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中国制造打响保卫战 > 相关评论

“中国制造2”全球化的三重门

  “当国际企业进入中国企业的时候,我们做‘苦行僧’,跟他们拼价格,企业坚持过来之后,我们做代工(OEM)。然后在产业链里面不断巩固再巩固。目前,我们开始进入一种叫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阶段。”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俞尧昌在《华夏时报》主办的“‘中国制造’全球化的三重门”高峰论坛上,回顾过去几年格兰仕的发展,感慨万千。

  尽管经济全球化成为现仅为流行的概念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身处中心的中国正在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中国制造”如何成功地获取全球化的红利?有必要对中国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探索和思考。

  妖魔化“中国制造”

  近几个月,在爆发了多起有关中国受污染食品和玩具的事件后,“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遭受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一时间被冠以“妖魔化”。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议员和舆论的指责,大有把中国商品塑造成“危险的中国制造”的势头。而实质上,对“中国制造”的指责,已经成为“中国威胁论”在经贸层面的新变体。

  “对‘中国制造’的指责,已不只是一个国际经济贸易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国际政治层面。”俞尧昌表示,“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几乎是在没有一点自由贸易市场竞争经历的条件下突然间跨入了世贸组织。既要顾及自身的成长,又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产品质量是目前我们生存下去唯一的道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研发,让科技说明一切。”

  据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介绍,中国今年出口要达到1万多亿美元,真正被炒作的产品总量不到100亿美元。绝大部分的产品还在正常迅速的增长出口,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的出口额。

  中国市场已不仅仅是本土市场,它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部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全球化已经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低价扩张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企业经历了不惜血本的“价格战”,以争夺市场空间与资源。然而,低价格在帮助中国企业成长的同时,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却尤为凸现。如何逃离无休止的低价格、低利润的混战成为了“中国制造”探索的关键。于是,国际市场成为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遗憾的是,“低价策略”在国际市场并不成功。

  家电产业研究专家刘步尘表达了对中国产品价格的担忧,“中国产品目前出口到国外大多在非主流市场销售,决定了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是边缘化的地位。而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低价,中国制造要由物美价廉向物美高价的思路转换”。

  然而,身处产业链的下游,低价策略确是中国企业的无奈之举,中国市场面向全球打开的那一刻起,企业为了生存,价格战是必须也是唯一的战略。“苦行僧”成为了当时中国制造大多扮演的角色。“我们谈中国制造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产品定价,就如同看关公战秦琼一样,无法同时比较。”在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的眼里,以拥有劳动力价格低、资金成本低、使用土地价格低为优势的低产品价格是目前中国企业抗衡国际跨国企业最好的办法。罗清启表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缺品牌,品牌必须回到基本面,回到工业体系的制造面上获得品牌。”

  得品牌者得天下,有品牌才有市场,没有品牌永远不能在全球之林中拥有一席之地。但是,品牌的营造过程确实是漫长而艰辛的。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贴牌方式是目前中国比较合理的方式,国际品牌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实现,这个过程当中,先贴牌再创牌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随着贴牌生产的增加,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的品牌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则认为,企业是赢利组织,从企业发展自身规律决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要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在产业链里面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发展,最后主导产业链。

  立足本土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依赖最重的、做得最多的就是全球资源的配置。制造、研发、融资被分配到了全球最合理的地方。”王志乐看待全球化时表态,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的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

  “目前,中国制造全球化的进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将会大大增加,一个时段有一个新的贸易体系,当一个新的进入贸易体系的时候,会引起原有均衡的贸易体系的波动,占据这个贸易体系的国家,肯定有一个新的方式应对。”罗清启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担忧,“中国全球化的进程说明了中国制造的成功,但并不代表结果的美好。技术、品牌、渠道将是中国企业提升的最大瓶颈。”

  罗清启表示,中国企业还要学会组织创新和管理能力,技术不会自己提升,品牌不会自己推广,必须靠组织和管理来实现,这也是中国企业在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的环节。

  中国企业在布局全球化的同时,本土市场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化的并购中间,千万不要忘记本土为王。走出去的同时,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其核心竞争力将会动摇。”《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认为,中国本身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的市场,谁占据了中国市场,在某种程度来讲,就是占据了未来的利润空间。

  专家视角

  “中国制造”:全球化的产业链竞争

  本报记者 朱光强 北京报道

  在很多国人看来,由“中国制造”引发的中国产品海外信任危机似有蔓延扩大之势。人们纷纷表示出了对民族企业的普遍担忧,有专家甚至发出了挽救“中国制造”就是挽救国家命运的呼吁。

  针对“中国制造”引发的“中国焦虑”,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带着诸多疑问,《华夏时报》记者于2007年9月27日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进行了独家专访。

  华夏时报:“中国制造”最近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您有什么看法?

  王志乐:目前,在国际上探讨“中国制造”时,一些政客、舆论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极端不信任,或者小题大做、以偏赅全,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是据我调查,真正被炒作“中国制造威胁”的产品总量不到100亿美元,只占中国今年出口要达到1万多亿美元的零星。

  华夏时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应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

  王志乐:我有必要先讲一下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趋势,全球信息技术革命让这些跨国公司进行了新的全球战略调整,例如营销服务全球化、制造组装全球化、研发设计全球化、资本运作全球化。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的点对点的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的竞争。由于全球战略出现,管理结构必须调整,过去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为全球区域性的管理结构。还有一个就是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出现了问题,人们不但要批评在他国家的子公司,还要批评母国的母公司,通过战略结构理念的全面转型来推动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华夏时报:跨国公司为“中国制造”做出了榜样,您认为“中国制造”目前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王志乐:首先是产业集中度与系统集成者,中国许多产业缺乏集中度,产业大而企业小,出口多而利润少。中国缺乏产业系统集成者,没有产业的主导者来整合产业的资源,来打造产业链的。

  其次是全球化程度低,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差。我们的全球化程度虽然也在提高,但是在整个产业链的全球化当中,一直存在于最低端,大家知道TCL在法国的并购出现了障碍,目前已经关掉了该项目,这样跨国指数马上就会下来。

  最后是企业责任。要为社会负责,环境负责,跨国公司的竞争已经从硬件上升到软件竞争,上升到产品生产过程当中环境责任含量的竞争。现在的这个压力不大,因为国家的标准没有强制性的,我们原来的产品不注重这个问题,就有可能面临全球公司的挤压。

  华夏时报:“中国制造”应以怎样的心态来参与全球化的竞争?

