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产经新闻 > 商业媒体 > 《当代金融家》媒体专区 > 五道口议事厅-专栏

压倒理智的冲动?

  【观点争鸣】

  ■在国内,我们已经不得不开始面对外资银行走进来的挑战与竞争了,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别人走进来还是我们走出去?这里面存在战略重点的选择问题。

  ■在考察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是否为非理性冲动时,我认为首先有必要,但是冲动并不是非常强烈。

  ■中国银行业的自身发展也需要在全球不同区域配置资产,避免由于中国经济出现萧条时 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中国单一市场上,这也是分散风险的方式。

  ■目前就中国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和实力来说,做国内业务已经难以招架了。就算是走出去在全球布点,展业的成本也会很高。所以,并非所有中资银行都迫切希望走出去。

  韩立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我非常同意马青博士提出的一个论题,那就是现在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要干什么?国开行的走出去是否会形成一个趋势,还需要打个问号。国开行是作为政策性银行走出去,还作为商业银行走出去?按照以往的业务,国开行执行的是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指导下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基本建设的融资任务,是国家财政政策的具体延伸,或者说是区域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具体使命。到现在为止,国开行代表的是政府行为,还不 是典型的商业行为。说到与当年日元快速升值时的比较,中国和 1980年代的日本相比到底差在哪儿?主要是现在国内的事还没有干好,我们发展海外业务要承担较高的国内发展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在国内,我们已经不得不开始面对外资银行走进来的挑战与竞争了,包括外资银行的本地化,变成本地子行。激烈竞争刚刚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别人走进来还是我们走出去?这里面存在战略重点的选择问题。

  现在应该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全盘去筹划,即不应该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走出去,着眼点应该是配合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首先要和经济未来5年、10年的发展大势相契合,同时要和外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进行竞争。

  先来看看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如果今后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当前这种年增长率8%到10%的发展速度,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但是有两个重点需要强调,第一,必须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外向型发展,巩固并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在制造业方面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而且已经到了发展品牌优势的阶段,这是我们的生命线。第二,必须进一步挖掘内需,扩大国内中西部市场,否则中国长期保持这种增长态势是有问题的。这就对于银行界的金融创新提出巨大的需求,然而我们在技术上确实“技不如人”。

  中国金融机构在制定走出去战略时,不能把国内的发展战略和国外的发展战略割裂开来。作为商业银行,当务之急则是要抓紧时间提高核心竞争力,因为这是目前中资银行的软肋。

  温彬:

  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到别的国家去经营?走出去的动机的确很值得探讨。从亚洲国家来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最原始的典型代表是日本。日本银行国际化在1970、1980年代已经成了气候,但日本银行走出去的初始动力并不来自于银行本身,而是日本企业国际化浪潮拉动的,这也决定了日本银行最初的国际化带有很强的民族化特征。因为日本的产业特征是金融寡头掌控,即六大商社与金融机构挂钩结合非常密切。当这些大商社在异国他乡经营的时候,信誉、融资和当地金融机构的认可度相对都比较弱,就会要求本土银行做跨国服务。

  我认为,中国的银行走出去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

  中国经济不论是继续快速增长5年也好,10年也罢,但在未来某个时期,肯定会出现一个大的拐点,比如说不良资产提高等风险拖累经济陷入短期衰退。实际上,这种迹象在1998~2002年已经出现过,而美国经济的同期表现则非常好。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在考虑以多元化战略规避经营风险。

  这个多元化战略,除了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业务结构多元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银行经营在区域结构上也要多元化。因为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到全球经济大潮之中,除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本国银行的海外服务外,中国银行业的自身发展也需要在全球不同区域配置资产,避免由于中国经济出现萧条时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中国单一市场上,这也是分散风险的方式。

  实际上,一国银行到它国去经营,在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是全球扩张并购型的银行,其资产膨胀不仅靠自己开分行、设总行,也靠全球收购。汇丰有自己的资本运作能力,它的口号是“全球经营,地方智慧”。汇丰之所以能成为国际银行,因为其本地化业务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吸收当地的居民存款,从事当地高端居民服务等。甚至与汇丰的本地业务相比,反倒经常显得一些纯粹的本土银行服务比较弱。

  其实,中国银行是最早走出去的,起初主要也是为当地华侨、中资机构以及中国驻当地的大使馆提供服务。当前,是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好时机,也是国家提倡的,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韩立岩:

  当前,即便是从银行经营地域多元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也存在突出的短板,第一是缺人才,第二是缺技术。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第一目标应该是获得外资银行的人才和技术。应当看到当前金融人才的缺乏甚至甚于改革开放初期旅店业和制造业缺乏管理人才的情形。

  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是善于学习的,正应了著名经济学家阿罗所发现的企业创新的规律“干中学”,从1970年代末的旅店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开放历程来看,伴随着资本引进形成了大量海外管理人才的引进,没几年中国自己的管理队伍就成长起来了。加入世贸组织初期,我们曾十分担心汽车制造业和纺织业,但是这两个产业在国内与外资合作且竞争的同时走向国际化,技术与品牌同时发展,正在形成优势产业。

