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 > 最新报道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式暨能源与环境战略论坛

  “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是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世界顶级学者共同参与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来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又将开辟一个全新的研讨领域: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的永久性主题之下,本届论坛年度主题确定为“能源与环境”。

从太阳能、臭氧层一直到纳米技术,与会的多位在物理学、化学方面建树卓著的科学家将与听众一同分享他们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将为北京全面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添一臂之力。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式暨能源与环境战略论坛

  参会嘉宾:

  曾培炎副总理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

  北京市副市长吉林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晓明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

  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

  哈罗德·克罗托教授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教授卡罗·卢比亚先生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库尔特·兰贝克先生

  (09:34)主持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早上好!我宣布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现在开幕。

  (09:35)主持人:能源是人类进行生产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能源是现代文明的支柱,能源给人类及社会发展带来了光明和幸福,但同时,能源利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今世界,能源短缺及能源与环境的矛盾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的永久性主题下,将着重围绕“能源与环境”这一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09:36)主持人:出席我们今天论坛开幕式的国家领导人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论坛顾问许嘉璐先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先生。

  (09:36)主持人:应邀出席我们这次论坛的嘉宾有: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部分在国际能源与环境科学领域有着广泛影响的中外著名科学家。

  (09:37)主持人:出席今天开幕式的还有:论坛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的负责人和各协办单位的领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莅临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中外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09:37)主持人: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自2005年以来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对论坛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兴趣。“能源与环境”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今天,在座的众多听众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还将对此次论坛进行现场直播,将论坛的盛况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现在请王岐山市长致辞,大家欢迎。

  (09:39)王岐山: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尊敬的许嘉璐委员长,尊敬的路甬祥副委员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隆重开幕式,本届论坛将就能源和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和北京市政府向出席论坛的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09:40)王岐山:当前,人类活动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面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引发的气候变化,有效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重大课题,需要开辟更多途径、找到更好的办法。中国促进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体现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努力上。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就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控制污染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过去五年,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0%以上。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要比2005年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水平上分别削减20%和15%左右。

  (09:40)王岐山:倡导和注重节约、改善和保护环境,已落实到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城市,将贯穿于未来北京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尽管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难题,但在与会嘉宾、朋友们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一定会不断战胜各种挑战,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不仅经济更加繁荣,而且城市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宜居。

  (09:40)王岐山: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嘉宾和朋友们在北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谢谢大家!

  (09:42)主持人:谢谢王岐山市长所做的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我们欢迎哈罗德·克罗托教授代表各位嘉宾致辞。大家欢迎。

  (09:43)哈罗德·克罗托:能在这里发言我很高兴,感谢曾培炎副总理,感谢许嘉璐副委员长,感谢路甬祥副委员长,以及中科院院长,感谢王岐山市长的邀请。非常高兴看到中国进一步认识到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想中国也许比其他国家都进一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09:44)哈罗德·克罗托:我认为科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在欧洲适用的东西在中国、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适用。我相信科学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为其他很多东西都是人为或者人造的,但是科学是具有全球普遍适用性。当我第一次来到东方的时候,我了解了中国人。在日本他们也是从中国汉字当中创造自己的文字,我在想汉字可能也有一些全球性的特征,所以我就仔细地看了看中国的汉字,而且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文字是有多么强的诗意。

  (09:45)哈罗德·克罗托:在日本坐高速列车的时候,日本人也曾经说过列车本身是人造的一项技术。这位日本朋友曾经说,我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名字用中文写出来。每次到中国来,我就问中国人这些字是什么意思。有一些中国的朋友就说这些字组成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是神秘莫测的人或者是专家等等。我们都看到《迷失东京》在中文翻译当中有一些被迫缺失的意思,我也希望在以后的过程中我们能进行通畅的交流,我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我认为中国有伟大的文化,我们不仅要寻求答案,而且要了解问题本身的含义,感谢论坛对我的邀请。谢谢。

  (09:45)主持人:感谢哈罗德·克罗托教授的致辞。下面,让我们欢迎曾培炎副总理做主旨讲话。

  (09:46)曾培炎: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早上好!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中外的科学家包括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方嘉宾聚集一堂,围绕能源和环境主题进行讨论,这对于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科学家和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

  (09:48)曾培炎:首先我愿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情况。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79年到2006年,GDP年均增长9.7%,最近几年国民经济出现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以来,经济形势总体很好,就业增长较多,企业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和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全年GDP增长10%,这将是我们连续第五个年头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物价涨幅上升,投资增长偏快,货币投放偏多,贸易顺差偏大,经济发展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09:50)曾培炎:对此,中国坚定坚持稳定、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包括实行稳健的知识结构调整的政策,实现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的形势保持下去。

  (09:53)曾培炎:各位专家,随着中国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上升,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要素加快,有很多产品在中国生产而供应世界消费。资金的投入,能源的消耗,污染的排放强度在不断加大,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9:53)曾培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将更加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加重视发展第一、第三产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科技进步,走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兴城镇化的道路。

