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证券要闻_证券频道

30家内地消费股蜂拥赴港IPO “虚热”初起

  如果说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内地银行股独领了2006年香港IPO无限风光,那么,2007年香港资本市场IPO的主角,无疑将让位给“她”———消费品类企业。

  今天,内地第一女鞋品牌百丽国际(1880.HK)在港正式挂牌。

招股阶段,百丽国际即轻松超越工商银行,创下4380亿港元“冻结资金王”纪录。如行使超额配售权,百丽国际将以523.5亿港元的总市值,问鼎港股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此前,以普通住宅开发为主的华南开发商碧桂园也创下了10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人认购的纪录。

  年初至今,已经在港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内地消费类新股已逾30家,相当于去年全年在港IPO全部内地企业总数的一半。市场人士以“万人空巷”形容2007年以来愈炒愈热的内地消费股认购潮。

  究竟是什么令投资者的目光神奇而迅速地从重工业、金融业转而青睐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消费类市场?这种近乎疯狂的追逐背后,又有怎样的宏观背景和亦喜亦忧的未来?

  现状:惊喜不断

  根据本报的粗略统计,从年初开始,包括汇源果汁、银泰百货、味千拉面、百丽鞋业等在内的近十家内地消费品类企业已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另外,包括湖南太子奶、好孩子童车、安踏运动鞋在内的近二十家消费品类企业正式或非正式公布了在以香港为主的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意图。

  据此估计,2007年有可能在港成功上市的内地消费品类企业将超过30家,而这一数字并不包括下半年还可能陆续浮出水面的上市企业。与这一数字形成对比的是,2006年,内地所有行业在港上市的企业总数是61家。

  一直以来,以低成本、低门槛、低收益率为特征的消费品类企业并不在资本市场的宠爱范围内。相反,以高科技、高收益率,甚至垄断性为代表的电信、能源、金融、制造等行业,则持续吸引着投资人的目光。但是,这一局面在2007年这个看似普通的年份开始悄然改变。

  2月23日,就在2007年农历新年之际,香港传来消息,内地最大的纯果汁生产商汇源果汁成功在港上市,首日大涨66%,成为年初以来香港最大IPO和历年来香港股市冻结资金第五大新股。

  然而,惊喜才刚刚开始。4月20日,以郊区住宅开发闻名华南的民营开发商碧桂园在港上市。冻结资金3330亿港元,共有68万港人申购,相当于每10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人申购了碧桂园股票。行使绿鞋期权后,碧桂园市值超过了860亿港元,创内地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的最大规模。

  而今天登陆港交所的百丽国际,则有望一举超越国美电器(0493.HK),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

  人们开始关注,内地消费品市场真的火了吗?

  解密:群力共推

  对于此轮内地消费股在香港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热潮,最直接的解释是,由中国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宏观大势与鼓励内需政策促成的。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40亿元,同比增长13.7%。未来这一数字的变化则可能更为惊人,即以每年扩大万亿的速度增长。其中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更为突出。

  “如果中国广大农民家庭每家多买一双鞋,中国肯定不用再怕外国人烧中国鞋。”面对内需增长可能带来的消费品产业发展空间,经济学者厉以宁(厉以宁新闻)在此前参加投资中国中部博览会时这样向记者表示。

  根据百丽鞋业公布的行业分析报告,中国鞋类生产总量虽然在2004年时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但中国人均消费鞋类产品每年仅2.3双,远低于西方和亚洲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市场的鞋类消费空间十分可观。”

  鞋业的数据仅仅是一个缩影,对于一向擅长阅读数字的海外投资者来说,整个消费品行业展现的可喜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导致他们热切追捧内地消费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将视野放之更广阔的时代背景,鼓励内需政策快速启动,也是诱因之一。还有就是人民币升值。

  源于人民币升值,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投资热情高昂。今年至今,以流通股本加权平均的A股价格较去年上涨一倍。作为与内地关系最紧密的海外资本市场,香港股市也一路水涨船高。截至4月底,来自内地企业的成交占到香港股票市场总成交额的64.2%,市值则占市场总市值的50.3%,且这一占比正呈现逐级上升的趋势。

