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财经面对面 > 最新财经事件访谈

董潘 李开发 杜文做客聊高房价实录



  编者按:2007年初,正当人们忙着备年货、回家过年的时候,一场关于房地产 价格的论战已经在搜狐博客爆发。两位主角,一方是手握媒体武器的财经传媒人时寒冰(个人博客),另一方则是在地产市场上赚得满盆满钵的开发商潘石屹(潘石屹博客,潘石屹新闻,潘石屹说吧)

 时寒冰认为,中国的土地供应并不少,房价之所以这么高,是潘石屹这样的开发商给“忽悠”上去的,而潘石屹则完全否认了这一点,称自己根本没有“忽悠”房价......那么,到底孰是孰非? 

  同时,作为两会 的热点问题,房价一直是老百姓关心和谈论的焦点问题。搜狐财经 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潘教授、经济学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开发,以及中国企业报记者杜文就房价的相关问题与网友展开在线交流。以下是访谈实录。 

  >>>进入时寒冰PK潘石屹专题

  >>>进入2006中国房事变局 

  嘉宾:

  董潘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李开发  经济学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杜文  中国企业报记者

董潘 李开发 杜文做客聊高房价实录

图:董潘、李开发、杜文与搜狐财经主持人谢剑

  今天下午非常有幸请到三位嘉宾作客搜狐财经聊中国的房价问题,三位嘉宾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潘老师;经济学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李开发老师;《中国企业报》资深记者杜文先生。先请三位跟网友打一下招呼。

  董潘: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和网友一起讨论房价问题。

  李开发:房价问题近几年来一直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特别是从05年、06年国八条、国六条出台以来,目前为止,整个房价调控过程深受大家的关注,事关8亿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占80%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房价一路走高,社会反响强烈,我想大家关心这个问题是很正常的。

  杜文: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全国两会马上要召开,今年房地产的话题肯定还是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有网上的调查显示,对全国16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住房与物业的问题,关注度高达75.3%。最近中国互联网上掀起有关房价的热烈讨论,大家知道上海证券报的评论版主编时寒冰跟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之间关于中国房价的论战。

  事情的缘由,2月8日潘石屹在搜狐博客上写了《七大因素影响2007年房价走势》,分析了影响今年房价的七大因素,之后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时寒冰针对潘石屹的这些分析在《上海证券报》2007年2月15日发表了《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价》一文,指出潘石屹的房价上涨论纯属忽悠!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论战,目前已经交锋了五个回合。之后任志强(任志强新闻,任志强说吧)也加入了讨论,替小潘说话。由此引出今天聊天的主题关于中国的高房价原因以及到底如何解决。

  如何看待目前的高房价?

  主持人:07年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的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5.6%,北京的房价同比上涨9.9%,排名第二位。如何看待北京或者是我国目前高房价的现状?

董潘 李开发 杜文做客聊高房价实录
图:董潘

  董潘:一月份的数据来看,全国5.6%的上涨幅度,北京是9.9%,如果仅仅看这个数据我们觉得上涨的速度比较明显,但是如果联系GDP的增长速度,联系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实这个数据还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过去大家对房价认为基数太高,所以涨一点大家都接受不了,大家老是希望能跌一点。房价的高和低的问题实际最基础的因素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对照结果,现在中国赶上一个特殊时期,我认为是一个需求爆发时期,至少有12个特殊因素影响这个需求,很典型是现在60岁的人买房子,40岁、30岁、20岁的人都在买房子,都赶在一起了,你还不能说不让谁买。

  这里面还有大的因素,城市化,每年有1500万?1800万人进城,不是所有的人需要买房,但是三分之二的人需要买面积,需要2.7亿平方米满足住房需求。人口增长一年有一千万,有一半的人增长在城里,每年也需要1.3亿?1.4亿,这几项合在一起需要四个亿平方米的需求。还有一点人均住房改善太快了,每年人均增加一平米,城市人口是六个多亿,每年需要六亿的需要。这三项合在一起需要十个亿,商品房的开发面积每年只有4?5亿,缺口还是很大的,事实上缺口没有这么大,原来还有一部分人是单位盖房,公有制体制之下单位集资弥补了一部分。如果今后单位要卡住的话,从市场过去的供求状况和未来包括调控的状况来看,确实上涨的压力仍然是存在的。

