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 财经面对面 > 总裁在线访谈

司马红、陈鸿波24日谈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之路

  主题:科技园如何做国际化

  时间:2007年12月24日(周一)下午2:00-3:00

  地点:搜狐网络大厦12层演播间

  嘉宾:

  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 司马红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鸿波

  世界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主席

  主持人:魏喆

访谈现场
访谈现场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进入财经面对面。如今中关村已经成为高科技、IT、信息的代名词,这离不开从这里成长起来了一批优秀企业,而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在科技园区中成长起来的。北京是一个国家化城市,拥有竞争力企业离不开国际化,而孕育企业成长的科技园区也同样需要国际化。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就围绕“科技园国际化”而展开。

  首先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两位嘉宾,他们是: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司马红女士;和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世界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主席陈鸿波先生。

感谢两位嘉宾的到来!

  中关村——高新科技的创业热土

  首先,先请司马处长介绍一下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些情况,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园区管理会的职能,毕竟很多网友还不太了解。

  司马红:谈到中关村的发展就要谈到国际化,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产业集聚区的成功示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创建和发展科技园区的热潮。正是在这种国际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在1988年成立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科技园,当时还不叫中关村科技园区,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才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试验”这个中文大家都理解,就是在小的试验田里尝试,好的就推动,不好的就退出。现在看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取得了成功,国家此后又批准了54个高新区,中关村是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科技园区。

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 司马红
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 司马红

  中关村的内涵是非常大的,如果用很短的语言来概括,应该是五个特征:

  第一,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地方。整个区域范围是232平方公里,涵盖了北京众多的高新技术群体,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等10个园。这里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有39个国家级的重点院校,有200多个科研院所,是中国科教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另外还集中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的工程中心、国家研发中心,两院院士在这里集中了全国40%的比重,每年的技术成果都要像全国辐射,50%的技术成果都要向全国辐射。

  第二,中关村是中国的高技术自主创新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个CPU芯片、中国的第一个非典育苗、第一个禽流感疫苗、最大的10万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都是在中关村诞生的。

  第三,中关村高新科技的创业热土。在1988年中关村刚刚成立的时候企业才100多家,现在企业已经达到了18000多家,每年这个地方还要诞生3千多家高技术的创新企业,所以应该说是中国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建立十几年来,中关村一直保持了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

  第四,中关村是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这个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科技园区的法规,叫《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保护创业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率先在中国的高新区进行了试点。

  第五,中关村积聚了培养了高素质人才,每年为国家、为高科技产业培养数十万优秀人才。在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0%。中关村不仅研发出了一流的技术,成长出了一流的企业,而且也培育出了一流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一代又一代科技企业家在中关村演绎着“技术创造财富”的传奇故事。

  讲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管委会,应该讲有八字方针,现在叫十字方针,调研、策划、协调、督办、服务。具体讲是六个方面:

  第一,营造法治环境。刚才讲到了中国第一个高新区立法。

  第二,保护知识产权。

  第三,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创新创业。

  第四,促进投资体系的建设。

  第五,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吸纳。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园区整个国际化的进程。

  主持人:听了您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简短介绍,了解到中关村科技园取得的一些显著和伟大的成就。今天我们谈的是科技园的国际化,我们也想听听另外一位嘉宾,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陈鸿波先生,来介绍一下清华科技园的一些相关情况,比如说能给企业提供哪些帮助、入住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企业、如今园区的发展情况等等,请陈总谈一下。

  清华科技园致力于培养出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陈鸿波:刚刚司马处长介绍了一下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情况,清华科技园实际上是中关村科技园的一部分,下面我也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把清华科技园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清华科技园是中国大学科技园里最好的科技园。在2003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组织了评审团,对全国当时22所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清华科技园是唯一一家有高评价的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鸿波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鸿波

  园区应该规模也是最大的,就是在大学科技园里的规模是最大的,这么几个数字描述一下,一是我们有20栋大楼,总的建筑面积在69万平方米,在这个园区里工作的员工各种职员精确的数过是19000人,入住清华科技园园区的大概有400多家企业,这400多家企业大概分成三类:

  第一类,国际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Google,Google等于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研发基地就设立在清华科技园,还有微软,还有很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

