将在20%—25%;平板电视售后服务问题将越来越暴露出来,尽快提升维修队伍技术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家电连锁渠道在经过2006年的大变动之后,将进入相对稳定期,大型并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2006年的中国彩电业,我用“大盘基本稳定”来概括。
首先是市场大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本土主导,外资从属”的品牌结构依然如故。这一年,虽然外资品牌做了许多努力,比如主动发起价格战,市场份额有一定幅度的回升,但是未能改变大局,市场仍然由本土品牌主导。
其次是平板电视市场高速成长性没有变化。预计2006年全国平板电视总销量在500万—600万台之间,比2005年的180万台有较大幅度增长。
再次是液晶电视价格高速下降态势未变。预计2006年价格较2005年下降25%—30%,基本上沿承了前3年的态势,仍然以较快的速度下降。
还有,本土液晶电视产业链不完整、核心技术缺失的局面几乎没有改变。2005年底,TCL、长虹、康佳、创维等企业联合成立深圳聚龙光电科技公司,试图进军液晶面板制造产业,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结果。液晶面板制造业属于典型的“投资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彩电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足,决定了投资能力有限。
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出现了一个新动向,那就是,几乎所有本土彩电企业都开始重视工业设计,试图通过工业设计寻求市场空间上的突破,取得了一定效果。
总而言之,2006年中国彩电业基本稳定,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
那么,2007年中国彩电将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和特点呢?
第一,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目前,液晶电视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平板老大,等离子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得相当明显。事实上,从全球市场来看,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信产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1—9月份,液晶和等离子的销量比例是9∶1,预计这个特征将在2007年继续下去。
第二,高清晰全数字电视将成为消费新宠。预计2007年液晶电视仍然是彩电当之无愧的主角,但是不再是惟一主角。2007年,彩电行业将出现“双头蛇”格局,“平板电视”和“高清全数字电视”两大主题将共同引领2007年彩电发展方向。高清晰全数字电视将逐渐成为几乎所有彩电企业的新宠,这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已经出台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高清全数字电视的走红,并不意味着CRT电视会迎来第二春,实际上,高清全数字电视本身就可能是平板电视。换言之,高清全数字液晶电视将成为彩电企业共同追捧的对象。
第三,新型平板电视有可能正式亮相市场。所谓“新平板电视”,就是指OLED、FED、SED这些人们没有见过的平板电视。但是,新平板电视短时间内不会形成大的气候。
第四,平板电视将继续保持大幅度降价态势。2007年平板电视将继续保持2004年以来的大幅度降价态势。预计2007年液晶电视年平均降价幅度在20%—25%,和前几年相比,降价幅度略有放缓,但是,和别的家电产品相比,降价幅度仍然会比较大。
平板电视降价的动因主要来自全球面板供应能力持续提高,另外,大批外资企业纷纷加入降价战团,国内大型家电连锁为了取悦消费者频繁实施降价促销,都是平板电视降价的原因。预计2007年本土液晶和外资液晶之间的市场份额落差将进一步缩小,外资品牌通过不断降价及推广新品,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接近50%,从而进一步弱化本土品牌的领先地位。
预计到2007年底,37英寸液晶电视主流产品价位将降到8000元左右,探底价格则在5000元;外资主流品牌37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将降到11000元左右。40和42英寸液晶电视主流价格应该在10000元和11000元左右,探底价格则分别在6000元和8000元;外资品牌价格在13000—15000元之间。第五,平板面板和模块将全部实现内地生产与供应。预计2007年本土彩电企业在上游面板制造、核心模块供应方面不会有大的作为,这主要是由本土彩电企业盈利能力不足造成投资能力不足带来的。
但是,本土彩电企业在上游产业的无作为不意味着外资企业在这方面同样无作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韩国企业来内地兴建面板生产线,预计2008年,中国彩电企业生产平板电视所需要的面板和模块将全部实现内地生产、内地供应。
第六,平板电视售后服务“短板”严重。目前,平板电视售后服务问题严重,“服务跟不上销售”在越来越多企业身上暴露出来,因此,尽快提升维修队伍技术水平,成为所有彩电企业的当务之急。
第七,渠道格局进入相对稳定期。2007年,家电连锁渠道在经过2006年的大变动之后,将进入相对稳定期,大型并购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渠道经营模式变革将成为2007年家电连锁的主题。如何与供应商建立和谐共赢的关系?如何突破家电连锁潜规则?如何探索新的赢利模式?要求所有家电连锁企业必须思考并给出答案。
(作者系著名家电产业观察家、企业新闻传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