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公司新闻

杭萧钢构调查

  一边是气势如虹的十多个涨停板,

  一边是扑朔迷离的重重疑团……

  资本市场往往是翻云覆雨的精彩和重重疑云黑幕相伴。

  2007年初,寒气尚浓,但在热气腾腾的股市中一匹冷峻的黑马悄悄现身:

  2月12日,早9:25分,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下文简称“杭萧钢构”)以2.4%高开,随即在半个小时内被直线拉到涨停;

  在火红大盘的掩盖下,这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

  次日,杭萧钢构仍然以近涨停价高开并迅速封住涨停,随即该股票价格从4.24元起步,揭开了一连串台阶式封涨停的序幕。

  3月16日,除了春节休市的时间,杭萧钢构已经上演了第10个涨停,股价在短短时间内暴涨159%。尤其令人感觉蹊跷的是,在令很多人心有余悸的2月27日黑色星期二也没有干扰到杭萧钢构强势劲升的节奏——当日,杭萧钢构“因有重大事项披露”而停牌。

  暴利总是吸引人的眼球,但杭萧钢构能够演绎如此完美总让人心头不舒服,于是,关于杭萧钢构的种种疑点开始被人们挖掘。

  疑窦重重

  杭萧钢构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前身为1985年5月创办的萧山县长山金属钣厂,2000年12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为单银木、潘金水、戴瑞芳和浙江国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票简称为杭萧钢构,股票代码为600477。

  由于杭萧是一个很专业(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制作与安装)的公司,所处行业也没有吸引人的亮点(总体属于建筑业,虽然也有一定的技术弹性,但业内普遍认为其没有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与频频在股市上翻江倒海的“明星”相比,杭萧钢构显然黯淡无光,自2003年上市以来一直表现平平,与大盘阴跌的走势接近。

  即使到了2006年大盘展开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时,该公司的股票仍表现平淡,而到了2007年却突起风云。

  2007年2月12日,杭萧董事长单银木在公司2006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2007年对杭萧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如国外的大项目正式启动,2008年股份公司(收入)争取达到120亿元,集团目标(收入)为150亿元”。当天,杭萧钢构股价高开,以涨停收盘。2月13日、14日,又是连续涨停。

  但是,股价异动的说明却姗姗来迟。2月15日,杭萧钢构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正与有关业主洽谈一境外建设项目,项目整体涉及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300亿元,且尚未正式签署任何相关合同协议。

  于是,一个众口一词的结论呼之欲出——杭萧钢构联手坐庄谋取暴利,是“银广夏”第二!

  于是,从媒体到监管机构,都被卷进了这场围绕暴利的案件调查。

  疑点1:订单

  股价的异常涨跌总有一个由头。杭萧钢构暴涨的理由是一份从安哥拉“飞来”的被称作“天量”总额高达350亿的工程合同。

  合同是真是假?自然吸引舆论的焦点。

  依据杭萧钢构的公告,公司和承包方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基公司或者中基)签订了《安哥拉共和国——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产品销售合同》和《安哥拉共和国——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其中产品销售合同总价计人民币248.26亿元,施工合同总价计人民币95.75亿元。

  公众质疑这份合同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关于合同金额和可执行性。

  合同涉及的国家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属于偏远国家,经济既不发达,政治更不像欧美国家那么透明,因此对于这个订单的真实性就很难核实。而且,安哥拉经历过多年战乱,履约能力“应该”较差,因此订单有这么大(占安哥拉2005年GDP总值1050亿美元的4.1%)是值得质疑的。

  并且,这份合同的可执行性也是疑点丛生。

  因为此类境外工程进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施工点分散在安哥拉共和国的12个城市,合同的具体款项如何落实;货款以什么形式回收、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回收;境外施工的风险如何防范;这一切都将直接影响到合同的最终收益。

  如果杭萧公司没有进行调查就签署350亿元的合同并且将股价忽悠了10个涨停,岂不是同中国人民开了一个“国际玩笑”?

