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个股点评

ST三元疑似扭亏调查

  临近年底,上市公司风云再起。要交出亮丽的年报,要凸显自己的投资价值,但是投资者更需要看清真相。曾经危临退市边缘的“ST三元”,虽然2006年公告其扭亏为盈,然而外界认为三元在公告前得到的近1亿元拆迁补偿款,和其母公司3000万元的短期贷款让“ST三元”的扭亏为盈似乎名不符实……

  ST三元于2006年4月18日和2007年1月22日分别发布了“2006年第一季度业绩预盈公告”和“2006年度业绩预盈公告”。

并在2007年4月25日刊登公告表示,三元食品股分有限公司2006年实现净利润14779800.57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4125512.24元。

  随后,依据《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4月26日起撤销股票交易实行的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三元”变更为“ST三元”。

  然而,“ST三元”所谓的扭亏,实际上包括了2006年12月底得到三元集团近1亿元的拆迁补偿,以及从三元集团获得的没有说明借款原因及用途的一笔金额为3000万元的短期借款。三元还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给予的各种形式的补贴768.2万元。此外,还有2005年3月三元出让了其持有的澳大利亚凯莱乳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以及北京三元嘉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75%的股权所获得的收入。

  记者采访的华夏证券一位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三元要想取得实质上的获利,销售收入的大幅提升非常重要。而销售收入的提升必然会引发大量的营运资金需求,需要足够的增量资本予以满足。

  虽然三元目前也在积极地拓展市场,但却因其积重难返而步履蹒跚,情况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目前看来,“ST三元”的扭亏成效是建立在收缩产品线、转移生产基地降低成本以及母公司补偿等的基础上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难题,比如新产品研发、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企业收益等方面。

  ST扭亏 以后的路怎么走

  ST类股票受到投资者青睐的原因往往是其可预见的扭亏为盈或有重组题材,事实上观察“ST三元”的月K线可以发现,其自2003年9月份上市以来到2005年7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有15个月因其业绩持续亏损而收出阴线。而在今年1月份,因受其2006年扭亏利好,以及重组传闻的影响,其股价从1月初的3元左右到今年5月23日那天最高达到11.39元,连续5个月内涨幅共计达到了206%。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ST三元”的7194万股限售流通股自4月20日上市流通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限售流通股东已经减持达5696.82万股,接近其可减持股份数的80%。

  在完成减持之后,“ST三元”发布了风险提示公告。由此,5月24日开始其股价便开始大幅下跌,紧接着的“5·30”暴跌让“ST三元”的股价跌到了2004年初的水平。

  经过大幅下跌到大幅上涨,再到大幅下跌,俗话说的一波三折在“ST三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截止到12月7日“ST三元”的股价为6.5元。看其后市,关键需要“ST三元”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行。

  本报曾经在“ST三元”的股价达到最高点位时,就其股价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采访过兴业证券的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郭锐。他曾表示,三元曾经排名行业第四,但是由于发展战略上的失误以及国有体制不到位等问题,现在已经大不如前。由于现在乳制品行业格局清晰,三元现在的状况是被蒙牛、伊利,甚至三鹿、光明等乳制品企业围困在北京这个狭小的地方,很难突破现在的困境,依靠自身造血做强的可能性很小。

  “ST三元”目前虽然已经扭亏,摆脱了退市的危险,但面对强大的对手,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它将如何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呢?

  决策失败 上市第一年亏损过亿

  回顾三元的历史发现,自2004年以来,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相继壮大,由北向南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一举使三元让出了北京市场第一位的宝座而退居第三,直至今日,局面仍未有明显改观。

  三元在北京市场败退的致命伤便是决策的失败,早年在新疆建立牧场因种种原因失败,造成三元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在2002年三元股份曾经在澳大利亚投资5215212澳元建立了三元凯莱乳业有限公司。但是,由于对汇率及国际市场变化估计不足,加上澳洲干旱、奶价上涨等原因,又导致该公司连续亏损。

  截至2003年底,三元股份子公司三元全佳乳业有限公司亏损1099万元,未能带来预期的投资效果,上海三元全佳乳业有限公司连年亏损影响了三元股份整体盈利状况。以上各项因决策失误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给日后经营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同时,不注重树立品牌价值,也是三元在上市之后不能扩大销量增加利润支撑其股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因其成本控制不力,提价导致三元部分客户的流失,也是直接动摇三元在北京市场根基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三元股份于2003年上市之后,公司的业绩就一路下挫,以致接连多次发布亏损的预警公告,净利润大幅下降。三元股份2004年的年度报告显示:三元股份在上市第一年亏损额便高达1.26亿元人民币,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3%。

  根基不稳 上市容易坐市难

  显然,三元股份上市前准备在新疆与澳洲建立牧场有建立优质奶源基地的考虑,但项目的失败却使其元气大伤,并且奶源建设落后于人。由于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其在研发投入方面明显不足,而且这一劣势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影响三元股份的新产品开发,三元股份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由此导致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被不断压缩,也引发了股市的连锁反应,2004年与2005年连续两年利润负增长,每股收益分别为-0.02元与-0.10元。

  2006年4月28日,由于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度和2005年度连续两年亏损,根据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公司股票自2006年5月8日起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相应变更为“G*ST三元”。