  这个问题中央一直在高度关注。最近曾培炎同志讲话,发生了变化,前两天的讲话当中提到了第一条增加供给。北京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外来人口比较多,他的讲话不仅对北京,而是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调控意见。第一条增加供给,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确实过去的供给是有问题的,但是此前所有的文件没有这么提,国八条、七部委八条、十六条、十五条没有明确提增加供给,而认为供给是过剩的,空置面积是比较大的,这个提法等于否定了过去的判断,谈到了抑制需求问题。我们认为确实存在着炫耀性的消费,过度消费,比如有120平米的房子就够了,非要住180平米的,还有一些特殊人物的攀比豪宅,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是一种商品,但是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压力的,我们也要采取措施加以抑制。

董潘 李开发 杜文做客聊高房价实录
图:李开发

  李开发:我认为现在的公布的房价的上涨幅度实际是明显超过公布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的房价监控数据与统计数字存在的科学性不够、监测方法有问题。为什么说呢?最主要的是我们现在房价的监控与统计缺少一个科学的监测体系。把城市市区叫城市居民和城市体制属下包含的远郊区和乡镇的房价放在一起,那里是农村房口与农村居民住的地方,叫什么乡什么村,城市户籍以及在城市工作的一批人居住空间的房价事实上是我们关心的城市居民的房价,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现有的统计体系用远郊区的房价拉低了城市中心区的房价,看上去平均房价不高,但那个房价统计的方法不科学,有的城市郊区大得有数万平方公里,而真正的市区建成区只有数百平方公里,多的也就在近千平方公里,我们城市老百姓考量房价的时候看的是市区这一块,城市户籍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因此,总体上房价应该说比公布的房价统计数字要高。

  第二,近两年当中有很多专家学者给我们现在的房价监控与统计方式提出很大的意见,比如媒体报道清华教授说很多房价指标都不靠谱,06年一季度,报纸报道,北京市建委发布的数字北京房价涨幅是7%点多,北京统计局的数字是14%,国家发改委底下的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跟上面的数字也不相同,相差很大,实际上整个统计与抽样方式、汇总模式等数字监控体系没有科学化,而且没有一个比较靠谱的标准,事实上人们感受到的数字还是模棱两可,不太能够说明问题的。总体上我们调研认为,城市市区的房价涨幅度数字应该比公布的这些数字可能要高得多,因为我们看到北京市五环以内或者是以城市居民居住地区的房价,我们如果以户籍来说,分成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居住的地方,很多乡和镇离北京市区好几十多公里,那里只有极少数人在北京市区工作的,所谓城市居民是指在城市里上班的这部分人,农民有宅基地,自己建房,这个统计体系不能把农村与城市市区混同一体来做统计。

  另外,我们现在所说的房价其实讨论的不是房价的正常走高问题,而是不正常不合理的涨幅,比如某某朋友告诉我,他家里有一个小孩10岁今年长到1.5米,我们认为很正常,应该长高,但是如果告诉我他已经长到2米了,那要出大问题了。现在的房价确实出了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说从05年两会的开始,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涨得太快,记得在2005年国八条出来之前,我和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过,当时我在《南方周末》还专门发了一篇采访文章,那个时候出台国八条就是因为房价超常增长引起大家高度关注,如果发展基本正常,何必要兴师动众出台国八条?房价过快上涨老百姓承受不起,出台国六条的时候依然如此,今年两会还会继续高度关注高房价问题。

董潘 李开发 杜文做客聊高房价实录
图:杜文

  杜文:我不太同意董教授的意见,董教授从GDP和宏观经济来讲,按照比例来说不算高,但是要考虑一个前提,现在的需求房都是中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从我的观察来看,我到各地采访,基本上需要买房的这些人一对夫妻,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就能买一平米的房子,前提条件是不吃不喝,县城工资比较低,城市工资高一点,省会城市工资高一点,但是这样的增长情况下房价是很高的。

