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股市快报_证券频道 > 热点板块

2007:三大下游产业具优势

  2007年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消费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最有优势的增长型产业。三大产业在2006年已显示出较好的增长趋势,2007年,三大产业增长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消费服务业:消费升级与汇率升值双重造就

  自2004年开始,我国消费增速开始超过10%,并且连续创出新的高点,在消费稳定增长推动下消费品与服务业的景气也稳步提高,现阶段消费已经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消费的增长从地域区分布看,主要是城市消费的拉动作用。而从商品类别看,具有明显的消费升级特点,一般日用消费品如粮油、服装、化妆品等增长比较稳定;而肉禽蛋类、家具类以及与房地产消费有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有明显提高;而金银饰品、汽车等奢侈品消费出现较高的增长水平。

  2006年以来消费品行业普遍增速较快,从行业利润增长的数据看:农副产品、食品、饮料、家具、皮革、文体用品等行业的增长远远快于工业整体平均水平。并且在利润高增长的同时,销售利润率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宏观调控对于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考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和消费升级需求的潜力,预计2007年消费需求将持续旺盛。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消费品部门、以服务业为主的非贸易品部门面临较好的增长态势,不仅享受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带来的需求增长,并且由于生产要素从贸易品部门中的劣势行业流出,将进一步支撑非贸易品部门的增长。对于消费品而言,虽然其中有较多属于可贸易品,但由于贸易品中服装、家电、机电是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人民币升值进程可控条件下,其竞争力还将保持,所以不会影响消费行业整体的增长态势。

  由于历史原因,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于制造业,并且由于行业准入、价格等管制措施导致资源向服务业流动受阻,但随着政府加大在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供给,将释放服务业需求;放松管制,支持资源向服务业流动,也将促进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

  装备制造业:升级与投资双轮驱动

  装备制造业是投资品产业中的核心,2005年中期以来表现出突出的增长态势,利润增速远高于工业利润增长的平均水平。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20条措施,从鼓励发展的领域到进出口、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都有指导性意见,2007年,相关部委落实《若干意见》将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鼓励装备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较长时间内都将面临加快增长的有利环境。

  目前装备行业呈现出普遍增长的态势。金属制品行业与仪器仪表行业增速略低,但其中依然有高增长的子行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运设备、电气机械是装备工业的核心,代表国内装备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产业升级角度看,通用设备增长与工业制造整体水平提升的需求密切相关,而专用设备主要被相关领域的产业投资所带来的新增设备和设备更新所拉动。近年来需求持续增加的矿山采掘设备、设备、工程机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预计2007年还有一些快速增长的领域将拉动相应设备的投资,如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会大幅增加煤化工设备的需求。与基础设施投资相关,交运行业中增长态势较好的是铁路设备、汽车、船舶,而电气机械中运行良好的子行业是电机设备、输配电设备、照明器具。在这些子行业中,铁路建设、电网建设、城市照明工程都将是2007年装备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转移与3G契机

  “十一五”时期,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加大了向国内转移的速度。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比重将基本稳定,第二产业比重将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有较大的上升。已有研究表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医药产业、以环保技术为核心的环境保护产业,将是重点转移产业,这无疑给我国高技术产业摆脱落后局面带来了重要机遇。

  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一直落后于工业增长,2005年工业利润增速22.6%,高技术产业仅为9.8%,落后于整体工业较多,但2006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主要依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摆脱了负增长的格局,在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增长的带动下,电子通信设备取得了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增长。

  由于电子通信设备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因此不能就此认为高技术产业整体已经进入良好的增长通道,但是随着2007年3G牌照的推出,相应电信设备投资将大幅增长,2007年有关3G的投资在200至300亿左右,而2008年将上升到1000亿左右,因此,电子通信设备行业能够带动高技术产业在未来几年实现较好增长。

  除电子通信设备行业外,高技术产业中已经显示出较强增长能力的行业是医药行业中的生物生化制品行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中的飞机制造及修理行业;医疗设备制造中的医疗设备行业。

