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老百姓承受能力是否已被高估?

  最近两年,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正在提高,但是,我们对民生问题依然缺乏一个系统而实际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我们处在一个涨声四起的时段。水、电、天然气、油、煤等在上涨,房价 在上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甚至连粮、油等都在上涨。

与此同时,税收也在快速增长。近10年来,我国GDP 增速平均大约为9%左右,而税收年均增速则高达近20%,几乎为GDP增长的一倍多。而且,现在税收快速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

  这意味着,民生问题正在面临着几个方面的挤压:其一,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滞后。其二,社会保障机制的残缺。其三,资源性价格的持续上涨。其四,税收的快速增长。其五,民众工资收入的缓慢。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断蚕食着民众的承受能力,使其变得日益脆弱。

  对于某种具体价格的上涨,曾有几位部委负责人公开表示,涨幅在百姓可承受范围之内。问题是,我们对老百姓的真实承受能力究竟了解多少?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曾经坦言:“我和我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遑论普通百姓?孤立地看待某种价格的上涨,其所带来的压力或许在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之内,但是,当所有的压力集中在一起呢?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是观察老百姓实际承受能力这一至关重要的指标。

  一些垄断产品价格在上涨时,有关部门打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旗号。问题是,我们缺少一个重要前提———我们的收入和公共福利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工资占GDP的比例,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而美国工资占GDP的比例则在50%以上,美国民众的消费能力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正是其国民收入高和公共福利、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结果。如果忽略这一重要前提,把对拉动内需的期望,更多的寄托在空泛的鼓励和引导方面,只能是徒劳的。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虽然是一个低工资国家,但初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相对公平的福利分配机制,大大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改革以后,医疗、住房、教育等等相继走向市场化,相关成本被转嫁到公众身上,而民众收入的市场化步伐却相对滞后,比如,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这就是老百姓生活虽然明显改善,而压力反而增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去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53.3%的人表示目前生活用品的价格“偏高,但仍可承受”,39.7%的人则表示已经难以承受。一些经济学家在解读这一数据的时候,认为是生活用品与人们关系十分密切的缘故,笔者则认为这是价格上涨与民众收入增长快速背离的结果。另一个数据或许更能说明这一点: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均跌至历史最低水平。

  我国曾经设想的民生路径是,先发展经济,等有了足够的资金再去解决民生问题。但是,长期对民生问题的忽略,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和低效率,使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向后拖延。有全国政协委员指出,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了整整87倍。如果将民生问题放在更重要一点的位置,行政成本快速增长的冲动或许会受到遏制。

  民生问题即发展问题。日本经济从50年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工资的成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高工资提高了国民的消费能力和国民的敬业精神,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活力,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说明,国强民富乃是相伴而生,国强必须有民富作为基础。

  因而,在现阶段,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定位,首先应该对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作出综合评估,正视民生问题的紧迫性,以务实的态度加速民生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崔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和公 | 百姓 | 民生 | 问题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