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泰欣 费杨生 北京报道
    刚刚升温的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又回落到了冰点。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北京市汽车消费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已突破150亿元,而且还有不断累积的趋势。
    汽车金融这个曾被业内看好的“香饽饽”缘何在国内步履维艰?业内专家称,车市屡屡爆发“价格战”是主要原因,而经销商参与热情不高、买车人消费习惯不科学也阻碍了汽车金融业的发展。
    价格战阻碍还款信心
    目前,很多人都把汽车信贷状况恶化的“板子”,打在了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的身上。而亚运村车市总经理苏晖认为,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车市价格的不稳定,正是不断的价格战阻碍了消费者还款的信心。
    苏晖解释,为争夺市场,很多厂家在推出新车不久,便采取明降或暗降的方式来吸引客户,但这同时给那些已经购车的客户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举例说,一般贷款周期都在2年以上,如果刚买的车在三个月内降了4万元,很多贷款买车者就会认为不公平,便会在缴款基数上与厂家发生争执,从而影响其还款的积极性。一些消费者也表示,不断变化的车价为其购车还款造成了影响。
    福特金融的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在消费信贷的审核上有着严格的程序,从客户的信用记录到还款评估都有专人调查跟踪,所以这些消费者的还贷实力是没问题的。北京现代4S店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的麻烦在于降价后老客户的上访,各种各样的要求都有,其中包括已签约的消费信贷问题。”
    去年,雅绅特上市不到百日就连降8000元,全国40余个城市的雅绅特车主联名上书要求厂家给予赔偿。“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个别现象,这不全是消费者信用的问题,车市的不规范竞争才是根本问题。”苏晖说。
    经销商缺乏参与热情
    在欧美,汽车金融的推动还要归功于各级经销商,通用、丰田旗下的金融公司、销售公司之间都有很好的业务整合。JD Power亚太副总经理梅松林介绍说,在美国,汽车金融的利润占到经销商整体利润的26%;像通用、福特旗下的金融公司每年可带来近60亿美元的收入。在欧洲,这个比例超过了30%;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6%。
    由于利润微薄,国内经销商没有太大的热情来开发汽车金融业务,更不会关心贷款人的偿还能力。梅松林指出,经销商只负责卖车,赚取销售利润,在消费信贷上他们只起一个桥梁作用,不参与任何实质工作;而要推动信贷的良性循环,经销商与金融公司的共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亚之杰伯乐店总经理谷亚雷说:“经销商要积极参与,关键是要享有相应的权利,这样我们才有动力来共同监管,来推动消费信贷。”业内人士也建议,厂家需在经销商和金融公司的业务和利润分配上有合理的划分,双方在人力和沟通渠道上能够进一步合作,这样才能减少信贷的呆坏账,带动整体销量。
    大众消费习惯尚不科学
    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科学也影响了汽车金融业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分析,目前的不良贷款大都是2002年和2003年形成的,这与大家不当的消费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很多人都盲目买新车,结果有些车出现了问题,短期内消费者既不愿意承保也不愿意还款,厂家也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于是双方开始了“拉锯战”,形成了不良贷款。在滕伯乐看来,大众的理性消费远比信用体系的建立重要得多。
    梅松林认为,国外很多消费者都会选择买二手车,即使是新车也会选择上市三年左右的,这才是一种成熟的汽车消费理念。JD Power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80%的消费者首次买车都会选择新车,其中又有超过50%的人会选择上市不到两年的新车。这不仅容易造成不良贷款,也增加了信贷公司的操作成本。因为,很多消费者是首次购车,缺乏有效的历史信用数据,信贷公司不得不通过更为严格的程序进行筛选,这既加大了成本,也造成了潜在客户的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