  (09:56)曾培炎:为此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我们将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基础。大力推广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循环技术,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完善全国油气管线网络,实际推进核电建设。加快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建成水电装机容量3亿千瓦。

  (09:58)曾培炎:二是节约能源,上个世纪最后20年,中国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经济总量的翻两番,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今年上半年单位GDP的能耗同比下降2.78%,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节能的力度,努力实现到2010年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下降20% 。包括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今后的四年之内关闭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全面实施燃煤锅炉的改造,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十个重点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促进每个政府机构,每个事业单位,每个居民家庭都来节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节水、节电、节地、节材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10:01)曾培炎:三是加强环境保护。节能与环保,节能与减排都是密切相关的,今后四年,中国将采取各种措施做到不欠新账,努力还旧账,2010年比2005年总量要减少10%。控制危险气体的排放,我们将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等事情,实施到燃煤电场脱硫的防治,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加大资源生态的保护力度,坚决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继续实施天然能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风沙源的治理。加快森林恢复和管理,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18.2%提高到2010年的20%。

  (10:03)曾培炎:四是组织科技攻关。中国把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放在科技发展的重要位置,从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部署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项目。我们将集中力量增加投入,组织实施大型油气田的开发,大型的高温气能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等大型的国家专项。突出重点,优先安排,积极推荐复杂的地质油气资源的勘探利用,超大规模的输配电,综合治污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功能的恢复和重建等技术研究的项目。同时要加强氢能以及燃料电池,为节能环保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撑。

  (10:07)曾培炎:五是健全体制机制。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的作用,有效地利用财税、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完善能源资源消费、税费和价格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清洁发展的机制。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把节能环保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和规范国土空间发展秩序,主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和存在能力,合理地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全面行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我们有信心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迈出重大的步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0:08)曾培炎:各位专家,能源与环境是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我们希望国际社会互利合作,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关,共同稳定和完善国际能源市场,实现全球重组、安全一体的能源供给。如果加强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技人才交流,推动建立合理的技术转让机制,提升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建立健全多边和双边机制,加强交流与对话,共同应对能源与环境重大课题和突发事件。

  (10:10)曾培炎: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长期以来,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减缓人口增长,推进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今年又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坚持联合国气侯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核心机制和主导地位,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10:10)曾培炎:在刚刚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议建立亚太生命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人员培训,共同促进生命的恢复和增长。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建设一个清洁、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继续做出我们的努力。

  (10:11)曾培炎:本次论坛的召开为促进中外专家、学者的交往,发展科学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希望各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科学家们围绕论坛的主题,深入探讨集思广益,为能源和环境保护出谋划策,也希望大家利用这个机会广泛交流深化合作,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繁荣进步做出贡献。最后预祝2007年北京诺贝尔获得者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在北京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10:14)主持人:非常感谢曾培炎副总理所做的主旨讲话。介绍了全国上下加强节能减排的工作情况,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节能减排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曾培炎副总理在主旨讲话中提出了当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相应措施。我想,中国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有利于中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为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造福于全人类。也要再一次感谢王岐山市长和哈罗德·克罗托先生的致辞。“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式到此结束。

  (10:23)主持人(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晓明):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是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晓明。根据议程安排,由我来主持今天的能源与环境战略论坛。

  (10:24)主持人: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和人类生命、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并开始将能源和环境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开展能源与环境战略研究是全面、深入推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战略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本届诺奖论坛的第一场活动定为能源与环境战略论坛,我相信,接下来的交流和探讨,将给在座各位带来重要和有益的启示。

  (10:24)主持人:今天上午,将有4位嘉宾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

  (10:24)主持人:第一位发表演讲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他的演讲题目是:《自主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演讲之前,先请大家观看介绍中国科学院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短片。

  (10:24)主持人:下面,我们欢迎李静海先生发表演讲。

  (10:26)李静海:尊敬的各位来宾,我非常荣幸在此论坛谈一下两个想法的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创新能力,谈一下个人的理解。第二是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三个问题,能源、全球变暖、循环经济。

  (10:28)李静海:首先谈一下我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要想谈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考虑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市场和政府几个因素构成,政府支持科研机构和大学创造新的知识,开发新的技术,这些技术企业通过进一步市场化,走向市场。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对产品技术进行改进,同时在市场上产生效应。产生效应以后进一步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当然企业同时产生的效应一部分回到科研机构和大学,有一部分通过国家税收,通过政府来支持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

  (10:31)李静海:这样一个科技创新体系各个国家大同小异,但是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机制就产生不同的效果。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研究复杂系统,首先要知道他的组成,各个单元、各个子系统,各个系统的结构以及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组成决定了这个系统由那些属性,一定是多层次,有反馈,多机制控制的,一定是力和流非线性关系,根据属性调控这个复杂的机制,才能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10:32)李静海:我用一些数据来说明创新能力的含义。这个数据是国外一家大的公司研发部门提供的数据。首先有1919个建议,在这些建议里,有1550个被淘汰,支持的只有369个。在369个立项的项目中有193个没有产生任何技术以及任何产品,只有176个产生了技术,也产生了产品。在176个技术或者产品中,又有124个没有走向市场,只有52个走向市场。走向市场的52个技术或者产品中只有11个在市场上产生效率,也就是成功的。经过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效率,把这四个效率合起来从建议到市场的成功只有0.6%。

