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研究报告 > 行业研究

食品行业:国际和国内食糖产业现状分析

  1、世界食糖产量处于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中。近两年,由于世界食糖产量增长较快,而消费增长比较稳定,世界糖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

  2、巴西是世界第一大产糖国和食糖出口国,产量约占世界的25%。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用甘蔗生产原糖和燃料乙醇的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上原糖和燃料乙醇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原糖生产成本约合6.5美分/磅,原糖价格为10~15美分/磅,燃料乙醇价格约合0.2美元/升,汽油价格为0.6~0.7美元/升。


  3、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产糖国,食糖产量已连续两年快速增长,超过了全球糖产量的20%,虽然预计07/08榨季,印度的食糖产量会低于先前预期的3178万吨,甚至有可能从06/07制糖年的3064万吨降至2600万吨的水平,但国内过剩量依然很大,出口部分有望继续增长。

  4、欧盟27国的糖产量约占全球糖产量约14%,由于政策的变化,欧洲的食糖市场从先前的供大于求转向供求趋紧,由传统的净出口国转向了净进口。

  5、美国的糖产量约占全球糖产量的约5%。过去几年,美国燃料乙醇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燃料乙醇的需求量剧增,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在增加,占用了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小麦、大豆、甘蔗,预计随着美国能源法案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美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甘蔗和甜菜的种植面积将很难增长甚至会继续减少。

  6、我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以来,我国食糖产销基本平衡。

  7、从长期趋势看,我国食糖产量呈现周期性的波动,06/07榨季刚好处于上升周期,且上升趋势会延生到07/08榨季甚至08/09榨季,其中甘蔗糖所占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中,而甜菜糖所占比重处于下降趋势中。

  8、未来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一是人均食糖量的增长,二是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此外,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甘蔗糖对淀粉糖产生了较强的替代作用,进一步扩大了食糖的消费空间。

  9、甘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原料,原糖与乙醇形成了替代关系。市场方面已把食糖价格的走势与石油价格的走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0、产量的过剩使得全球食糖市场08年仍将维持供大于求的格局,供给过剩将给国际糖价短期上涨形成压力,将主要呈现震荡调整局势,甚至还有下调的可能性。预计糖价将在08年后走向供需关系趋紧的状态,届时,糖价将出现回升,并可能维持走高,因此国际远期糖价相对看多,有上涨的诱因。

  11、目前国内白糖市场依然供大于求,短期糖价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在国内糖价比较疲软,而国内粮食作物如大豆、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玉米、水稻价格也有明显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将根据种植效益,增加播种收益高的,减少收益低的,若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国内食糖的供求形势发生改变,那么08/09榨季之后的国内远期糖价将相对看多,同样具有上涨的诱因。

  12、1996年之后,我国食糖产量逐渐提高,食糖供应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扭转了过去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2006~2007年,我国食糖产量进一步增长,自给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加上我国食糖进口的配额限制,尽管国内价格要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际食糖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将减小,但如果未来国内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那么国内糖价将与国际糖价的联动性将增强。

  一、国际食糖业概况

  近几年,全球食糖产量1.20~1.64亿吨,消费量约1.40亿吨,食糖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是巴西、印度、欧盟、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菲律宾、古巴、南非,这些国家的食糖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

  世界食糖产量处于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中。主要受干旱气候的影响,2004~2005年,世界食糖生产经历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下滑,从2003年的1.48亿吨下降到05年的1.18亿吨,其中印度食糖产量从2003年的2214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1417万吨,中国从2003年的1138万吨下降到05年的982.6万吨,2006年之后,由于印度、中国等国的产量恢复,世界食糖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并创历史新高。近两年,由于世界食糖产量增长较快,而消费增长比较稳定,世界食糖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

  (一)巴西食糖业概况

  巴西是世界第一大产糖国和食糖出口国,产量约占世界的25%。巴西制糖期中南部为5月至12月,东北部为9月至次年4月。05/06榨季,巴西原糖产量2685万吨,出口1709万吨,国内消费1063万吨;06/07榨季,巴西原糖产量同比增长18%,达到3145万吨,其中出口2085万吨,增长19%,国内消费1080万吨;预计2007/08榨季,巴西食糖产量将小幅增长,达到3210万吨,其中出口部分依然较大,达到2060万吨。

