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产经新闻 > 商业媒体 > 《财经文摘》媒体专区 > 最新文章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史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史

  ——专访张军 教授

  本刊记者 邱恒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R.格伦·哈伯德和安东尼·奥布赖恩合著的《经济学》中文版2007年5月正式面市,本书英文版由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公司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于2006年出版,首版在美国市场引起了空前的轰动效应,被经济学界誉为21世纪经济学教科书的典范,她将“带你进入真实的经济学世界”。

经济学教科书在学科发展历史中能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可能就是为主流经济学下定义。经济学领域里的那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和革命,只有在教科书中沉淀和积累之后,才能有人追随,才能够有知识的增长和讨论的“范式”。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撰写初级经济学教科书成为他们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这门学问的一种途径。

  针对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它们又是怎样不断更新,并被广泛接受等问题,我们采访了哈伯德《经济学》的译者和审校,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张军教授,以下是专访内容: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翻译这套《经济学》教材之前,您推崇哪些初级经济学教材?

  张军教授答(以下简称答):我觉得平狄克的书不错,帕金的书也不错。十年前我翻译平狄克的著作,现在在市场上影响很大,大家都在用,因为它比较符合中国的教学习惯,井井有条。

  萨缪尔森的书也在不断更新,恐怕要有16、17版了。我念书的时候很喜欢萨缪尔森的书。现在这个最新的版本是他的学生做的,对新经济,信息产业发展有着重的描述。这个人对网络经济做了比较多的研究,把他研究的东西体现在萨缪尔森合作的最新版本里。

  问:还有斯蒂格利茨的教科书?

  答:也更新到好几版了,不过,这个教科书我用得不多,我不是特别有体会。但斯蒂格利茨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它的名字在中国的影响可能大一些。

  问:他更偏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

  答:对,他自己是左派经济学家,关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规范性问题,包括收入不平均的问题、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等等,也批评主流的经济学。我个人感觉,他的经济学教材在美国并不非常突出,也就是在众多经济学教科书的一部,也许在亚洲比在美国影响更大一些。

  问:曼昆的书呢?

  答:我用过他的宏观经济学,我在韩国大学里做了一个学期的特聘教授,我用的是英文版的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书特点就是宏观经济学比较清楚,封闭经济、开放经济,对宏观经济理论讲得比较清楚,里面用了很多美国的宏观经济的故事。曼昆教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炒作得很热,出了很高的价,好像有140万美金。

  问:为什么那么多人追逐那本书?

  答:我在国外也没有特别关注教科书受追捧的情况,这本书在国内算炒得比较火热。一方面,这套教科书出生背景比较特殊,有140万价码的前期炒作;另外课件服务、售后服务做得很好;第三,在当时来看写法也比较新颖。曼昆又是经济学的后起之秀,一个新星,本身有明星效应。曼昆年纪比较轻,作过总统的经济顾问,又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头上有光环。

  问:这本哈伯德的《经济学》有什么特点?

  答:在基本原理和经验材料结合上,做得比较好。这也是我个人在商学院授课时候的体会,把经济学原理和经济现状更好地结合是很重要的,这本教科书做到了。把一些很技巧的东西、数理的东西都拿掉了,比如这里没有需求弹性、点弹性等等较深的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更好地做商业决策方面的重要东西都放进来。

  那些纯粹考虑到理论完美性、逻辑性,很多数学、定义,在这本书中都不被特别强调。

  问:你提到过,学习经济学原理,是要用来解释现实现象。

  答:这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感受,不管在国内教书还是国外教书,慢慢都会到这样一个认识阶段。我们早期的经济学课堂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老师教也是为了考学生,双方没有把注意力放到怎么把经济学变成我们学生的工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到那么复杂的经济现象,每天发生那么多故事,我们怎么理解?学来的经济学原理,就要运用得上。

  问:国内经济学教科书是怎样一个脉络?

  答:说起来也很简单,一开始没有教科书,课堂上80年代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讲西方经济学批判,都把西方经济学叫做资产阶级经济学,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批判的视角讲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批判在我们念书的时候很多,后来有转折。1986、1987年的时候,也就20年前,上海有个海运学院,现在叫海事大学,他们搞了一个班叫海洋经济。那时,中国没有这些东西,是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合作搞的这个班,有外国老师教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我们当时在复旦大学上学,骑着自行车,跑到海运学院听课。我记不得用什么教材,印象中是从外面带来的原版教科书。

  那时候我才慢慢地觉得经济学很有趣,逻辑性很强,而且它始终要解释现实问题,解释现实的现象作为目标,我很感兴趣。

  后来这个班的学生全部都离开了中国,绝大多数人去了英国,读了经济学博士,现在在英国各个大学里当了教授、老师。这个班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早于我们的福特班就对西方经济学有了系统的学习(8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两个地方举办经济学的高级培训班,把各个高校好的学生以及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放到两个班里培训)。我当年也在福特班里,是这个班里的助教。

  经济学教学体系和课程的改革与开放,重要事件当属“福特班”的创办和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的执行,后者的结果之一是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共同研讨形成的财经院校“核心课程表”。这个课程表涵盖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

  问:北京有没有类似的故事?

  答:我个人认为,在北京,一批灵活运用经济学原理的人活跃在政府机关中,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经济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走得比较快。

  那时候大部分课堂上的东西跟现实没有关系,当时农业改革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北京有一批人在杜润生先生的领导下,开始跑中国的农村,了解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他们接触到西方的一些东西,用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分析中国的粮食问题、农业面临的问题,分析的可以说很到位。

  问:您刚才说的是80年代的事,那时候应该还是大力批判西方经济学的时候?