  第二类,本土的大企业,大家很熟悉的清华同方、紫光,这些总部、研发中心也都在我们园区,包括搜狐总部也在我们园区,现在这个访谈的地方就是在我们园区里。

  第三类,有100多家小型企业。小企业小到什么程度?有的六七个人,有的十几个人,这些小企业也非常小,但是他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有的是国家最先进的、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所以这些小企业的成长等于说过清华科技园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这个园区是年轻人的园区,是年轻人创业的热土。

  园区的运行模式上,清华科技园不像中关村科技园是政府办的一个园区,我们也不是简单的是清华大学办的园区,清华科技园是一家商业公司办的园区,商业公司的名字叫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启迪大家没听说过,但是大家都听说过同方和紫光,其实在清华系的企业里面,第一个是同方,然后紫光,然后又诚挚,然后基本上是我们,可能因为我们还没有上市,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把上市排到上市表了,可能一年多、两年左右。等于启迪这间公司它的产品部像同方是做计算机、做空调,启迪这个公司是做科技园,我们叫做B2B,就是我们的产品是园区,我们通过生产园区,通过园区培育企业,来实现我们的价值。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做园区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其他的业务,一是风险投资,科技投资,还有一个是房地产,所以说大家对我们公司的认识是一主两翼,主就是做园区,不仅在北京做园区,还有其他的园区,然后我们还有科技投资,还有房地产。等于清华科技园是一家商业公司运作的科技园,而且我们也是很少有的园区盈利的科技园。

  作为清华科技园的使命,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推过我们这个团队和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能够早一天在清华科技园里培养出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的微软、中国的Google,那个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就完成了国家交给我们的一部分使命。

  主持人:从陈总的谈话当中我们了解到清华科技园实际就是一个帮助企业成长的企业,可以说是生产企业的企业。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是围绕着国际化来展开,但是我想科技园的国际化可能和普通企业的国际化还是不太一样的,首先请两位嘉宾谈一下您们各自对科技园的国际化是理解的?

  司马红:国际化中国人在提,在国外很少有国际化这个词,大部分是用全球化。全球化比较共识的概念是欧洲议会召集专家组成的里斯本小组给出的定义,包括金融与资本招诱得全球化、市场、技术、科研、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等等,涵盖科技、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国际化是中国对全球化的表达。结合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从我个人的理解上,我觉得全球化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具体到评价一个园区的国际化,就要看它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素,包括人才、包括技术、包括资金、包括信息等在双向互动流通量的大小,这是我理解的国际化。

  园区的国际化和企业的国际化是有区别、有联系的,企业区域内的国际化更强调整体的氛围、法治化、市场化的环境,对企业更强调产品国际市场的占有,技术能在国际市场领先,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等等,略有区别。对于园区来讲,中关村园区的国际化是企业为主体,企业国际化是园区国际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陈鸿波:国际化这个话题确实是提出来时间比较早的,我记得清华科技园在建园初期,大概1995年、1996年,十年以前我们提出做科技园有三大战略,其中第一大战略就是国际化战略,第二个叫支撑平台战略,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服务体系,第三是辐射战略,就是我们做园区网络。我们这支团队的领导还是挺英明的,现在看出来这三大战略都是在按预定的计划,就是十年以前预想的情况一步一步在实现。比如创新服务体系,我们现在应该说在我们这个园区里做这个体系应该是在中国大学科技园里还是比较先进的。

  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当时我们解释清华科技园做国际化做这么几个动作:

  第一,吸引国外的优秀人才。

  第二,吸引国外的优秀企业。

  第三,孵化国外的先进技术。

  第四,把园区的企业推向国际大的市场。

  现在看来这几步基本上实现了。比如国际化人才,可以说我们现在园区有大量的像Google以他们为代表的公司,另外国际上都是一流的专家在这儿工作。一流的国外企业,刚才我也讲了,有很多世界五百强的、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在我们这里有20多家。孵化国外技术,这就是刚才我讲的,我们每一间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小企业的成长,他们从创业到发展、到成功的过程,就是国外技术落地到中国转化、商用的过程。所以只有一件事国际化,就是把园区内的企业推向世界,这件事还没有太多的实力,只是一个雏形。主要原因是因为清华科技园的历史毕竟还短,我们做孵化器不过是六七年,一个企业成长、壮大到走向国际市场要十几年的时间,我们想虽然现在没有太多的从我们园区的企业走向世界来评价我们国际化水平,但是我相信再过五六年以后一定有大量的事实涌现出来。