  巴西糖业生产是以政府津贴为基础,自70年代全球性能源危机以来,巴西政府鼓励甘蔗糖厂部分甘蔗生产酒精,代替石油,刺激了甘蔗产量的持续增长。

  1998年5月巴西放开糖价和酒精价格,价格由市场需求确定,但政府仍对这一特殊行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保护。其糖业政策主要有(1)食糖与酒精联产计划:政府控制酒精与汽油掺混的比例,当糖价下跌时,提高汽油中的酒精掺混比例,多耗用酒精,从而支持国内糖价恢复。通常情况下,汽油中的酒精比例每提高1%即可创造约3.5亿公升的酒精需求。(2)各州政府对本州内的甘蔗不收税,但对跨州收购的甘蔗征9%或12%的税;同时对国内销售的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销售额的12%),但政府对出口糖免除一切税赋。(3)进口关税:对南共市(拉美两大经济组织之一?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L的简称。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是其成员国,智利、玻利维亚是该集团的联系国。)

  以外的国家收取17.5%的共同对外关税(TEC),酒精为21.5%。(4)出口补贴和乙醇交叉补贴。

  巴西发展燃料乙醇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国内石油资源匮乏,另一方面盛产甘蔗,农业资源丰富。巴西是贫油国,1973年和1979年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给正在快速发展巴西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为实现能源自给,巴西政府加速实施了以燃料乙醇为重点的替代能源战略,提高了乙醇汽油中的乙醇比例,加大了对燃料乙醇的研发投入并扶持相关企业。巴西自然条件优越,甘蔗资源丰富,在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与推广使用方面具有代表性。目前,巴西年产酒精已超过1200万吨,酒精在汽油中的添加比重为20%~25%,50%以上的汽车使用酒精燃料,而且生产的新一代汽车可以完全使用乙醇为燃料。

  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用甘蔗生产原糖和燃料乙醇的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上原糖和燃料乙醇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原糖生产成本约合6.5美分/磅,原糖价格为10~15美分/磅,燃料乙醇价格约合0.2美元/升,汽油价格为0.6~0.7美元/升。因此,当糖价下跌时,提高汽油中的酒精掺混比例,多耗用酒精,从而支持国内糖价恢复;当糖价上涨时,可减少燃料乙醇的生产,多生产原糖。

  (二)印度食糖业概况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产糖国,食糖产量增长很快,超过了全球糖产量的20%,2005/06榨季,印度食糖产量从上一榨季的1390万吨增加到2114万吨,增加724万吨,增幅达52%左右,其中出口151万吨,国内消费1979万吨;2006/07榨季,印度食糖产量继续提高,达到3064万吨,增加950万吨,增幅达45%左右,其中出口180万吨,国内消费2150万吨;预计2007/08榨季,印度食糖产量将达到3178万吨,届时产量过剩将达到1000万吨左右,出口压力增大,如果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的话,那印度的食糖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危机。最近,虽然国际糖业组织下调了印度07/08榨季的产量,但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成定局。

  同时,印度政府初步预测,2007/08年制糖期印度食糖可能减产200万吨,但由于国内食糖库存量很高,即使减产也不会影响其2008年食糖过剩的局面。

  长期以来,印度糖业一直受政府的严格控制,政府不仅掌管着糖厂每月投放市场的食糖数量,还把甘蔗的收购价制定权牢牢控制在手里,政府的全国分配制度控制着国内销售,印度政府和印度食糖进出口公司实施的批准制度控制着食糖进出口。

  严格的市场管制政策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印度联邦政府为取悦蔗农而不断上调甘蔗收购价(政治上的需要),同时向糖厂提供无息贷款,帮助糖厂向蔗农支付蔗款,另一方面印度国内糖价跟随国际糖价波动。这种局面导致印度糖厂03/04、04/05榨季的亏损额累计达到了约11亿美元(500亿印度卢比)。为保护本国食糖产业,杜绝国外食糖流入印度市场,印度政府对进口糖征收60%的进口关税,外加850卢比/吨的营业税,同时还对免税进口原糖(这一部分进口不计入进口量)加工成白糖后复出口进行严格控制。

  为此,印度政府一方面正在积极推动在汽油中添加5%酒精(E5)的计划,目前还没有设置具体的实施时间;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已开始鼓励国内出口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目标主要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埃及和沙特,2007年8月,我国也开始首次进口印度糖,数量达到10万吨。为扩大食糖出口,印度政府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比如免除食糖消费税、免除850卢比/吨的营业税,对运费进行补贴,此外还将实行把出口食糖时所征收的关税中的4%退给出口商等措施。预计2007/08榨季,印度食糖出口部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超过300万吨。

  (三)欧洲食糖业概况

  欧盟曾长期实施对糖类生产和出口高补贴政策,造成欧盟境内糖价高昂,同时糖类生产严重过剩,大量廉价欧盟糖冲击国际市场,引发外部强烈不满,欧盟为此屡受世界贸易组织警告。2005年4月,欧盟在与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的糖业诉讼案中败诉,必须对其已持续了40年的高度保护的糖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内部市场上高于国际市场3倍的食糖价格和甜菜收购价格将被大幅削减,享受出口补贴的白糖出口量也将被大幅削减,糖产量会因此受到影响。