  (10:33)李静海: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能够把0.6%提高一倍,或者说就提高到1%,创新能力就有显著的提升,也就是说国家投入的经费可以减少一倍达到同样的效果。或者时间缩短一倍达到效果。所以提升创新成果对各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系统的效果。

  (10:34)李静海:刚才我们谈了四个效率。但是在四个效率之间比如说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市场之间还有关系,他们相关作用,比如涉及到整个科学研究的价值链,从选题、立项、研究到成果,成果再到工业化生产,生产以后到市场,市场又要竞争,最后成功。相互之间在四个部门之间又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比如说政府要对科研机构进行评估,必然要影响到效果,如果评估是合理的,那么是提升效果,如果评估是不合理的,是减少效果。

  (10:35)李静海:又比如科研机构和成果之间有技术的转移,企业和市场之间又有经营的问题。刚才谈的0.6%是一级效率,还有二级效率。总的效率是自主创新。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各个方面都有责任,政府当然要完善体系和机制,要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社会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科技界除了要求政府增加投入以外,科技界还能干什么?我对前面两个方面没有发言权,我试图探讨一下我们科技界能做什么事情。

  (10:37)李静海: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现有的科技体系是不是最优的?不是最优的,有没有改进的余地?因为我不是学科学和技术分类的,有可能不对。但是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还是可以用来分析一下的。现有的科技布局是不是合理。对任何不同的领域来讲,比如说能源、交通、制造等都要用到一些基本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说数学和系统科学,有纳米科学、过程科学等等,要进行加工和生产,整个科学和技术布局可以用这张图,我只是谈自己的看法,肯定不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可以用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现在的科技体系是不是能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不太适合这样一个规律,当然创新能力或者说系统的整个效率就不会很高。今天是谈能源问题,我们有煤炭油气,有氢能、燃料电气、核能等等,我们建立能源创新体系,这是工业布局。

  (10:40)李静海:科技创新体系是不是以工业布局为依据来建的,我个人认为是不行的,那样建效率不会很高。那么怎么样来建立呢?首先应该分析,与能源相关的方面需要的共性技术,然后还要看为了开放这些共性技术的能力,我们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这样就把能源问题归纳成五条主线,中国科学院要建能源基地,就是试图通过五条主线的建设来提升中国科学在能源方面自主创新能力,这五条主线第一个就是与过程和工艺技术相关的。比如说煤油气的利用,生物能各种各样的转化。第二是与材料相关的,材料问题是能源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第三与制造技术相关比如燃气容积、风机,第四生物技术相关,这样构建一个能源研究体系,我自己认为应该从五条主线来构建。

  (10:41)李静海:第二,谈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和自然以及他们自己相关的关系。谈一个方面是不够的,两个方面也不够,而且要谈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这又是一个复杂体系。研究复杂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这个复杂系统里若干要素,第一个就是流,物质流、信息流、金融流。第二是力,就是要有能源驱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力和流以及环境是一个复杂体系能够正常运行的三个关键。

  (10:43)李静海:但是如何来认识力、流和环境的关系,就是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这样一个道理,可持续发展要符合这样的条件,消耗的能源、物质,消耗量应该等于可供应量。另外,所处的环境不能发生难以承受的变化,变化是可以的,因为人有逐步适应的过程,但是不能是难以承受的变化。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还要有平等,就有责任平等和权利平等,这些叫可持续发展。

  (10:46)李静海:说到能源,说到原材料、资源,可以看这张图,这是从公元前200年以及到2000年,2000多年的历史,人口增长到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很快。与此同时,在工业革命以前我自己认为是一种自然的生态,这是我从最近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解到的数据,这位教授的数据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古代的时候人的消耗很少,进去6吨,排出去也是6吨,但是现在的消耗将近二十倍。就是消耗的量远远大于可供应的量,所以生态就失去平衡,就流和力的关系破坏。现在的生态是人造的生态,如何维持这种人造生态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

  (10:47)李静海: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我自己的一些概念,如果真正研究可持续发展,可能有这些,但是表述方式不太一样。下面讲相关的能源和气候变化。刚才讲消耗的量要等于可供应量,现在能源为什么出现问题,就是消耗量大大大于供应量,化石燃料是原始的积累,逐步要用完了,而且要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个是使环境发生改变,另一个我们消耗的速度远远大于产生的速度,现在我们就要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也好,太阳能、风能、水能,但是量又不够的,所以如何实现消耗量与供应量速度匹配的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10:50)李静海:再讲一下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的平均气温在上升,基本上认为气温的上升是由温室气体引起,而温室气体的排放,中科院文件情报中心分析了一下,G8加5。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京都议定书确定了共同和有区分的责任,为什么要有共同的责任,因为全世界的资源是全世界共有的财富,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所以保护地球、节约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为什么要有有区别的责任呢?因为在历史上积累和排放差别很大。现有的人均排放差别也很大。