  我们再做国际化的时候,其实我们有两个特区的概念,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还在世界平均水平靠后的时候,可以经过我们这支团队和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把清华科技园做成一个特区,理念的特区和服务的特区。理念的特区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园区里头,进入这个园区以后感觉到和国外的先进国家没有太多的区别,这个就是从硬件环境到设施,我们都上了国际化的标准。

  主持人:给他提供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陈鸿波:对,还是一个服务的特区。就是说我们给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他在中国其他地方不太容易感受到的,或者是比较特殊的,比如我们提供的人才服务、资本市场、咨询的服务,包括很多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落地这种服务,这些服务之这些国际企业进入园区以后非常方便,所以通过这个理念特区和服务特区的建设,使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水平落到实处。

   司马红:刚才陈总也介绍了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情况,实际上对中关村科技园的国际化我的判断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国际化有几个特征,在中关村科技园开始成立企业就一直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实际相对于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在进行。第二个特征,跨国公司已经在园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全球创新的节点。第三,中关村企业国际化的模式是越来越丰富的,有是靠产品和贸易的出口,实现他的国际化,有的企业通过参与创建国际标准而让自有知识产权走向世界;有的企业通过境外收购或境外投资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有的企业通过境外承包工程提供国际技术服务来开拓海外根据地等。第四企业是通过境外上市呈现资本国际化发展趋势,在中关村一共有106家企业上市。海外上市53家,实现境内境外上市相当的局面,在清华科技园有20多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这是资本层面的国际化。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参与了国际技术的转移和国际技术的分工,最明显的例子软件外包。实际上园区企业开始创造是国际标准,以自主知识产品出口,以自主创制的国际标准整个提升我们园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价值链。

  讲到整个园区的平台来讲,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中关村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把中关村的整个品牌展现世界舞台上。包括我们自己举办的诺贝尔获奖者北京论坛,已经成为园区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场所。中关村一直在和国际科技园区的合作,比如我们和韩国大德科技园区,和日本关西科技园、法国索非亚科技园签订了协议,清华科技园和泰国的科技园也是姊妹园了,明年中关村还要和英国投资促进署和曼彻斯特科技园、澳大利亚科技园合作,希望政府搭建这些平台以后,能促进双方区域内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交流。

  主持人:刚刚司马处长介绍了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国际化,陈总,能不能介绍一下清华科技园园区内企业的国际化特征?清华科技园内的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目前取得的成就和科技园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促进企业国际化。

  陈鸿波:要说企业国际化,首先从我们清华科技园入住企业的特点上看,刚刚说三类企业,国际跨国公司这个不用说了,肯定是国际化的企业,然后我们本土的企业,实际上刚刚讲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就有20多家,特别是在170多家小企业里面,可以说从留学生创业的、从国外回来的又占到70%,这三个数字可以充分表明,其实清华科技园里面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和海外有直接或者密切联系的这些企业。据我了解很多留学生创业的企业,他们其实及还在国外,有的公司总部在国外,这些人一般一年一半时间在这边一半时间在那边,这个其实应该可以感受到很多园区的氛围。

  从我们发展举措上来说,我觉得其实主要是现在要搭建好这样一个网络和渠道,我刚才说了我们国际化的战略最终是要把中国的企业推到国际上去,现在由于这些企业还比较小,或者说他们的需求还没有成长到那么旺盛的时候,但是我有一个想法,等他有那个需求的时候你再做就来不及了,像刚刚司马处长说的似的,清华科技园也跟世界上很多科技园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就我本人来说,我访问过的世界科技园大概有30多家,等于说从科技园管理核心团队里面,我作为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总裁,应该说对国际上这种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管理者,他们的入园企业,应该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清华科技园已经做好这种准备了,一旦入园企业提出这种要求,希望在各方面和国际接轨或者和国际取得什么联系,现在应该说已经游刃有余了,可以很容易的帮他们搭建起这个渠道。所以我觉得其实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战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我们已经把这个桥和路和台都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将来的事情就是把这些东西不断的维护好、不断的丰富好,一旦有企业需求的时候我们再把这些资源全部用上去,为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主持人:中关村管委会和清华科技园之间都有哪些合作,在促进园区企业国际化方面有哪些正在做的事情?

