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公司新闻 > 要闻快报

上海金融控股集团进行时(图):暂名"上海新国际"

  以行政力量整合企业资源,通过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来实现混业经营,其必要性仍存争议,其效果均有待检验

  尽管挂牌一再推迟,上海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金融控股集团已呼之欲出。

  暂名“上海新国际”的金控集团,将以浦东发展银行为主要平台,整合上海国资系统各类金融资产。


  消息人士透露,上海新国际集团(下称新国际集团)暂定8月18日挂牌。以韩正为组长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领导小组将同时宣布组建。

  原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现任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吉晓辉与现任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万建华,已被任命为新国际集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按照上海大型国企领导人任职惯例,他们将分别出任新国际集团董事长与总裁。

  挂牌只是第一步。新国际集团的组建与整合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来看,尽管政府一直强力主导,整合成本与难度仍不可低估。

  在上海市政府方面看来,打造金融控股集团既可整合金融国资,也将适应金融混业的必然趋势。但这亦体现上海市整合市场资源一贯的行政色彩。从百货行业的“百联集团”到食品行业的“大光明集团”,上海国资行政性捏合的弊端与局限性早有显露。毕竟,国际上成功的金融控股公司均是由企业市场化扩张衍生而来,金融混业需要对不同门类的金融资源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而非简单的机构拼盘。

  上海金控在某种程度上亦被业内视为“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模式”的地方翻版。不过一方面,“汇金模式”是国家实现对国有银行进行控制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是否应当对金融资源进行控制,仍值得商榷。事实上,以北京、广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就采取了退出金融的策略。

  另一方面,汇金公司乃至正在酝酿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由于没有通过立法先行界定其目标、使命、战略,存有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目标的混淆,在实际运作中亦不乏争议。此番上海纵学步汇金,是否明智必是争议更大。

  “先搭班子,再挂牌子”

  上海市政府酝酿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由来已久。早在一年前,上海国际集团已悄然启动金融资源整合,打造金控集团的步伐。

  相关的研究方案中,包括浦发银行与上海银行将仿照“汇丰+恒生”模式,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合为证券板块,纳入国际集团旗下等。此外,国际集团还曾洽购中国人寿所持有的中保康联人寿保险公司股份,以充实旗下保险板块。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各方案未得实施。

  时至今年4月,上海国资系统“双平台”整合方案再次浮出水面。有关方面拟将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的资产注入上海国际集团,以上海新国际集团为本市金融资产的控股平台;上海盛融投资公司与大盛资产公司合并为一家综合类投资公司,暂名上海国盛投资集团,运作上海的产业类资产。

  为打造“双平台”而进行的人事调整同时启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吉晓辉担任上海新国际集团筹备小组组长,上海市发改委主任蒋应时担任国盛集团筹备小组组长。

  筹划更早的新国际集团进展更快。4月,吉晓辉被任命为浦发银行党委书记,继而在5月底通过董事会选举替代金运,正式担当该行董事长。此后不久,在上海党代会上,吉晓辉当选为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候补委员,58岁的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潘龙清则退出市委委员序列。

  知情人士表示,新国际集团的实质性组建在此次党代会后推进,相关工作循当年浦发银行组建时“先搭班子,再挂牌子”的程序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即将出任新国际集团总裁一职的万建华,为现任中国银联总裁,由他出任此职颇令人意外,业界分析认为,在这一新金融机构的人事任免上,央行和上海市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据《财经》记者了解,6月底,新国际集团领导班子任命文件已基本拟定。有关知情人士表示,万建华从银联离职的信息,本来预计在近期即将召开的银联年中工作会上宣布。

  另外,今年6月,浦发银行高层向《财经》证实,原中国银监会监管三部主任徐风有望加入浦发,并担任行长一职,现任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将出任该行副董事长。但这一任命尚未得到上海有关组织部门的正式确认。

  吉晓辉以市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之职“空降”上海新国际集团,则是早有此计划。

  吉晓辉本出身银行界,2002年由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调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金融工委副书记、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上海金融办建立的初衷,是为金融机构服务,进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内地金融机构来沪“定居”。上海金融办与上海市金融工委合署办公,金融工委属党委系列,主管上海本地金融机构干部的人事任免。金融工委书记吴明兼任金融办副主任,吉晓辉兼任金融工委副书记。

  吉晓辉主持上海金融办期间,曾与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建立起了“3+2”联席会议制度,即三家监管局加上当时的央行上海分行以及金融服务办。

  空降新国际集团后,吉仍兼任浦发银行董事长一职。知情人士称,上海国际集团虽是浦发行控股股东,但高管级别相当。上海国际对浦发行的控股地位系由政府安排,对浦发行的实际控制力并不强。吉晓辉此番身兼两职,或期收整合之效。

  方向已明,方案未定

  核心高管既已确定,金融国资整合及金融控股运作也将启动。但这两大任务均非易事。

  按既定思路,上海将盛融、大盛、仪电控股、上海国资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按金融和产业重新分配。其中,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的金融资产进行合并,以原上海国际集团为基础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名为新国际集团。

  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63亿元,以金融产业为主体,其参股控股的企业有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66.33%)、上海证券有限公司(100%)、上海浦东发展银行(30.84%)、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5%)、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公司(51%)等。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注册资本金50亿元,拥有上海国有资产处置有限公司、上海国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五个全资子公司,同时还是上海国际集团(持股47.1%)、国泰君安证券股份公司(持股30%)、上海银行(持股8.29%)、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29%)、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等的主要股东。