  王志乐:我们不少企业缺乏全球视野,或者用传统的竞争手段应对冲击,或者把冲击意识形态化,寻求群众保护。这种做法不仅无法避免全球的冲击,而且往往容易丧失与全球公司合作的机遇。中国的企业要改变被动防御、要求保护,而进行主动的整合,进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学习、合作、竞争、成长,向全球公司那样吸纳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

  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不是外国人、外国企业,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全球公司的发展表明,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竞争,中国企业首先要在国内健全产业链,进而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完善产业链,提升地位,进而主导产业链。

  华夏时报:“中国制造”急需国际化理念的指导,您能否给“中国制造”一些建议?

  王志乐:首先要观念创新,用国际视野研究全球企业的发展新趋势,从民族国家视野扩大到国际视野,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同时,要进行思路、战略创新,对全球公司的被动防御转变成主动吸纳与整合,从被动全球化转变到主动全球化,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在全球配置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

  精彩现场

  “中国制造”不要忘记本土为王

  本报记者 邢云飞 北京报道

  华夏时报:如何看待近来在全球市场上,对“中国制造”产生的信任危机?

  俞尧昌(广东格兰仕集团副总裁):我们认为产品质量本身是市场经济其中的一种现象,不应该成为一种政治体。而事实上,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共赢的事情。

  罗清启(帕勒咨询资深董事):对“中国制造”产生的信任危机与直接的贸易战、技术壁垒有些不同。贸易战结束以后,你的产品就可以畅通无阻进别的国界。而在质量问题做文章,会造成一个道德判断,说你质量有问题,消费者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最终在消费者方面对你形成阻挡。

  水皮(《华夏时报》总编辑):“中国制造”碰到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信任危机,不如说是一种别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一方面有民族情绪在里面,另外一个方面有意识形态在里面。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世界几乎90%的国家政治形态就是不一样,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也非常正常。第二还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我觉得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所谓的信任危机。

  陆刃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信任危机不是我们中国产品独有的,有很多问题存在于产品、企业、市场身上。我们要面对这个事实,要敢于承担责任,要科学地判断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华夏时报:如何去面对目前“中国制造”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

  刘步尘(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中国企业把营销看得很重,总是拼市场占有率、比销量,我们的产品也是物美价廉,事实上,我们的产品卖得便宜,国际上还反倾销你,你卖得贵反而受到尊重。但我们不能卖得贵,为什么只能便宜卖,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技术、品牌上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王志乐:中国企业全球化首先要做的是进入全球产业链,以全球视野观察和研究全球企业发展新趋势,理性地分析全球公司带来的挑战,避免经济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然后,再寻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升级。全球公司的发展表明,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竞争,首先在国内健全产业链,进而在全球完善产业链,然后提升产业链中的地位,进而主导产业链。

  俞尧昌:我们从经营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考虑的是活下来。格兰仕直接面临与国外大品牌的竞争,品牌、网络都不如人家。但在市场上我们通过价格的力量,最终这些国外品牌退出了。我们在品牌溢价能力不强的时候,还是要做到物美价廉。

  华夏时报:对于企业来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刘步尘:我谈到一个未来发展的问题。其实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这个很难解决,不能仅仅为了目前的生存,活下来的目的是为了活得更好。我们怎么样活得有尊严是很重要的,值得思考的。当我们的中国企业在解决了生存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想发展的问题,怎么样更好地发展。

  罗清启:我认为企业应该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企业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组织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因为技术问题不是商业问题,技术是不会自己变成能力的,必须靠组织来实现,这就是管理。

  俞尧昌:中国的企业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我要做一个螺丝钉,就要做到全球最大、最好、最强。然而,我们现在是一盘散沙的状态,整个产业结构、各行各业都普遍面临这个问题,以我们自由的竞争状态,面对人家垄断的竞争状态,肯定是不行的。

  华夏时报:“中国制造”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将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对“中国制造”有何预测和展望?

  水皮:我想讲三层意思,一个是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已经基本上形成规模了。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全球还有10万亿美金的制造业产能会向中国转移,产能的扩张还是可以期待的。第二,在国际化的并购中间,千万不要忘记本土为王。中国本身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的市场,谁占据了中国市场,在某种程度来讲,就是占据了未来的利润空间。第三,“中国制造”怎么过渡到中国创造,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比较艰辛,也比较漫长。

  陆刃波:中国制造走出去,实际上已经有一个很具体的经济后盾,我们有能力把产品输出去,我们有能力创造这个交易规模的市场,走出去和走进来都是全球化。

  俞尧昌:刚才说到我们在全球化竞争中遇到的不利,但是要勇敢面对,在自己涉足的领域里面,要尽快地有生存的本钱,这是格兰仕的做法,要活下来才有发展。有了活下来的基础,下一步就可以做世界品牌。到2010年,我们希望能达到50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希望可以在自己涉足的领域里面,用一种专业化集成的多元化的方式发展。

(责任编辑:王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志乐 | 罗清启 | 俞尧昌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