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陈墨
某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一年收益率为0,此消息一出引发各大网站转贴,论坛一片喧哗。在CPI节节攀高、股市火红的时代,这一收益率令投资者心寒。记者联系到该股份制银行,该行新闻处负责人表示这个问题正在讨论,并将在近期做出回应。
去年年中,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高层人士不断批评一些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所引发的问题,其中就包含了银行过分夸大预期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过低的收益率再次将银行投资能力和信息披露问题提上了台面。
投资能力有待提高
处于“漩涡”中心的这一款理财产品合同内写明了要挂钩4只港股:
建设银行、
中国人寿、中银香港、
招商银行,按照当初的设计,该产品年收益率为0。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0是有可能的,但是该产品设计时还是有些欠妥,很容易导致收益率为0。
深圳一家银行的资深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未能达到最高预期收益是常见现象。这些理财产品由各银行总行专业人士研究开发,设计产品时是基于对当时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金融形势的判断。因为预期时间跨度比较长,超出了当时的估计,因此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2006年也连续发生了不少类似收益率为0或者未能达到承诺的最低收益率事件,引发出了一些纠纷,甚至有银行为了安抚客户,还赠送一些纪念品。目前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找券商、基金公司操刀投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银行自身投资的专业能力不足。
信息披露须加强
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投资者抱怨根本不能随时查到所投资理财产品的信息。
虽然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将旗下理财产品的说明书都在网站上公布,并且很清晰地将该产品的风险等级标注出来,并公布投资顾问、投资范围等,让人一目了然。还有些银行理财产品以广告的形式将该产品的投资方式、特色等公布出来,投资者能对该产品有些了解。不过作为和基金相似的产品,这些相对于基金的信息披露水平还是很低层次的,不少业内人士呼吁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需要更加透明。
实际上,据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部负责人介绍,因银行理财产品本身特征所限,很难做到像基金那样每日公布净值。这主要是基于两种原因,一是银行人力资源不足,不少商业银行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财产品开发上,而理财产品维护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没有跟上。另外,不少理财产品挂钩海外市场,很多海外数据属于非公开的,较难做到每日更新。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