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券商 > 宏观策略

坚持实行稳健货币政策 加强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各种经济数据表明,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信贷运行继续向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金融运行平稳,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

  稳健货币政策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经济协调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002年,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出现过快增长的迹象。贷款超量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物价走出了负增长区域;投资品价格和企业间商品价格更是大幅上涨,电力、能源、钢材等生产和建筑材料供应出现瓶颈。信贷的过快增长在房地产投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内局部地区出现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过多、房价上涨过快、土地供应量及商品房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

  信贷与投资增长和外贸顺差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货币信贷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最终会导致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的积累,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为此,国务院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6月5日,央行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121号文件),对房地产信贷进行了风险提示,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

  这一被称之为标志性的文件,标志着中央银行以传统的窗口指导方式开始了金融宏观调控。

  随后,央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运用更倾向于市场化的工具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金融市场流动性。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将基础货币增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深层次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2003年、2004年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006年累计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

  此外,还通过调整各层次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近年来,两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0.54个百分点,三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共0.8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共0.9个百分点,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在此基础上,我国近年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引导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通过机制、体制和工具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农业和消费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走上前台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日趋成熟,调控水平日益提高。

  日趋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货币政策

  当我们回顾近几年来中国宏观金融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不难得出:在国务院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银行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货币政策实施日趋前瞻性和科学性,金融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市场化。

  稳健货币政策为中国信贷高增长减速,有效控制了总需求扩张。从121号文件的出台,窗口指导会议的连续召开,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繁使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适时调整政策取向和力度,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更趋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003年以来,部分投资领域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压力有所上升,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银行体系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产生。

  ——对商业银行在一些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和流动性风险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并提示商业银行用好用活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政策,自主定价,用风险溢价弥补贷款损失,从而有效防止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的大起大落。

  ——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和本外币政策协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正在逐步发挥。

  目前,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有所缓解,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的良好态势;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适度,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截至2006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增幅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明确指出,中央银行要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作出提前量的正确判断,而不是等到已经明显出现通胀时才采取措施。这是对金融宏观调控前瞻性、科学性的准确、科学的概括。

  总之,近年来,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加强了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适时适度地行使取与舍的艺术,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不断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金融宏观调控:深层次矛盾尚需解决

  尽管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这些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既是造成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2006年1至9月,贸易顺差已高达1099亿美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导致外汇储备不断积累。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增长过快。地方政府仍有较强烈的投资内在动力,企业利润增加较快,投资资金来源充裕。

  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的背景下,金融宏观调控形成了较大压力。央行15日发布的月度金融数据显示,货币供应的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6.94%和17.48%,而央行去年初设定的目标则为16%和14%;2006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3.18万亿元,同比多增8265亿元,也超过2.5万亿的全年目标,全年新增贷款数创出了近4年的新高。货币信贷仍在高位运行,无疑使得控制信贷增长的任务艰巨。

  与此同时,当前,消费率较低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协调平稳发展的突出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也导致货币政策自主性下降;加之国内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加较多,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运行的市场基础不稳固,直接融资比例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种种问题,都是金融宏观调控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基本结束,对加快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此,制定和主导中国宏观金融政策的中央银行日前表示,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各项金融改革,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平稳的金融环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调控逐步从数量型调控模式为主向价格型调控模式为主转变。

  2007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一年,中央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奋进永不言止。稳健的货币政策只要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维护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加强结构调整,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就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吴飞)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金融 | 宏观调控 | 货币政策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