  (10:51)李静海:太阳能有很大的潜能,通过生物质转化为化石能源,即使是煤也只能用200年,另外排放二氧化碳。所以这条道走不通。所以要走生物质、水、风、热、电。只有可再生能源才是可持续能源。我们看太阳能有多大的潜力,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是12000TW,然后又有一个可分配,可分配里又农田、非农田,农田又有如果是按1%,现在光合作用的效率大概是1%上下,它接收的能量是40TW,全球2005年度的能源是14TW,所以说太阳能有巨大的潜能。

  (10:53)李静海:对公众来讲,我们能做什么事情?一般的老百姓能做什么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到,从煤到用电,这个效率大致是3%,所以一定要节约用电,你消耗一度电就等于消耗了350克煤,排放的二氧化碳要翻几倍。家电在待机状态消耗的电是5%,再看开汽车,燃料到动力是13%,在13%上又有50%变成热能,轮胎和马路的摩擦,50%用来加速,但是加速我们知道一个人坐在车里,95%是车重,5%是人,效率小于1.0%。每个人在节能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可作为度。

  (10:56)李静海:下面讲一下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相对非循环经济或者说传统的方式而言,对输入能量、物质,物质最终资源要枯竭,排出废物要消费然后又产生废物,最后产生污染。以铜为类,这个数据也是耶鲁大学教授的,发达国家只要一数人口就知道铜的占有量,一般是有一个人是136公斤,发展中国家是35公斤,35公斤是以中国为例,中国现在只要有一个人就有35公斤的铜。如果全世界到2004年全部达到136公斤,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总的占有量几乎接近全球铜的全部的量。在这种情况再通过开矿产生铜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循环利用是唯一的一条途径。

  (10:57)李静海:实行循环经济从理论上讲任何消耗掉的原材料都可以循环,只要输入足够的能量,但是输入足够的能量是不允许的,一个是造成气候变化,另一个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如何能够在物质的循环和能量利用方面达到平衡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非常关键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原材料通过能量的输入来加工成材料,原材料到材料熵减是有序的。从材料到产品又分散了,分散是熵增过程,然后又回收回来,输入能量是熵增过程,材料是熵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判断一个循环过程是可行还是不可行的,就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据。

  (10:58)李静海: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像全球气候问题,这是全球问题,一定要通过政府、企业、科技、金融合作来解决,不合作一定没有。用这张图可以说明,不合作是一事无成的,只有合作才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谢谢大家。

  (10:58)主持人:接下来,将要发表演讲的是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体系 促进北京市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此之前,先请大家观看介绍北京市节能减排工作的短片。

  (10:58)主持人:下面,我们欢迎吉林先生发表演讲。

  (11:00)吉林: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很高兴参加能源与环境战略论坛,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共同商讨当前能源与环境形势,展望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市政府对应邀参加"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国内外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位多年来为推动北京市发展做出的积极的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衷心地感谢!

  (11:00)吉林: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持了19和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增长的大量消耗,不仅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同时更感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面对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国际社会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特别是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使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目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11:01)吉林: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和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目前,北京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当中。我们认为,对于这样一座城市,发展是第一位的,并且,发展必须是符合首都性质功能定位和城市资源条件特点,必须是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经济社会相协调、市民生活水平改善相同步的发展。在这方面,北京市进行了不懈努力和积极的探索。过去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0%以上;从这个角度来讲,北京的发展又快又好。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2001年的1.7倍和1.6倍。

  (11:02)吉林:北京是个资源匮乏、能源消耗位居全国第二的城市,谈到能源,最大特点就是高度依赖外埠,全部的天然气、97%的煤炭、80%的成品油和65%的电力都来自周边省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步伐加快,能源需求将不断攀升,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约束增强的矛盾不断加剧。保障北京市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11:03)吉林:未来一段时期,是首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期。首都发展表现出新的特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向高端方向转移,城乡、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趋加强,体制、机制、管理、科技、组织制度创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紧密。这一时期,能源技术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加速调整,节能减排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能源工作既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11:04)吉林: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和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北京能源消费总量在较长时期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能源需求将达到6500万吨标准煤。能源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和核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北京的焦点。近几年,市政府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污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城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但总体看建设宜居城市对能源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继续改善能源环境,实现能源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1:04)吉林: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承载着高密度的人流、高效的物流、高速的信息流,能源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证。能源安全运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保障能源平稳安全是北京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

  (11:05)吉林:能源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化、市场化考验。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能源供需和价格波动更加复杂多变。从国内市场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逐步增强,加剧了我们能源输入的风险。从供需形势看,季节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