  第二杭萧公司获取“蛋糕”的说法不合逻辑。

  杭萧公司董秘对合同突降的解释则是,“安哥拉巨额合同意向的谈判过程完全是由公司市场销售部门的员工负责,公司高管和其他人员之前并没有得到相关信息,也不清楚其中的细节。正式进入合同谈判后,公司对于合同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高管亲赴香港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谈判协商,最终签订了产品销售和工程施工两个合同。”

  这个回答让很多人疑窦丛生,因为涉及这么大金额的订单作为企业高层不可能不亲力亲为,凭什么大蛋糕单单垂青杭萧公司?即使是有这么大的订单,集中让一家企业签,合理吗?这符合商业惯例吗?长江证券一位市场分析师则对记者表示,对于杭萧公司这样一类“非主流关注”的公司,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天价合同,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其三,杭萧公司暧昧的态度也让人怀疑。

  自从杭萧事件被质疑之后,各路人马纷纷前往杭萧公司所在地一探究竟,但是杭萧公司一直拒绝公布细节。

  在杭州瑞丰大厦7楼的杭萧钢构总部,采访公司总裁周金法时,周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提供其与安哥拉方面签署的合同原件,“在国内,也没有一家总包单位愿意提供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原文的”。

  并且周金法表示:公司所有董事、监事及高管都没有参与公司股票二级市场的炒作,但由于谈判过程长、各方参与人员众多,公司很难保证消息不泄露。

  事实上,杭萧钢构数次发布公告,但每次都含含糊糊,除了一再声明公司未参与二级市场股票炒作外,对合同等细节很少透露,让人感觉是在“挤牙膏”、避重就轻、原地踏步。

  但是,当证监会对此事件高调调查的时候,杭萧公司的态度立刻有了一个转折,声称“主动配合管理部门调查”。

  同时,公司也委托律师机构声明了关于订单的真实性并公布了相关原始资料;公司也发表了公告称,杭萧钢构于3月22日已经收到此项合同的预付款人民币4994.5万元,款项经中国银行杭州萧山支行确认,已经汇入公司的银行账户。

  正是基于这几点怀疑,让媒体和公众有了杭萧钢构是“银广夏”第二的判断!

  而随着这份合同细节的披露,又将一个更为神秘的中基公司牵到了公众视线的焦点中。

  疑点2:谁给了杭萧公司大订单?

  据杭萧公司声称,涉及300亿元之巨的两份合同(《安哥拉共和国——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产品销售合同》、《安哥拉共和国——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发包方为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

  这个中基公司虽然冠有中国的字号,但实际上与中央政府扯不上一点关系。

  资料显示,中基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3日,注册地在中国香港,注册资金100万港币,公司董事长罗方红。中基公司一直在中东地区从事工程项目,与安哥拉政府高层有亲密的接触。曾借助这种关系,中基以中国公司的名义承揽了该国部分的交通、市政、电网改造、电力生产等等一大批项目。

  杭萧公司这份订单是双方于2007年2月17日签订的,并加盖了印章。签订此次销售合同与施工合同前,中基公司向杭萧公司出具了授权委托书,授权期限为2007年2月17日至2007年2月24日。

  但据曾经在安哥拉承包建筑工程的浙江籍人士李先生介绍,中基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并不好,资金一直比较紧张,以前曾出现过多次侵吞承包方预付款和拖欠支付合同款的情况。中铁二十局2005年从中基公司手中承包了安哥拉三条铁路的建设施工就遭遇拖欠陷阱。这也是国内质疑合同可执行性的原因之一。

  疑点3:民营企业的原罪?

