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证券要闻_证券频道 > 搜狐证券 私募资金该不该正名 > 私募资金相关新闻

私募对基金经理的诱惑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在2007年公募基金业,"作别公募"是一个趋势。

  2006年底,肖华离开博时已为定局,但没有人能预料到,他的离开只是拉开明星公募经理转投私募的开始。

  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红火的股市不仅给公募提供了盛宴,也是私募狂欢的舞台。

  公募基金市场如火如荼。其规模不断膨胀,2006年底基金资产总净值突破了8550亿元,并迅速朝一万亿关口迈进;同时,私募基金渐入佳境,其运作者不仅仅获取与公募基金一样的声誉,而且得到了收入上的满足。

  虽然两者同样辉煌,但在收入、体制和压力因素制约下,不少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纷纷离开公募,转身加入日渐张扬的私募基金业。

  作别公募

  "离开不是一时冲动,也是为了个人更长远的发展,现在正在忙公司成立的事情,未来也会考虑跟信托机构合作。"肖华曾这样对本报记者坦言。据悉,目前他正在物色合作伙伴,准备设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

  在当时,基金业就有人预言,肖华离开只是一个开始。

  没想到从开始到成为一种潮流,这个过程来得如此之快。现在,业内在讨论更多功成名就的公募基金经理加盟私募基金的消息。

  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玉,此二人已经离开公募基金,与原中金公司的李刚组成铁人三项组,加盟了鼎辉旗下的私募基金,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刘欣也离开了。

  事情还没有结束,最近市场上又传出某上海银行系基金总监、北京一家合资基金的明星经理即将离开公募基金的消息。虽然这些消息目前被公司和本人否认,但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最近行业里面很多人听说都提了辞呈。"

  "离开公募基金不是不可能,关键是价码,"北京一家老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说,"现在证监会对公募基金之间相互跳槽有限制,但对从公募到私募无任何限制。既然公募、私募做不好都要下岗,如果条件好,为什么不去私募呢?"

  尽管近来的多起跳槽传言尚未得到事实印证,但已构成一种必然的趋势。

  记者走访了深圳久负盛名的晓扬投资、明达资产和同威资产管理公司等私募基金,这些公司不缺乏曾经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和来自大型基金公司的研究员。

  "公募人才走向私募是彼此不适应的信号。"联合证券基金研究员冶小梅分析。"我对这个现象的理解是'进步',就如同所有制经济的变迁一样,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单干会使市场的构成多元化,仅有共同基金的操作模式反而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公募的"软肋"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也。

  虽然上述银行系基金公司及总监本人对离职传闻做出否认,但该公司内部人士则表示,如果总监离开他们将不会感到惊讶。

  "他在公司里面十分尽力,但是他对目前公司并不十分满意,工资待遇是一个方面。"公司内部人说。

  据了解,目前公募基金经理年收入普遍在100万元以内,收入由工资和业绩挂钩的奖金构成,就拿肖华这样明星基金经理来说,在博时的年薪约为100万元,个别业绩突出的年份固定薪酬加上奖金则接近200万元。

  一些公募基金经理表示,"以肖华、李旭利等人的名气,出去募集到10亿资金,如果行情好,每年拿到5000-6000万是有可能的,一年把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拿到。"

  除了薪酬原因,公募转私募第二个原因就是基金公司体制因素。

  目前基金公司体制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在这里,干得好,待遇不高,如果干得不好,也照样下岗,而且国有企业文化不好,让个人感觉不被重视。"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人士说。

  银河证券高级研究员王群航分析最近频繁出现公募转私募的第三个原因是:"年关的时候正是换人的时候,市场经历了2006年上涨之后,现在已经积累了过多的涨幅,此时运作起来风险较大。"