  公布的房价和实际的房价是有差距的,很多统计数据不是很准确的。房价增高刚才董教授说有宏观的大背景,一个是城镇化的速度加快,现代化速度加快,有这个刚性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大了之后房价必然升高。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还有金融信贷,包括一些投资人,这些人推动了房价上涨。在宏观调控政策当中,整顿房地产市场是针对这一块,比如说上海房价有下降的趋势,这次曾培炎在讲话当中提到有一个重大变化,我也注意到这个变化就是增加供给的问题。

  宏观调控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增加供给,另外一方面整顿房地产秩序,整顿房地产最主要的还是从投资人这块,现在房地产投资人这块不仅仅是开发商了,北京就我知道的一个人有十几套住房的都有,就是为了保值,待价而沽,为了出租。这种状况在别的城市也是有的,囤积房地产,囤积之后成为稀缺。

  董潘:有十套有二十套理论上没有关系,作为理财方式的话买了房子一定是出租给别人的,这样满足了租赁市场的供给需要。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一定是两个,一个是买卖市场,一个是租赁市场,租赁市场需要一部分富人参与,一方面连着富人,一方面连着穷人,一方面连着本地人,一方面连着外地人。如果没有相对富裕的人买第二套、第三套房子租给他们的话,这个市场是完成不了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想租放租不到这个问题也很是很大的问题。垄断对于穷人是没有好处的,比如说潘石屹资产有20亿或者30亿,他如果不搞开发了,他都买二手房,把一定区位的二手房市场垄断了,就像电信似的,这样对低端家庭是不利的。

  如果市场上有众多往外出租房子的人,对于承租方是有好处的,一定要有这个市场,没有这个市场城市化无法完成。拿北京来说,我们一共有将近四百多万的外来人口,大多数人没有房。曾培炎总理提到这个问题,抑制投资需求的问题,这个总体思路我非常赞同,和我过去一直所说的是吻合的,但是小的细节比如投资需求是不是简单的都要一致,不一定是这样的。假如原北京人士一家一套房子,现在流动人口立刻得出去,他们没有地方住,无法发展租赁市场,租赁市场一定要有这么一批人,有钱有几套房租给别人。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这里面有市场价格。

  李开发:董教授,假如说你在学术方面没有很大的努力,凭你的工资住不起四环以内的房子。你每个月出4000元房租是出不起的。

  董潘:不要认为你老在这里呆,这个话说出来得罪人,在美国纽约找不到收入非常高的工作,甘心住非常小的房子,或者离开纽约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别的生活成本是一样的,比如吃饭或者正常的穿衣或者交通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售价差别不是很大,只有房子不动产的差别很大,来调节人口。假如北京的房子就和地方小城市一样,现在户籍制度不起作用了,北京不是1500万而是三千万、一个亿的人口,小孩升学方便,就业机会也多,为什么不来?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这个城市一定是要瘫掉了,北京现在已经瘫掉了。北京有几十个堵车点发展到几百个堵车点,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以堵,我到你这儿来做活动,虽然地方很近,我要提前一个小时来。第二,城市管理陷入混乱状态,比如治安问题。老百姓一方面抱怨房价高,从经济来讲应该人口进行调节,北京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在这儿呆着,都不离开北京,对于区域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应该往其它地方调整。

  判断房价高和低的问题,刚才杜文谈到一个月工资的问题相比房价。决定房价的有很多长期的因素,比如对未来的预期,比如消费习惯等等,是很稳定很长期的因素,但是收入是动态变化很快的因素。拿我个人来讲,我93年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是三百多块钱,现在我的工资条是五千多块钱。如果你按三百块钱来算房价的话,这个帐无法算。现在买房压力很大,作为买方有抱怨,但是让他卖掉,他肯定不卖掉,他放弃这个房子反而是不理智的。