  三大动力推动增长

  “三驾马车”动力不减,先导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上游资源品价格下降效应继续释放,我们认为,2007年推动产业增长的基本因素不变。

  “三驾马车”动力不减

  根据我们对2007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整体的判断,以及投资、消费、出口的具体预测情况看,2007年产业增长将继续处在一个较为良好的宏观环境之中。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会有较大幅度下降,预期2007年增速将回落至20%左右,但考虑到铁路投资、城市地铁投资、西气东输(二期)、电网投资、替代能源投资、3G投资等大型投资项目依然处于实施期或者即将实施,投资增速在2007年至2008年依然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短期投资数据下降过快,信贷紧缩力度过大,将导致投资数据连续回落后在2007年上半年出现反弹,但就全年情况而言,政府适度抑制投资的基调不会有太大变化。

  消费拉动经济动力继续增强,预期2007年消费增速为14%。由于消费增强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人口“红利”的释放、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具有长期性,随着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以及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继续看好2007年由消费带来的增长动力。

  出口增速有所上升,重要原因是投资增速下降后国内产能向海外市场的释放,但出口结构性提升已经形成明显趋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高于整体增长水平,增速超过30%;纺织、家电、鞋等传统商品的出口增速则呈现出回落趋势,出口商品的结构差距已经拉开。根据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的预期,预测2007年出口增速在22%,依然能够保持在一定水平。

  先导产业继续增长

  汽车行业、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这些行业基本都处在一个长期增长的趋势之中,对上下游行业增长能够继续发挥积极影响。

  2006年汽车产销量增长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速,随着购买力的增长,消费升级效应将更为显著,标准普尔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到2010年以前都有望保持10%至15%的长期增长,国内研究机构的预测还要高出5个百分点,汽车行业将继续是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2006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集中的政策调控,国务院、建设部等多部委于5月出台国六条调控住房的供应结构、和投资性需求,并配套了外资准入、土地控制等诸多政策。改善供求关系和住房价格仍是2007年政府调控的主要目标,但总体来看,政府对房地产社会保障属性的重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不会改变行业增长的长期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是受政策鼓励的领域,这一领域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主要原因在于:一、目前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长发展阶段;二、交通领域包括铁路都是重点发展行业;三、新农村建设带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

  资源品价格下跌效应继续释放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需求与成本因素也相应融入全球市场。2005年以来,以农业原材料和金属矿产品为代表的资源品价格大幅上升,以及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是造成工业企业成本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应该说由于国内存在资源定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成品油的定价使全球市场的压力并没有充分传递到国内企业,因此,自2005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速下滑最重要的因素是投资下降,但从2006年中期开始,成本压力的减轻却成为企业效益提高的新动力。

  2007年上游资源品价格下降效应还将继续释放。首先,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将减小对需求增长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资源品的需求,从而对整体上游价格起到抑制作用。其次,由于产能过剩情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善,与我国企业成本关系最为密切的煤炭、钢铁等上游产品价格不会大幅上升。

  调整促进贯穿其间

  结构调整还将延续

  2006年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改委相继出台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焦炭等10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这些政策的重点在于对行业准入、财税待遇、能源成本方面进行干预,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产业政策引导相应行业的升级,客观来看,发改委的举措收到一定效果,但在发改委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开工项目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后,发现新开工项目中,违规项目比例相当高,焦炭项目为50%,煤炭项目为42%,铁合金项目为39%,水泥项目为35%,电力和钢铁项目均为26%,纺织项目为22%。这些实际情况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难度很大,成效也并不稳定。

  这意味着总体适度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在2007年还会延续。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回落的情况下,为保证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预计发改委还将对计划开工的项目进行直接抑制。2006年11月底的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整体上我国经济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存在。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2007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表示2007年宏观调控取向已经明确:“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政府的态度说明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长的实施期。