  (11:06)吉林:北京市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相比,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目标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可以说是任重道远。特别是,明年北京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既是一届绿色奥运,也是一届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对北京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11:07)吉林: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能源安全放在核心地位,把能源节约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逐步建立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打造首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

  (11:09)吉林:首先,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能源的高度外部依赖性特点决定了我市能源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市内接收体系。未来一段时期,将适度超强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500千伏变电站,形成多个方向的外来电力接收通道,增强本地电网受电能力;建设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热电厂等城市清洁源点工程,新增供电能力150万千瓦和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增强电力调峰和集中供热能力;建成六环路高压天然气环网及配套工程等,并进一步完善室内天然气管网,增强天然气供应和接收能力;完善城市热网、改善工况,并逐步实现新城城区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多元供热能力。

  (11:11)吉林:其次,要继续优化能源结构。清洁化、优质化是未来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能源需求,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既要符合能源清洁化发展方向,又要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因此,我们要把能源优质化作为发展方向,发展和引进清洁优质能源,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多元互补、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

  (11:13)吉林:发展电力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到2010年电力、天然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要分别达到38%和11%;因地制宜,重点扶持,政策配套,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实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260万吨标准煤/年的目标,新增利用规模达到200万吨标准煤,重点是发展资源条件较好的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加强煤炭清洁利用的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煤炭在我市能源消费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下一步将按照"总量控制,分区发展,全程管理,清洁高效"的原则,不断改善燃煤利用结构,采用最先进的环保措施,把燃煤排放降低到最低水平,努力提高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

  (11:16)吉林:第三,要深化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就是开源,就是生产能源,在能源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节能优先战略,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建筑节能为重点,以政府节能为示范,以法规建设为保障,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除保留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的基础性产业外,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基本退出;加快开展政府机构节能试点工作,继续发挥率先垂范作用;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逐步实施既有大型公建的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做好工业高耗能行业监督管理,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强化交通节能,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辆;积极引进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

  (11:18)吉林:第四,要建立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能源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按照"统筹平衡、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建立快速反应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市能源与经济运行预警能力;健全煤、电、油、气、热等能源品种的应急预案,坚持快速反应、先期处置、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突发事件处置原则,完善能源调度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应急储备体系,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11:21)吉林:第五,要健全发展保障机制。促使各方面政策互相配套、有机衔接,提升政策的集约效应。继续完善能源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开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的修订,研究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品种需求侧管理办法;加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探索,建立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为纽带的新型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培育和扶持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鼓励企业参与节能环保项目。

  (11:21)吉林:女士们、先生们,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将是北京市长期关注和研究的战略问题。我们也真诚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为北京"天更蓝、水更绿"献计献策。同时,也借此机会,真诚欢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朋友,2008年再次光临北京,北京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11:22)主持人:谢谢吉林先生。

  (11:23)主持人:接下来,将要发表演讲的是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就职于欧洲核子物理研究所的卡罗·卢比亚先生。他曾担任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与环境委员会主席。在聆听演讲前,让我们先观看介绍卡罗·卢比亚先生的短片。

  (11:24)主持人:下面,我们欢迎卡罗·卢比亚先生发表演讲,题目是:《21世纪的能源和环境》。

  (11:27)卡罗·卢比亚:今天跟大家讨论一下21世纪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能源是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衣食住行、工业发展的因素,之前每个人使用的能源只是不到0.5千瓦。在公元元年的世界上人口只有一亿,人均使用是19世纪的十分之一。现在人口增长很多,已经增长47倍。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上人口和人均消费都增长很快。

  (11:30)卡罗·卢比亚: 在2000年,我们消耗的能源每一年相当150亿煤的燃烧,世界人口在新世纪增长了4倍,而我们的能源消耗增加了16倍。现在的能源消耗跟我出生的时候相比增加了16倍,这影响社会进步很多因素。在瑞典,每一年消耗的电是一万五千度,在非洲国家这个数字很低,也就是人均能源消耗和贫穷程度成正比,在不同国家,每一年消费人均石油量是不一样的。能源的消费和我们的能耗也是紧密相关的。能源需要和GDP的比例,这和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能源的消耗。

  (11:31)卡罗·卢比亚:在2004年,大家在这个图表上可以看到,油、煤可再生能源占不同的比例,如果更加仔细来考虑我们可再生能源,废物利用,还有一些包括传统的能源和新的可再生能源,大家可以看到,组成的比例,所有新的可再生能源潮汐、太阳能、风能占的比例在我们能源消费当中比较小。我们发现,很多能源消费是不安全的,从核能角度来说,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反应堆,产生的能源比我们传统的能源多得多,未来我们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未来我们能源走势怎么样,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些预测。

  (11:32)卡罗·卢比亚: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情况不太一样,但是一次能源的消费依然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看一看一次能源的消费,石油、煤、天然气和核能,我们看到一次能源的消费每一年都以2%的速度增长,但是从2000年到2003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却不是很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增长非常迅速。