  我们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收入比较稳定,美国每年GDP的增长是2%、3%,收入相对稳定,我们是相对10%左右,改革开放前六年是平均9.6%,后四年是10%,人均收入增长在10%或者超过10%,这样的因素我们必须考虑进来。另外杜文提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是一个社会保障问题,他可能买不起房,对政府提出一个责任,政府有责任帮助他去解决住房问题。比如我给你补贴多少,或者建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但是不能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衡量我们价格就是高或者就是低,因为只要存在市场经济,一定存在着高中低收入者的差距。任志强几次谈到怎么计算房价收入比的问题,我们过去在教学来讲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必然要考虑到的问题,房价收入比怎么算比较合适。

  我们和西方有很多差别,中国有很多工资外的收入,单位的福利收入、兼职收入,甚至完全是黑色收入或者灰色收入,这些收入没有任何人把它划到自己的收入上公开讲,但是实际上是个人的收入。我个人估计全国来讲工资外收入可能会有三分之一,如果把这个收入打进来之后情况又会发生变化。还有一些消费模式、消费习惯,我们跟西方也不一样。在西方就是个人花个人的钱,在我们国家购买行的往往是家族性的,儿子买房子,老子支持钱很正常。将来老子有什么困难,花儿子的钱也是很正常的,我们跟西方的习惯不一样,家庭结构也不一样。北京平均一个家庭2.7口人,2.7口人需要一套房子。现在在美国反而找2.7口人的家庭找不到,一个美国家庭平均有两三个孩子,而且很多美国家庭跟老人住在一起。

  另外,我们总是拿新房的价格和收入去比,在西方是一个中位价,房子有不同性质来源的,不同时期的,而且西方基本很少有新房交易,主要是二手房的交易,价格相对比较低。我们过去由于历史原因,交易的主体是新房,所以比较出来之后也很不一样。还有一个大的国情背景,我们的人地关系和美国、加拿大不一样,日本人地关系跟我们差不多,甚至人居密度比我们还高,韩国和我们的差不多。谈收入和房价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非常复杂的。

  高房价的宏观原因

  主持人:我们看潘石屹分析高房价当中他提到一个原因,首先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另外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人民币资产的重新估值。

  李开发:我不同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跟房价的适度增长可能有必然的关系,我们现在不是考虑现在的房价是适度增长,从国八条、国六条出台是全国人民大部分城市居民认为房价太高了,已经无法购买住房。不管按照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比例3:1家庭年收入还是世界银行的5:1,北京市2005年、2006年目前为止人均年收入没有超过两万块钱,按照2.7的比例,全年家庭收入不会超过五万块钱,抛出生活费不会剩下两万块钱净收入,如果在北京市五环以内100平米的房子达到一百万,一年只能有两万块钱,要多少钱才能积累买一套房子?根本买不起。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房价超过大部分居民的购买能力这种疯狂增长,讨论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讨论的房价平稳合理增长。这两个是两码事,他没有说到点子上。

  土地供应不足导致房价飞涨?

  主持人:另外大家比较关心的一点,潘石屹觉得近几年房屋的供应量相对减少,促使房价上涨,提到土地供应这一块。到底是不是土地供应不足?

  李开发:主要不是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其实还有许多土地根本没有用起来,在开发商手里囤积了大量的土地。最近一段时间,专门研究金融的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巴曙松教授认为需要积极抑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才能对调控房地产的市场有积极的作用。根据个人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现在实际上买房为了自己居住的大概也就是30%左右,像刚才董教授说的,一个人买房双方父母都在支持的叫做拼命买房,拼了命来买房,买了之后做房奴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它的70%的部分属于投资性的或者说投机性的。有一部分城市里面稍微有余钱的,供完首付之后,希望以房租保月供,现在发现房租保月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还有很多炒房的,希望房价高升的时候出手捞一笔。还有外地贪腐官员及其他来钱不正当的,用房地产来洗钱。北京市曾经有一个数据,北京市的高档商品房50%是外地人买走的,而这个50%的外地人买走的是很多人带着密码箱带着现款过来的,那么多现金带着身边,非常不安全,为什么不放在银行卡上,可见这个钱有问题。我感觉这是投资与投机性需要在炒作房地产的问题,并不是居住的需求。

