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金融脱媒”日渐明显 倒逼银行早弃吃利差

   银行开始重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本报记者 秦媛娜 邹靓 柴元君

  自股市新老划断、启动再融资以来,企业融资已经超过1600亿元;企业债券去年全年发行总额首次超过千亿元;短期融资券自2005年亮相债市以来,累计的发行规模也已达4480亿元。

而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将加快企业债市场建设,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作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

  种种迹象表明,企业直接融资正在提速。

  这一现象背后,是“金融脱媒”现象的日渐明显,即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扩大,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正在减小。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正面临“金融脱媒”带来的利润压缩的挑战。

  储蓄搬家 半真半假

  上周一,央行发布的2006年12月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这主要缘于2006年5月份以来,由于股市上涨较快、成交量较大,分流了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

  与此相对应的是,2006年国内股市一路冲高,吸引了大量资金入市,仅在全年最后一个交易周里,沪深交易所新增A股开户数就高达17.58万户,创下2001年以来的天量。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戴国强表示,资金不存入银行,而是在银行体外通过股市等其它途径直接提供给企业,可以看到,“金融脱媒”的现象正在加剧。

  对此,银行业人士并不认同。某国有商业银行战略部人士表示,现在还不能说是“金融脱媒”,因为毕竟银行存款总额并没有减少。“目前超储率高达4.78%,银行不愁资金来源,这和上一波牛市 时的情况不同。”

  但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殷剑锋针对“银行存款总额并没有减少”指出,股市的“赚钱效应”只会带来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变化,而不会带来存款总量的变化。股市分流出的储蓄存款可能会反过来引起上市公司存款的增加,因此并未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产生实质性威胁。

  不只是股票,基金保险等其它投资方式也在或多或少地对储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这从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年末一日募集400亿元的盛况中就可略见一斑,“基民”的强大力量正在将银行存款从储蓄户头搬到证券、基金的账户之下。

  “散户投资有着明显的‘羊群效应’,”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可以判断,在购买基金的资金来源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居民储蓄,因为看到他人在牛市中赚得盆满钵满,亦“倒戈”将资金投向股市。

  对此,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梁福涛担忧地表示,目前储蓄存款的活期化无论是流入股市还是进入消费领域,最终都流向了企业。而企业短期交易活跃的现状也引发了企业存款的活期化现象,长期来看不能不引起重视。

  企业直接融资挤压银行信贷

  换一个角度考虑,更为重要的是“金融脱媒”导致对银行信贷通道的挤压。

  首先,股市火爆的同时,银行正面临贷款客户流失的尴尬。数据统计显示,自2006年5月新股发行开闸以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已经超过1600亿元。股票市场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正帮助资金源源不断直接流入企业,部分取代了以往从银行贷款的方式。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总量还不大,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戴国强说,“但是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成长,银行必须正视‘金融脱媒’的问题。”

  除了股票市场之外,其它渠道也在为满足直接融资而跃跃欲试。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在新年伊始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要积极推动市场创新,逐步形成由主板、创业板、场外柜台交易网络和产权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这意味着,不同层次的直接融资需求可能会有更多的求解之道。

  殷剑锋认为,“真正能够给商业银行造成挑战的,应该是企业债券的发展。”他指出,“金融脱媒”现象最早受到关注是在美国,作为银行贷款的竞争品种,企业债券在美国较为成熟,因此企业有直接融资的便利,产生了脱媒现象。

  目前企业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比重还非常小,去年的发行规模仅占债市发行总量的1.7%。但这也意味这,企债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2006年企业债券的发行总额首度超过千亿,达到1015亿元,比2005年快速增长了55%。一旦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出台,企债发行制度上的一些障碍被排除,这一发展势头还有望继续加速。

  此外,作为2005年出现在债券市场的创新品种,短期融资券的问世也给企业提供了筹集短期资金的便利。截至去年底,银行间债市已经发行了4480亿元短期融资券,亦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分流作用。

  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给银行带来的可能性威胁,某种程度上已经引起银行业人士的关注。某国有银行企业信贷部人士指出,原先的“抓大放小”观念已经过时了。从企业信贷的角度来说,不单是国家号召关注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逐渐进入市场化运作之后,从自身盈利角度出发也开始重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去年以来,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一方面简化贷款审批监督流程,一方面频繁推出适合不同地区特征和行业特征的融资新品。小企业融资洽谈会、银团贷款协商会在江浙沪一带首先兴起。

  上述企业信贷部人士坦言,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企业选择借助直接融资渠道,确实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也是银行业急于在企业融资业务上转换思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银行流动性问题或加剧

  “金融脱媒”也可能使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资本市场火热分流的银行储蓄中,有一部分通过企业存款形式又回流到银行,一方面银行信贷通道受到挤压,不利资金流出。在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情形下,这可能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金过多是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央行上海总部此前发布报告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之内难以缓解。

  戴国强认为,由于流动性过剩目前较受关注,因此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金融脱媒”的问题,“如果股市一直火爆下去,企业直接融券规模进一步扩大,储蓄存款增量还可能进一步减少。”

  而这也意味着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但继续存在,而且对银行影响也将逐步扩大。在央行今年继续执行宏观调控,适当控制信贷投放规模政策的情形下,银行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流动性困境。

  银行坐食利差难再持续

  需早“介入”利率市场化

  “金融脱媒”现象的显现,也引发了对我国现行利率管制制度的争议,银行首先直面的可能就是利率管制下坐食高额存贷款利差的不可持续性。

  “银行现在很吃利差是很舒服的,”戴国强指出,但是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一直持续,“随着利率不断市场化,银行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利润会越来越小,开展其它业务迫在眉睫。”新华远东资信评级也曾发布报告,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表示了担忧,“它们仍然过于依赖利息收入,而且风险管理体制尚不够成熟。”

  目前,国内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贷款下限受到管制,银行业事实上处于价格的半垄断状态,存贷利差一直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表面看,银行坐享着这种垄断带来的丰厚利润。但一方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改革必然要逐步推进,届时银行利率将通过市场来定价,相关利润可能会缩小;另一方面,相比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市场利率市场定价的优势,银行贷款的利率受管制的不足也将逐步显现,这些不但会直接影响银行收益,同时也进一步加重“金融脱媒”现象。

  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利率市场定价的情形下,如果现行银行贷款利率高于这些债券的由市场给出的利率,那显然企业将更愿意选择通过债市而非银行融资,管理层对企业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准入门槛的放宽也将为企业进入这些市场创造便利条件。有研究债市的人士表示,不少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因为相比于1年期贷款利率高达6.12%的利率,目前短融券的发行利率普遍不超过4%,对于企业有着显而易见的吸引力。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银行业的转型,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总是替代不了存贷利差收窄所造成的损失,”殷剑锋指出,面对“金融脱媒”的趋势,银行只能着力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之中,今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基准利率 雏形初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驶入新的阶段。但从银行机构的角度来看,加快适应利率市场化下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则应提前就备足功课。

(责任编辑:铭心)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