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证券研究_证券频道 > 行业研究_证券研究_证券频道

从紧货币政策会否降低银行盈利

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推测,明年央行将进一步加大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其中不乏唱衰银行的声音。
归纳起来,其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从紧货币政策”会造成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减少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影响盈利。二是政策的调整会带来银行坏账的增加。

  作者认为,这两个推测直观来看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在具体分析我国主流大型银行这些年来的运行态势后,却发现其不完全正确。从长远来看,按照宏观调控要求进行的“从紧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反而是一大利好。

  
  □龚新

  
  
  
  作为明年中国经济前进方向的最重要风向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种提法在近10年中央对货币政策的战略部署中尚属首次。紧随其后,央行宣布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4.5%,达20年来的最高水平。此举被业内解读为贯彻“从紧货币政策”的“第一把火”,有着重要的信号作用。

  
  在此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推测,明年央行将进一步加大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造成影响,其中不乏唱衰银行的声音。归纳起来,目前市场上唱衰银行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从紧货币政策”会造成银行信贷规模收缩,减少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影响盈利。二是政策的调整会带来银行坏账的增加。

  
  我们认为,这两个推测直观来看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

  
  “从紧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盈利?

  
  “从紧货币政策”对贷存比高的银行和贷款增速高的银行的盈利增长会产生影响。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有多家银行在年中至三季度贷存比例都超过70%。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4.5%后,银行资金调度和头寸管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信贷规模从紧可能也会使部分银行维持信贷以20-30%的增速。但是,对整个银行业来说,特别是像工商银行等大型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期的经营积累,在应对宏观政策、化解市场风险、把握发展机遇方面往往能够游刃有余,即使是从短期来看,这一看似激进的货币政策,对他们的经营业绩影响也相当有限,并不会阻止其盈利持续高增长的势头。原因有三:

  
  一是此次信贷调控对一些大型银行正常的贷款增长影响相对较小,并不会引发其整体信贷规模的急剧收缩。以工行为例,近年来一直实行稳健的信贷策略,注意保持贷款的适度增长。早在四、五年前工行就开始有意控制信贷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其信贷增长只有10%左右,而同期所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左右。今年前9个月工行贷款增长率为10.3%,远远低于同业超过17%的平均水平。工行这种信贷增长态势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约而同的。与此同时,工行通过加快贷款周转速度,更多地盘活存量,来做大流量。从2006年全年统计数据看,尽管贷款余额较上年仅增加了10.4%,但这一年中工行累计发放了2万亿元的贷款总额。同样数额的钱,一年周转一次和一年周转三次,其意义完全不同,一年周转三次理所当然的资金效率更高。这样,通过使信贷资金真正流动起来,既可以较好地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又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此外,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拓展高收益贷款,工行的贷款综合收益率得到不断提高,今年三季度达5.88%。再加上存款结构的优化使工行在升息环境中付息成本保持平稳,今年三季末付息率仅为1.7%,存贷款息差的进一步扩大,有助于银行贷款收益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存贷款利差收入在整个银行的收益结构中占比越来越低,对整体利润的贡献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从工行的情况看,他们的存贷利差所形成的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现在已经低于50%。同时,在四年来贷款年均成长只有10%的前提下,却实现了30.2%的净利润年复合成长。可见,目前工行更多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资金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今年三季度的13.3%,并且增长幅度远远快于贷款的增长幅度,从前四年42.7%的年复合增长率提高到了今年三季度的104.7%。而随着私人银行、理财业务、资产托管、电子银行、投行业务、现金管理、银行卡等业务的全面提速,以及股指期货的推出、企业年金市场的扩容等,将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继续迎来爆发式增长。

  
  三是在调控背景下大银行的资金业务收益反而会有所提升。“从紧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央行会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加上存款品种结构变化及新股验资等因素,将不断推动银行间市场资金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这会进一步带动资金的市场价格上升。今年10月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就是一个明显例证。这样,对资金充裕的大行会带来两方面的有利结果,一方面,作为市场上主要的资金拆出方,业务量和收益率都有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的债券投资收益,增加资金营运收入。

  
  宏观调控致使银行坏账增加?