  董潘:我不赞同,不能说这是洗钱。所谓洗钱有特定的含义,把非法获得的财产用一种合法的方式演变出来,买了房还是他名下的资产,到时候查的时候超过他的收入还是非法的,这个不能说是洗黑钱。

  李开发:这些人的买房和正常人买房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如何满足基本住房需求。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没有考虑好城市绝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如何改善居住条件,分享改革成果的问题,我们地方政府考虑问题时把这一块空掉了,这是一个最大的缺位。

  杜文:我认为并不是供给不足的问题,北京市房地产协会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北京在十分之一的家庭有两套或者两套以上住房,北京统计局的数据和这个数据是吻合的。

  董潘:但是不能说就证明供给不出问题,他可能租给别人了,不是考虑他富裕不富裕,而是全社会。

  杜文:有过一套住房,他是投资行为,我们恰恰需要的是居住需求这块。

  董潘:想租房的人是居住需求,两者一定要结合。

  杜文:出租者多处房子的人跟有居住需求购买的人是两码事,如果资源有限的话,必然你多占一份我就要少占一份,这样居住需求当然供给不足。新华社报道也提出这个问题,空置率和闲置率是很高的。另外土地供给这块,我认为北京有可能土地供给不足,但是有消息报道北京有两个数据,一个是囤积土地是14400公顷,还有一个数据是9000公顷,深圳土地最近报道20平方公里。

  董潘:这里面的数据要分析,可能按照某一个口径是这样的数据,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的合在一起了,但是一级开发的不能进入市场。

  杜文:地方的房价,国家虽然对土地控制很严,但是实际地方的土地供给很充足,但是房价同样是高的,我见到一个县的招商局,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别的投资人,我们的土地是充分保障的,甚至可以说无偿可以给你使用多少年。土地从某一个城市来说可能供给不足,但是全国来说在建设当中的供给是非常充足的。房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为因素。

  李开发:投资性买房跟与市场出租房供给这一块,董教授说了一个方面,实际两者并不吻合。打一个比方。我有一套住房是一百万,如果有的城市房价一年涨了20%,这个空房子在手里面不出租,一年之后变成120万,也许这个房子出租不到3万块钱,在很多城市里,有大批的房子其实就是空置,就是在投资在这个地方等着它涨价来增值,而不是靠出租获益。我们有很多记者报道,比如现在你到亚运村北五环好多地方,很多新的小区交付一年多了,但是里面晚上亮灯的很少,投机性住房的量是很大的。

  杜文:山西有炒房团,温州有炒房团,基本就是投资行为,甚至传说山西煤老板就是现金来买房。在上海温州炒房团也炒。

  董潘:温州炒房团也好,山西炒房团也好,这种现象是有,但是我们夸大了,房子升值拿北京来讲10%几,但是如果用到煤矿上来讲回报不是10%几。

  杜文:煤矿和房地产的风险不一样,煤矿的风险很大,我认为房地产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主题问题。一个是城市弱势群体和非弱势群体的利益格局问题,还有一个是穷人和富人抢占资源这块。潘石屹跟时寒冰的争论也好,我觉得他们代表了这两个阶层的博弈问题。潘石屹就代表投资者,从房地产赚钱者的利益说话,时寒冰可能有多处房子,但是代表了中低收入者无房者说话,我认为他们的战略是这样的。

  董潘:这种讨论存在一个动机问题,时寒冰本身认为自己不够专业,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当然不以专家的身份来发言,如果以专家的身份来说话的话,不是人人有发言权的。任志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北京的数据到底什么样的,这个我们可以看出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差距。包括任志强在内,他从企业的角度有一个定位,他可能说要给富人盖房子,但是他个人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其实他有很多观点并不一定是站在富人角度。比如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呼吁住房保障问题和经济适用房问题。房价是房价,但是我最近连着上了六七份内参呼吁住房保障问题,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市场,但是这是两块,要分开。不是说谈这块的时候代表什么利益,谈这块的时候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好像不能这么说。