  虽然在证监会的调查下,关于合同的真实性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像这样连续封停不给散户任何机会一气呵成的运作一定是有人操作的结果,那么,谁是受益者自然谁的嫌疑最大。

  并且,在前一阵子关于企业原罪的质疑浪潮中,给大众心里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财富的快速膨胀必然是与原罪扯上关系的,而民营企业更是首当其冲。

  于是,舆论的焦点又开始集中在杭萧公司这家民营企业身上。

  资料显示,杭萧钢构公司主要采取订单式生产和服务方式,业务流程可分为营销(承接建筑工程合同)、设计(设计工程建造图纸)、制作(加工各类钢构件)和安装(工程现场施工)四部分。

  由于杭萧属于中小型公司,能量也表现一般,公司的社会(即媒体曝光率不高)影响很小,加上所属行业没有爆发性增长的特征,上市以来表现平平,并且近些年经营业绩并不理想,所以存在急功近利、“铤而走险”的嫌疑,怎么看都像是一个隐藏不露的元凶。

  但是深入调查发现,杭萧是典型的“浙商”,“近亲繁殖”股本集中、高管绝对本土化。企业在市场上的口碑也是很专业,只知道埋头拉车。甚至包括上市本身似乎也是一种偶然,虽然成了上市公司,但是企业一直拒绝参与金融投机。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杭萧公司的特性,该公司从来没有(参与)进入过具有期货交易特征的钢铁批发市场,这与大量使用钢铁的同类企业普遍参与“钢铁批发市场”的交易以间接保值(因为钢铁批发市场交易对象不是钢锭,而是成材,故只能实现价格联动上的保值)形成了截然对比,但也反映了这类民营企业的“无奈”——没有专业的金融投资人员,没有金融投资的历史渊源,没有参与金融投资的经验,当然也不希望千秋大业毁于“金融投机”的一旦。

  从股本构成来看,杭萧公司大股东持有的都是限售A股,不存在二级市场上套现的可能,而在流通股东行列中,绝大多数股东持股数量也没有变化,甚至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还吸引了一些高管成为股东,他们的持股没有变化,也没有套利的迹象;并且当证监会对杭萧钢构事件立案调查后,企业高管也积极配合协查,这让人们对杭萧钢构是幕后黑手的身份颇感疑虑。

  谁是幕后推手?

  但是,结论显而易见:能悄悄进“村”建仓,然后借天量合同大单为题材迅速拉抬股价获利,然后瞬间消失,这绝对是人为操作的结果。

  比较企业从上市以来到2007年的股价走势,人们不难发现,该企业股价虽然经历了熊市和牛市,但是股价和换手率表现一直平平,除了在增发和派现时有偶尔的波动外,很难看见有较大的波澜。

  继续比较连续拉升前后的换手率,我们可以发现,从2006年6月23日到2007年1月19日,成交量渐次放大,换手也非常充分(高达403.58%),似乎有理由相信此时就已经有资金陆续进入建仓布局。而此后不久就在天价订单刺激下连续无量涨停,然后到了3月16日以38831万元的巨量换手离场。

  熟悉股市操盘经验的人都了解,这样一个一直保持低位震荡,盘子也不是很大的股票,操作成本较为低廉,很容易成为资金操纵的目标。选择利用这样的合同“出台”作为爆发的契机完全有理由让人相信企业“基本面”有了实质性的变化:300多亿的合同即使最后利润只有3%(据说合同有保底约定)亦有30多亿的利润,意味着可为每股带来的收益超过1.20元。分摊到2年也有6毛,若据此换算合理股价,按25倍的市盈率折算其股价也应该为15元(启动之时股价仅为4元)。这也给了迅速拉抬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所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大概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机构“黑手”早在2006年度就已经进入驻守,如果是这样对于机构而言有没有天量定单都是要借牛市拉抬的,只是手法未必一样罢了!

  仔细观察杭萧钢构的走势不难发现,2005年5~6月份,大盘进入熊市尾声,随后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震荡固底(同样也是整个市场的吸筹过程)终于展开了一轮持续攀升的牛市。这期间杭萧钢构虽然也略有表现,但远没跟上大盘的势头;尤其是2006年的7~12月份几乎处于单边下跌态势。2006年6月末至2007年1月下旬,该股的换手率达到400%,市场平均持仓成本为3.40元。而在整个大盘处于恢复性上升的全过程中,该股的累积升幅不到70%,而换手率却超过10倍。在此背景下,主力再度具备了“做一轮”的必胜条件……

  所以,对于主力而言,有没有对杭萧钢构2007年天价订单的未卜先知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反正要拉,只是速度快慢的问题,而天价订单不过是一个顺风车!