  (11:33)卡罗·卢比亚:当然,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也非常迅速,从天然气、石油的消费当中排放出来。在未来25年中也会增长很快,这一张表我们看到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生存的环境,大气中、海洋中等等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地的利用、植被的保护在新世纪当中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大家可以看到化石能源利用的增长,有5000级吨的化学燃料正在被使用。那么,对于海洋的影响也是类似的。

  (11:36)卡罗·卢比亚:大家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海洋也是可以吸收一部分二氧化碳,他现在吸收的速度放慢,我们要重新达到一种平衡,需要花很长时间。事实上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我们要减少化学燃料的燃放,现在煤的储存和石油、天然气的储存都在减少,在未来会达到一种短缺的状态。现在也有一些国家在发展煤液化的技术,煤的储备量还是很大的,我们还有其他能源的形式。尤其是在技术发展不是很快的国家,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的进步。

  (11:37)卡罗·卢比亚:在这张图表上大家可以看到,2000年的各种数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断增长,我们可以以这种方式,通过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能源维持更长时间。从今天以后200—400年之间可能会出现这张图表上呈现的状况。如果我们不加限制地使用能源,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对人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的进步来扭转这种情况。而且通过技术的改造,可能使得我们高效利用能源的好处可以惠及几百年,几千年。

  (11:39)卡罗·卢比亚:如果我们的能源资源枯竭,人类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重新考虑使用其他的能源形式来改变气侯的变化,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灾难。一种就是核能,就是新的核能。通过聚变,或者裂变,通过自然的釉材料还有其他的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太阳能,太阳能可以直接利用作为热能,另外可以间接使用,太阳能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能源,我们可以使用新的太阳能技术,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未来。

  (11:41)卡罗·卢比亚: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核能不是今天大家所谈的核能,而太阳能也不是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太阳能。因为现在太阳能还不能完全替代,我们要通过大量的研发来改善太阳能的利用技术。我们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核的反应和太阳能反应,我们需要多少核能,通过核的裂变、聚变,使用所有的太阳能来产生能量,使用一些化学元素。而一种新的釉材料可以成为聚变的。

  (11:42)卡罗·卢比亚:第二个周期不是可裂变的,是一种新的材料,通过中子的反映,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比方说聚变,我们也可以在未来利用这种技术,使用中子和其他的粒子进行聚变产生能量。这些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第二个问题就是太阳能,尤其是聚核太阳能,这是新的太阳能设备,这是一面镜子,可以集中太阳能来产生能量,接受热能产生高温来发电。这是一个旧的太阳能,老的概念,在工业革命前200多年就用这种原始的办法。这可能需要很多人使得这种技术能成功。

  (11:43)卡罗·卢比亚:这是1920年在埃及发明的一种太阳能设备,可以在容器中放上水,通过太阳能进行蒸发产生热能。而今天新的太阳能的设备是大家看到的这张图,有一个储备的系统来收集热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储存起来,而当没有太阳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储存的能量进行使用,来产生电能。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使用。

  (11:44)卡罗·卢比亚:这种方法在90年代末就开始发展,直到今天还没有更进一步突破的技术和设备。但是未来还是很光明的,我们相信2015年,2020年的时候我们将会发展出新的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设备。

  (11:45)卡罗·卢比亚:为什么这些那么重要?是因为在世界上我们有很多日照很长的地带,而很多国家正在发展这种技术,这是一个例子,是64兆瓦的设备,占地几百平方公里,它的成本只有两亿美元,可以产生大量的电力。另外在西班牙,他们也在进行这种活动,有大量的电站,都是15兆瓦的电站,在未来八到十年,这些容量都会装上。

  (11:49)卡罗·卢比亚:还有一些经济上的问题,因为它的成本比较低,大家都知道现在电价是十几美分一度,再过几年可能会将到五到六美分一度,当然还有一些消费税。这种价格上的优势可以使得技术发展非常快,而且在很大范围内进行发展。另外,核电站所涉及的成本在太阳能的发展。为什么我说这种太阳能是新的技术性的一种选择呢?因为在很多沙漠地区,太阳能相当于每一年25厘米的石油,我可以让大家看一下沙漠的分布,大家可以看到这些红色区域就是沙漠,日照的时间非常长,可以产生巨大的太阳能。我最后的结论是我们需要进行这种技术上的过渡,过渡到新的能源,使得人类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1:49)主持人:谢谢卡罗·卢比亚先生。

  (11:49)主持人:第四位发表演讲的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库尔特·兰贝克先生。在聆听演讲前,让我们先观看介绍库尔特·兰贝克先生的短片。

  (11:50)库尔特·兰贝尔:下面,我们欢迎库尔特·兰贝克先生发表演讲,题目是:《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型》。

  (11:51)库尔特·兰贝尔:感谢大家。有一些人可能已经读过我准备的材料,我非常高兴能够接受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的邀请来参加这个论坛。我是科学家,大部分时间是处理科学数据,我所研究的是地球运动的过程,所以站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里来谈能源和环境问题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卡罗·卢比亚教授提到的问题翻译的时候可能很多翻译不出来,所以我有很多要讲的内容可能也翻译不出来,这和语言没有关系,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内容的了解。

