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国际先驱导报评论:“软约束”盯上中国经济(图)

邱炯/漫画

  “中国制造”尚遭煎熬之时,西方针对中国资本的“软约束”也不期而至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正处于一个新时代。宏观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微观而言,在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中国企业占据四席。中石油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位列第二。这样的成就确实值得中国自豪和欣喜,但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各种潜在风险。最大的外部风险,当属西方以各种形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软约束”。


  软约束令人有苦难言

  “软约束”一词和“硬约束”相对应。硬约束是指通过赤裸裸的经济政策措施来限制中国经济发展,如经济制裁以及提高关税等。软约束则以暗中掣肘、分散中国经济发展的注意力以及增加对中国对外经济行为的压力为表征。

  与硬约束相比,软约束的惯常做法是以媒体为先导,寻找一些貌似合理的理由,并以一定的民意基础为支撑,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以及和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西方实施硬约束的成本显著提高,软约束自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选。

  对于软约束,中国能感觉到却不易化解,通常经过一定时间才能确定幕后黑手及其真正意图,解决起来也需要花费大量资源,颇有“有苦说不出”的痛苦。软约束的麻烦还在于,它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外部经济行为。如果仅仅唱衰中国经济,中国尚可置之不理,只需用经济发展的事实来驳斥即可。但问题在于,软约束不断发掘话题甚至制造话题,专门从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入手,试图影响甚至打断中国和世界的正常经贸关系开展。

  对中国而言,软约束的直接后果有二。其一,打乱中国发展的正常步伐,让中国忙于处理这些软约束,从而分散精力无法专注于经济发展。其二,让中国顾忌国际形象,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不敢追求属于自身的合理利益。

  当下的“中国制造”危机便属于典型的软约束。从今年5月份始,危机已近半年。在中国政府强力回击下,目前虽有退潮之势,但并未绝迹,而且一有机会仍有可能卷土重来。这种软约束不仅给政府带来国际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产品出口。

  已有民调显示,约有四分之三的美国民众,圣诞节期间不打算购买中国产玩具。而以往这段时间恰恰是中国玩具销售最为红火的时候。

  中国资本已被锁定

  针对中国经济的软约束,不会因为“中国制造”危机的消失而结束,还会寻找其他目标。现在看来,中国资本毫无疑问将是另一重点“关照”对象。中国已是制造大国,同时中国正在成为资本大国。中国资本将是展现中国经济实力的另一支点,也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说中国制造表现的是有形产品的竞争力,那么中国资本传递的则是无形的金融力量和财富。

  中国作为资本大国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政府层面。中国政府拥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而且储备额还在以每月数百亿美元的增幅扩大。成立中国投资公司,只使用了巨额外汇储备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

  第二,市场层面。目前,中国股市市值已突破27万亿元。与两年前相比,市值增加9倍。而且,随着一批蓝筹股即将上市,中国股市市值还会有很大提升,超越一些成熟资本大国触手可及。以股市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突出。

  第三,企业层面。中国企业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积极利用,实力变得越来越强。全球十大市值企业中,中国占有四席便是最好的说明。如此一来,走出去进行国际化经营是必然选择。这意味着相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将日见频繁,对外兼并以及购买股权等行为也会不断增多。

  随着中国资本的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针对中国资本的种种软约束也会不期而至。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点。

  首先是约束中国资本国际流动形式。政府控制的资本形式是要被约束的,市场和企业主导的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如果不照办,“资本民族主义”或者“资本集权主义”的大帽便会向中国扣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只要想成立中国投资公司,“主权财富基金”这一名词便被创造出来,并被国际金融体系视为异端的原因。

  其次是约束中国资本的流向。中国资本不能流向那些美国看不惯的国家。如果资金流向的那些国家与美国对立,更是要被禁止。因此,中国资本一旦流向苏丹,“为了能源,不要人权”的流言蜚语立即出现;中国资本进入伊朗,“不支持防扩散”的国际舆论就会甚嚣尘上。

  最后是约束中国资本投资的领域。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行业不能涉及,可能获得高新技术的企业不得购买,对金融服务业的投资也要被严加审查。中国资本最好只被用作不计收益的购买美国国债,而且只能购买,不能大规模出售。否则便会担上破坏美国金融市场稳定的罪名。当然,如果中国资本被用来开设中餐馆,那也会大受欢迎。

  不必因软约束过度分心

  近期有关国家对中国经济的软约束,已是不争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这还不包括欧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各种形式的施压。如果把这也考虑进去的话,这种软约束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后果也更为严重。

  但是,我们对此也不必过于担心。软约束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是用国际形象、国际责任以及国际道德等紧箍咒来束缚中国经济及其对外交往。一旦中国特别在意这些因素并有所顾忌,软约束的效果自然也就实现了。

  形象当然要注重,责任也要承担,道德更须遵守,但对这三者的界定并不仅仅由美国等国所决定,我们的视野一定要有所超越,看到除了美国等国之外的世界,此外还要结合自身判断。对于一些恶意的软约束要回应,但千万不能为软约束所设定的议题过度分心。

  不必过于担心的原因还在于,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具备充分的抗压和博弈能力。而且,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制的经验也愈来愈丰富,处理类似问题的手法也更加熟练和高超。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决定性力量,软约束对于中国的影响将更“软”以至消弭于无形。作者宋国友(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s://xqdb.blog.sohu.com/

  刚刚过去的9月份,全球最大的玩具销售商之一的美泰公司终于承认,召回中国产玩具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而是其设计本身的缺陷问题。美泰公司的此番表态,对于亟需为产品质量正名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自8月2日美泰第一轮召回佛山代工玩具起,这已经是美国连续三个月对中国生产的玩具采取大规模的召回措施。

  以玩具行业为镜鉴,中国的加工企业老板们似乎已经发现,20年前曾经是“如意买卖”的加工贸易如今已经好景不再。从人民币升值,土地、原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到出口退税逐年下调,从国际反倾销的接连不断,到欧美新安全、技术、环保标准接连出台……每一个经济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使得一个看似“健康向上”的产业突然“掉头朝下”。

  新华网华盛顿10月10日电(记者刘洪)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来突然增多的产品不合格指控,尤其是针对“中国制造”的指控,则凸显了当前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基于一些国家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风潮,质量安全正成为这些国家实施贸易壁垒的新手段。

  传播学中有“浸泡式”传播一说,简单解释就是在你耳边不停地进行舆论和所谓“事实”轰炸,最终让人不得不“自愿”接受某种观点,不管这种观点是真实或者谬误。

  目前“中国制造”在美国面临的就是这种“浸泡式”抹黑。美泰道歉并不能还中国玩具和中国商品清白,中国商品质量出现问题的新闻不断爆出,10月4日更是达到一个高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当天宣布,基于安全原因,召回63万余件“中国制造”的玩具、钥匙圈等产品。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田瑛)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