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中国金融观察 > 金融聚焦

2007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2007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1、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2006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强劲,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5.4%,是近30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

同期,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20.9万亿元,增长10.7%,创近11年来最高增幅;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达1,775亿美元;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增加2,475亿美元。全年M2增长16.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15.1%、人民币存款增长16.8%。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全球及中国经济面临着隐忧。全球流动性过剩一方面促进了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大幅上涨和波动以及资本市场繁荣,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全球宏观调控的压力在加大。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纷纷加息,以图缓和经济过热势头,抑制通过膨胀。在此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分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定向发行票据等综合措施,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防止投资过热。发挥利率杠杆作用,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6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比年初升值3.35%,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银行与企业的汇率风险在加大。

  变化中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仅意味着政策的变化和利率与汇率水平的变化,而且意味着银行将不得不适应更加市场化的利率与汇率等金融价格。这一方面正考验中国银行业适应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竞争力的分析,不仅要看其是否把握了发展的有利时机,实现发展,而且要看在这一个过程中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作了些什么。

  2.金融市场的发展。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指大幅上扬,市场成交量放量增长,股票市场规模大幅提升,全年融资规模达2,204亿元,年末股票市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3.3%;债券市场的发行与成交规模呈现显著的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债券融资金额达到56,766亿元,年末债券市值占GDP比重上升到44.8%,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短期融资债本身并推动了企业债券市场迅速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给银行业带来直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发展带来了合作的机遇和新的盈利机会。这正是改变银行盈利模式的大好机会,向小企业、向个人、向中间业务转型似乎成了银行的共同选择。向这三个领域转型的成功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竞争能力。

  3、监管环境的变化。2006年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大限之年。这是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环境,增资扩股就成为主要内容。2006年的银行监管有几个明显的变化,在强调风险监管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合规监管;在寻求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创新;在全面落实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也出台法人导向的外资银行政策;在重视有效监管的同时,也强化了信息披露与各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的要求。因此,应当说监管环境越来越有利于促进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在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上是否有清晰的战略与可操作性的行动步骤和方案。

  4、全面开放的实施。2006年12月11日中国按照加入WTO承诺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取消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到2006年底,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建立了200家分行和14家法人机构,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资银行在我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2006年11月,中国银监管会颁布了新的外资银行条例,实行法人导向政策。到2006年底,已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改制为法人机构。中外资银行的白热化的竞争已经开始。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5、竞争格局的变化。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全面开放的金融格局已经形成,国际化竞争持续升级。截至2007年6月,共有2批共7家外资银行中国内地法人银行获准设立并开业。与此同时,随着中行、工行先后实现A+H股成功上市,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也陆续完成改制和转型,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兴业、招商、中信、交行的A/H股先后上市。随着城市商业银行注资、化解不良资产、改制上市和跨区经营的实现,城商行的竞争力正在提升。此外,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加快、政策性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和中国邮储银行的成立,中国银行业格局将十分复杂,内外竞争态势严峻。这些变化都对竞争力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6、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对客户的满足程度。能否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是银行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法宝。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水平而不是规模将成为中国企业生存最为重要的因素,企业将普遍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能。现金管理、资产托管服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将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发展中的热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银行个人业务市场规模会逐渐扩大,同时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会开始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方向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在银行中的重要性也会逐步提升。>>>>>>下载报告全文

  (二)研究目的

  1、评价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政策目的之一在于是否真正地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前两年直至现在关于银行业改革开放的争论不断。然而,任何情绪化的争论和纯逻辑上的推演既不利于答成共识,也不利于建设性地推进中国银行业发展。因此,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政策作出良好判断的依据在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改制后是否形神兼备,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创新能力是否提高等都需要专业的判断。

  2、促进银行业提高竞争力。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将注意力放在构成竞争力要素的分析上。每一家银行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强处与差距,从而更好地推进本行的竞争力提高。实事求是地说,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不良资产问题、资本金问题和盈利能力问题,经过注资和上市后在短期内就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业务产品创新、信息化等技术因素方面,还是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因素方面竞争力的提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需要中国银行家不断地努力,也是我们作为专业媒体和专业人士的长期关注。

  3、增加市场约束。媒体是社会公器,专家的评价则是社会舆论,这都为银行监管增加市场约束。作为专业媒体理所当然地为强化约束服务。

  总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之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这也是我们此次推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报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指标体系

  我们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模型: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是银行竞争力现实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银行绩效的比较,即一定时间段内的一些银行数据的比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财务评价。