  第二则是机构事先已经获知消息,并巧妙设计安排了消息发布的时间。

  在杭萧钢构股价狂飙过程中,主要的炒作资金来自杭萧公司所在地浙江。

  有证据表明在杭萧钢构2月12日至14日最初连续3个涨停板的交易中,来自浙江杭州和安吉的资金数度吸盘。其中,杭州下光巷的吴姓投资者,在2月12日持有杭萧钢构97万股,2月13日进一步增仓达到153万股,成为杭萧钢构的最大流通股股东;来自安吉县的6位投资者2月13日共买入杭萧钢构约200万股,而另外3名安吉县的投资者又在2月14日买入140多万股。

  杭萧公司在杭州,炒家在浙江,两者同处一地!从时间上看,恰好是公司董事长发表讲话的当天大笔增持,着实可疑。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大户”竟然在3月16日杭萧钢构停牌前集体清仓,手法干净利落。按照2月13日杭萧钢构收盘价5.01元、3月16日收盘价10.07元简单计算,上述神秘资金在9个交易日的收益可能超过2400多万元。

  所以,第二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也更吸引人的眼球!

  究竟是谁?

  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杭萧钢构的信息披露问题以及是否存在二级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行为进行调查。4月4日,证监会向杭萧钢构发出编号为“二局调查通字0701号”调查通知书,对“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涉嫌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目前,中国证监会对杭萧钢构的调查结论仍然没有公布。

  专业的人做了专业的事

  1.一种可能?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是专业的人做了专业的事情,真正的操作者另有他人。

  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从操作手法上看,利用若隐若现的国际大单,从建仓、拉升、利好公布、出货,一气呵成,这绝对是熟悉资本运作机构的常用“手筋”。

  毕竟,任何上市公司周围总会围着一些机构的:上市时的保荐方,上市(以及其他融资)承销商,股改保荐方等,没有哪个上市公司是活在“真空”里的。并且围绕天价合同洽谈的历程相对长,不可能一点信息都没泄露,第三方完全有机会以合理的途径获得有关信息。

  即使不了解很详细情况,“天量合同”本身就很值得炒作——尤其是在牛市中,又是在中低价股补涨的阶段,“炒”的合理性也是存在的,一旦有“价值发现”题材就更值得介入了(所以在该股连续涨停的上升途中一直没有抛盘)。并且在全流通时代,二级市场炒作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博取价差收益了,股权争夺的概率也是存在的,这些都是专业公司的视角。

  但是,杭萧公司内部没有人熟悉二级市场的资本运作,中基作为“主力”空降并直接参与“坐庄”——是通过“讲故事”来“暗渡陈仓”——的逻辑也不成立。并且境外机构投资大陆股市,监管机构不能不有所掌握;所以这两者的可能性都不大。

  从时间上看,假如可以确认主力资金从去年6月已经悄悄进场,那么这个时间表就可以排除杭萧公司“共谋”的可能。因为去年上半年杭萧钢构虽曾投标中基公司在安哥拉的总部大楼,但未成功,是被另一家国内公司中了标;而现在这个项目的实质性接触则是在去年11月才开始的。除非杭萧对此次中标有100%的把握才可能提前布局。

  2.谁泄漏了消息?

  如果确认是机构的巧妙安排,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安排接洽将安哥拉订单给予杭萧公司的中间环节中某一位知情人参与导演了这出经典大片。

  为什么这样判断?主要理由是根据中基公司的身世。

  事实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近20年来国人逐渐淡漠政治,国内很少有人了解国家在海外的作为。

  在后冷战时代,非霸权国家都不可能再通过战争来实现对资源的占有,因此借企业行为之名就是最合理的途径了;比如日本近百年来一直有一个持续不变的“全球资源拥有”国策,无论谁上台都负有这样的使命(即所谓的“岛国危机意识”);甚至连经济制度最僵化的国家——朝鲜——在海外也有很多经济实体。