  但为了避免行政性调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将以节能约束、环保约束、能源成本、出口退税、出口关税调整等措施为主。通过严格实施这些硬标准,有利于从经济环境角度施加压力,促进产业结构实现调整。节能、环保、资源价格改革不仅对推动自身产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并且能够共同约束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改善。

  促进措施具体落实

  2006年产业促进政策基本处于规划期,政府通过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随后发改委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这些政策明确指出我国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的主要方向就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2007年一系列产业政策都将围绕这一主题而积极推进。

  十一五规划产业政策对于具体产业发展方向,也给予了积极指导: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四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对经济增长全局的带动作用;五是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2007年在产业促进政策方面,将是具体措施的出台: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产重大技术装备设备将获税收优惠,国产关键设备和重点领域装备的政策正在制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已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并且正在研究准备出台数字电视、集成电路和软件的产业政策,形成更多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在能源方面,配合《可再生能源法》,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政策的配套办法将很快出台,并且《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和《节能产品目录》的推出,不仅将引导社会资金进行节能环保设施的建设,也将带动整体节能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消费服务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将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列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预计2007年将在社会保障政策、收入政策、医疗体制改革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

  从产业促进政策角度看,消费服务业、装备工业、高技术产业、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节能产业的发展将受到大力推进,这些领域已经具有较强的内在发展动力,2007年还将出台较多配套措施,有利于相应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下移趋势已显端倪

  在2006年产业运行中,竞争优势向下游产业转移趋势已显端倪。

  采掘业竞争优势削弱

  2004年和2005年,受国际国内需求集中释放的推动,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等上游采掘业价格大幅上涨,利润急剧攀升,行业竞争力优势地位相当明显。2005年,非金属矿采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煤炭开采和黑色金属矿采选几大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00.6%、67.71%、97.71%、78.75%和35.19%,远远高出同期工业行业利润增速。在国家信息中心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中,这几大行业分列当年的第一、二、三、五和第七位,占据竞争力排名前10的半壁江山。

  2006年,行业利润向上游采掘业过度集中的格局有所调整,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石油开采业竞争力排名虽仍留在前10,但分别下降到第三、第六和第八位。黑色金属矿和煤炭开采业排名更是下降到39个工业行业的第21位和第31位,下降明显,几大上游行业利润增速都明显减缓。

  价格涨幅回落是2006年上游采掘行业竞争力优势地位受到削弱的主要原因。2006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平均上涨3.0%,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上涨2.7%,而上年同期涨幅达到23.2%。2006年一路狂飙的原油价格在下半年出现回落,从7月份的近80美元连续跌破60、50美元,最低达到2007年1月份的不到50美元。受此影响,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增幅持续大幅走低,全年利润同比仅增长23.9%,增幅分别比上半年和2005年回落25个和44个百分点。

  原材料行业趋向复苏

  2006年,石油加工、化工化纤、钢铁、水泥等原材料行业逐渐从2005年的低谷中走出,亏损下降,利润增幅回升。从原因来看,一是上游资源品价格涨幅回落,缓解了原材料行业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如石油加工业和化工化纤行业;二是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部分原材料行业供求关系改善,行业盈利能力增强。

  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石油加工业受高油价和成品油价格涨幅滞后于国际油价的影响,出现了持续一年多的亏损,随着下半年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成品油和原油价格倒挂现象明显缓解,炼油企业亏损状况迅速改观。2006年11月份当月,石油加工业扭转了持续20个月的全行业亏损,首次实现盈利。虽然全年仍有近400亿元的净亏损,但与前三季度相比减亏70亿元。

  化工行业利润在2006年一季度下降6.9%,但二季度化工产品价格上升使得利润由降转升,三季度以来随着原油价格大幅走低、成本压力减轻,化工行业利润增幅持续回升,全年化工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8.27%,利润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近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化纤行业2005年受油价攀升影响利润同比下降20%,2006年随着行业对上游成本的逐渐消化,特别是原油价格下跌后成本的直接回落,刺激全年行业实现利润增长达到41.56%,在39个工业行业中的竞争力排名由2005年的38位(倒数第二)提高到2006年的第28位。

