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2007年全国两会报道 > 两会评论

保护传统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假日

  春节长假结束,元宵节也已过去,许多人感叹:“现在的节日过的几乎没什么印象!”而此时正在北京举行的两会,有关调整国家法定假日的建议提案,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能否增加中国传统节日——除夕、中秋节、清明节为法定假日?一方面是百姓认为传统节日越过越没劲,另一方面是政府为了保护传统节日思量要怎么给大家放假。

然而,法定假日能否成为传统节日的“救命稻草”呢?也许,中秋赏月,清明祭祖,我们需要的还不仅仅是放假。

  现代国人忙着“祭拜”谁的祖先?

  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争论越来越多,尤其在听说韩国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该国遗产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更是引起了国人的巨大震惊和愤慨。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加强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一些网友在某网站上联名质疑,时代已经改变,传统习俗是否还有保留的必要?针对此话题,网友纷纷发言,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持反对态度的占多数,支持的声音比较微弱,但这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忧虑。

  一网友说,过年过节,就是满街吃,满街逛,满街闹。有说,“春节吃大鱼大肉,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过个节留的全都是吃的印象了”,再者,现在物质丰富了,平时也不缺吃,这节日过得还没平时来的轻松自在。

  海南某大学大四学生小符对传统节日的感受,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他说,因为春运,春节回家挤船又挤车,好不容易回一趟家,折腾死了。要不是因为父母强烈要求回去,还真是不愿意去受这罪。再者,过年期间,上年纪的聚在一起搓麻将,年轻的合伙打扑克,或者上网玩游戏,剩下的时间就是“吃”了;还有,元宵节的晚上,朋友们约好一起过节,从东大街逛到西大街,除了街边挂的几盏灯笼提醒我们是节日外,满大街都是人,人看人,没劲透了,傻透了,还不如春节前几天的情人节过得有意思。小符告诉记者,情人节当天,他一大早就琢磨着怎样给女朋友一个意外的惊喜,给女朋友送了一束玫瑰花和一盒巧克力,除了到郊区玩了一把,两人还参加了某大型商场举办的“超级浪漫——情人节接吻大赛”,虽然最终没有赢得奖品,但是玩得非常兴奋,现在回忆起来还感觉非常甜蜜。

  喜爱过洋节、忙着过洋节的并不只是小符同学一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文化的侵袭,传统节日正在逐渐丧失魅力,尽管春节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法定假日,但是年味却越来越淡,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小的变化,就是人们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比起春节,其他没有假期的传统节日就更显得衰落了。虽然每年通过商家的提醒,大家依然会在元宵节煮碗元宵、端午节吃个粽子,中秋节在月饼营销大战中抢购几盒送人,但是除了吃的形式不减,商家赚得“钵满盆溢”的繁荣景象外,节日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参与圣诞节、情人节间的热情,更衬托出传统节日的冷清。这种现象,让许多民俗专家发出了“传统民俗还能传承多久”的忧虑。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城市文化》的文章里,针对台湾崇拜外国文化的现象,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台湾有过西洋情人节但不知道VALENTINE是什么;化装游行又不清楚CARNIVAL的意义何在;吃火鸡的大餐不明白对谁感恩;圣诞狂欢又没有任何宗教的反思。凡节庆都必定联系着宗教或文化历史的渊源,将别人的节庆拿过来,有如把别人家的祖宗牌位祭拜,却不知为何祭拜、祭拜的是何人。”比照祖国大陆忙着过洋节的人,是不是也在祭拜别人家的祖宗牌位呢?

  中国民俗文化已遭遇严重的集体“失忆症”

  现在年轻人也许知道圣诞节有个白胡子老人送礼物,却未必知道“年”是个猛兽;大家知道万圣节最受宠的是南瓜,却未必知道为什么要在春节吃饺子和年糕。

  以清明为例,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在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二字来庆贺天下太平。由于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所以踏青这个习惯从唐代开始便历代承袭成为“清明节”的风俗之一。扫墓这一习俗本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其实,清明节还有许多风俗,但已失传,例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

  所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深刻,但由于国人对传统节日缺少挖掘和引导,传统节日是越过越没有内容了,中国民俗文化已遭遇严重的集体“失忆症”。专家指出,其实在节日氛围淡化的背后,还有一些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甚至民族情感深处的东西也在流失,借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是最令人可怕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何星亮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上没有特色,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就不会有地位。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盛世,既有强大的硬实力,也有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守和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日本、韩国,我国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中华文化将会逐步衰落,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另外,传统文化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尤其是传统节日,更能吸引海外游客,甚至成为某些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所以,从保护传统节日入手,来提升和强化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已刻不容缓。

  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某些传统节日也即将列入法定假日,但保护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文化,仅仅靠“放假”是不够的,如何让现代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节日的精髓能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生生不息,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

  放假时间谁来填“内容”?

  “放假只是一种形式”,一网友认为,传统节日就算成为法定假日,也有可能淹没在众多的休息日中,该淡忘的还是照样会淡忘,这和保护是没有关系的;另外,传统节日以情为主,放假虽然可以让大家过好这个日子,但和保护是两码事;再者,对于那些身在外地而又忙碌的现代人来说,短暂的假期不足以让他们赶回家和家人共享天伦,更多的时间还是社会人,再规定放假看起来似乎也难以达到保护传统的目的。因此,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归结到一两天假日上显得有失草率和简单,甚至还会显得有点流于形式。

  一到:一谈及传统节日,“保卫”、“振兴”、“申遗”的呼声都会响起,人们脱口而出更多的就是“放假”或者“立法”。虽然,民意主流思想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非仅仅通过简单的放假或立法;一味粗暴地归咎于年轻一代贪新鲜附庸风雅地过个情人节,也恐怕失之于简单,而仅仅依靠放假或立法措施来保护传统节日,这道防线真的能抵抗洋节和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吗?也许最后带来的是更多的尴尬。

  或许,多宣传一些传统的习俗,让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无时不感受到传统的氛围,这比放假更有意义。这假怎么放,放假后怎么办?放假时间由谁来填“内容”?应是政府着力思考的问题。

  专家认为,人是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得到现代人的认同感是关键。因此,放假过节,还需要各级政府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百姓能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2006年,中宣部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要求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这就是从政府角度一种十分重要的十分有效的举动。

  要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使如今的国人不忘本,法律在这里发挥了用武之地,以国家法规的形式,让人民尽情地欢度传统节日,这是法律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的最佳范例,但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凭热情是不够的,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需要科学的操作原则和深入的理论思考。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王燕)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