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板块变革的光荣与梦想

  

  透过对前九届百强县的梳理,正好反映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是一张清晰的中国区域经济变化图。百强县榜单的任何一次格局变动,都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光荣与梦想。

  日前,人民网的一项网络调查,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

在全国百强县的区域板块中,人民网网络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目前最具活力的县域经济板块是浙江板块,比例为60.6%;江苏板块其次,为19.5%;山东板块第三,为9.3%;广东板块第四,为4.1%;这前四名正好与百强县地域分布中最多的四个省相吻合。接下来的第五是福建板块,比例为3.8%。这正好验证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果进一步把1991年开始的九届百强县测评结果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梳理,各地区在百强县中的席次增减以及名次进退,反映出的正是一个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层面的深刻变化。百强县榜单的任何一次格局变动,都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光荣与梦想。

  而2007年度百强县被取消,正好是对百强县的板块变动进行扫描的最佳时机。

  十强县:三省演义

  “浙江多,江苏强,山东快,广东稳。”采访中,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四个东部经济大省的百强县特征进行了精炼概括。其中,代表中国县域最发达水平的十强县,江苏、广东、浙江三分天下。

  尤其在苏南地区,不仅百强县密度最高,十强县也是最多的。从1991年第一届百强县评比开始,在代表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十强县中,苏南三分天下有其二,还曾有3年占据了7个席位。其中,昆山是苏南发展的典型代表。从1985年昆山“自费”开办第一家经济开发区开始,经过整整20年终于修成正果,从苏州的“小六子”登上全国百强县榜首。2005年,昆山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在中国县域经济中“折桂”;二是实现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2006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昆山之路,随之,新苏南模式开始流行。2006年,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的财政收入都超过100亿元。

  以“昆山之路”、“江阴板块”、“张家港精神”、“常熟制造”等为代表,苏南县域经济开始登上“神坛”,全国各地党政代表团纷至沓来。随之,工业立县、招商引资成为各地县域经济最一致的选择。

  苏南县域作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舞者”,其一路绝尘的气势,谁敢与之争锋?

  相比江苏,同在长三角经济区的浙江,从1991年以来,在数量上毫无疑问是中国县域经济的“状元”,仅从2000年以来,浙江的县域就有164次出现在百强县榜单上。但是,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十强县中,浙江仅仅是个“探花”,不仅在总量上没有突破2个,甚至在第二届时竟然空手而归。

  虽然十强县浙江“靠边站”的状况,已经连续多年。但浙江人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沮丧和失落感。以“富”见长的浙江经济,历来藏富于民。如果按照居民实际富裕水平和综合生活水平排名,相信名次结果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区域经济专家普遍认为,浙江许多县市的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一点都不逊于上榜的苏粤县市。

  事实上,任何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初衷绝不是为了追求一堆数字,其本质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令人欣慰的是,苏南许多县市已经把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作为目标。比如“幸福江阴”试验,昆山的“三有五保”社会事业建设等等。

  除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外,珠三角的广东省占据了十强县的两个席位,而且连续九届都是顺德、南海,这也是对“广东稳”这一特征的证明。

  浙江与广东两地在进入十强县方面,处于伯仲之间。但是,浙江的强县扩权与广东的撤县建区,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浙江县域经济背后最直接的推手,是在全国率先实行的“省管县”实践。“省管县”直接避免了“市刮县”和地级市对县一级的“抽水机”现象。从2002年10月起,浙江开始对17个经济强县和3个区实施“扩权”。浙江首富萧山是从1997年开始享受“特权”试点的,扩权5年间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年年都在前十名之列。对此,萧山人的感受是,放下来的权力就是生产力。

  与此同时,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就是珠三角相对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下滑。虽然2006年,广东顺德成为中国第一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的县域,但是在2006年发布第九届百强县榜单时,广东跌破10个,只进入8个。对此,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泠一在比较县域经济十强县之后指出,在珠三角区域,外来投资地的来源显得比较单一,15年前是以港台为主,15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以港台为主,并没有发现港台产业资本在技术研发层面的后续优势。所以,没有更高层次的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介入,珠三角区域的县域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

  不管如何起伏,江阴、常熟、张家港、顺德、南海等5个,从来没有从十强县中消失,其榜样和标杆意义不可磨灭。从1991年第一届百强县评比以来,十强县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完成了第一次经验探索,成功创造出多个标志性发展模式。从现在开始,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域就要进行第二次经验探索,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升级做出贡献。在第二阶段,同样需要它们来做中国县域经济“雁阵”中的领头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样板的苏南县域经济,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我们期待苏南能够再一次引领中国县域经济的模式升级。

  沿海经济大省起伏:煮酒论英雄

  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共有134个县域出现在百强县的名单中,其中的67个县,也就是2/3的县连续6年保持在百强县的行列中。在最近的第九届百强县中,浙江、山东、江苏、广东、河北、福建6个沿海经济大省,占据百强县88个席位。其中,山东整体排名第二。但山东的县域从来没有在十强县中“金榜题名”,呈现出了“多平快”的特征。