  按照新达成的糖业改革方案,欧盟将在未来4年内分阶段削减国内食糖支持价格,2006年削减20%,随后3年的削减幅度分别为25%,30%和36%,计划在4年间将糖产量减少600万吨。降低食糖支持价格会使许多欧盟成员国的制糖产业走向消亡,希腊、爱尔兰和意大利的食糖产业受打击最重,其次是西班牙、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欧洲27国的糖产量约占全球糖产量约14%,欧洲制糖期为7月至次年1月,主要的制糖原料是甜菜。2004/05榨季,欧洲的糖厂已经开始调整生产的规模。2005/06榨季,欧洲生产食糖2100万吨,消费1700万吨,进口260万吨,出口接近700万吨,是出口补贴政策的最后一年,库存为509万吨。2006/07榨季,欧洲生产食糖为1745万吨,消费1920万吨,进口274万吨,出口减缩到137万吨,产量消费差为-175万吨,库存下降到47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由于欧盟成员国没有切实落实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糖业改革措施,欧盟糖农签约减少的糖产量远远要小于计划,但由于消费的增长,欧洲的食糖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由于削减配额而造成的产量超出部分将计入下一年度配额,或出售给工业部门加工生物乙醇等,因此会影响到下一年的配额削减。预计2007/08榨季,欧洲生产食糖为174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进口继续增加,出口减缩,产量消费差继续下降,库存下降到384万吨。综上,由于政策的变化,欧洲的食糖市场从先前的供大于求转向供求趋紧,由传统的净出口国转向了净进口。

  (四)美国食糖业概况

  美国的糖产量约占全球糖产量的约5%,主要的制糖原料是甜菜和甘蔗。2000/01榨季以后,美国的糖料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2005/06榨季,美国生产食糖671万吨,消费932万吨,进口312万吨,出口18.4万吨,进口大于出口,库存为154万吨。2006/07榨季,美国生产食糖为765万吨,消费908万吨,进口189万吨,出口38.3万吨,库存增加到162万吨,库存消费比上升。预计2007/08榨季,美国生产食糖为76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消费934万吨,进口199万吨,出口22.7万吨,库存继续增加。综上,美国的食糖市场部分依赖国际市场,每年净进口约150万吨。

  过去几年,美国燃料乙醇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燃料乙醇的需求量剧增,2004年燃料乙醇的生产量达34亿加仑(约1014万吨)。2005年8月8日,美国出台的《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提出“2012年,要使每年利用燃料乙醇或生物资料的数量达到75亿加仑”,同时提出:为了保护环境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将在2014年12月31日以后禁止在汽油中使用甲基叔丁基醚(MTBE)作为汽车燃油添加剂。美国作为世界玉米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主要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2007年玉米产量的27%用于生产燃料乙醇。2007年12月,美国通过的能源法案要求在2022年到来之前,乙醇的使用量必须提高6倍至每年360亿加仑,另外,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最高时突破100美元/桶,增强了对乙醇生产的信心,也增加了对玉米的大量需求。

  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在增加,占用了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小麦、大豆、甘蔗,预计随着美国能源法案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美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甘蔗和甜菜的种植面积将很难增长甚至会继续减少。

  二、我国糖料和食糖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食糖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作为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我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统计,我国食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以前,我国食糖产量在600~800万吨之间,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食糖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多数年份依靠食糖进口来弥补。2003年以来,我国食糖产量、消费量均超过100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田间糖厂(产出半成品的原糖)+精炼糖厂(产出精制糖)”生产方式,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厂生产原糖,然后供给精炼糖厂进行精炼生产并作为饮食用糖供应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也是以原糖为主。我国糖厂几乎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即糖厂通过甘蔗榨汁、沸腾浓缩、中心分离、提炼等工艺一次性直接生产出日常消费的白糖,所以我国食糖市场流通和消费的基本都是白糖。与二步法相比,我国一步法生产的一级白砂糖只相当国际耕地白糖的标准,质量相对较差,基本没有出口市场。

  (一)生产概况

  1、我国糖料发展目标

  根据我国农业部发布的有关文件,我国糖料种植的发展规划包括:一是以发展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二是建设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三是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我国糖料生产的区域分布

  我国甘蔗糖的主产区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广东湛江等地,甜菜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等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逐渐向西转移,区域布局得到优化。按照气候条件适宜、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制糖产业布局合理等原则,我国选择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包括48个县(市)。目前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种植面积已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45%以上。

