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际财经_搜狐财经

安居策:香港公屋启示录(图)

安居策之三

  ·编者按·

  8月下旬,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决定: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新政”将“保障性住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市场轻保障”的住房模式有望转变。

  而就在香港地区,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公营房屋中,香港的公屋制度因此被公认为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

  针对内地的房屋发展情况,香港的公私结合发展的模式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当然,内地与香港的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状况不同,面对的住房问题亦有所不同。
'); } } showTurnAD12(intTurnAD12); }catch(e){}


  本报记者 谭璐 香港报道

  在香港岛南面的薄扶林道,坐落着分别建于1967年和1970年的租住公屋——华富一村和华富二村。香港建筑师学会为参加7月份香港书展的海内外作家安排了一次“地标之旅”,华富村与古董店林立的中环荷里活道、数码港、赤柱海景一起,成为参观地点之一。

  把公屋列为香港的地标,可见建筑师们的良苦用心。“香港的出租公屋虽然造价不高,但是建筑设计上仍然考究,这栋楼的通风就相当好。”建筑师学会的成员祁宜臻告诉本报记者。

  香港目前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住在公营房屋中,其中约30%的人口住在出租公屋,另外约20%的人住在政府出售的居屋(“居者有其屋”计划兴建的出售房屋),而且申请入住公屋的轮候时间平均不超3年。香港的公屋制度因此被公认为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

  香港的住房政策起源于一场意外的大火,也因而意外地建立了亚洲第二大公营住房系统。1953年九龙石硖尾一场大火之后,港英政府为了安置数万个流离失所的家庭,开始大规模建造“徙置楼”,从而开启了香港公共住房政策的序幕。

  在香港的房屋体系中,房屋委员会和房屋署扮演了重要角色。香港的房屋政策事务由政府总部的运输及房屋局负责。而在公共房屋方面,政府成立了法定机构——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制定和推行公共房屋计划,而房屋署是房委会的执行机关。

  香港房屋署的发言人对本报记者表示,香港现行的房屋政策与整体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采取一个开明和公平的制度。相信其中正在实施或曾经实施的制度,比如“轮候册的制订”、“居者有其屋计划”,“配屋计划”等,可以为内地提供不同的参考价值。但是内地与香港的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状况不同,相信面对的住房问题也有所不同。

  公屋:严格准入与退出

  香港的公营房屋政策,主要是为没有能力租住私人楼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出租公屋单位。而且每个公屋小区基本配备了完善的商场、停车场、邮政,以及教育娱乐设施,成为低收入家庭争相申请的居所。

  香港房屋署发言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因为公屋资源有限,我们必须确保其合理分配,并有公屋轮候册的安排。轮候册申请人必须通过收入以及资产限额的审查,在香港住满7年,并且没有私人住宅物业。针对收入和资产限额,房委会也会按照最新的经济数据按年修订,确保真正有需要的人士才能入住公屋。”

  房屋署的网上资料显示,如果是普通3人家庭申请租住公屋,家庭月收入不能超过1.2万元,家庭总资产净值不能超过31万元。(根据香港今年上半年的统计,香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数为1.7250万港元。)

  根据房屋署提供给本报的资料,一般住户如果在公屋住满十年以上,需要申报其家庭收入,如果家庭总收入超过规定限额的两倍和三倍,就要分别交纳1.5倍和2倍的租金另加差饷(香港对楼宇或物业征收的间接税)。如果家庭总收入超过限额的三倍,而家庭净资产又同时超过有关限额,住户就必须迁出公屋。“我们也从加快公屋流转方面着手,确保只有真正有需要的家庭才能获得公屋的资助。”房屋署发言人说。

  为了达到土地供应平稳,香港政府尽量弹性地处理土地供应,集中用面积较大和发展密度较高的土地来发展公共房屋。公共房屋的建设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政府招标,委托小型私人发展商建造,像长江实业、新鸿基这样的大型发展商,很少参与公共房屋的建设。第二种是政府和私人合建居屋,在1978年之后大概有5~6年的时间曾经采用过这种模式。但后来发现效果不理想,小型发展商们表示,完全按照政府规定的规格建立公屋,根本无利可图,逐渐失去兴趣。

