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流动性过剩 中国资本寻找海外出路

  强劲上扬的股市,已经成为市场化解过剩“流动性”的一个主要渠道。然而,股市只是一个媒介,过剩的资金,最终还是要通过上市公司“流”到实体经济中。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抑制国内投资反弹,就必须为“流动性”找到一条新的渠道——境外投资。

  昨天(2月15日),上证指数冲上2993点,3000点大关近在咫尺。在历史罕见的“牛市 ”中,以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金融股为代表,中国的上市公司们正一次次刷新“融资”纪录。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同样以这些金融机构为代表,中国的上市公司开始踏上海外收购之路。

  过剩之困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从决策层到普通股民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如果回到2006年初,处于历史低位的“股市”,似乎是“流动性”最合理的去向。于是乎,去年股市激情有目共睹:沪深两市市值增长171%,达到8.9万亿元,沪深两市股指累计涨幅均超过100%。激情得以延续———今年年初,沪深股市日均1000多亿元的成交量,更是推动沪综指快速上冲至3000点附近。无论是指数、成交量,还是股市新增开户数,历史新高纪录均一次次被刷新。

  这的确对分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在股市激情上扬的背后,我国居民储蓄则同比少增1125亿元,仅增加了2.09万亿元。可以说,大量居民储蓄分流到了股市,推动了股市的这轮行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压力。

  不过,这只是资金从一个市场向另一个市场搬迁,并不意味着资金流动性过剩压力得到缓解。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快速增长,在整体上,境内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剩的压力其实有增无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日历翻到2007年初,不难发现,包括股市在内的投资市场,已经很难继续扮演“解压器”的作用。沪深股市行情火爆,金市、期市交易量屡创纪录,连一度“徘徊”的房市也开始抬头。在各个市场普遍繁荣的前提下,“过剩”的流动性,向哪个市场流动,都存在危险———无论房市和股市,还是其他市场,基于资金推动的上涨,都可能最终导致市场“泡沫”。

  而且,与银行体系一样,各类金融市场在资金流动中,也只是扮演媒介的功能,资金最终还是会向实体经济流动。以股市为例,如果上市公司可以相当“方便”地从市场上“融”得巨额资金,他们的投资欲望势必被激发出来。这意味着,沪深股市新股发行,再融资提速,其实就是涌动的资金通过股市投资直接流进产业领域。这与银行信贷增速加快,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当过多的资金进入产业投资领域,也将导致投资高速增长,原材料价格迅速上升,很可能使整个经济出现过热,甚至出现通胀。

  出路何在

  自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4次提高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动用加息手段,几乎每周发行央行票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胀压力向实体经济蔓延。但是在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这种蔓延的可能性正在进一步加大。

  怎么办?既然流动性资金过剩压力,没有办法通过市场之间的平衡来缓解,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向海外市场输出。同时,在人民币升值 预期下,境外资金纷纷流入内地市场造成的压力,似乎也只有以内地资金出海来对冲。

  海外并购,是流动性输出的渠道之一。以银行为例,建行、中行、工行的海外上市,曾屡次刷新资本市场纪录,但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银行大大增加的外汇存量,也面临贬值风险。因此,通过海外并购把外币花出去,无疑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汇储备及内地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事实上,自去年底开始,银行已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一出路。仅在去年12月,中国银行宣布以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建行收购美银亚洲100%股权则正式完成交割。新年刚刚开始,工行也宣布与印尼Halim银行股东签署收购协议,收购其90%的股份。今年,工行还计划在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及美国等区域开展更多战略收购活动。

  海外投资则是更直接的方式。事实上,面对内地投资品种的相对匮乏,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存在向海外市场投资的动力。在过去一年间,荷兰、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频频在内地推出与国际市场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引起投资者关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优质企业去年在香港上市,较好的成长性,也吸引不少内地资金通过各种正规甚至非正规渠道流入香港。而管理层也出台一系列新政,进一步放宽资金流出渠道,如QDII(境内机构投资者)的放行,个人购汇额度的提高等。只是,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及升值预期下,资金海外投资的主动性不高,也未必能真正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

  与此同时,作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改革的一种可能措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近日浮出水面,这将使海外投资具有更大的驱动力。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取代货币当局来应用外汇储备,也就减少了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流动性过剩状况。

  壁垒隐现

  然而“出口”过剩流动性,并非易事。

  在“中国制造”上发生的故事,很可能在“中国资本”上重演。有专家指出,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背后,中国经济其实一直以“出口”的方式,向全世界输出“生产能力”,化解国内市场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在这种“输出”模式中,不但低价竞争在所难免,而且总是会遭到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

  “资本输出”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各路“资本”之间同样存在较量。一方面,在纯粹的市场环境中,众多的资本“涌”向同一个项目,必然抬高这一项目的“身价”,这其实就是“资本”变相的杀价行为,降低资金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钱太多”的压力普遍存在,特别是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出台各类措施,提高境外资金进入的门槛,前不久引发泰国股市剧烈震荡的泰国外汇新政,就与这一趋势有关。在这种环境下,“流动性”输出,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样会遭遇壁垒。

  有些障碍已经隐隐出现。比如在海外收购中,中国企业屡屡因对方要价过高或其他原因功败垂成。中海油放弃收购优尼科,中移动收购Millicom失败,都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据麦肯锡的研究,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投资各类金融市场同样存在风险。截至去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而且同比增速超过30%。照此速度,几年之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将跨越2万亿美元。这样一笔巨额资金,对于全球任何一个金融市场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数字。换句话说,如此庞大的资金,如果有一部分被用于海外投资,那么无论投资哪一种海外资产,都会推动这种资产的市场价格迅速上扬;无论投资哪一种债券,都可能降低其利率。

  中国流动性“输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蒋娅娅 陈春艳)

(责任编辑:魏喆)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