  可以说,财务评价本身构成了目前所有有关银行比较研究的主体,无论是宏观金融体系的测评、Banker的世界银行大排名、信用评级还是国内银行绩效和效率研究。勿庸置疑,财务指标是一种最为通用的商用交流语言,任何人都能很直观地了解银行的现实状况。但是,应该看到,财务评价主要是通过对银行一定时间段内的主要经营数据进行静态的分析、比较,对一些管理指标进行测度和评价,以求真实揭示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采取的是统计计量的方法,而对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中的一些活的要素,如竞争战略、营销组织、企业治理等等涉及较少。并且往往一些漂亮指标的背后并不一定就真正对应着银行的竞争实力的提升,诸如政府的财务救援、地方治理的优化等等,都有可能在短期内包装出一个“好银行”。故此,财务指标或许既不能说明如何实现以后的竞争业绩,也无法反映是基于什么措施和手段而取得目前的竞争地位,本质上是一种短期行为和分析方法。

  基于此,我们认为,银行的竞争力研究不仅要考察现实结果,更有意义的是要考察背后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回答银行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更需要分析这一存在的实现是怎样的。只有在分析过程中才能真正提炼出银行竞争力之精髓,我们把后者称之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现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特殊性,我们将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1)发展战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银行的高层决策者对银行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及时清醒的判断,确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银行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兼并重组战略和学习战略。

  (2)信息科技-商业银行竞争力要形成先进的客户需求分析能力、领先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有力的信息科技支持能力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信息化技术平台是保障,是形成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离开信息科技,银行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来讲,深化信息科技在客户服务、业务创新等方面的应用,能增进技术与业务的相互融合,提升核心产品、品牌产品的技术壁垒。

  (3)流程银行-银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这也是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的营销渠道和交叉销售,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有赖于市场导向、面向客户的、高效率、多样化的业务的高效、有序营运,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先进的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向流程银行转变的主要表现是业务条线化和层级扁平化。条线化是指按产品线为单位建立事业部制,从而弱化分行权力,解决分行尾大不掉的难题,扁平化就是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决策效率。

  (4)公司治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清晰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有效的约束,为银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一套必要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使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以根本改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重点是要解决公司治理由基本架构、基本制度等方面的“形似”到实际传导和运作等方面的“神似”的问题。要围绕经营转型,完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把分权、制衡、问责、透明等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理念、核心原则、基本要求,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化做银行基本制度和具体可行、详细明确、覆盖各个层级环节的制度规范,化做一整套明确完整的传导、执行、监督、控制、反馈机制,使公司治理从银行“上层”有效传导到“基层”,更好地推动经营转型。公司治理不仅考察其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否健全,还要考察这些机制的实行运行情况,还要考察信息披露的质量以及与投资者关系的处理情况。

  (5)风险控制——对于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是当然的核心竞争力要素。风险控制能力不单纯地表现为零风险,而是表现在业务拓展情况下特别是高难业务情况下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众所周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银行的三大风险,对三大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和国内监管部门都有相应的指引。然而,这些指引的落实需要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的数据支持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评价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主要看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备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一般来讲,银行规模越大,层级越多,客户越多,地区性差异性越强和产品越丰富,风险控制的难度就越大,对风险控制体系的要求也就越高。

  (6)人力资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为此,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改进传统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

  (7)产品和服务-“打开大门,客户就会进来”的时代已不复存在,2l世纪的金融市场已经变成了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越来越强调客户的重要性,必须开始以满足其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产品种类的多少,产品受消费者的欢迎程度、产品对银行本身的贡献程度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应是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发展战略、信息科技、流程银行、人力资源、公司治理、风险控制和产品和服务等七个方面组成的综合体系,这七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中国商业银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下载报告全文

  (四)研究方法

  继连续两年推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之后,2006年下半年,《银行家》研究中心即开始银行竞争力的新一轮研究。我们广泛收集与跟踪各银行的最新情况,采访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发放了问卷调查,对数十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实地调研,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了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走访了业内专业人士和相关领域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微调。继续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以及灰色白化函数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与去年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数据采集上基本上以2006年底数据为基础;第二,在全国性核心指标体系设计上作了微调,将风险控制升格为一级指标,将组织和流程改名为流程银行以突出以流程银行为内容的组织再造的作用;第三,除了竞争力研究外,我们还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进行了独立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将与研究报告一起在随后出版的书中与大家见面。