  此外,香港政府也对公屋进行户型控制,讲究建设小户型。申请公屋时,4口人只能申请到30多平方米的一间公屋,7至8口人可以享有60平方米以上的三室。

  房委会在1988年由政府资助转为自负盈亏的财政独立机构。目前房委会以内部衍生的资金收益,推行公营房屋计划。2005年,房委会通过出售大部分零售和停车场设施,套取现金340亿元,此外,房委会从2007年开始分批出售此前剩余的居屋,所得的收入也会提供额外的资金用于兴建公屋。

  从今年8月开始,60多万公屋居民可获减租11.6%,每户平均租金将由1480元减至1310元,并在28个月后至2010年,透过可加可减机制首次租金检讨,估计房委会将少收约32.9亿元租金。不过房屋署发言人表示,房委会认为有能力应付此次减租,长远来说,透过可加可减机制,租金可以按照公屋住户收入的变动而调整,不仅可以确保租金为住户所能负担,房委会的租金收入来源也更为稳定,有利于公屋计划的长远发展。

  金融风暴之后:领汇事件

  50多年以来,香港的住房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

  香港的住房政策建基于1987年制定的第一次“长远房屋策略”,主要两个方向的策略,一是政府为有住房需要的低收入人士提供廉租房,二是政府有限度地兴建较优质房屋,卖给中等收入家庭。1997年第二次“长远房屋策略”也重新肯定了鼓励自置物业的方向。而在2002年以来,香港房屋政策朝着三大方向发展——只提供含公共资助的出租公屋给有真正需要的人士;政府避免直接参与私人物业市场的投资及供求活动,如停止资助“自置居所计划”。此外,政府积极扮演市场促进者的角色,如增加市场透明度以及减少限制。

  事实上,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房屋市场的变化以及住房政策作出的相应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李健正告诉本报记者,1997年金融风暴以后,香港楼市泡沫破灭,经济陷入困境,发展商建好的商业房屋无人问津。

  发展商开始抱怨政府,因为政府每次推出居屋时,反应热烈,但是私人发展商的房子卖不出去,发展商说政府“与民争利”,说政府不应该赚发展商的钱。

  “居者有其屋”计划是在1978年成立的,政府免费拨出土地,为中等收入阶层建立居屋。居屋的楼价只是市场价格的一半而已,相当优惠。

  居屋数量开始增加的时候,并不是香港楼市最低迷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两三年,效果才开始显现。当时一些房地产发展商认为,香港政府应该放弃居屋政策,让“夹心阶层”去购买跌价后的商品住宅,发展商觉得“夹心阶层”即使买不起中心地带的房屋,也能承受新界等偏远地段的房屋价格。

  事实上,购买居屋和买商品房屋的人群并不相同,但是发展商在2003年给政府相当大的压力,所以在2003年宣布停止售卖居屋,即使建好的居屋也要暂时“冷藏”起来。不过最近两年经济好转,楼价上升,政府从今年开始逐步把之前建好的居屋重新推出市场。现在香港的私人发展商对此不再有异议,因为楼市兴旺,对价格影响不大。

  其实从1978年到2004年间,售卖居屋为香港政府带来了不少收入,可以补贴出租公屋的费用。因为出租公屋的价格很低,政府需要倒贴资金。这种跨阶层的补贴使政府不需要额外拿出资金来维系公屋制度。但2003年停售居屋之后,政府不久就出现房屋财政困难,因为出租公屋每年都要贴钱进入,此前的盈余很快用完。

  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香港政府于2003年成立了领汇基金(LINKREIT),上市资产主要是香港房委会旗下的物业,包括151个房委会旗下的商场和178个停车场。领汇IPO募集资金233亿港元,加上超额发售部分,总募集金额约300亿港元。人们共同拥有了政府的房屋资产,政府就有了继续发展公共房屋系统的资金。但是当时有人认为,资产是房委会的,政府继续建居屋就好了。当时两位香港老人卢少兰和马基召,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司法复核,要禁止房委会将资产注入领汇,迫使领汇搁置上市,成为轰动一时的领汇事件。现在时过境迁,领汇已经上市,过去的争执似乎已经告一段落。

  适逢整个中国经济起飞,港股看好,香港居民也乐意集资。李健正说,所以领汇反而成了香港的新型公共房屋政策模式。
(责任编辑:雍非)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