  (11:53)库尔特·兰贝尔:气侯的变化已经发生了,而且会继续发生,这样一个结果就使得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才能够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今天早上已经有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发言,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主要原因,很自然也很合理,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需要全球经济和工业的发展,而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发展。但是,由于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再重复过去犯过的错误,所以有战略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眼下发展中所实行的制度就是持续的制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驱动力就是要有足够的能源、水力来支持人类的发展。

  (11:55)库尔特·兰贝尔: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讨论。现在作为一个出发点,如何才能够取得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赶上发达国家,而同时又不摧毁我们的环境。在今天北京这个论坛上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是不是会使社会上其他国家减排的努力丧失意义。

  (11:55)库尔特·兰贝尔:中国和澳大利亚进行经济增长核心动力都是能源,对于中国来讲,如果要实行工业化,把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到澳大利亚的水平,那需要很多的能源,对于澳大利亚来讲,能源的出口,资源的出口是经济的支柱。但是这种能源财富也带来问题。

  (11:58)库尔特·兰贝尔:眼下的工业活动所释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环境变化这样的后果。工业造成环境的污染,不仅在地方,在全球范围内都如此。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特别是水的污染,缺乏洁净水。要解决水污染问题,就需要我们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人口的增长,也受到了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比如说有新的传染病出现,人口的增长本身也是一个因素。有时候我们把它比作一个房间里的大象,今天我不想惊动这些大象,但是我想说人口的增长从传统上讲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时候人口增长是最多的。这都给能源造成了压力,也引发了恶性循环,而且这个循环会失控。

  (11:59)库尔特·兰贝尔:现在有很多集团都在呼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他们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但是在政治和经济上是不可行的。我们不能指望中国不再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给人民带来好处,对于澳大利亚政府来讲,也不能够为了给全球的环保做贡献,就减缓自己的经济发展。这是澳大利亚在签署《京都议定书》最基本的考虑,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个国家放弃自己的发展和努力,除非全球都联合起来进行努力,而且这种努力不会使单个国家处于不利的境地,所以全球的努力很重要,当然区域的努力也很有帮助。

  (12:00)库尔特·兰贝尔:前两天,在悉尼,胡锦涛主席就指出亚太地区以及其他地区这种区域的努力不应该妨碍联合国所领导的努力。有些人说恶性循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乐观的人又提出积极的理论,就是在刚才我们还听到关于太阳能的巨大潜力,在我们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我的确同意这是很大的潜力。

  (12:00)库尔特·兰贝尔:对我来说,我们是不是能把恶性循环变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良性循环中,同样可以促进世界的发展,而不是像以前发展那样,农业促进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给人民带来好处,同时也损害了环境。在良性循环中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改善环境,并且稳定人口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

  (12:01)库尔特·兰贝尔:这两个循环都有很多因素,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打算细讲了。但是我讲几个要点。

  (12:01)库尔特·兰贝尔: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讲,它在地球整个历史中都是持续发生的。人类一直在试图回应气候变化,我们从古代文明史上可以看到很多文明是被历史淹没的,这就是表象。在地质史上不是太遥远的过去就曾经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变化,比如说黄河水位变化,比如在1400年以前,黄河水流很细,后来作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回应。现在又有一种新的变化,自然的节奏受到人为的影响,从而加快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速度之快,速度之大,超过自我平衡的能力。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高地可以搬家了,而且这些问题不受政治边界的约束。我们修建一些堤坝,但是修建堤坝的前提是自然的力量是静止的,有一些做法是不行的。

  (12:06)库尔特·兰贝尔:我们有一些数字表明不仅是大气温度变化,而且在地表气体温度也产生了变化。还有就是海平面的水平,这些变化看起来很小,如果看预测,这是由气候变化政策委员会做出的预测,这些预测就表明今后变化的步伐更快,这是政策委员会做出的报告中的一部分。现在做了一个比较,如果人口不增长是一个变化,或者在世纪末人口增长达到顶峰的状况。把这种情况都列出来,海洋、海平面的升高,气温的升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什么水平是我们能接受的呢?这还没有定论,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认为所有这些可能性,这些模式都表明全球气温是在增高,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稳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同的模式都表明同样一种趋势。地区之间恶化速度的不同只是由于采用模式的不一样。

  (12:09)库尔特·兰贝尔:研究结果表明,我们肯定会看到全球气温越来越高,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才谈论的这些预测都是讲平均值,比如说每年海平面平均上涨1.5,这和自然现象比如说海浪比起来很小,北京每年气温增长是0.2度,这跟夏天和冬天气温急剧变化很小。但是会带来一个恶果,一定时期小量的增长会增加气候变化的频率,会使恶劣天气更频繁出来。另外是更严重的後果,气侯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有很多物理、化学因素在作用,就好比蝴蝶理论。