  从“齐鲁首富”荣成的变动趋势来看,从1991年以来,最高排名第12,最低排名第29位。2000年以来更是在15名左右徘徊,没有大起大落。与荣成相类似,整个山东的县域经济排名都很“平”。

  更重要的是,山东的百强县从2000年以来,每年都在增加,形成了一道持续上扬的直线,没有出现起伏。这在产生过百强县的20个省中,是惟一一个。2005年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9个,增长率为69.2%。经测算,2006年第九届百强县评比中,山东省进入百强的县市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三项指数增速均快于全国,以发展水平指数增幅最大。有经济学家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山东逐渐成长为中国北方经济总量最大、增长潜力和发展活力最强的一个省份。

  与山东同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河北,经历了百强县排名的起落升降,总体上呈现出“U”字形的变化曲线,2000年最高时有8个,然后下滑到2003年时跌入谷底只有3个,再从2003年开始上升,到2005年时恢复到7个。从山东、河北的百强县变化趋势中不难发现,环渤海地区正在呈现积极上升的发展态势。

  与山东一路上扬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福建的一路下滑。福建作为中国沿海开放的第一方阵,一度与广东并列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2000年,“八闽首富”晋江在十强县中露了一次面,这也是福建省的县域经济惟一一次出现在十强中。从整体数量上来说,福建在百强县区域板块中排名第五没有改变。然而,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下滑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2000年到2005年,连续六届全国百强县评比中,福建每年下降一个,从8个下滑为4个,下降了50%,这与整个福建省在中国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竞争力下降基本一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第一轮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的大潮中,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没有成为台商投资高科技产业的首选地,而是选择了广东、江苏等地。另据一项在华投资的中小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评价进行的调查表明,在投资首选目标地区上,福建省的闽南三角区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更看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在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动中,福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其应有的光彩,与其作为中国首批改革开放地区的地位不相称。

  三大板块:区域变迁的符号

  除多、强、快、稳之外,第五个概括百强县分布特征的字是“散”,第九届百强县中,上述前六个省占到88席,其余12个零星分散在10个省。

  以中部地区为例。2000年以来,中部进入过全国百强的县域,只有巩义、新郑、河津、长沙四个县(市)12次出现在百强榜单上。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从来没有一个进入。东北地区有5个县(市)19次出现在百强榜单上。西部地区有12个县(市、区、旗)44次出现在百强榜单上。

  从绝对数和上榜次数来看,中部地区都是最少的。

  再从上榜位次来看,西部和东北都有进入过前50强的县,排名最靠前的一次是2005年,内蒙古东胜名列第25位。但中部从来没有一个县闯入前50强,排名最靠前的是2005年,河南巩义排第52位。而且,中部地区,只有河南巩义惟一一个县从1991年开始连续不落榜。而整个中部6省,有400多个县域。

  由此可见,在全国百强县的风云际会中,中部地区显然失去了话语权。这也成为“中部塌陷”的佐证之一。

  从三大板块的变动趋势看,西部在1991、1992、1994连续三届百强县全部都是“交白卷”,没有一个县域经济上榜。从2000年开始,西部地区的百强县个数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2000年10个县域上榜,2001年9个、2002年9个、2003年7个、2004年5个、2005年4个。从2000年占全国百强县比重的10%下降为2005年的4%,下降了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地的县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逐年减少的趋势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与此同时,西部呈现出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是最明显的。从2000年的10个到2005年的4个,没有跌出百强县榜单的4个县,正好是2000年以来连续榜上有名的4个县域经济,即内蒙古的东胜、四川的双流与温江和新疆的库尔勒。

  与西部县域经济之间的强弱越来越悬殊不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现出了大致相同的趋势,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从上榜的连续性上来看,河南巩义与辽宁海城的“独角戏”,这两个县域经济从1991年第一届全国百强县开始,就从来没有一次在评比中“名落孙山”,其强大的县域经济实力非比寻常,是名副其实的“中原首富”与“东北首富”;第二个是“跑龙套”现象明显,除了上述两个,其他县域都是偶尔在百强县榜单上出现一次,比如安徽的宁国、湖北的仙桃与天门。能够连续三次上榜的,在中部地区只有山西河津,在东北地区有黑龙江绥芬河、吉林延吉等极少数县域经济。

  在上述“独角戏”和“跑龙套”两大特征之外,还有一个中西部板块呈现出的现象不可忽视,这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县域上榜的省份,都集中在这些区域。中部地区是江西;西部地区最多,有陕西、宁夏、青海、西藏、贵州、广西和重庆;此外就是特殊的沿海省份海南。一共有9个省份多年来榜上无名。■

(责任编辑:李瑞)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