  (五)主要结论

  1、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正在稳步提高。不管是全国性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银行建立了资本补充的机制和节约使用资本的理念,建立了使资产质量得以保证甚至提高的较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正在推动适应环境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的银行战略转型、业务转型和盈利模式转变。

  2、银行改革与开放为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作用明显。改制上市使原国有银行异军突起,重现活力;国有银行改革与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使原有股份制银行压力增大,原有股份制银行通过进一步的内部改革来保持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则在开展自救行动,通过消化不良资产、增资扩股、联盟、跨区域经营、上市,进一步明确定位也有了不俗的表现,而且将在更多领域与各种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随着农行、光大银行的全面改革,广发行的内部调整到位,中国银行业将上演更加激烈的竞争剧,届时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依然任务艰巨。一方面尚有不少银行还没有在财务指标上达标,特别是城商行这一群体;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财务指标普遍好转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则需要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流程银行等核心竞争力领域进步提升。这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二、2006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财务评价分析

  1.资本状况

  截至2006年底,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总体达标。除农行、光大、广发、深发展外,其余13家全国性银行均超过8%的资本充足率及格线,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全国性银行则达到14家(农行、光大、深发展未能达标)。上市银行在补充资本方面渠道较多,整体表现较好。11家上市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与整体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2004年的10.00%和7.58%上升至2006年的12.34%和10.11%。

  同前一年相比,大部分全国性银行2006年资本充足率水平基本持平。变化较大的是未达标的银行。光大银行在较低的水平上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而广发银行拜重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之赐,资本充足率由2005年的-4.11%一举提高到7.63%,接近最低监管标准。

  2006年全国性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展。广泛使用公开上市、定向增发、发行债券(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并取得较好成效。>>>>>>下载报告全文

  2.资产质量

  总体而言,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近年来有很大的改善,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水平远高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2006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结构表现为,正常和关注类92.9%,次级类1.51%,可疑类2.93%,损失类2.65%。

  2006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较前一年度有所下降。股改上市后的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稳中有降。招商、浦发、兴业、民生、恒丰和浙商银行依然保持较低的水平。广发行在重组中由政府、老股东和投资者团队共同弥补损失,不良贷款率由2005年的16.89%剧降为2006年的3.97%,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降幅最大的银行。

  从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额上看,广发、中信下降最多,建行、交行、深发基本上与上年持平。值得关注的是,浦发、民生尽管在不良贷款率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在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额上均有15%以上的增幅。

  从不良贷款结构上看,除农行外,其余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别以次级类和可疑类占比最高。其中次级类占比最高的有工行、华夏、广发、深发、浦发和民生银行,可疑类占比最高的有中行、建行、交行、中信、光大、招商和兴业银行。农行的损失类贷款占到全部不良贷款的56%,是唯一一家损失类结构占比最高的银行

  2006年,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覆盖率较上年有所提高。大多数银行达到或超过70%,交行、招商、浦发、兴业和民生则超过100%。广发、深发的贷款减值准备覆盖率相对较低,均低于70%,但较之2005年有所提高。尤其是广发重组之后,该项指标由2005年的12%迅速提升到51%,增幅最大。恒丰银行的覆盖率下降较大,由2005年超过100%降为2006年不足70%的水平。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监管部门的标准,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从披露相应数据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情况看,2006年底各行得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农行、建行、光大、广发未披露相关数据。

  从资产结构看,2006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类资产占比相对较大。在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兴业、光大和浙商银行的投资落类资产占比较高,平均水平在20%左右;相对而言,深发展和招商的投资类资产占比较低,分别为6.8%和5.8%。

  投资类资产具有较高的占比,意味着商业银行对贷款业务的依赖性相对降低,对贷款风险起到了分散的作用。

  3.盈利能力

  2006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除中信、华夏、广发等少数银行外,净利润增幅均大大超过营业收入的增幅,显示出较高的运营效率。

  上市银行资本收益率整体高于非上市银行,其他类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水平整体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动态而言,2004-2006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以兴业、深发、民生、浦发、浙商为代表。

  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整体高于非上市银行,国有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水平整体高于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

  在盈利模式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各有不同的优势。招商银行盈利优势在于其偏向零售业务的经营模式带来的高比例中间业务收入、规模效应带来的较高费用成本投入产出效率;浦发银行的盈利优势在于单位资产生成净利息收入能力较高,单位资产生成拨备前利润能力较高;民生银行资产质量优良,使其计提准备金压力较轻,能够在保持拨备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情况下,更多的将收入转化为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而兴业银行盈利模式相对较独特,更多地依靠资金业务和投资业务创造利润,并形成了相对低投入、高产出、人均效益较高的运营特点。