  司马红:实际上我们和各园一直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叫做工作的体系。从管委会这边来讲,从国际处这边里讲有几个工作:

  第一,加大交流和来往。其实每年管委会都接待至少工作日有一个外国代表团来到中关村,如果把我们接待的信息及时传达到各专业园、各机构,这种信息和联络渠道建立起来是一个工作。我们和清华科技园有互动,有些团会介绍这里来。

  第二,举办各种会议。实际上和各个专业园,以及中关村下面的园,已经建立了联系,包括这次我们举办的国际科技园区北京论坛,请清华科技园梅萌总裁在会议上介绍科技园情况,让中国及世界园区代表了解他们的发展,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并请陈总做了专题论坛的主持人,主持了国际化的专题。

  陈鸿波:我刚才一开始就定位了,清华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的一部分,其实我们清华科技园的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关村科技园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一级政府,我觉得我们从他们那儿得到太多的支持,资金上,专项的资金,比如我们的照明、广告、传媒,这方面给我们资金的支持,政策上,当然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精神上,在中关村的介绍里头永远可以看到清华科技园,在中关村所接待的重要的代表团,包括总统级的、部长级的代表团,都会介绍到我们清华科技园来看一看。仅去年来讲我们就接待了卢旺达的总统,接待各驻华使节大使馆参赞的代表团,都安排清华科技园作为第一站、很重要的一站,所以我们非常感谢。我们现在正在探讨将来是不是清华科技园可以为中关村国际代表团的接待能够做更多的服务和工作。总之我们希望和中关村管委会的合作和配合,能够使双方,特别是对我们清华科技园的成长更有利。

  司马红:今后还会继续加强与各清华科技园做专业性的活动,目前我们还继续进行品牌性宣传和国际化氛围营造,包括园区国际论坛的召开、举办主业会议,营造整个园区的氛围,下一步我们想针对企业产业发展,针对性的和专业园区进行合作。其实2007年我们已经开始尝试了,比如今年举办了来自硅谷的清洁技术的研讨会,硅谷清洁技术现在发展是它非常大的一大亮点,而且中关村可以说紧跟国际的发展潮流,这方面希望继续和专业组织、专业协会合作。

  加强与世界优秀科技园区的沟通与合作

  主持人:刚刚您提到了今年2007年国际科技园区北京论坛,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论坛的情况呢?

  司马红:2007年国际科技园区北京论坛,实际上主办单位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科学技术部,是一个高规格的举办,当时举办的宗旨很明确,就是为了搭建一个促进国际科技园区之间的信息沟通、人员互动、产业交流的平台,所以在11月28日举办的这个活动,实际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我们讲也许有几个特点:

  第一、科技部和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在这个会议上科技部的曹建林部长做主持,李学勇部长做了主旨发言,向全世界介绍整个中国高新园区的发展,

  第二、国外演讲来宾非常有代表性,我们请了国际园区协会主席及泰国科技园总裁、韩国大德科技园区总裁、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园、法国索非亚科技园区总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等等,实际上等于能够在国际科技园区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园区都来到了我们中关村。

  第三,中国高新科园区充分交流。这次会议还特定提供了一个他们和国际园区交流的机会,38个高新区100多人齐聚中关村,像苏州高新区专门是六个人率队参加的,对这个活动影响力非常大。

  第四,我们在这次活动上还跟索非亚科技园进行合作,和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园合作,和日本驻波的全面合作,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五、整体会议的宣传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了网上直播、新闻直播,平面媒体的专题专刊日报的报道等等广泛宣传,在国内外能听到我们整个大会的声音。

  主持人:陈总担任了大会论坛的主持人,中关村科技园包括您自己,除了您担任主持,还有其他的参与方式吗?这次论坛你感觉有什么收获?

