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区域经济专区

珠三角产业萧条隐忧

  珠三角产业萧条隐忧

  ■本刊记者/ 冒安林(发自广东东莞)

  珠三角的经营环境,就如同一张越来越紧的网,大量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增加、劳工短缺、出口贸易受汇率影响以及产业转型的压力

  “你也不用再费心寻找采访对象了。

我、以及我的几个朋友,都是。”

  当记者联系到珠三角一位企业界朋友,请他协助了解该地区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状况的时候,电话里直截了当地传来这样的声音。

  岁末年初,一则关于东莞数千家鞋厂竞相倒闭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广东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困境的关注。一时间,“洗牌论”、“寒流论”四起。

  经过记者的实地调查,这场源于东莞制鞋业的“关门”风波,其实远不仅限于鞋厂,其他相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加工、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倒闭、停产、转型的不在少数。深圳、广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多个经济发达地区,也都呈现出同样的状况。

  除了加工型企业之外,一些身在商场的生意人,也最先感受到了这个冬天的寒意。在那些依托发达加工企业从事贸易生意的批发市场,如佛山南海的茶叶市场、广州新塘的牛仔产业基地以及东莞厚街的鞋类制造中心,也都遭遇了同样的业务滑坡,“有的生意几乎比往常下降了25%”。

  产业萧条,已经成为整个珠三角所面临的共性隐忧。

  倒闭已不是新鲜事

  “倒闭、关门这样的事,在珠三角不新鲜,几乎天天都有发生。”

  1月3日晚上11点钟,刚刚陪完客户的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公司的经理李先生接受了《新世纪周刊》的采访:“小霸王现在经历的风风雨雨,足够写上几本书的了。一个知名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中小企业呢。”

  依靠订单生存的弱势模式,使得珠三角地区大量的代工企业失去了抵抗风险的能力,订单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比如某个业内著名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在经营最鼎盛的时候,拥有近千名生产员工,前几年作为文曲星词典和裕兴复读机等知名品牌的代工厂时,仅这两家企业就足足生产了200多万台机器。但现在这家企业倒闭后,老板到了一家路灯制造企业干起了销售经理。

  “这样的企业,也说倒就倒了。”李经理说,“这家企业并不是没有寻求过自我发展的路子,也尝试过开创自己的品牌,但没有成功,只好单纯依靠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经营,后来也终于撑不下去了。”

  与外界纷纷扬扬的关注和担忧相比,广东珠三角的企业界人士,对于此次的大规模工厂倒闭现象,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慌乱。

  “在这么多的企业倒闭事件中,真正经营不下去的还只是那些很小型的工厂。珠三角这里,踏踏实实做企业的,只要有了稳定的产品线和客户资源,一般不至于沦落到破产倒闭的地步。但那些根基未稳、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日子就相对难过一些。”中山市真力电子有限公司经理李锐说。

  相比于中西部省份,经济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拥有更多的人才、资金和生产资源,足以应对此次的经济结构调整。而此前珠三角地区存在已久的经济弊端,也可以通过此次调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深圳KW(经采访对象要求,此处为化名)你知道吧,这个企业其实都破产倒闭了好几回了,但倒闭一次,老板就再换个地方开工厂,反反复复好几次,原来欠的债务也就不用偿还了,倒闭一次老板发一次财。他有黑道背景,也没人敢和他要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广东对危机的承受力还是比较强的,像万信、硕科等很多企业都是工厂破产,老板赚钱。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还要卷土重来。”

  经营企业变得困难

  “经营企业似乎越来越难。现在政府税收太多,用工成本也大大提高,还经常招不到人手。企业两头受气,也就只有放弃生产这一条路可走了。”按照李锐随手举出的数字,2004年公司初步估算的经营利润,每个股东可以获得大概180万元的盈利分红,但算完账后发现这180万里面起码有120万交给了税务局,留给股东的只有区区几十万元。

  在珠三角,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往往采取低成本、低利润的订单式来料加工模式,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一旦丧失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面临的就不单单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的危机。此前,这类企业还多少可以获得一些税收上的扶持政策,同时在低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能够比较健康地生存下来。而现在,随着税收体制的健全和国家的某些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的实施,珠三角的中小企业的各项生产成本,都已经远远高于内地企业。

  从2007年中期开始,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主们就逐渐感觉到,生产经营的压力在增大。此前的“劳工荒”还可以通过增加工人工资来缓和,而像政府税负沉重、运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出口业务受困贸易壁垒等诸多因素,则共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劳动力成本就先不提了,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哪一项不是水涨船高?就算这些成本都可以由企业消化掉,一部法规就能让你的运营成本陡增一成。”

  这位东莞灿利制鞋公司负责人口中所说的“一部法规”,是指2007年7月23日由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按照规定,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的塑料、纺织、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近2000种商品,要实行10%金额的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从进口原料到成品出口核销期间,企业要缴纳10%的保证金在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和短期成本带来了一定影响。

  “整个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就如同一张越来越紧的网。”一个拒绝公开姓名的佛山小企业老板说,“我身边的老板们,工厂关门之后,有的去了国外,有的去了内地,还有的神秘失踪了,像张树鸿(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因公司经营困境自杀身亡)那样彻底失败而被债主围堵的人,也并不是没有。”

  经济转型面临挑战

  此次企业“关门”风波的原因,除了成本增加、劳工短缺以及出口贸易受汇率影响等宏观因素之外,一部分企业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和经营转型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在鞋类制造中心东莞厚街镇,就有很大一部分外资鞋企主动将工厂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而另一部分民营企业也开始向内地中西部省份转移。

  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次必然的产业迁移现象:一部分不再适应珠三角经济水平、产业政策的企业,以及一部分无法消化高成本的企业的倒闭或迁移,只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的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这里。”东莞市厚街镇镇长陈仲球说。

  但众多中小企业的倒闭或转移,对广东整体经济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隐患。首先便是由此引发的大量劳资纠纷问题,企业为了规避经营风险而损害员工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外,由于广东已经形成了较多的产业集群区域,而大量的企业倒闭、外流现象,将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整体运行,并可能使得广东失去某些重要产业的核心集群地位。

  在企业外流较多的深圳市,2007年1~9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2006年同期增幅回落了2个百分点。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处理得好,将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像香港那样空心化,削弱城市的竞争能力。”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说。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