  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和开发,利息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利差收入仍将是影响银行盈利水平的决定因素。

  总体而言,建行、交行和招商银行的净利差水平较高。与2005年相比,在净利差方面,工行有所回落,建行微降0.01个百分点,而中行、交行、中信和招商银行则有所提高。

  相比于2005年,各行2006年的平均净利差均有所扩大,综合各行情况,平均净利差提高的原因均在于其平均生息资产收益率的增幅高于平均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增幅。央行的几次加息普遍扩大了存贷款利差,是商业银行平均升息资产收益率提高的直接原因。

  从负债结构与成本率看,大部分上市银行均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存款占比接近或超过90%,只有兴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多地依赖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和向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存款占比最少,

  2006年,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回暖以至火爆,伴随着各类综合化经营活动的稳步推进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银行业见证了中间业务的千帆竞技,百舸争流。可以说,2006年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大发展元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各上市银行净非利息收入平均增长36%,其中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平均增长70%,均超过了31%的净利润平均增长率。

  分析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一般使用三个主要的指标,即“净非利息收入”、“净非利息收入占比”和“净非利息收入利润占比”。由于在第三个指标,即“净非利息收入利润占比”中,净非利息收入需减掉配比费用后才能与净利润同口径相比,而相关数据无法从公开信息中获取,且该指标所反映的内容可由“净非利息收入占比”部分替代,因此本次评价暂不选取。

  从净非利息收入的绝对值看,中间业务在各银行之间很不平衡,年收入水平从0.49亿元到169.2亿元,跨度很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营销网络,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类全国性商业银行,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则高于非上市银行。

  由于利息收入仍然是我国银行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净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较低。在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渤海因成立较晚,未列其中)中,有10家净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10%。农行、光大和广发的财务报表因为没有经过正式审计,其数据暂作参考。除此之外,最高的招行和中行也不过14.3%和12.3%,仍然远低于国际先进银行的普遍水平。

  检视各家银行的净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大体上与银行的规模、综合化经营水平正相关,例如在占比相对较高的银行中,中行、工行以规模取胜,而交行、中信、招行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综合化经营的布局。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水平较低的现象,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现实紧密相关,是我国银行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特定阶段。>>>>>>下载报告全文

  2006年主要全国性商业银行(指公开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数据的11家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39.67%。近三年来,相对于国有全国性商业银行,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进行了颇为有效的成本控制,其成本收入比经历了一个小幅上升而后下降的过程,与国有全国性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从2004年2.6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底的0.8个百分点。

  综观各行营业费用的组成,员工成本是其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在员工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员工薪酬与福利,这一支出与员工数量的增长息息相关。

  税费支出是反映银行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内容,有效所得税率(以下简称有效税率)是衡量银行税负水平的主要指标。在过去三年内,与成本收入比一样,主要全国性银行平均的有效税率同样经历了一个小幅上升而后下降的过程。2006年,11家上市全国性银行的有效税率为31.45%。与国有全国性银行相比,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进行了颇为有效的成本控制,有效税率大幅降低,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从2004年底的23.7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底的2.2个百分点。

  4.流动性

  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的整体流动性较强,从存贷比来看,2006年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不含贴现)为57.7%,其中工、农、中、建、交5大行的存贷比为55.8%,中信、光大等九家主要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为66.2%。相比较而言,5大行的存贷比要低于9家主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从流动性比率来看,2004-2006年各家银行人民的流动比率都大于25%的监管要求,外币的流动性比率都大于60%的监管要求。从人民币的流动性比率来看,2006年,除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外,其他各家银行的人民币流动性比率都高于2005年。从外币的流动性比率来看,2006年,除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其他银行的外币流动性比率都高于2005年,从整体来看,银行业的总体流动性比率较2005年都有所提高。

  从中长期贷款比来看,2006年各家银行中除农行、广发、招商银行外,大部分银行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较2005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大多超过监管要求,5大行中只有建设银行满足小于120%的监管要求,9家股份制银行中只有华夏、广发、兴业三家银行满足小于120%的监管要求。

  三、2006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行业总体财务评价

  1.处置不良资产效果明显

  在监管部门的高压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城商行的重组抢救运动成效卓然。截至2006年12月末,已有59家城商行累计置换、剥离不良资产685.05亿元,其中信贷资产511.09亿元,非信贷资产173.97亿元。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例由2002年的17.7%下降到目前的4.78%。2006年各城商行处置不良资产又上新台阶,一年内城商行置换不良资产106亿元,年处置速度达到38.2%为近五年之最,其中地方财政注资42亿元。