  中国同样也有自己的国策。由于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对外获取能源等战略物资是非常迫切的,因此加强自己的能源安全也是一个重要战略。中国政府这方面历来是十分积极而且隐蔽的。

  中东地区除了蕴藏丰富的石油外,同时又是一个政治势力交错的敏感地区,因此利用影子公司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这一点类似于建国初中央政府利用香港作渠道出口换汇、进口战略物资的运作。

  而在对中基公司身世的了解中我们发现,香港北亚公司和安哥拉政府投资成立了“安中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徐京华(音译)为北亚公司董事长。同时,北亚公司又作为最大股东,成立了中国国际基金公司,罗方红也有股份,但是只是放在前面摆样子,真正在安哥拉开展工作的是北亚的老总徐京华。

  徐在安哥拉经商多年,并从安哥拉重建委员会获得了交通、市政、电力、能源等一大批项目。但是,中基公司承包下来的价格往往极为低廉,圈内人说中基公司的母公司是为了揽下安哥拉石油生意,而在建筑业务上宁愿赔钱承包工程。

  几个细节可以说明中基的影子公司身份。

  徐去很多地方都乘坐直升飞机,他还有家公司,叫“安中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就在北京南银大厦。徐在战争年代就跟安哥拉有贸易来往,尤其是同军方很熟。安哥拉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徐都是总包,号称有300亿美金的盘子(而分配给杭萧钢构区区300多亿人民币自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确认了这样的身世,那么围绕这一神秘链条上的人物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有在这个链条上的人才能未卜先知并拥有如此手眼通天能力,才是最大可能导演杭萧大戏的始作俑者。

  3.杭萧公司是否参与共谋?

  虽然通过公开证据表明杭萧公司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股价暴涨事件,但是否能够说杭萧钢构就与此毫无瓜葛?

  也许并不乐观!

  众说周知,任何一个公司股价的波动如果没有企业消息面的配合,单纯依靠买卖双方的博弈。其股票价格变化往往是很缓慢而且费时费力的,只有精确的安排才能让消息的价值最大化。

  由于企业掌握了经营活动信息的优先权,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各国政府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都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违反者往往要接受严重的处罚。

  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暴利的诱惑下难免有企业参与共谋,银广夏就是鲜活的例子。

  让公众质疑的是杭萧公司承接巨额合同这一“重大利好”,在第一次公告之前已在公司内部大会上宣布。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如果杭萧公司涉嫌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则很难摆脱干系。

  杭萧公司高管层介绍,其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谈判与签署合同的过程是,今年2月初在深圳开始谈判,2月10日在杭州谈判合同细节,2月13日敲定合同文本,2月17日下午7点多在香港签订合同。而2月12日,董事长单银木在2006年表彰大会上就已有表态“国外的大项目正式启动”。

  “那边还在谈判,合同都没定下来,这边已经放出风声了。”如果说是巧合,显然无法令人信服。

  而杭萧公司则对此辩解,2月12日,杭萧公司召开会议的时间是下午3点以后,该公司董事长的讲话则安排在会议临近结束之前,因此,董事长发言与该公司股价当日的异动并不构成任何关联。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这个擦边球打得技艺高超显然超乎常理,杭萧高管是否间接参与或者被人利用也并不排除!

  4.证据在那里?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完成如此巨大手笔的资金运作要想没有一点痕迹是不可能的。

  杭萧钢构股价近期暴涨过程中,长江证券旗下的上海东方路营业部和杭州建国中路营业部交易活跃。

  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信息显示,上海东方路营业部在杭萧钢构第二个涨停板时位居买入金额第一名,而在杭萧钢构股价暴涨159%后出现在卖出金额第一名;在杭萧钢构第三个涨停板时,杭州建国中路营业部出现在累计买入金额第一名。

  与此同时,上海东方路和杭州建国中路两家营业部在杭萧钢构交易上屡屡现身,也与它们所具有集中交易席位的功能不无关系。比如说,上海东方路营业部的交易数据,还囊括了被长江证券托管的大鹏证券部分营业部数据。