  
  “宏观调控会带来银行的坏账增加”这样的推测同样值得商榷。

  
  首先,中央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点刹车”,而不是“硬着陆”,已经预留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所说,“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非质的飞跃”。从中国今年的状况来看,面对经济运行中流动性出现相对过剩,资产价格迅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攀升的形势,相信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绝大多数都已经对中央可能采取的进一步宏观调控措施有所预期,并在金融资源配置以及资金运用方面进行了应对准备,不会因为“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而出现资金链断裂从而造成坏账大幅上升的情况。

  
  其次,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企业将继续拥有一个连续的良好成长期。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虽然政府持续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增长的动因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良好。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尽管会略有放缓,但更多的将是结构性调整,整体上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此外,我国企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增长期,并将继续受益于中国经济的成长。仅今年1至8月,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实现利润1.56万亿元,同比增长37%。相信即使今后资金来源受到一定限制,企业还贷能力在短期内急剧恶化的可能性也很小。

  
  第三,银行这些年通过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已经在主动防范可能出现的行业企业违约风险。从工行对信贷资源配置中可以看出,该行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近几年来一直在执行“总量控制、有进有退、优化结构”的信贷策略,近些年主要加大了对重点基础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满足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融资的金融需求。同时,严格控制了产能过剩和潜在过剩行业的信贷总量,严格限制了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并逐步退出存量贷款。这些信贷策略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其贷款出现大规模劣变的可能性极小。

  
  最后,即使从最坏的情况来讲,出现了一些坏账,以银行目前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也完全能够承受可能的信贷风险。从今年三季报看,在股改上市、加强风险管理以及持续的盈利推动下,中国银行业第一梯队中的三大行已经持续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的“双降”,按坏账余额的口径计算拨备覆盖率也接近了100%。其中,工行贷款不良率由去年底的3.79%下降至今年三季末的3.06%,拨备覆盖率则由70.56%上升至88.12%。高风险拨备能增加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其消化可能出现的坏账。

  
  宏观调控有利于银行长远发展

  
  事实上,从长远来看,按照宏观调控要求进行的“从紧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反而是一大利好。

  
  宏观调控旨在熨平经济周期,实现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看,这大大有利于银行。近几年受益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各家银行经营效益普遍大幅提高,造就了银行业的空前辉煌。但实际上,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真正考验来自经济周期的逆转。如果经济增长大幅放缓,一些行业的风险就会显露出来,如果银行不良贷款上升,拨备势必要增加,利润会立刻下降。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可以减少银行经营的周期性、结构性波动风险,保证银行业的长期稳健成长。

  
  现在,中央通过宏观调控的“组合拳”来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如流动性偏多、固定资产投资偏大、CPI偏高、外贸出口偏快等突出矛盾和经济结构性问题。但有专家指出,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人民币升值是最终途径。综合评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对银行经营来说也是利好。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银行特别是人民币资金大行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意味着其掌握的牌照、销售网点以及持有的大量债权价值上升。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居民消费能力上升,进而带来的消费信贷持续攀升,也将间接促进银行业盈利的增长。

  
  宏观调控对银行的长期利好,还在于能够促使银行持续优化经营结构,偏重内涵式发展。这体现在四个有利方面:宏观调控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促使银行要统筹考虑盈利增长和宏观调控政策、风险管理的需要,保持信贷均衡平稳增长,加大优质贷款比重,同时实施主动负债管理,合理配置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利率调整对存款品种和期限结构的影响;有利于银行改善收入结构,促使银行减少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通过提高贷款议价能力和高收益贷款比重增加信贷收益,同时还要逐步提高投资交易规模和收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有利于银行优化客户结构,促使银行按照宏观调控走向控制贷款投向,规避贷款政策风险,在信贷资金偏紧的情况下“优中选优”,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到综合贡献度高的优质客户身上;有利于银行的产品创新,促使银行加快创新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融资型信托产品、短期融资券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的开发,减缓单纯的信贷资金压力,同时抓住市场机遇继续大力发展资产托管、企业年金、投资银行及综合理财等中间业务产品。

  
  最后,宏观调控还会促使银行抓住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大跨国经营步伐,提高境外市场的贡献度。国际化发展是银行避免单个经济体周期性波动,分散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使中资银行通过跨国经营来分散风险成为可能。但就目前来看,除中国银行外的几家大型银行的境外业务收益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只有3%左右,远远低于花旗、汇丰等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水平,境外业务盈利比重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在国内从紧的调控背景下,利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国际并购成本有所降低的有利条件,中资银行完全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提高境外业务的盈利贡献,分散经营风险,抓住机遇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银行。

  
  (作者单位为中国工商银行)

  
  ■大视野

  
  Vision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