  钢铁行业2006年虽然遭遇了铁矿石价格高企、电价上调和宏观调控下的投资增速回落等诸多不利因素,但通过行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多方面向好的变化:一是国内钢材首次实现了由净进口向净出口的转变;二是国内钢铁企业加快了重组并购步伐;三是行业自我调整能力增强。加上国家对淘汰钢铁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以及煤炭等上游成本压力的缓解,促使钢铁行业在2006年从深度低谷中走了出来,经历了由年初大幅下降到年末大幅增长的转变,在2006年一季度利润出现63%的惊人降幅后,钢铁行业利润随后迅速探底回升,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增长24%和90%,四季度利润则同比大幅增长168%,全年实现利润1348亿元,同比增长30.6%。随着2007年以来不少主流钢铁企业上调钢材出厂价格,预计07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将继续大幅增长。

  2004年和2005年,以水泥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受产能急剧扩张、供需矛盾快速放大的影响,产能持续两年大幅下滑,行业竞争力排名跌落至倒数第7。2006年,以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为主的行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加之成本压力的缓解,行业效益不断提高,景气水平和行业综合竞争力从低谷快速攀升。2006年,大宗产品水泥的市场价格基本上呈稳步震荡攀升走势,水泥行业利润增幅达到近105%,实现超过一倍以上的高增长。四季度,持续低位徘徊的平板玻璃价格也出现上涨势头,这对整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利润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2006年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6.78%,比2005年大增45个百分点,行业综合竞争力从2005年的第33位提高到第4。

  投资品行业竞争力稳步上行

  2006年机械装备行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整个工业利润高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年机械装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9%,增幅同比超过30个百分点,主要子行业普遍增长较快,不少子行业实现利润成倍增长。

  2006年,工程机械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4倍;重型机械行业中,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16%,冶金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06%,采矿采石设备制造业增长73%,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60%,炼油化工设备业增长68%,机床行业增长43%;农业机械中,拖拉机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9%。发电设备行业利润平稳增长,其中,电站锅炉、汽轮机、水轮机制造等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0%,发电机组制造业利润增长45%,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30%,电线电缆行业利润增长48%。汽车制造业利润增势良好。2006年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增幅超过25%,乘用车增长超过30%。在我国对WTO承诺的汽车分阶段关税减让全部到位后,汽车市场价格相对平稳,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价格战。全年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44%,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利润增长47.7%,呈利润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收入增长快于产销量增长的良好形势,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利润增长40.3%。造船业利润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势头,全年造船业利润同比增长98%。

  消费品行业平稳增长,内部分化

  受消费增长加快的带动,2006年消费品行业总体保持较快的稳定增长态势,内部行业受出口及上游农资品原料价格因素变化的影响,增长趋势有所分化。食品饮料行业2006年保持较快增长,全年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4%、27%、32%,其中,制糖业受糖价大幅走低影响,利润由年初的增长两倍左右迅速回落到增长87%,植物油加工业受粮油价格上涨影响,全年利润由上半年的增长36%大幅上升到增长112%。利润稳定增长的行业有,液体乳及乳制品业利润增长22.9%,白酒业增长36.2%,啤酒业增长26.8%,黄酒业增长16%,葡萄酒业增长14.1%。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在纺织业等行业中得到体现,2006年纺织业利润增速连续四个季度环比下降,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纺织业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9.2%、38.8%、34.8%和26.3%,呈持续走低趋势,而2005年纺织业利润增幅尚且高达51.8%,且纺织业利润增幅下滑的趋势在去年四季度表现得更加明显。虽然纺织业利润下滑还受到欧美重新设限以及配额成本较高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在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下,纺织业受到的压力显而易见。与纺织业走势一致,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006年利润增幅也持续走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56.1%、44.8%、34.7%和20.1%。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