  所以,追踪这些交易凭证的来源就可以跟踪资金的最终归宿。也就不难发现谁是杭萧钢构事件的幕后推手。

  但是,令人感觉蹊跷的是,证监会在高调停牌调查之后,杭萧钢构股票又开始上市交易。而且证监会并没有对调查结果有更多的说明,这更加加深了人们对操作者身份的怀疑。、

  好戏还在继续

  事实上,证监会高调调查杭萧钢构是有原因的。

  经历了2006年一直上涨的牛市,股指已经在高位运行。并且这波大牛行情吸引了无数人冲入股市,银行的储蓄几乎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大搬家,这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提出了严重的考验。

  尤其是在2007年初,国家数次进行调控,不断发出警告信号,但是得了疯牛病的股市,上涨的势头丝毫不减,很多人甚至抵押掉房产来到股市,流动性风险日益加大。

  在这个背景下,证券管理部门选择一个小小的民营上市公司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杀鸡儆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担心会影响大盘的走向,对力度要有所控制;而杭萧的民营身份,查处也不会有更多错综复杂的难度和震动。

  所以,这个调查一开始就有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含义。

  2007年4月2日,在管理层停牌调查半个月,还没有明确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之前,杭萧钢构就凭一张5000万元的合同首付款从“天价订单”风波中金蝉脱壳,神奇复牌。

  复牌当日杭萧钢构表现依然抢眼:10点30分正式交易后,股价仅震荡了10分钟左右,就再次被1000多万股的大买单封于涨停板,直至收盘都未打开。

  次日,杭萧钢构开盘很快封住涨停;

  4月4日,杭萧钢构高开7%,然后几分钟就被紧急叫停;

  随即,在接下来的5日和6日,杭萧钢构被牢牢钉死在跌停板上,导演了一出过山车的游戏;

  更令人惊羡的是在4月9日,杭萧钢构以跌停开盘,但在9分钟后就被拉至涨停,全天涨幅高达20%,随后又开始了连续涨停板。

  有市场人士认为,从盘面看,主力资金做了一个完美的波段操作。交易数据显示,主要市场参与者有不少人开有期货户头。“这绝对是期货操盘手的操作手法。很明显,主力资金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不排除反复炒作的可能。”某券商交易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这样的判断。

  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情况下,主力资金为何还要迎风而上呢?是否有违规资金介入,股票的幕后操纵人是谁,公司高管是否参与炒作,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说,证监会对此股票的调查,最后可能会不了了之”。

  也许,“牛市中很牛的演绎”就是其最本色的面目,没有那么多的“阴谋”,也没有那么多的“背景”。

  俗话说“无庄不成‘股’”、“无股(背后)未有庄”,沪深两市总共1400多只股票,哪只股票背后没有主力资金驻扎,哪只股票连续涨停的背后没有动人的“故事”,杭萧钢构的“启动”或许只是集中了太多传奇的色彩而已。假如“天量”定单可能是子虚乌有的,那么“借壳上市”也不见得就实有其事;如果说海外合同未必能够践约,“资产重组”难道就一定能令“麻雀变凤凰”?

  广发证券“借壳”延边公路,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首创证券“借壳”S前锋,中信信托重组安信信托……各家被“借”之“壳”都曾经演绎过杭萧钢构的情节,只是都仿佛太像真的了,于是也都借牛市的“夜幕”而遁去。杭萧不过是被关注的热点之一罢了。

  截至记者发稿前,杭萧钢构股票还在上涨!

  好戏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丁潇)

相关新闻

大连国际(000881)手握17.8亿海外订单与杭萧钢构共涨停

本轮行情中,连续13个涨停的杭萧钢构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惊天奇迹,当该股再度连续5个涨停拔地而起,掀起第二波主升浪之际,大额订单概念的暴利利效应正在市场上迅速扩散...

2007-05-21 21:26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杭萧 | 周金法 | 单银木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