  杜文:目前客观效果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中国这块公共产品这块,中国政府还是缺乏经验的,住房、医疗、教育,这些产品起码属于半公共产品,说穿了政府还是缺乏经验。

  董潘:在这一轮讨论当中住房具有商品属性最早提出的是我,反过来大家都在骂我。有一块属于商品的,比如占60%还是70%,有30%或者40%应该是政府帮助的带有公共产品色彩的,比如经济适用房,比如廉租房纯公共产品,这里面是不一样的,混淆在一起谈是谈不明白的。北京市场显然是不足的,应该说我们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要把方方面面的数据堆到一起看矛盾出在哪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比如在时寒冰那里,一级开发、二级开发所有东西合在一起,在潘石屹那里可能就是二级开发的等等,在这样的地方出现了差错。我们也算业内人士,我们很关注这样的事情,不但要搞研究,同时给政府提供咨询,说错了是不行的,对于准确的数据我们一般不去评论,而且我们发现确实有的时候几个口径对不上的。比如有很多土地很特殊,比如部队的土地算不算开发面积。

  有些土地实在开发商手中,但是不能进入流通市场,政府没有七通一平,政府无法管,政府没有能力去七通一平卖给人家了,政府承诺以后把它再做出来,一政府没做完,开发商当然无法开发。还有修路不是企业的事,而是政府的事,有的企业说我不等你了,我贷了款要偿还利息,我开发周期还有一个长短,还要抢时间,有的企业干脆自己把路修了,这里面有很多很具体的问题是和操作是连在一起的,有的时候我们普通百姓不是很清楚这样的事情。

  开发商三年没有找到地,那企业就垮掉了,就像生产服装的工厂要有布料在里面,有一个多大的值应该有一个测算。

  李开发:董教授这一点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两方面,确实政府也多次提出来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居奇,土地明明完全可以开发了不开发,因为发现近几年供应比较紧张,他有意把土地压在这个地方囤积居奇。土地两年不开发收回来,但是基本上没处理,通过什么手段摆平了。第二个是明明有房子在这里压住不卖,北京市也公布了好几起。我想其它城市都有类似的情况。

  董潘: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供需失衡了,房价上涨速度比较快,拖一段时间卖是合算的,供需平衡了拖一段时间是吃亏的,要承担银行的利息,还有罚息,成本是很高的。还有管理运营成本,算帐上涨幅度比这个合算的时候往往这么干,这个时候往往房子供不应求。

  李开发:目前为止我们讨论跟主题还是有区别的,目前为止我们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大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如何买房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并不是说要把有钱人在市场上购买的高端商品房的价格拉下来。中央政府政策调整的方向,是让大多数人中低收入阶层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北京在1995年、1996年人均收入,统计局公布的是7700多块钱,我们把它基本费用开销掉,每年增长9%、10%,一直算到2005年,普通三口人的家庭所有累计起来,也没有任何突发性大的事件,没有如小孩上大学、重病花钱的事,一直平稳的话算起来所有的累计收入不超过8万多元钱,这是北京的居民家的平均积累情况。现在每年的收入有一定的增长,现在的房价跟购买能力依然是相差特别大的,我们应该关注这批人如何改善住房问题。现在的商品房开发拆迁,城市原住民只能去远郊区买房,在原来的地区买不起。

  董潘:我们家前面有一块贫民窟,原来的位置很好,体现土地价值要盖高板楼,不能盖适合原来这批人居住的房子,城市规划不允许这么做。对这部分人是有补偿的,比如现在的拆迁补偿费一平方米一万块钱,也很高的,补偿四五十万,他能不能买得起房?贷点儿款可以买得起。原来这部分人收入很低,有这么一笔钱,倾向于到远一点的,可以省一部分钱。如果我的收入处于中下层,我也愿意这么做,我也没正式工作,干吗非要住到市中心。另外,住在这儿不能说永远住在这儿,不应该是这个逻辑。城市的规划我们确实还是要服从的,但是政府要保障原来拆迁这些人满足他们的基本居住条件,这个确实是要做的工作。  


[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谢剑)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潘石屹 | 董潘 | 杜文 | 李开发 | 方式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