  陈鸿波:像司马处长所说的,近几年来论坛应该说是在科技园区领域论坛应该是非常高层次、参与者非常积极的论坛,按照我们当初世界科技园协会主席的评价,说这次论坛从规模、组织形式、收入都不亚于全世界科技园区论坛的形式。

  作为我们来讲,清华科技园作为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典型代表,在这个论坛首先是在我们园区里做了广泛的宣传,应该说通过我们所有的渠道向入园的企业,包括我们的管理团队,广泛的向大家宣传论坛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我们在会议当天,除了我受中关村管委会的委托担任主持人以外,我们的董事长也做了重要的发言,我们也组织了十几人的队伍去听这次会,因为我们觉得是送到门口的大餐,平时我们要想听这种演讲要飞上万公里去听,这次请到我们门口了,我们觉得应该认真去听,所以那天去了很多人。

  我觉得通过这种近距离的和这些专家、学者的沟通和交流,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就是科技园区的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组成。按照世界科技园协会的统计,大概还有300多个会员,在他的数据库里大概有11万家企业,如果我们可以简单的算一下,这11万家高科技企业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应该说比例是相当可观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论坛的举办是一个形式,但是通过这个形式可以说明一个实质的问题,就是说科技园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我们这些具体做科技园的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司马红:其实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论坛的效果,“不出北京门,了知世界各国的科技园”,我有点自夸了(笑),不过真的是取得了这么一个效果。

  主持人:科技园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也是在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什么困难?遇到这些困难怎么样克服的?

  司马红:讲到整个园区的国际化发展,刚刚讲到了主体是企业,但是目前中关村的企业,虽然有一些特点,但是从整个企业国际化的能力来讲还有欠缺,我觉得下一步我们工作要促进整个园区企业的,包括技术、管理、市场拓展能力的提高,这是他的内功,只有内功打好才能出国外。

  第二,对于政府来讲,也是逐步发展的过程,因为国际化是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才经过20几年的过程,实际上政府好多职能的定位包括把握还是有一定欠缺的,所以促进整个园区的国际化包括促进企业国际化方面政策保证,包括一些措施让他们继续思考,对于企业的需求,企业对于整个国际化发展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政策。

  另外,政府还有一个平台性的搭建的促进。目前中关村有一个很大的特征,中介组织、协会、商会的力量实际上是很强大的,像国外整个实际上商会组织和协会组织一直在推动他们本协会会员整个国际市场的开拓,整个国际间工作的开展,但在中国协会、商会这块我们还没有彻底的发挥出来。

  另外,政府有海外渠道,包括中关村驻海外还有办事处,目前这种渠道对于企业国外的发展它的推动力量还有点弱小,我觉得政府这块还是要帮助企业发展。

  不断提高科技园服务水平

  主持人:陈总,能不能从清华科技园的角度谈一下这个问题?

  陈鸿波:这个做国际化,我感觉有一个难点是比较突出的,现在我们所服务的客户对这种国际化服务水平的要求,和我们提供服务的这些人的素质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这还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可以想像一个从美国或者从英国或者从日本来的客户,他们进入园区所期待的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和我们现在所提供的之间实事求是说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这种距离按我多年的体会来说,不是说光开一两个培训班,或者换一两个人就可以解决的,是整个区域或者大范围平均素质的提高,才能够满足这个要求,所以我遇到的难处就是说,很多比较先进的理念或者比较好的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会衰减比较大,真正落实到比如说一个楼的前台的时候,会发现和你的设想差距比较大。我们觉得这个也是得面对现实的,我们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反正只要我们朝着那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我们经过五年、十年、十五年的努力,我们总还是能够不断的提高竞争力,这是难点之一。

  难点之二,在世界范围内数据库的支持还不够。像我刚才谈到的,信世界科技园协会可能有300多个会员,数据库里头可能有大概11万家企业,但是这些信息很难检索。包括还有亚洲科技园协会,现在你要问他会员中入园企业的类型,什么时候成立的,大概有多少人,进行什么方面的研究,这些数据还不完善。如果说中国有一家企业,想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通过科技园区这个网络,目前还不是效果最好的,我们可以做很多工作,我们可以发E—mial去问,但是在数据检索上面还没有,这也是我们最近在和世界科技园协会和亚洲科技园协会都提出的问题。我们其实经费是有一定基础的,应该把这个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我建议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可以检索的数据库,这样可以帮助园区企业之间建设联系。