  答:80年代中,那时候课堂上还是讲西方经济学批判。我们国家有个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这个学术会传统就是批判西方经济学为主,我就参加一次,当时还是学生,跟我们的老师去青岛参加这个会,大家都在批判西方经济学,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问:后来有没有发现突然大家不忌讳谈西方经济学了,突然冒出很多这方面的的教材了?

  答:我想还是在90年代以后,80年代有一些反复。

  问:印象中,是很自然的一种过渡?

  答:我觉得还是和我们国家的开放有关系,要实行更加深广的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向全球开放,我们提出建立市场经济。那时候不仅大学里很快把现代经济学慢慢地写进教科书,很多大学先走一步,把这些都写进课程表。那时候形成了对西方经济学的普及日,大家都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甚至连搞政治经济学的老师都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背后还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大调整,经济学要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没有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讲话,很难有今天的局面。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白婕女士的帮助)

  

  徐滇庆(徐滇庆新闻,徐滇庆说吧)(加拿大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萨缪尔森的就不要看了,太老了

  西方是一个竞争性社会,出版教科书有很大利润,出一本就有2美元,教科书的出版量非常大,竞争也非常大。所以这种竞争就使得我们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看新出版的书发行量多少。

  所以每本书都要突出创新之处,所以R·格伦·哈伯德求实、斯蒂格利茨求新,各有特色。简单地说,萨缪尔森的就不要看了,太老了,现在的《经济学》都是在萨缪尔森的肩膀上又走了一步,除非是讲经济史的,否则不要看了。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福特班”的创办有着重要作用

  经济学教学体系和课程的改革与开放,重要事件当属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福特班”的创办和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的执行。

  邹恒甫(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不用英文原版是误人子弟

  中国经济学家编的教科书,我们内行根本不看。把最好的原文版书籍引进国内,这才是解决之道。中国大学生都有潜质和能力在三五月之内阅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我在武大办学十多年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从北大到武大到中大,他们就是喜欢用高鸿业编的《西方经济学》,和张维迎(张维迎新闻,张维迎说吧)编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真是误人子弟!

  初级西方经济学,我们有曼昆、斯蒂格利茨和萨缪尔森的英文原版;对策论我们有福登伯格和梯若尔、奥斯波恩和鲁宾斯坦、迈尔逊等英文原版。这些教授们就是不用这些世界级大师的英文原版,反而要用自己编的教材。更为甚者,他们还组织学生去翻译这些教材,错误百出,笑话连篇,还在课堂吹嘘卖得多好。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中国青年学生放着世界最好的英文原版不用,而读那些低劣的二手货和翻译品。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的东西让你觉得,学经济学是一种享受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刚一推出时,根本卖不动,后来是在上海、成都等地开讲座作推广才拉开了畅销的序幕,才成就如今国内最畅销经济学教材之名。现在包括很多EMBA班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想看什么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可见有些出版社还不懂得在销售上作文章。

  帕金的《经济学》(梁小民译)也备受称赞,沃顿商学院把这本书列为经济学第一本必读书。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相比,这本书的内容更为全面和深入。如果说曼昆的书更适合非财经专业和一般读者,那么这本书更适合财经专业和想对经济学有更多了解的读者。

  

  国内最受推崇的经济学教材

  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里高利·曼昆:29岁即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他的《经济学原理》为他赢得了大学教材首次销售逾百万的殊荣。曼昆的双亲都是从乌克兰移民至新泽西州的,并且都在该州的Bayonne和Trenton长大。他们属于勤劳的中产阶级:母亲是美容师,后来在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父亲则是当地电话局的工程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没有读过大学。原书出版仅3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经济学家》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48年问世以来,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不仅创造性地为现代经济学设立了框架和标准,而且50年来孜孜不倦,高屋建瓴,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锤炼得近乎完美。作者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在每隔三年左右刷新一版的进程中,紧紧把握着时代的脉搏。

  自第14版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加盟,保证了这部经典巨著能够继续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保罗·萨缪尔森,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的创始人。他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3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第三版继承了前两版的特点,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经济增长等。第三版中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关于“新经济”的讨论。作者希望读者了解,虽然“技术变了,但经济法则并没有变”。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1943年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荣获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2001年,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3年该书第一版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认为是萨缪尔森的同名教科书出版以来最具国际影响的一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成为全球公认的最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

  迈克尔·帕金《经济学》(第5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最好的四本经济学教材之一。它以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逻辑严谨、论述详细而著称。被誉为最适合课堂教学,同时也是最符合中国人教学思维习惯的当代领导者的经济学教材。“一图胜千言”。作者帕金教授将萨缪尔森讲解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发扬光大,近千幅彩图把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展示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简洁易懂。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在英国埃塞克斯的莱斯特大学接受经济学教育,现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任教。他在公众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不相信用工资与价格控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研究。迈克尔·帕金是欧洲货币联盟运动的急先锋。

  约翰·泰勒《经济学》(第5版)中国市场出版社

  本书的译者,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绍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博弈论的导入,对经济学原理产生根本的变化。这本教材是在微观宏观经济学阐述之前,先阐明价格体制的形成并进行精辟的分析,而区别于其他教材,在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中讲述价格体制。这是他看中的一点。

  本书在注重学术性和培养学生经济学直觉的教学领域中拥有极高的采用率。泰勒教授的《经济学》旨在以直观、贴切且容易记忆的形式把现代经济学呈现给从未接触过这一学科的学生们。约翰·泰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当代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宏观经济手册》的主编。他所提出的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已经为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所奉行。

(责任编辑:李淑琴)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曼昆 | 萨缪尔森 | 斯蒂格利茨 | 福特 | 张军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