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深度报道:透视考研热降温

   经历了数年的考研热后,全国的数百万莘莘学子似乎已开始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未来。

  2007年的冬天,全国高校集中的城市研究生报考人数呈现了近年来的首次回落。在回落的背后,体现了教育政策的强烈引导作用,体现了社会对于教育态度的理性,也体现了学子们的诸多无奈。

  新闻事件

  硕士研究生考试首次降温

  2007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幕落下,持续高温不下的“考研热”终于开始降温。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128.2万人报名,与去年相比增加7000人,幅度仅为0.55%。上海、北京等研究生报考集中的地区,都出现了报考人数的下降。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研招办的统计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报考北京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2007年减少了5777名,减幅为2.5%。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此外,在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13年来首次出现下降的同时,广东、辽宁、湖南等地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也同时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硕士考试的首次降温不足为奇。1999年以后,随着研究生报考制度的改革,研究生报考人数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实际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普遍下降,很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记者调查还发现,现在的研究生,普遍存在从早先导师和学生是一对一,或一对二、三,到现在的一对八,甚至出现个别学校、个别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带着二三十个学生,而有的老师却招不到学生的现象。

  北京某高校教育学院专家向记者分析说,当前在研究生培养中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完善、导师责任感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学生学术意识缺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急功近利,以及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不断引发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抱怨。

  是什么逼退了考研热

  现实阻碍

  缺少学费被迫放弃考研

  今年的研究生考试结束了,小王有点失落,他报了名但没有去考。“我付不起学费,取消公费等于让我放弃考研”,小王表情很痛苦。小王从四川农村考到北京读书,家境不怎么好,本科4年已经将薄薄的家底掏空了,“家里死活再拿不出钱供我读研了”。今年高校研究生取消公费对小王影响很大。

  2007年,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样的高等学府都会取消公费。培养机制改变后,研究生就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两三年的研究生学费要开学的时候全部交上,小王根本无力承受。

  取消公费之后,高校还是有替代办法,像北京大学就采取奖励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可是,开学能够不拿钱的还是能够留在本部的少数学生。已经在北大读研的一个同学告诉我,考往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新生,开学还是要先拿出4.7万元,然后学校才会陆续的返还和资助。

  找工作竞争不过本科生

  小林是人大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马上就要毕业,正忙着找工作。前段时间,新华社去人大招人,班里很多人都投了简历,但是在第一轮“挑简历”的程序就被拿掉了。“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找到工作啊。”小林声音有点激动。小林是个性格温和的女孩,很少见到她发脾气。

  小林已经投了十几份简历,还没有得到一个面试的机会。“我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有好多个面试机会呢,上了两年的研究生连面试的资格都没了!”

  2005年小林本科毕业的时候,就业压力已经很大,很多用人单位都打出最低学历必须是硕士以上的牌子,本科学历显得很单薄。小林选择了读两年研究生再就业,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好归宿,可没想到硕士找工作也这么难。

  两年内从未见过导师

  2005年小谢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兴奋的心情现在他还记得很清楚。他的导师可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内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小谢说他没少拿这给周围的同学炫耀。

  可令人惊讶的是,研究生快要毕业的小谢竟然还没有和他的导师面对面地说上一句话。小谢说,导师是学术界的名人,整天奔波于各地做课题,找项目,根本没有时间理会他的这些硕士研究生。和小谢同一个导师的,还有另外14名同学,都是一样的遭遇。

  小谢只能和一大帮同学像本科生一样在大教室听课。“连论文题目都是导师派他的博士研究生转告我们的。”小谢小脸憋得通红。

  和小谢有同样境遇的研究生不在少数。随着各大高校研究生扩招,真正有水平带研究生的导师却没有相应增加,一个导师经常带十几二十几个研究生。再加上现在导师忙于各种项目和课题,更是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业。“两年研究生,什么都没学”,小谢恨恨地说。

  政策变化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中

  如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已是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内高校思考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正在加紧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建设。

  2006年7月份,北京大学正式向社会公布:从2007招生年度开始,将实行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和助学金设置和评定办法,停止使用沿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类别,北大的研究生不再有“计划内”、“计划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资金”之分。

  北大明确表示,研究生培养经费、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改革只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部分。

  早在几年前教育界就提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问题终于有了“试水”之战。

  在年初下发的教育部2007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

  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别与质量标准,加强符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17所高校试点取消公费

  2007年全国17所高校将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励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没有参加试点的高校仍将按计划内和计划外招生。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透露,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国家的培养经费不会减少,相反还将大幅度提高在校研究生待遇,减轻他们的负担。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意味着我国沿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类别停止使用,研究生招生不再有“计划内”、“计划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资金”之分。

  对于很多在校准备考研的大学生来说,17所高校试点研究生改革的消息,无疑是一个热点话题。

  从“免费培养”到“奖学金抵学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国家对培养义务的明确承担,而后者更像是高校对被培养研究生的一种道义补贴。

  甚至还有人质疑“奖学金抵学费”只是“缓兵之计”,因为发放奖学金的具体实施方案可以由高校自行拟定,到底能为学生解决多少的经济负担,目前我们不得而知。

  研究生改革要推行“导师负责制”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进程中不断传出“收费改革是体制改革的核心”的说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对此予以反驳: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

  简单地说就是有项目就有经费,有项目经费才能带研究生。

  根据国际惯例,研究生的学习费用应该从导师科研经费中分担,因为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导师的课题科研,因此导师在招生时要考虑自己科研项目与招生人数的对应关系,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即学生的学习费用主要由导师通过提供助教、助研、助管费用解决。

  此外,学校还将通过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包括学校院系的资源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来发挥导师的积极性,理顺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提高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6年考研热背后的政策驱动

  2001年

  专科学历可报研

  凡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专科学历,毕业后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历,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含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者,均可报考硕士研究生。

  2002年

  报名年龄放宽

  报考年龄限制也得到放宽,对于硕士研究生,国家计划内招生年龄要求在40岁以下,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年龄不限。这一规定和以前相比有所放宽。

  2003年

  考试改革招生自主

  2003年考研政策从考试科目、内容到招生方式上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第一,入学考试中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为4门;第二,扩大高校在硕士生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第三,加大差额复试的力度。

  2004年

  放宽体检要求

  教育部公布《关于做好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考研政策进一步放宽,尤其是对体检标准的放宽和取消考生报名时单位要盖章同意的规定,使残疾人也有机会上硕士,同时也给数以万计的在职考生创造了更加宽松的考试环境。

  2005年

  全面试行网上报名

  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硕士研究生招生在全国范围全面试行网上报名。2005年教育部将外语听力测试从初试调整到复试中进行。调整后,听力测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测试的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2006年

  严格在职人员资格认证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有关通知,2006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的相关政策有调整。必要时,招生单位可委托有关权威部门对考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认证。

(责任编辑:王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小林 | 方式 | 标准 | 北京 | 混在北京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