  2006年城商行资产质量明显得到改善,资产质量优良银行(不良率小于2%),由2005年的14家猛增到2006年的27家。2002年至2006年资产质量良状态的银行(不良率大于2%小于5%)由5家增加到54家,仅2006年就增加17家。2006年有13家不良率超过15%的城商行摆脱了高危状态。从2002年起,由66家资产质量差的银行(不良率大于15%)变为2006年的6家。

  2.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

  截至2006年底,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8.5%,整体已经达到2004年12月颁布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规定的到2006年底商业银行应达到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从5年前的-0.2%上升到今天的8.5%。

  但是截至目前,仍然有近4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无法达到要求,为此中国银监会相应放宽了条件。2007年底,争取20家未达标的城商行达标,2008年底,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要力争达标。

  3.总资产、贷款、利润快速增长

  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信贷总额为1.37万亿,利润总额高达181亿。

  其中,利润增速远高于资产和信贷增速,资产利润率从2002年的0.33%迅速提升至2006年的0.697%。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资产质量的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城商行大面积的财务重组运动,信贷不良率从2002年的17.70%迅速下降至2006年底的4.78%。

  从盈利能力的结构上看,盈利能力“强(资产利润率大于1%)”的城商行数量直线上升,从2002年的1家增加到2006年的29家,而亏损的城商行由2002年的22家减少到2006年的2家。全国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也由2002年的0.33%增长到2006年的0.7%,利润率几乎翻番。

  在对比资产利润率与资产规模时,我们发现,盈利能力与资产规模并不构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规模大的银行不一定利润率高,而很多资产利润率很高的银行,却是资产总额较少的“小银行(总资产小于100亿元)”。

  从2006年盈利能力最强的40家城市商业银行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城商行属于中小型银行。其中不乏新批准设立的城商行,例如,位列前三名的是乌海、稠州和民泰。当然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中也存在宁波、杭州和南京、包头等大型城商行。

  从衡量贷款集中度的两个监管指标来看,最大客户比率与十大客户比率在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双降,其中最大客户比率从2005年的179.98%降为2006年的158.85%;十大客户比率从2005年的620.3%降为2006年的456.61%。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城商行资产运用仍较多集中在大客户,大资金上,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较小,同时可以看出,越是不发达地区这种现象越是明显。社区银行的经营宗旨无法得到体现,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客户群重叠,存在明显地客户争夺局面。>>>>>>下载报告全文

  4.城商行地区差异性在大幅缩小

  从城商行经营状况看,随着2003年以来,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商行财务重组运动的展开,我们发现,无论是东中西部之间,还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部和内陆地区内部,经营的差异性在迅速缩小。

  资产质量差异也成减小态势,除了广东的几家城商行仍处于资产质量最差的“第六类行”以外,其他地区城商行的平均不良率都在迅速地向4%以下的水平靠拢。

  城商行的资本状况是差异迅速缩小最为突出的方面,大部分地区的城商行在2006年末都接近了监管当局8%的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要求,除了广东的几家城商行由于历史包袱比较沉重,仍处于不良资产清理阶段,短期内资本补充机制难以迅速到位,但随着大量不良资产的剥离,它们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也从技术性破产的-2.91%上升至3.31%。

  但是城商行盈利状况依然反映出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长三角地区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高达0.92%,而其他地区城商行都在0.7%以下。西部地区低于0.5%,珠三角地区的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甚至低于0.2%。

  5.业务种类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市场份额较小

  城市商业银行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仅靠存贷款利差创造利润。据统计,多数地方商业银行95%以上的收益是靠利息收入实现的,中间业务基本上是空白,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30%甚至50%以上相比差距很大,甚至和国内国有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占20%-30%相比差距也很大。其后果是满足不了客户高效、快速、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丧失了增加低成本存款的途径,从而降低了同业竞争力,制约了业务的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单调还表现在贷款发放对象过于集中于“两小企业”,对居民资金的融通很少,尤其是消费贷款更是空白,这与国外地方商业银行的做法大相径庭。

  城商行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城商行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来一直徘徊于5%左右,增长乏力。

  四、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行业战略定位与发展构想纲要>>>>>>下载报告全文

  1.城商行发展的客户定位——中小企业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对地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较国有大银行相比,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达到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另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决策机制灵活,更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可以降低双方的成本而提升价值,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和最有成长性的一份子,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无疑会从中小企业的成长中获得较高的盈利空间。