  "但肖华本人久经沙场,他也早已经成名,而他离开时正是博时价值成长做得最好的时候。"博时基金人士反驳。

  "你可以在一段时间里面获取较大的业绩,却很难保持持续业绩。"王群航解释,"所以很多人选择市场相对高位离开。"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短期排名压力,目前国内基金经理每天面对着排名,在欧美一般基金经理考核在3年,而在国内一般会在一年或者半年考核一次,尤其现在基金经理每天面对业绩排名。

  在2004年,《value》对基金经理业绩排名,发现年化业绩靠前的基金经理,排在中国基金经理痛苦度指数排名的前列。

  由于考核期限短,多数基金经理表示,面临的压力太大,"公募基金中风险、收益比太大了,压力导致一般公募基金经理任期也就1年半,"上面那位基金经理继续说,"谁也不是傻瓜,在市场化的体制之下,肯定都会选择风险收益比较好的行业。"

  私募的诱惑

  2006年股市的井喷让私募基金开始张扬。原国泰君安老总杨骏归去来兮,李驰、但斌等多年私募人士浮出水面,李振宁、刘红海等也纷纷加入,私募基金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张扬。

  "私募资金会随着行情的波动而波动,但总容量目前在1万亿以上。"深圳一位私募负责人认为,"目前私募基金的状况整个规模有大有小,大的话可能是上亿、上十个亿,中型可能是几千万,最小的有几百万,呈现一种大中小格局并存的态势。"

  相比公募基金,私募为基金经理提供成就理想的大舞台。

  "我想我应该不会再进公募基金了,这次出来主要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还是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肖华如是说。

  来看看私募提供的舞台有多大。

  "申购我们这样的私募基金,不需要什么时机,因为我们的运作时间是长期投资,不在乎短期业绩,也没有人来排名和给压力。"深圳一位私募机构总经理在博客中这么写到。

  但是公募基金就不能提供这种舞台,"比如有基金经理崇尚精选买入长期持有的策略,但是短期市场博弈不允许,短期排名,基民动辄赎回等等都在迫使他不得不随波逐流。"

  除了舞台,私募还对基金经理提供巨大的收入诱惑。

  "原先巨田基金的投资总监加入了私募之后,在2006年上半年做了2亿元的收入,一下子利润提成达到4000多万,这足够其一辈子的收入。"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举例,"别的不说,我周边很多加入私募的朋友2006年都换了车。"

  "所以我们去私募之前,肯定还要考虑资金成本,追求目标、分成目标,"基金经理们说。

  明星时代的挑战

  公募基金的明星经理转投私募的潮流如此强劲,有激进者甚至认为,未来公募基金只能作为私募的追随者,甚至是抬轿者。

  其实,"人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无论公募和私募都是如此,水准也是呈现金字塔造型的正态分布。"深圳一位私募高手称。"

  实际上,私募也在进入一个以优秀基金经理为依靠点的张扬的时代,这个舞台只为有实力者提供。

  "每次牛市中都会有很多投资公司性质的私募基金产生,但之后又会在熊市中很快消亡。"中信基金一位基金经理说,"比如在深发展大厦,牛市时候就有20多家投资公司,之后都迅速消亡。"

  "所以,私募里有但斌这样的高素质,也有营业部里收罗客户资金打游击的'菜鸟'。"联合证券基金研究员冶小梅说,"谈公募和私募可以类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企和民企,最优秀的资产管理者有巴菲特这样的私募高手,也有彼得林奇那样的公募精英。"

  但无人能够替代明星的魅力,在公募基金里,如果明星经理管理基金,基金募集就比较顺利,不少基金公司已经出现一个明星经理管理几只基金的情况。明星经理还会影响股票走势,"听到李旭利走了,我以为基金行业出了什么问题,赶紧准备卖股票。"一家私人股票经理说,而"金牌基金经理"肖华的离开甚至被基金业看作标志性事件。

  随着明星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基金公司极力淡化明星基金经理对业内的影响,强调投资一体化。但最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个知名基金经理的离开会有更多的新基金经理到来,这是业内的规律。"王群航说。(记者 孙健芳 申兴)

(责任编辑:康慧)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肖华 | 王群航 | 李旭利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