  主持人:实际上数据库,只要把每个园区把他的数据库做好,联网起来应该说是最省时和最省力的,我觉得至少可以拿清华科技园做基础,这就需要司马红处长这边的努力了。

  司马红:关于帮助园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按比如说我们和索非亚科技园今年已经签约了,明年有合作计划,明年4月索非亚科技园专门组织他们园区企业,和中关村科技园的企业洽谈合作的意向,我们这边要根据他们的需求,针对性地安排企业进行互动、互接,我们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想促进企业之间具体的合作。

  主持人:我们也期待着这样的成果。2006年我们知道陈总那时候当选为世界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主席,同时也成为世界科技园协会13名国际理事会成员之一,现在已经任职快两年了,对此您有什么感想呢?这两年的工作感触您能不能给我们谈一下,尤其对清华科技园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陈鸿波:这是挺自豪的一件事,我是这样考虑的,我能够担任这个职务首先是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成长,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还有清华科技园近几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应该说我们是从2004您开始参与世界科技园协会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的,2004年的时候我记得是在曼谷和董事长去开过一次会,那是我们第一次在完整、全面的介绍清华科技园,当时我们介绍获得了最佳的论文奖,应该说那次我们清华科技园开始在世界科技园协会的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影响,从那以后我们基本上每届不落的参加世界科技园协会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当中我们也算比较积极参与的,提一些建议、意见,也给他们留下了印象,所以这次担任职务是他们主动找到我,是芬兰赫尔辛基2006年的会议上主动找到我,因为原来亚太分会主席现在升任协会主席,希望我能来担任,我还是觉得挺自豪的一件事。我觉得中国20年的发展,有54个高新区,有62个大学科技园,这样的大国在世界科技园协会应该有一席之地。

  在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应该说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作为常任理事,作为亚太分会主席,我在他们的理事会上大会上应该说尽职尽责的做到了我的本职工作。比如在理事会上我们有三四十页的对理事会工作的建议、意见,会员的管理、会费的收取等等,有很多建议现在被他们采纳,他们非常满意。首先我的自信来自于我们清华科技园取得的成绩,另外也来自于我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跟国外这些人交流和交往从内心都是非常自信的,就是这么一种经验。所以我觉得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工作,担任这个职务。由于清华科技园的成就使我担任这样一个职务,反过来由于我担任这样一个职务使得清华科技园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量提高,所有关于我的简历介绍里面都有清华科技园,这次中关村举办的论坛里面,那天世界科技园协会一共有12个常任理事,那天有4个理事在清华科技园用餐,我们很高兴,这是相辅相成的。

  我希望经过我进一步的努力工作,能够使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代表,在这个世界科技园协会领域内继续发挥我的作用,为国家争光,为中关村争光,为我们清华科技园争光。

  主持人:现在全国科技园也很多,我们知道清华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里面的一颗明珠,我相信在这方面应该也是做的比较好的,我想知道清华科技园和其他的科技园相比,它的优势或者说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陈鸿波:清华科技园很多人都问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坦率地说,清华科技园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就是背靠一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在世界也很最著名的大学,清华大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科学、技术、人文各方面为国家培养出来的大量的优秀人才和作出的贡献,使得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的一种象征或者说一种代表,享誉天下。在这种大的背景和光环下,清华科技园应该说也借清华大学雄厚的背景和实力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个当然是我们觉得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特点。

  如果说还有什么是我们清华科技园独特的,我觉得就是我们建设清华科技园的这支团队,从我们的理念、构思,从规划、设想,到一步步实现,这支团队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这支团队核心管理层20多个人,大概90%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因为清华大学的教育在我们身上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烙印,我们都变成清华大学“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精神,所以在建设清华科技园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按照规划每一年都有我们自己的建筑开工、落成,不仅仅是在讨论,还在行动,所以清华科技园能够有今天,应该说这支团队的实干精神和前瞻性的眼光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司马处长,中关村管委会对清华科技园也给了很大的支持,今天能不能趁这个机会对清华科技园也提一点建议,或者说是对清华科技园的期望?

