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今年农民纯收入有望突破3800

  ●粮食生产将高位趋稳,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有可能超过3800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将达10%以上 ●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将下降到11%左右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27850亿元,同比增长12%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将增加到700亿

  中国农林牧渔业已经连续3年较快增长。

估计2007年农林牧渔业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都可能下降到5%以下。受农民收入连续3年较快增长和农民对2007年收入预期仍然较高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将更加活跃。

  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农业的宏观效益将会改善。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的状况不会改变。其他主要农产品受到上一个生产周期供求关系不同的影响,增长速度会存在明显差异,但供求严重失衡的可能性较小。经济作物、畜牧业等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农牧产品生产发展相对较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会进一步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等的比重,农业区域化、优质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现代农业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预期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有可能超过3800元。

  受到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刺激,农民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收入仍将保持稳定增加,但增速可能进一步放慢。2007年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高速增长,预计实际增长率将会保持在10%以上。

  第一产业增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

  根据第一产业增加值自身运行规律,并按照第一产业增加值及其对GDP增量贡献率和增速拉动率的二阶自回归,预期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按上年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4%左右,农林牧渔业将保持适度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及其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速的拉动率较2006年进一步下降。考虑到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预期2007年这一比重将下降到11%左右。

  农村消费、投资和农产品进出口

  受2006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和农村消费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和消费环境治理趋好等积极因素影响,2007年农村消费市场会继续较旺,增速可能进一步加快。这对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因素估计在2007年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收入消费支出变化规律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通过选择显著影响农民生活消费因素进行预测,估计2007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27850亿元,同比增长12%。估计2007年农民人均生产消费支出将可能首次超过3000元。考虑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回落,预期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的边际倾向将下降到0.79。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不明显,估计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稳定在0.79的水平。

  2007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期全年完成投资大约2万亿元。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能仍然低于城镇。因此,预期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14%左右。

  2007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虽然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紧张,价格高等有利于出口的一些因素。但是,农产品出口也面临绿色壁垒加强的困难。考虑到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趋势,一些农产品进口不可逆转,同时,影响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最明显的因素是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假设国内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预期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将增加到700亿美元以上,增长12%以上;农产品出口为330亿美元以上,增长8%以上;农产品进口为370亿美元以上,增长17%。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再度转为扩大,预期全年农产品贸易逆差为37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在全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估计农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贸易的比重将下降到3%以下,农产品进口占全部进口贸易额的比重将下降到4%以下。

  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

  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增产,主要原因是粮食比较效益相对较高且能够稳定。这与国家不断强化粮食安全政策直接相关。受政策激励、粮食市场价位相对较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体上继续保持稳定等积极因素影响,预计2007年粮食生产将高位趋稳。

  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不同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考虑到2006年稻谷生产价格处于高位,2004年以来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相对较大,粮食已经连续3年增产,以及2006年稻谷和玉米等单产水平较高的粮食品种价格下半年出现反弹,即使气象灾害程度有所上升(假设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28%),估计2007年的粮食总产量预期水平能达到5亿吨,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状况。假设粮食生产价格受市场供求周期性波动和粮食总产量以及进出口等因素影响,据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时考虑到粮食生产价格在2006年上半年相对较低,尽管2007年上半年月度间总体上保持稳定,并且随着新的收获季节的到来,市场可供量增加,下半年粮食市场总体上呈现回落的趋势。

  仿照粮食总产量和生产价格的预测方法,并考虑到2006年油料减产,下半年市场价格已经止跌恢复性上涨,估计2007年油料总产量将达到3170万吨,较上年增长3.6%。预期全年油料市场价格将保持上升势头。

  受2006年棉花增产和进口大幅度增加,供给充足,棉花收购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2007年棉花总产量估计会下降到600万吨以下,预期为580万吨,减产14%左右。如果棉花进口继续维持2006年的规模,2007年棉花供求关系将得到改善,新收购季节棉花市场价格能够止跌回升。如果进一步地避免人为非常规性干预,预期全年棉花生产价格较2006年小幅回升。

  自2003年以来,糖料生产价格已经连续3年上涨,价位高,比较效益理想。估计2007年糖料继续保持小幅度增长态势,预期全年糖料总产量将突破I亿吨,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尽管2006年畜牧业产品价格在波动中下降,但受需求增长的拉动,以及下半年多数畜产品价格止跌回升的影响,2007年主要畜产品生产将继续增长,肉类增长相对平稳,预期肉类总产量达到8380万吨,增长3.5%左右,奶类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速达到2位数。

  在多数农产品处于供求平衡状态下,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作用大,市场波动使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明显增加。农产品价格波动难以把握。多数农产品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少部分农产品存在过剩,极少数农产品存在不足,农产品市场波动可能比较大。

  部分农产品卖难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经过连续3年以上的增长,供求基本实现了平衡;部分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和生猪,由于多年较快增长,甚至出现了季节性过剩,在2006年市场上呈现为季节性剧烈波动,价格反复无常,

  局部地区个别农产品卖难现象比较突出。2006年,中国棉花大幅度增产,考虑到棉花大量进口的刚性,棉花新增供给量可能超过900万吨,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

  农民收入

  综合考虑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趋势,以及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预期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可能较2006年有所回落。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和重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假设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预期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可能突破6%,但这里充满变数。

  考虑到国民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国家更加重视农民工权益保护,以及城镇部分居民工资水平提高等积极因素的影响,预期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将可能超过1500元。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增长形势将 更 加 严 峻。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下,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主要不取决于农林牧渔业的实际产出,而与农业效益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的名义增长率高度相关。假设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3%,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预计较上年只能增加50元,增长率将下降到2%左右。

  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规律,同时考虑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形,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将突破3.3:1,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目前正处于扩大的阶段。一般来说,每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相对较快时,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会有所缓和。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的假定,预期2007年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806,比2006年增加0.0069。

  综合来看,国民经济整体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和农村改革有助于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巩固,2007年农村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影响农村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季节性波动可能比较明显,从事农业的风险损失可能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难以扭转。如果农村经济形势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能够减少,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不利因素,2007年仍将是一个丰收年,主要农产品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