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木
    2006年我国汽车市场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提升到新的高度。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汽车销售总量为721.60万辆,增长率高达25.13%,中国汽车的消费量也上升至全球总消费量的11%。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进口也结束了连续3年的徘徊状态,实现同步高增长的局面。2006年1~11月汽车(含底盘)进出口分别为20.17万辆和31.16万辆,增长率分别为40.42%和100.26%,进口汽车与国产汽车“品种互补,错位经营”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进口车主要集中在四类车型:高档豪华轿车、高档豪华越野车、个性化汽车(如各类跑车以及各种特殊用途的车)、最新推出的各种款式新颖的中低档车。更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的自主品牌依旧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全年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高达27%,且不断向中高端市场迈进,正在逐步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这一切都表明在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处于良性发展状态。面对刚刚到来的2007年,国内众多市场专家普遍认为:2007年我国汽车总需求增幅预计在15%或略高,汽车总销量将超过830万辆。那么,我国汽车市场在2007年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呢?
    商用车平稳增长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与前两年不同,我国商用车市场实现了和乘用车市场同步走高的可喜局面。其原因主要是强劲的出口带动了国产商用车需求的增长,在2006年前十一个月国产客车累计出口2.43万辆,增长率为125.52%,国产载货车出口14.09万辆,增长率为57.41%,其他国产商用车及底盘出口增长率也超过20%。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以及公路货运周转及客运周转的高速增长,也促进了商用车国内需求增长。
    业内专家预计,2007年我国国产商用车内需为208万辆左右,出口为30万辆左右,国产商用车总销量将达到238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7%或略高。
    商用车需求增幅提高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2007年由于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商用车内需跟GDP和固定资产增速之间保持高度相关性;同时,世界经济仍然向好(只是增速放缓),更是有利于我国商用车的出口。
    其次,2007年不会再出台新的影响面大的政策。2007年影响货车市场的依然是计重收费政策和国Ⅲ法规的实施,但它们的影响已基本提前释放;“客运村村通”政策的促进力将减缓;燃油税实施可能性不大,即使实施也会在四季度或以后。
    此外,目前中国正处于公路货运量加速扩张的工业化阶段,同时2007年中国全面进入大规模的土建工程时期,此时,经济结构及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影响到商用车的长期需求变化,对2007年影响不大。故对商用车需求的增长没有较大的影响。
    乘用车增幅回落
    自2001年以来的6年间,除了2004年我国的乘用车增长速度由于强化宏观调控而有所下降外,其他5年都保持着超高速的增长,2001~2006年均增长超过35%,这说明中国乘用车需求已经进入快车道,潜在增长率仍处于高位,即汽车发展的普及期,但是同时也说明中国乘用车需求已出现了一定的“透支”的态势。因此,业内专家预计在2007年,我国国产乘用车内需约为575万辆左右,出口为17万辆左右,国产乘用车总销量将达到592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4%或略高。乘用车需求增速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首先,乘用车需求的主因是购车能力户的增长速度,购车能力户的增长短期内主要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其次车价、使用环境等对需求也有一定影响。2006年下半年至今,我国股票市场行情火爆。为此,有相当比例的潜在消费者将购车计划推迟,而把资金投入股市或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乘用车市场的需求。再加上2006年乘用车销售基数太大,故2007年销售增速将出现回落已是情理之中。
    其次,随着这些年来我国汽车价格迅速与国际接轨,在2007年我国乘用车市场价格虽然还会继续下降,但幅度肯定比2006年低,因此,其对乘用车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将会继续降低;由于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消费者也将日趋理性,像前些年那样,由大幅降价而引发的激情消费将很难再现。
    第三,城市交通堵塞、公共交通价格下降、私家车使用成本的提高以及能源、大气环境、车辆安全标准等城市发展环境对乘用车市场的约束作用将开始在北京、上海等我国的一线消费城市进一步显现,并逐步扩大到国内其他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我国汽车消费的主力市场,中心城市消费增速的下降将对整个国内汽车的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加入WTO,并没有使原处于绝对弱势的国内汽车工业被汹涌而入的国外汽车巨头冲倒,反而呈现出迅速壮大的可喜局面。在2006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高达27%,奇瑞汽车冲入国内四强都说明了这一问题。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汽车市场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问题。
    首先是市场的发展变化问题。随着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汽车生产厂家单一产品系列化已成必然趋势,乘用车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靠单一产品提升企业销售总量越来越难,通过增加产品的数量提升企业销售总量越来越重要;产业竞争格局远未稳定;二、三级区域市场显示出发展活力;汽车出口持续超高速增长存在潜在威胁,这都需汽车厂家提早做出预案。
    其次是品牌问题。自艰难起步,到资本自由化阶段之前(这中间的时间在日本约是10年),中资企业如何利用时间和资本累积自己的品牌价值,稳步树立自己的品牌,以最终实现中资企业控制中国汽车市场;中外合资企业也要有自己的品牌,继续探讨搭建自己的技术平台,开发出来的产品能不能打自己的LOGO(商标),这也是一个难题。
    第三是节能降耗减排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高消耗、高污染、高占用土地,2007年是节能降耗减排的关键年,企业要加大节能降耗减排的工作,长期树立生产“节油高效汽车”的理念。
    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加剧空气污染并将导致环境危机。控制机动车排放水平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先进的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和清洁的车用燃油。国家环保总局将制订强制性国家标准《车用柴油标准》,出台鼓励清洁燃油的价格和税收政策等;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从重“审批”轻“管理”转向“简化行政审批”加强“后期监管”。
    第四是出口问题。汽车产品是我国出口大类商品中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汽车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今后几年,我国的汽车产品出口应该争取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零部件出口从以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机械类低端产品为主,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类、电子类产品出口为主转变;出口市场由以售后和维修市场为主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ODM/OEM)市场为主转变;二是汽车整车出口从以中小吨位卡车为主向以大中小型客车、皮卡车、轿车等乘用车、商务车并重转变;出口地区由发展中国家为主逐步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并重转变;三是汽车出口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向产品出口与“走出去”相结合、技术出口和资本输出相结合的转变。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