  事实上,三元自2003年9月正式上市以来,公司的业绩就一路下挫,一直在不断地发布业绩预警提示性公告,而与三元的持续亏损截然相反的是,其同类企业的业绩却普遍飘红。三元股份2004年的年度报告显示:三元股份在上市第一年亏损额便高达1.26亿元人民币,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3%。不断的业绩亏损让三元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北京控股也失去了耐心,开始急于甩掉这个烫手山芋。

  就在2004年12月3日,北京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以5.6亿元的价格向北京三元集团京泰实业(集团)出售所持全部55%的三元股份。北京控股当时就明确表示,三元股份2004年前三季亏损达5269万元人民币,拖累了公司整体表现。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三元集团一跃成为三元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拿来主义 品牌价值被忽略

  在公司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期间,三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果2006年度不能实现盈利,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上市,如果2007年上半年不能实现盈利,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在随后召开的三元公司董事会上,关于争取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意见及具体措施提出了在2006年公司将通过继续整合生产基地布局,提高产能利用率;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增收增利;重点抓好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突出绩效考核;加大营销力度,提升品牌形象。公司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2006年度实现盈利,撤销退市风险警示。

  2006年初,虽然三元投入巨资进行全面的定位整合营销,但仍没有完全意识到需要提升符合时代发展内涵的品牌魅力和价值。作为北京本地的老牌乳业企业,面对国内外乳业大亨对北京细分市场的蚕食,三元的反击依然很无力,包括三元拿来当做扭转困局的试验品之一的“极致”产品,还是依靠毫无竞争力的“品质、优质”等卖点和模糊的定位,根本没有说服力,反而影响了三元“极致”的高端形象。

  在这一点上,蒙牛和伊利推出不同系列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例如优酸乳针对青少年,这使品牌不断有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它们的“特仑苏”、“金典”等面向高端消费者的产品,由于其定位清晰,营销链完善,给消费者提供了高价格换来的高质量产品。

  去年,蒙牛集团首席财务官姚同山曾表示:“在国内乳品行业利润整体下滑的大趋势下,蒙牛的市场占有率与净利润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蒙牛调整了产品结构,淘汰了低附加值产品,增加了高附加值产品。我们并没有一味地单纯强调低成本,我们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效益。”

  与之对应的是,2006年蒙牛上半年业务收入上升58.7%,达到了75.464亿元,液体奶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30%左右,国内排名第一。蒙牛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9%,达到3.434亿元,毛利率由22.4%增至23.3%。

  两手准备 开源节流与引资入股

  “ST三元”在2006年的扭亏任务面临的是行业发展速度下降,竞争更加激烈,外资对中国乳业正进一步渗透等难题的重重挑战。

  2006年4月,三元集团改制办公室一位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集团旗下控股公司“ST三元”正在积极筹备引进外资,但他们希望引进的合作方是实业投资者而并不仅仅是金融投资者。事实上,虽然ST三元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但在控股权和品牌的去留上存在争议,因此股份转让谈判迟迟未决。

  与此同时,“ST三元”也在积极开源节流。第一步是在产业链上大做减法,其原来的7个生产厂在2005年底前便已关闭3个,同时裁员400-500人,这一举措减少了3000万元成本支出。

  另外还效仿蒙牛的做法,将产品系列从240多个削减至130个,逐步把低附加值产品转由北京之外的地区生产。不仅如此,2006年2月10日,三元股份以零价格将三元全佳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三元集团掌控的京泰百鑫。

  在通过整合产业链、在河北迁安成立三元食品公司以降低制造成本、袋装奶涨价等一系列开源节流措施之后,“ST三元”2006年一季度报告显示扭亏。

  记者手记

  作为国有企业的元老之一,三元最早的前身是北京市牛奶公司。自上世纪50年代建厂至今,经历了领取国家救济补贴,低价售奶到完全赢利自负盈亏的过程。从这位饱经沧桑的元老身上,人们看到的是决策失败、品牌力差、价格较高等原因导致的没落中被迫采取的无奈反击。

  当然,三元乳业也曾有过辉煌。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内主营收入从3.8亿元增加到8亿元,跻身于中国乳业的第一阵营。并于2003年9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但是当时三元处在设备老化、销售分散、品牌认知度低等内在困境,以及国内外知名乳品公司的外在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ST三元”有一个软肋就是营销体系,从2003年至今,无论传统的袋装奶还是被三元视做利润增长点的“极致”品牌奶,均未能使三元业绩出现改观。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钮立平曾对媒体表示,推出“极致”等新产品,是乳制品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后的无奈之举。试想,在“ST三元”连续亏损,面临退市危机时依然没有进行充分的策划,仔细挖掘梳理市场,有的放矢,而是临时抱佛脚,“无奈”地推出产品加入必败的竞争,这也体现了三元在营销体系上与市场的严重脱节。

  乳制品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产业链长,结合了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分销、物流等),其间包括了很多环节。因此,任何一个环节的强势都可能会成就一个企业,而任何一个环节的弱势也可能会使一个企业衰败。

  如何解决营销体系中的欠缺,对于扩大市场占有率非常重要。而这同样也是股市中的投资者分析“ST三元”基本面和成长性的重要参考。股价受上市公司业绩支撑,利润的高低对股价的影响很大,对于刚刚摘掉亏损帽子的“ST三元”来说,如何保持不再亏损并持续盈利的路才刚刚开始。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