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证券要闻_证券频道

大扩容时代保荐行业四大怪现状:保荐人不见了

  全国仅有900余人、年收入轻松过百万、用几页纸玩转上亿资金———他们,就是证券市场机构最为关键的群体———保荐人,也是连接企业与证券市场第一道门槛的“看门人”。

  而在今年资本市场大扩容背景下,保荐人与拟上市企业之间的供给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由此也引发出行业内四大怪现状。

  怪状一:“保荐人不见了”

  日前,记者接到来自山东潍坊一家拟上市企业的电话:“我们的保荐人对公司摸完底、签了保荐合作意向书后,消失了!”

  据这家公司的董秘介绍,今年以来,随着中小板的发行提速和扩容,当地掀起了一股上市热潮。今年5月份,该公司管理层也准备尝试搭上上市融资这一“快班车”,于是决定正式引入保荐机构,进行上市改制和申报等有关操作程序。但没有想到的是,在进行了经营、管理、财务等多方面的摸底,双方签订了初步意向书后,负责牵头的项目保荐人却离开了当地。

  “据我们了解,他应该是在外地又承接了别的上市项目。我们多次打电话催他快点完成我们的上市申报工作,但对方‘说法’很多。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排上队。”这位拟上市公司董秘郁闷地大倒苦水。

  据了解,今年以来,这种“积货”拖延时间的现象,在保荐行业中屡有发生。

  “我们确实开始挑三拣四。”深圳一家大型券商的保荐人向记者坦言。目前,一些资深保荐人每人手头上的项目都需要排队,因而一般都挑公司规模大、收益大或有把握先通过的公司内核申报。“如今,一家中小企业或者创业企业希望两个保荐人从头至尾跟随他们的项目到底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机会成本太大。”

  怪状二:老投行不如少壮派吃香

  今年来,在接触到发行上市初步环节的业界人士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投行队伍尤其是保荐人行列越来越年轻。队伍年轻化本是件好事,但正是在这年轻的背后,滋生出了保荐界老少人员之间的矛盾。

  “现在一些具有签字权的是年轻的保荐人,而主要干活的、能够上下协调、独当一面的,却是我们这些没有保荐人资格的老投行人员。现在就形成了干活的没有签字权,提成、收入相对很少;而有签字权的往往不能独当一面的尴尬局面。”一位老投行人员向记者抱怨。据了解,老投行人员对分配现状的不满已不是秘密,抵触情绪之大业内皆知。

  问题还得从保荐人考试说起。“出台保荐人考试的时候,当时很多人没有在乎这个事情,很多老投行人员没有参加这个考试,反而恰恰是一些找不到项目的年轻人参加了这个考试。可以想象的是,老投行人员应试能力和精力,比起刚毕业的年轻人确实没有优势可言。”一位资深人士如是表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一些年轻、资历尚浅的保荐人做不了大型或者复杂的保荐项目。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保荐人,除了有签字权以外,还得有资源、有经验,能够组织和协调这个项目,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承销机构等各个层面的人和事。“这些不是一个年轻、几乎没有经验的保荐人可以干起来的。”这位资深保荐人发现,保荐人考试虽然每年一次,但近两年的通过率越来越低,去年仅为5%。也正是这种保荐人供给通道的狭窄,使得老少投行人员之间矛盾重重。

  怪状三:七成券商投行未开张

  虽然有不少保荐人手上项目“扎堆”,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中小券商的保荐人今年的保荐成绩单为0。

  据国信证券投行部经理胡华勇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68家保荐券商共计900多名保荐人中,做中小企业IPO保荐业务的仅有30余家券商。业内人士依此分析认为,从数量上来看,中小企业在今年保荐业务中占绝大部分比例,而一些类似神华、建行这样的大单,则无外乎集中在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几家大型券商旗下的保荐人手中,另有若干大型公司上市业务被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等保荐人所揽承,由此不难推算,目前仍还有不少中小券商保荐业务未分得一杯羹,他们所属的保荐人也自然处于“闲置”状态。

  同时,与保荐业务并行的承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仅前三季度就发行84只新股,给券商带来57.91亿元的承销收入。但遗憾的是,还有七成券商未能分享这场盛宴。

  怪状四:部分保荐人只爱签字费

  当前,在不少保荐人忙得团团转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保荐人不愿意凑这个热闹,他们就是一群“签字”的保荐人。

  “他们只愿意签字,但如果让他从头至尾长期出差跟随一个项目,最后得到一部分提成,他们看不上。”深圳一位保荐人感叹。据了解,这一现象已经让监管部门很恼火,在保荐行业本身就缺人、上市资源又多的情况下,一个项目还需要两个保荐人签字,确实忙不过来。这也是近来管理层感到若干项目质量不高的原因。

  据了解,目前一名保荐人平均一次签字费约为20—30万元,再加上年薪100万左右,只爱签字的保荐人已经满足于坐地收银,拿年薪和签字费即可。而剩下的时间,他们更愿意抓住牛市机会“干点别的”。

  怪现状探因

  “大背景当然是资本市场大扩容。”采访中,多位投行人士一致认为。今年来,中小板发行节奏加快,各券商投行都在积极摸底和攻占创业板资源,因此,保荐人与上市资源的比例关系从前两年的“多对一”反变为了“一对多”,保荐人与上市资源供给比例因此严重失衡。同时,曾经常见的投行保荐人上门寻项目、求合作的困境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拟上市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来找投行、希望插队加快申报的局面。不仅IPO如此,今年的定向增发等再融资业务,又使本来就供给相对不足的保荐人变得更加“稀缺”。

  原因之二,是保荐人队伍实际上在萎缩。资深业内人士称,2000年,国内投行界有一股很大的招聘和扩员潮流,但在当时创业板受到重创之后的两年中,很多投行人员不是被证券公司裁员,就是主动离开了证券行业。可以说,2001年之后,券商投行几乎没有招过什么新人。实际上,在最近七八年的时间内,投行界出现了非常大的“断档”,保荐人更是少之又少。此外,近年来又见牛市,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再度活跃,一部分投行人员、以及优秀的保荐人员离开了这个行业,身份转公为私。

  原因之三是保荐人积压上市资源作为跳槽筹码。目前,券商之间的保荐人争夺越来越激烈,保荐人的“价码”也是越来越高,普遍水平是从原来的年薪30万上升到年薪80万甚至100万(包括一些项目的费用)。这也是很多保荐人拿到项目后不急着做项目的一个隐情———他们把这些项目握在手里,作为个人跳槽的一个筹码。

  原因之四也是目前比较棘手的一个难题———保荐人“出炉”速度慢,申请注册过程长。按照保荐人制度规定,在通过保荐人资格考试后,该人员仅获得了“准保荐人资格”,而真正要具有签字权,还需要通过申请注册。考核是否通过注册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该准保荐人必须是一个项目的主办人。“我们两个保荐人一个项目一次只能带出来一个主办人(新人),这样,新保荐人审批‘出炉’的速度的确比较慢。”某券商投行部经理忧虑道。

  而在“修成正果”后,保荐人制度还要求必须由两个保荐代表人在同一个项目上签字,且同一保荐人在做完一个项目等待审批时不能再签其他项目,该规定利在于保证服务质量,而弊在于无形中影响了手中其他项目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闲置。

  (跃 然)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晓芬)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董秘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