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产经新闻 > 医改方向之辩 > 医改相关文章

新医改关键:建立全民医保

  从2005年开始,中国医改 问题上的全民发言,成为抹不去的社会记忆。

  从学者抛出“医改不成功”,到新医改拟定“英国模式”;从哈尔滨天价医药费到“欣弗”事件;从医疗界反商业贿赂到某地医务人员戴钢盔;从14部委医改协调小组成立到发改委全民征集意见等等,凡是与医改相关的事或人,都会引起公众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但整个2006年过完了,新医改方案却一改再改、迟迟不肯露面。

  当经济、社会、法律、医学各界学者纷纷加入讨论,当宿迁医改等地方试验至今没有定论,当政府相关部门降药价,都会遭来或褒或贬的评价时,这表明:医改已不再是单一领域的问题,作为世界性难题,它考量着决策者们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综合治理能力。

  医改的目标是明确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但其实现路径却有多种选择:是采取政府直接负责提供医疗服务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英国模式),还是借鉴第三方购买服务的“社会保险”制?

  只有确定路径,才能讨论形而下的政府财政投入投向何方、公立医疗如何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如何建立、社区医疗如何发挥守门人作用等等更细节的制度设计。

  专家建议,在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医疗领域,发挥市场机制仍是可行选择,而“社会医疗保险”制正具有这样的特点。

  尽管新医改的整体方案还在酝酿中,但“社会医疗保险”制将成为新医改的主旋律。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报告中已有端倪:2007年要重点进行四项医改,其中两项就与建立医保制度相关,即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不成功的路径选择可能使我们付出更大的改革成本。而要避免这种结果,决策者们要在广纳民意、调整利益上拿出更多的勇气。

  新医改路径之争

  医改争论尽管热闹,但实质还是利益之争。

  2005年年底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使大众“看病贵”的感觉达到了顶峰。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历年统计数字看,2005年人均单次门诊费用是1990年的12倍,人均单次住院是10倍,而2005年城市和农村民众人均收入仅为1990年的7倍和5倍。

  虽然哈尔滨事件最后证明有复杂的内情,但医院和医生仍不可避免再次成为大众道德拷问的焦点。医患关系紧张以“广东某医院医务人员头戴钢盔”的极端形式呈现。

  最终,建立一套制度,让医生们既能赚钱又能以符合公众利益的方式行事才是关键。这需要改革医疗卫生体制。

  那么,如何进行改革?2005年9月,国研中心葛延风提出的“医改基本不成功”论调引发大讨论。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为代表,把“不成功”归结为中国学了过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政府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而反对者却认为现在不伦不类的中国模式,恰巧是市场化程度不足的表现。

  这样的讨论没有最终结果,却形成了一个共识:政府要在卫生领域承担起责任,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此领域的力度。

  但如何承担,学者们有不同的选择。

  一些学者选择借鉴“英国模式”,即政府加大投入,健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让公立医院恢复公益性。简而言之就是看病治病花费的大头由财政出,并由政府的公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

  然而,这种观点即遭来青睐“社会保险制”,即德国模式的专家的质疑。在他们看来,英国模式中有诸多问题:服务质量差、医疗体系效率低下等。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保险制”既解决了医疗费用的筹资问题,又以第三方购买医疗服务形式,解决了效率问题,可为新医改的方向。

  不仅是学者在争论,政府相关部门依照部门“职能特点”也倾向于不同的方案。

  按现行中国行政机构体系,与卫生相关的部门,窄口算有卫生部、发改委、劳动保障部、药监局等,而宽口算竟达十几个如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其中,卫生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由于主管着两大卫生资源——医疗机构和医保基金,而比较明显地分别青睐“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

  重构市场机制是新医改重点

  在整体方案未见分晓之前,一些局部措施也在尝试,但效果好像并不理想。

  3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第22次药品降价 方案时,这场进行了10年的降价措施因为实效不大,不再引起大众的兴趣。

  而去年年初卫生部提出的“平价医院”的思路,在观察家看来,最多只能缓解局部性的问题,无法影响大局。

  “其实,‘十五’期间定的医改方向和路径没有错,只是没有完全实现。”一位观察人士分析。他表示,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拉开了医药卫生体制整体改革的大幕;而1998年底,《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总体方案出台,标志着我国医改路径就是“社会保险制”。并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确定要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即三改并举),来构建医疗保障体系。

  然而,这三项改革至今进展不如人意。

  首先,“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未构建起医疗保障体系。首先,该制度的覆盖面有限。从1994年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迄今为止,被该制度所覆盖的人口仅为城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药品流通领域改革已经基本迈向了市场化,但随之产生了药价虚高,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即使在集中招标制度下,这一问题仍然未解决。

  上述观察者认为,“医疗机构改革(又称卫生体制改革或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整个医改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因为“卫生体制是全行业垄断,95%以上的资源都是国家的,是计划政策。而医保制度和药品流通制度遵循市场原则。‘三改’在卫生体制改革这里扭成了一个死结”。

  打开这一死结的办法,是“社会医疗保险为主的医改思路”,即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首先,可以第三方购买服务的形式,建立契约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这样,政府也就没有必要为公立医疗机构“到底是营利性还是公益性”操心了。

  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如果政府付费方式合理,营利性医院照样会像公立医院一样,承担各种公共卫生服务。同时,政府也可以按标准向民间营利性机构购买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

  而此前,国家发改委官员带队考察西班牙和巴西医改后,也特别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负责出资,但并不一定由政府直接来提供服务,可以通过服务购买方式。从效率上来讲,服务提供是私营部门的优势所在。”

  该思路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完全对接现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尽管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自愿参加”),同时覆盖面有限,但均具有继续调整和发展的空间。

  这样,政府就从“办”医院等领域推出,转变职能扮演监管者角色,去从事制定和监督医疗服务质量、从医人员资格等相关标准,设定创办医院的条件和“门槛”等政府该发挥作为的地方。而医疗服务的提供,则通过医疗保险机构(或公立或中介组织)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后,购买其服务。

(责任编辑:田瑛)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方式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