  2.城商行发展的区位定位——地区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城市商业银行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密切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锐捕捉地方经济的脉搏,也才能进一步在地方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中,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

  3.城商行发展的产品定位——个人金融

  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以公司业务为主,转向公司业务与对私业务并重发展,个人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作为市民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更应该以个性化确立个人金融业务的服务理念,在坚持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品质的基础上,细分客户群体,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以住房按揭、零售贷款等零售业务为主的资产业务更是发展中的重点。

  (四)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发展专题研究要点 >>>>>>下载报告全文

  1.国际合作与引进外资

  在风起云涌的引资浪潮中,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清醒认识“引制”重于“引资”的原则。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重在治本,兼俱治标。在战略投资者的引进谈判中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落实战略合作的稳定规划,确定技术援助、信息共享和市场联合开发的相关合作事宜。坚决抵制套利持股的商业投资者,克服短期利益冲动,谋求长远发展。同时,理性掌握战略伙伴的选择标准,切忌盲目追求大而强的金融巨头,而应该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和质量、市场环境和经营战略选择合作意向强烈、业务专长匹配的战略投资者。同时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协调,避免境外战略投资者在资金、人才、技术上向金融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单一流动。另外,引进战略投资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尤其是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必然将国外金融风险传导进来,造成经营风险的预测和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对境外金融风险的传导扩散做好策略研究和筹划,建立化解风险的准备机制。最后,战略投资者不是慈善家,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目的终归是拓展市场、争夺客户、攫取利益,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远期竞争不可避免。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冷静对待有投资意向的境外金融机构。建立积极良好的沟通机制,聘请国际知名的会计事务所,客观公正地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争取合理的入股价格,维护原有股东的正当权益。始终保持依靠自身谋求质变的信念,立足自主创新机制的健全、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创新产品的开发,逐步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和业务竞争能力,迎接国际金融业激荡的变革与挑战。

  2.区域性合并重组

  城商行合并重组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操作方案切实可行。方案是合并重组的路线图,在制度设计上要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在实施方法上要有可操作性;在工作分工要有均衡性,使地方政府、监管当局、城市商业银行各在其位、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在时间安排上要有紧凑性,方案一旦确定下下来,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能出现停顿、阻滞。

  二是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涉及到股东、地方政府以及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利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支持合并重组的积极性和动力。股东主要关心原有股本是否缩水,董事会和高管层主要关心经营管理权是否被削弱,地方政府主要关心对当地的贷款投入、税收是否缩减以及人事权是否缩小。

  三是地方政府引导而不干预。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和地方管理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借助地方政府推动力的同时,也必须注意避免行政干预的负面影响,确保合并重组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

  四是重组政策与监管规定协调一致。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是根据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的精神而进行的,重组的每一步工作都报监管当局审查和认可,确保重组政策与监管规定相一致、重组步骤与监管措施相衔接、重组手段与监管要求相协调。

  3.跨区经营模式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参差不齐,并且跨区发展也会直接面临内控、人才和环境等风险,因此慎重推进城商行跨区发展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首先,从监管部门看,应坚持质量与规模的平衡、跨区发展必然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对银行实力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并且在针对全国性银行和城商行的准入制度上也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审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时,既要考虑监管指标综合评分是否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以上,也要对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从城商行来看,应坚持规模与效益目标的平衡,不能仅仅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无视效益的提高。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城商行实现规模迅速扩张的机会,更是借机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内控水平,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水平的机会。城商行应在跨区发展中,兼顾规模与效益,既要实现资产规模的扩张,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要给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与效益,坚持风险可控下的规模扩张和盈利水平的增强。

  4.谋求上市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前需要做好的工作:

  充分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消化、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比例。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达到上市银行的标准,城市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资产置换和转让、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减少不良资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强化制度约束和风险控制,减少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要引入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并制定工作制度,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并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法人治理方面基本达到上市银行的要求。在股权管理方面,要清理股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之后启动股权托管程序,进行国有股权界定工作,通过股权托管完善股东的基本资料,并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股权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创新的步伐,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从而改善运行效率和提高竞争实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贴近市场、灵活应变的优势,另一方面更使城市商业银行以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形象展现于众。

  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控机制,并使之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新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稽核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内控机制中的再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

  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核心内容,在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具有一定风险防范意识的良好基础上,针对风险管理体系独立完整性方面,在风险控制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下载报告全文

(责任编辑:魏喆)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