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基金动态

基金经理流动: “新眼光”看“新现象”

    □郭凤霞

    基金经理“华丽转身”改换门庭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叫人目不暇接。本周,博时基金督察长换帅,嘉实基金经理易人。

上周,长城基金、信诚基金、天治基金、宝盈基金、华宝兴业、中信基金、国联安等七家基金公司相继发布基金经理、督察长、投资总监等人员变动公告。根据展恒理财研究部统计,今年1至3月,短短百日之间,就已有55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人事变动。这种变动,有“跳槽”,也有换岗,等等。倘若有这方面的“后续报道”,我想,一定也很有“眼球效应”。

    这是个“新现象”,也是个“新问题”。如何分析这些“新”,依我之见,要有“新眼光”。

    其一,这是一种正常的淘汰机制使然。在以“净值”论英雄的基金业中,只有那些能够长期保持优秀投资业绩的基金才能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这是铁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至今虽然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的历史,但行业内的完全竞争态势已不亚于西方成熟市场。据统计,2005年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公告调整岗位;2006年有104只基金、涉及97人次的基金经理从原岗位离职。对一些不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感觉钝化的基金经理进行淘汰和调整,大浪淘沙,看起来有点残酷,其实是为了保持基金公司的高效率和竞争强势。优胜劣汰,天经地义。

    其二,这或许也是基金经理对人生态度的一种选择。不要以为基金经理每天都在股市中“呼风唤雨”,威风八面,实际上他们是市场中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每天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基金持有人承诺回报的压力,如果业绩稍有逊色,基金持有人就会“用脚投票”。特别是每天、每周、每月向社会公开的开放式基金业绩排名,就像一根鞭子一样抽打着他们,让大部分基金经理为了名次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自由。

    美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连续13年投资绩效名列全美第一名,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但他在46岁人生最精彩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理由是不要在将来的某一天,“避免被愤怒的股民撕成碎片”。基金经理同样是人而不是神,倘若迫于工作压力而选择“放下”,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尊重他们的选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其三,应该允许中国资本市场造就出自己的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经理队伍集合了金融行业中最优秀的人才,套用一句美国话,“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跑到华尔街去了”。在最近这轮大牛市中,不少基金经理都跑赢了大盘,给投资者带来了财富和希望,他们在品牌效应提升的同时,日益成为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公众人物。与此同时,目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大量资金需要寻找增值保值的途径,客观上已经为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丰厚的土壤,一些在业界很有名气的基金经理纷纷“下海”加入了私募基金的团队。他们的弃“公”奔“私”,或许意味着中国股市开始进入了一个多种市场力量并存的良性发展阶段。如果几年后,能从他们中间涌现出一批像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大师,对中国股市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其四,还要讲一点社会责任和契约精神。在宽容的同时,还是希望基金经理不仅在投资技巧上日臻成熟,更能在职业道德的约束和规范上严于自律。华商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余路明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基金业应淡化精英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应该认识到基金公司生产和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通过资产管理给大众带来财富、幸福和祥和的生活,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这意思就是说,基金经理在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取向中,还应树立一种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还要有严格的契约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中国古代医生提倡的传统医德很适合送给今天处在躁动中的基金经理,“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如果基金经理们能用这种境界来要求自己,那广大基金持有人则有幸甚哉。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彼得 | 巴菲特 | 林奇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