  司马红:清华科技园我说它是中关村的一颗明珠,不止是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空间的概念,还在于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清华科技园钻石计划、于对中关村整个管委会也是非常好的经验,让我们来学习。

  主持人:是不是中关村管委会现在也打算开展钻石计划?

  司马红:我们打算把清华科技园作为钻石了,对他们广泛的宣传、广泛的总结,并希望把他们的经验也推广。

  对支持来讲也不好说了,其实我们和清华科技园一直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支持更侧重于除了对专业园的支持以外,更多的是注重对园区里企业的支持,包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中关村每年有创新资金对创新企业无偿的资助,中关村建立的投资平台也和清华科技园合作,共同来进行一些投资,包括清华科技园的投资公司和我们有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如果清华科技园投资园区的科技企业中关村的资金是跟投的,包括在担保、政策方面都有跟清华科技园进行相关的合作。

  对于清华科技园比如在国际化的推动上,我们知道2008年要举办亚太科技园峰会,这也是清华科技园具体承办工作,届时中关村科技园将全程参与。

  培育中关村自己的品牌

  主持人:国际化任重道远,请两位对国内高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前景进行一下展望。

  司马红:先展望园区吧,实际上中关村发展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测,每年都达到25%以上的增长速度,未来中关村在十一五规划中也确定了中关村的市场化、国际化是未来整个的战略目标。讲到这个发展,实际上等于中关村整个发展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相一致的、相匹配的,园区的高速发展正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是园区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的宏观背景。

  对整个大的远景来讲,中关村实际上有四个“一”的目标,第一目标是园区要研发出世界一流的技术、高科技的研发队伍。因为中关村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实际上既承载着国家对于自主创新的理想,中关村在这方面实际上肩负着任务,对于推动研发一批世界一流的技术,中关村实际上有一系列的支持,包括重大产业化的支持、包括对国际标准、国际发明专利等等的支持措施,都是向着这个目标做的。

  第二,我们要培养一批业界的知名企业家,我们中关村好多企业家都是技术出身的,慢慢做一个管理的转型,从管理到金融、到进入国际的市场,这些都是我们的领军人物,我们要培养一批这样的企业家,这些人是中关村的财富人物,是中关村的财富。

  第三,中关村要推出一流的行业品牌。其实中关村目前好多的产品,其实和中国不同于其他的产品,包括代工这种方式是不太一样的,中关村其实是满重视自己品牌的培养,包括联想、包括方正、同方,包括爱国者,中关村都希望有自己的品牌来主打市场,用自己的品牌来影响整个世界。

  第四,希望中关村能走出一批中关村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希望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能够来到中关村,提升园区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更希望本土企业能够国际化,能真正的出去,参与全球的竞争,像联想一样能够在整个业界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我们四个一的目标,但是有一系列的措施,需要我们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也需要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

  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文化

  陈鸿波:我感觉中国村的展望很宏伟,我很同意司马说的这四个一,我觉得也是清华科技园在这方面致力于追求的,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品牌、一流的跨国公司,这也是我们清华科技园追求的目标。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谈一点看法,作为一个企业要走向国际、作为一个产品要走向国际,我觉得首先是国家的文化要走向国际。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时候是文化带动产品出去,比如泰国人、澳大利亚人都崇尚美国的产品,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质量非常好,当然他的质量应该是不错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当泰国人戴美国的手表、开着美国的车的时候,他在精神上是认同美国的文化,他文化引申出其他的东西。中国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中国的文化要在世界上发扬光大的,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仅是中关村园区或者清华科技园,我们做的每一个国际演讲、我们参加的每一个国际会议、我们接待每个人来访的机会,一点一滴都是让他们认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这些东西接受之后,我们的产品才能最终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说我有什么展望,就是通过我们一点一滴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关村,让更多的人了解清华科技园,从而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企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非常牢固的基础。

嘉宾与主持人合影
嘉宾与主持人合影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嘉宾,我们的访谈时间快到了,也希望两位嘉宾以后能经常来搜狐做客,感谢大家对中关村的关注,感谢大家对清华科技园的关注,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魏喆)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鸿波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