  其次,银行的海外发展要跟着实体经济的国际化走,要服务于优秀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或者说是要通过银行参与海外的金融服务来提升国内企业和相关产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这是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优势所在。比如,中行在澳大利亚设立子行就非常必要,因为澳大利亚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投资的主要进口方和投资重点,例如铜矿石和铁矿石,还有优质奶源。再次,金融机构走出去也是国家广义储备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广义外汇储备多样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黄金储备,然后 是中央政府掌管的狭义的外汇储备,现在又出现了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掌管的外汇资产。所谓积极鼓励国家外汇储备运作的市场层面,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企业走出去,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今明两年的外贸增长还会非常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不仅升值的年平均速度要超过5%,可能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如果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去使用外汇储备,形成适度动态平衡,确实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特别是高增长中的高通胀。并且市场实体的参与可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直接压力,实现真正的风险分散化。

  温彬:

  我认为,当前还是不要过多强调中国想“走出去”的冲动,应该低调去做,而且也不能全民进行海外投资。虽然中国自己有走出去的冲动,但是结果未必是想象的那样。从国家外汇管理角度看,很多中资企业,不仅仅是银行,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都是通过海外上市融得巨额资本,而且都是外币,需要寻找渠道来保值增值。结果,现在“走出去”似乎成为了强大的政治声势,并有了在全球受到排斥的迹象。

  赵庆明:

  从年初到现在,我也在思考和研究,中国金融机构目前走出去干什么?现在有很多说法,如上市后资本多了,流动性过剩了,需要在全球配置资产规避风险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都还离得太远。中国经常提跨越式发展,但是回头去看,很难跨过去,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老路。

  1985年巴山轮会议上,一些国际经济学家提过建议,说中国搞改革开放能够避免国外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弯路。现在回头去看,他们走过的弯路我们几乎都走了,如未能避免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程度也令人担忧。

  所以同理,中国只有少量的银行可以走出去,而且其发展战略更像当今第二梯队的跨国银行和跨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战略模式,即先是为当地华人和中国在当地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逐步实现银行资产的全球配置,以达到收入多元化和分散风险的目的。而中国更多的银行,还是要在境内守住自己的客户,立足境内为客户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这也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应该选择的战略。

  马青:

  在考察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是否为非理性冲动时,我认为首先有必要,但是冲动并 不是非常强烈。

  必要性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来看。从国家层面来讲,由于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国有企业占有大量资源,使得储蓄率很高。这些资金都需要进行投资,而国内投资回报率取决于经济发展周期,只有把投资区域扩大之后,才可以减少投资风险,所以对外投资是必要的。

  从企业层面看,起码在券商 和基金层面,由于在国外没有业务,走出去的冲动不 是很强。以基金为例,凡是比较有自尊的基金公司都会申请QDII,但是背后的目的并不 是为了挣钱。假设发了10亿美元的QDII,大概1/3会在香港自己操盘,2/3都交给美林、雷曼管理,还要付给他们管理费。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互相较劲,你有我也有,为了品牌的宣传效应。而另外一些金融机构,由于把成本社会化,把收益内部化,所以才会很有冲动。

  温彬:

  目前就中国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和 实力来说,做国内业务已经难以招架了。现在金融市场完全开放以后,以人民币、外汇理财为代表的个人金融业务压力很大。因为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不可能全都嫌贫爱富,仍然在向老百姓提供基础性服务,这些是高投入低收入的业务。而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完全可以专注做低投入、高收益的个人金融业务。这样的发展态势,有可能让中资金融机构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很难掌握主动,加上中资金融机构缺乏长期积累,就算是走出去在全球布点,展业的成本也会很高。

  从在境外展业的实践看,各国都有一些雇工的政策规定。比如说在俄罗斯,当地监管要求一半的高管和 70%的员工必须雇佣当地人。仅人力成本一项,在境外展业就比在国内增加不少。因此,如果在境外分行或子行不做业务的话,成本就下不来。但实际上,我们在境外落地的银行服务市场,有可能饱和度也很高,业务开拓并不容易,如果光做当地政府的债券等比较安全的业务,很难支付在当地的展业成本。而中资银行又不太愿意去做像次级债这样的境外高风险业务。所以,并非所有中资银行都迫切希望走出去。

  赵庆明:

  马青博士在前面已经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分析了“冲动”的问题,没有分析商业银行,我再补充一些。从四大国有银行来看,除了中行在海外已经布满了点以外,目前工行和建行的走出去冲动很大,因为他们的很多大客户都在海外有投资,如果在海外没有机构,就没有现金结算和结算网络及其它服务,那么花旗、汇丰就会截走你的客户。所以,银行压力非常大,有压力就会有冲动。当前,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在国外设立分行、子行的运作都非常积极,力度也前所未有。

  虽然走出去了,但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障碍和困难还是很大,我们确实受制于人才的短板,遴选人才尤其在内部选拔太难了。

  尽管建行引进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提供一些合作和帮助,例如人才培训,不过,不是培训国际化的经营人才,而更多地是技术上的培训,力图在技术创新、服务、市场拓展以及风险管理方面迅速得到提升。国际化经营人才,或者说是高层管理者培训与这些技术培训也有关,但并不是特别直接相关,因为还要涉及到法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责任编辑:丁潇)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走出去 | 的是 | 中国 | 已经 | 金融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