  知情人士称,上海国资经营公司资产注入上海国际集团后,下一步会将非金融资产进行分拆。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上海新国际集团亦将划转到上海国资委旗下。

  上海国际集团原股东为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国资经营公司。2005年8月,上海市政府将上海国际集团党政隶属关系从发改委转到上海市金融工委和金融服务办公室。

  但截至目前,上海国资公司旗下的金融资产如何整合到上海国际集团,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新国际集团内部如何架构,都还没有定案。

  关于如何组建上海金融控股公司,人行上海分行早年曾提出一种“三步走”方案:第一步以上海国资委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为母体,把上海国资委运转的部分金融股权装进去,以投资公司形式注册;第二步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金融控股的运作模式;第三步则是引进国内和国际战略投资者,直至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上海本地金融控股集团。

  上海国际集团现任董事长潘龙清曾把金融业综合经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投资型的金融控股,如汇金公司;二是以某家银行或金融公司慢慢扩大的金融控股;三是以国有大型实业公司控制的金融控股。

  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新国际集团以浦东发展银行为旗舰,将发挥其资金总量大、客户资源与网点丰富等优势,与证券、保险、信托等板块收协同之效。不过,由于领导班子还没有正式宣布,相关方案仍不确定。

  “包办婚姻”及其不满

  以政府之力,将多家企业捏合成行业集团,已成上海国有经济一大特色。在上海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过程中,这种行政整合方式曾因违背企业自身发展愿望而受阻。

  浦发银行合并上海银行、国泰君安联姻上海证券,都曾是上海政府一厢情愿的目标。

  前国泰君安总经济师谢荣兴告诉《财经》记者,本地金融界人士多次提出,将上海国际集团打造为金融控股集团,选择本地最有实力的一家信托公司、一家券商、一家银行,组装起来即可。拟议中的信托就是上国投,券商是国泰君安,银行就是浦发行。

  上海金融服务办有关人士亦证实,此设想一直在推进。2006年1月,当时浦发银行股权相对分散,即由市里安排其他国有股东将浦发行的股权转给上海国际,由上海国际控股浦发行。

  期间,原上海银行董事长傅建华调任浦发银行担任行长、原浦发银行副行长陈辛出任上海银行董事长,高层互换曾引来业界浮想联翩,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将整合为“上海银行控股集团”的说法不胫而走。

  消息人士称,浦发行和上海银行整合一说并非无据,但直接合并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两家银行仍可能参照汇丰银行控股恒生银行的模式,实行“后勤互补,前线竞争”。上海将增持对两家银行的持股比例,以保证其控制权。

  上海银行曾经启动的IPO,目前暂告停顿。知情人士称,上海银行系近百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成,股东极其分散,上市后上海方面可能丧失控制权,另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亦难解决。

  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合并,则因企业层面的抵制而未果。

  上海证券为创新类券商,其股东为上海新国际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将上海证券并入国泰君安,对上海政府来说,可谓一举数得。不惟推进了上海国际集团的金融控股,更令上海方面在重组后的国泰君安拥有更大的权重。

  但这一如意算盘却遭到企业抵制。“收购兼并是熊市该做的事情,牛市里大家日子都好过,谁愿意被收购?”接近上海证券高层的人士称。

  上海证券曾提出,合并后,国泰君安旗下的100多家营业部必须全部归入上海证券,然后上海证券做国泰君安的控股子公司,国泰君安则专做经纪之外的业务。上海证券自身有30多家营业部,它一直希望以经纪业务专业化形象立足券商行业。但经纪收入目前占券商总收入七八成,国泰君安不愿放弃。

  国泰君安亦对合并不感兴趣,“除了强强联合,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也还有别的可能性,比如通过大家各自壮大。”一位公司高管称。

  上海金控情结

  2003年下半年,上海市金融办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前往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等金融城市考察,回国后考察团起草了一份报告,提出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思路。2004年开始起草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里,也把打造金融控股集团作为重要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副会长潘英丽参与了上述两份报告的起草。她对《财经》记者表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与外资实力相当的本地金融机构,打造金控集团的设想由此而来。

  潘英丽说,上海金融主管部门并非没有考虑到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弊端,而是想通过金融控股来化解一些行政干预。具体而言,假如通过金融控股,是否有可能使得政府不直接干预底下的金融企业——就像汇金公司,代表国家资本,本身又是市场化的公司形式——就可以隔断传统的行政干预模式,避免直接干预子公司?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来管理,被控股公司的运作或许有可能更加市场化。

  然而,这一说法遭到众多分析人士反对。专家们指出,截至目前,上海国有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治理结构远未完善,缺乏市场竞争力。其他地方的金融机构如招行、深发展、平安等,发展态势已明显领先。实践已经表明,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市场竞争,直面优胜劣汰之大势,是金融企业成长发展之必然。很难想象政府摇篮能够哺育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将小舢板捆绑起来是否就能成为航空母舰?”上海金融界一位研究人士就表示,政府其实还没有想清楚,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能产生何种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6月18日发布的《上海金融稳定报告(2007)》即提醒道:目前上海一些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已具备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但未能对所控股的金融机构实行一体化的经营和专业化的管理。一方面,金融资源整合度较低,制约了金融控股公司综合化、多元化的盈利效应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信息披露机制、防火墙制度建设、风险集中度和关联交易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仍较为薄弱。

(责任编辑:雍非)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吉晓辉 | 万建华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