  源于人民币升值,金融专家与政府决策层在去年底即形成共识:只有实现投资、外贸和内需三驾经济马车的均衡发展,才能抵御由过分依赖出口贸易带来的汇率变动。为此,中国宏观经济必然向鼓励内需方向发展。而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今天,消费股的走势必然迎来高峰期。

  隐忧:“虚热”初显

  但是,和内地股市出现虚涨同步,关于香港资本市场追捧内地消费股的置疑也渐渐浮出水面。其中焦点之一是市盈率的高企。

  市盈率即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是衡量股价高低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市盈率越低,说明这只股票稳健且回报性良好。

  “一般来说,市盈率在20倍至30倍之间已经顶多了。但是近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消费股动辄高达40倍,甚至50倍。”凯基管理咨询公司香港分部的消费品类分析师ALEX不无担忧。

  根据各公司的招股文件,碧桂园2007年预期市盈率为21倍。百丽国际即使考虑到销售额增长迅速,其年复合增长率达35%,2007年市盈率也可能达到35倍至39倍。市盈率预估最高的是汇源果汁和银泰百货,其中汇源果汁达到37.5倍至45.6倍,银泰百货2006年市盈率则由原先的35倍至45倍调升为38倍至47倍。

  “尽管一些发展前景很好的公司即使当前的市盈率较高,投资者也愿意去购买,但这样的高市盈率和高股价并行,同样引来了市场人士的质疑。”业内人士称。

  虽然投资者看好内地消费市场的升级与扩张,但从政策启动到市场实现,仍然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比如农村消费市场的大幅增长,起码在目前我们还没有切实看到。而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实力,需要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进程、产业梯度转移等多个宏观经济层面着手。”专家表示,这些漫长而艰巨的经济任务,并非朝夕间促成。“股市投资者对于未来前景的简单乐观和过度乐观,都是刺激非理性投资的杀手。”

  与香港投资者热情过度相对应的,是内地企业寻求海外上市的热情同样过剩。

  几乎无一例外,内地消费类企业上市的背后都有机构投资者的提前运作。比如,百丽国际引入摩根士丹利旗下两家基金公司和鼎辉投资旗下CDH Retail Limited,银泰百货引入美国华平,汇源果汁引入达能等。

  “机构投资者先在公司上市前入股,然后推动企业海外上市,再退出获益。这是机构投资者普遍使用的投资逻辑。而内地消费品企业需要将核心注意力集中在实体经营上,不要轻易转移至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一家曾经推动蒙牛香港上市的律师事务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导致消费品企业一夜间蜂拥香港的原因,除了香港资本市场本身的有利因素外,还有内地企业的跟风思想。“看到蒙牛乳业在香港获得的空前成功,大量消费品企业开始梦想复制蒙牛神话。”上述律师称。

  与企业跟风潮有关的,是内地某些地方政府的跟风思想。“现在,一个地方出几家海外上市公司,已经是彰显当地政府业绩的很好方式。为此,地方政府推动当地企业海外上市,可谓不遗余力。”福建鞋类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福建有一个以“鞋都”著称的城市,当地政府公开表示,一家鞋类公司海外上市,即可获得几百万的政府奖励。“一些家族企业甚至对海外上市一无所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公开宣布,将有十五家鞋类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实现海外上市。

  对于消费品类企业的最终发展趋势,瑞士银行一位董事经理分析认为,目前,以蒙牛等为代表的民企红筹已经成为红筹市场重要的第三股力量,由于这类企业的核心消费群在内地,在红筹回归的大趋势下,这些消费品类企业也将最终走回内地。“A股市场强大的投资关注度,将为其品牌宣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蒙牛相关人士表示,虽然目前蒙牛没有回归A股的计划,但不否认回归的可能。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康慧)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厉以宁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