  (12:09)库尔特·兰贝尔:最初条件下小的变化在长期发展中产生巨大的变化,很多地区的蝴蝶效应都很不一样,北京的蝴蝶效应可能由于芝加哥的变化引起的,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是很好的例子说明地球系统的变化会决定于在最初条件下小的变化,在长期以后会产生重要的后果。那么它带来的问题就是在测量天气变化中所用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模式,我们还没有做出足够的不同情况下的计算机运行模式。

  (12:10)库尔特·兰贝尔:这种天气变化的不稳定性可以由这个例子来说明。这是区域的天气预测,这是澳大利亚各个地区区域预测,这些照片唯一的不同就是起始条件的差别很小,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接受,在做模型的时候不能够假设我们有足够的模型数据可以用。在模型计算机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种区域的气候变化预测对我们的意义就在于他帮助我们设计我们的回应措施。在澳大利亚以前曾经有独立的机构做出单一的气侯预测模型。这个地方就需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合作,比如说在中国所有做模型的人要进行合作。上周我参加欢迎胡锦涛主席访澳的国宴,我知道我们两国都有研究机构在这方面合作。

  (12:12)库尔特·兰贝尔:我再谈一下水体,水可能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在中国是如此,对降雨量的改变和降雨强度的改变都会很明显。自然的力量通常是不平衡的,它会对气候变化模式的缓慢变化做出反映,这种平衡被打破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水的问题是应对气侯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我们预测这种变化会发生,而且具有很大破坏力的变化,我们要做出反映。一般来讲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库,使我们无法提出非常可行的行动建议。我们的回应肯定代价会很高,如果现在不回应,今后再回应代价会更高。因为水涉及各个方面,包括能源领域各个方面。

  (12:14)库尔特·兰贝尔:可以举澳大利亚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经历非常干旱的时期,这是过去几十年没有的,在过去几十年降水还是很充沛的。我们发现每年之间降水量的变化非常大,但是在70年代以前,相对还是平衡的。在70年代之后,这种变化就显示为总体的降水量减少,带来的麻烦就是现在的水存储和分配系统是根据降水量非常充沛的那一年作为依据。由于我们预测这样的干旱时期,澳大利亚大城市都实行限量的水供应,大家不仅不能享受城市的生活,而且还影响就业和生产和人民的总体生活。

  (12:14)库尔特·兰贝尔:由于没有非常有效的长期记录,所以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这是一个长期的干旱时期的开始,还是说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干旱只是异常。因此我们也不能做出决定。这是澳大利亚各个政府在考虑的问题,这种干旱是自然循环还是需要我们做反映的异常。总的来说预测是澳大利亚南部市会非常干旱,这个地方是人口和农业比较和集中的地方,即使我们肯定未来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这对我们的农业生产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来讲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能力。这个问题的规模如此之大,使我们必须要考虑在今后十年为了能够满足悉尼市的水供应我们所投入的水能源要增加6倍。

  (12:15)库尔特·兰贝尔:除非我们能够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否则这种可能性就非常现实。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从恶性循环转到良性循环,我们要有好的规划,要有好的措施,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但是有时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这样的信息,我们也不能够等到知识是非常确实的才做出回复,那样永远等不到回复那一天。我们可以看到危害在如此紧迫的时候,我们还不能像以往那样行事。

  (12:17)库尔特·兰贝尔:这周晚一些时候我还会介绍澳大利亚采取的措施,和这个领域有关。现在由于时间的限制我讲一些大的要点,就是中澳之间的联系。最近两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如果是对气侯排放不加控制,对任何国家都没有利益。对中国和澳大利亚来说,我们有共同的利益,要采取行动,来防止无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损害。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全球问题,单边行动会使一个国家处在经济上的不利地位,这对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能接受的。

  (12:17)库尔特·兰贝尔:政府不应该匆忙做出决断,我们应该逐渐地采取措施,我认为这是比较现实的。我们虽然很遗憾,但是的确现实情况如此,所以澳大利亚没有匆忙确定减排的量。尽管这么说,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已经开始一些合作,这是在02年之后,有学术上,还有一些联合项目,这些项目会为我们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型做出贡献。

  (12:18)库尔特·兰贝尔:这些项目包括要建立一个中澳水中心,清洁煤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在过去几周在APEC会议期间也得到很多进展。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包括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提高发电的效率以及对碳的捕获和存储,最重要是需要沟通,不仅仅是两国科学家之间,包括政策制订者之间的沟通,如果沟通能够更顺畅,就使双边讨论和合作在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讨论能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可以确保,我们可以向政府提供最好的科学建议。

  (12:19)库尔特·兰贝尔:我们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紧迫性,我们需要重视。最近几年获得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学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是最关键的,我们作为澳大利亚的科学院会使我们的政府继续合作,也盼望着和中国政府继续合作。谢谢。

  (12:19)主持人:谢谢库尔特·兰贝克先生。

  (12:19)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4位嘉宾的精彩演讲。能源与环境战略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铭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曾培炎 | 王岐山 | 哈罗德 | 路甬祥 | 许嘉璐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