  3、我国食糖的产量及分布

  产量处于上升趋势中,有周期性波动。我国18个省区产糖,南方是甘蔗糖,北方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国食糖产量的80%以上,近三年达到90%以上,2003/04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02万吨,甘蔗糖产量944万吨,占94.1%,甜菜糖产量59万吨,占5.9%;2004/05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57.10万吨,占93.4%,甜菜糖产量60.3万吨,占6.6%;2005/06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881.5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00.8万吨,占90%,甜菜糖产量80.7万吨,占10%,比例有所增加。从长期趋势看,我国食糖产量呈现周期性的波动,06/07榨季刚好处于上升周期,且上升趋势会延生到07/08榨季甚至08/09榨季,其中甘蔗糖所占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中,而甜菜糖所占比重处于下降趋势中。06/07榨季,食糖产量为1199.4万吨,预计07/08榨季,产量将达到1389.5万吨。

  糖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占广西耕地面积的1/3。2004/0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26万亩,平均亩产4.45吨,全区34家制糖企业共95家糖厂开榨,共生产白糖532万吨;2005/06榨季,食糖产量达到537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1%,比上榨季提高了3个百分点,表明广西糖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广西制糖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突出,生产成本比广东、云南低近200元/吨,比北方甜菜低近350元/吨。广西15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拥有糖厂67家,其生产能力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区的87.8%和88.91%,是广西和全国糖业界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云南全省有11个地、州、市产糖。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临沧、德宏、保山、思茅、版纳、红河、玉溪等7个地、州、市。这7个地、州、市的食糖产量占全省产糖总量的96%以上。

  广东省的糖料及食糖生产集中于湛江地区,湛江地区的食糖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

  珠江三角洲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拥有东莞糖厂、顺德糖厂、江门甘化(广东甘化)等著名炼糖企业,制糖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工原糖60万吨左右。近10多年来通过进口、进料和来料加工开展炼糖业务,参与国际食糖贸易。

  (二)消费概况

  1、我国食糖总体消费情况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费国,过去我国食糖年消费约8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食糖消费量的6.2%。2003年和2004年我国食糖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分别达到1030万吨和1140万吨,人均年消费食糖量(包括各种加工食品用糖)约8.4公斤,远远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3.65公斤的水平,为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量的三分之一,也低于同期台湾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属于世界食糖消费“低下水平”的行列,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食糖35~40公斤,高的达到50~70公斤。这主要是由我国的饮食习惯决定的,食糖在我国仅仅是调味品,而不是能量补充品,因此很难达到西方国家食糖消费的水平。

  2、我国食糖消费特点

  季节性。食糖的消费旺季,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以及夏季冷饮的消费旺季等,淡季如每年的5、6月份。

  食糖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居民的饮食习惯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销区。

  工业消费占主要部分。2005年我国食糖工业消费所占的比例为79%,民用消费的比例为21%。

  受替代品的影响较大。如淀粉糖和糖精的生产和销售量会直接影响食糖的消费量及其发展空间。

  消费具有刚性。食糖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

  欧美国家,食糖、淀粉、脂肪构成居民热量的三大来源,人均消费量大,可替代产品多,而我国则将食糖作为健康甜味剂应用,人均消费量较少。

  3、我国食糖消费构成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04/05年工业消费占79%,民用消费占21%。工业消费包括食品工业、饮料、制药等,食糖是其重要的原料。我国食品工业、饮料业、饮食业等用糖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食糖消费的稳步上升。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用糖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约在17%左右,其中主要是饮料和糖果、罐头、糕点等行业用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全国与食糖消费有关的主要食品和饮料产量连续5年呈现增长趋势。自从国家加强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监督管理以及推行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以来,食糖销售已有较大幅度增长。

  4、我国食糖消费的前景

  2001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了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为保障合理的食糖摄入量,到201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食糖10公斤、农村居民每年消费食糖8公斤的目标,即人均每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按14.3亿人口计算,2007年食糖需求量为1210万吨(不包括糖精),2010年我国的食糖年消费量可望达到1400万吨以上,但近两年,我国食糖消费增长迅速,2006/07年度,消费量既已达到1300万吨。此外,我国食糖消费水平低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每年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因此,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食糖价格的下降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食糖消费,甘蔗糖对淀粉糖产生了明显的替代作用,进一步扩大了食糖的消费空间,2005年,我国淀粉糖产量有430万吨。

  (三)进口情况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对粮、油、糖、毛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1999年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5年内配额数量每年增加5%,到2006年,进口食糖关税配额增长到194.5万吨。在该项配额内,进口关税15%,配额外进口关税为50%。为稳定供应,我国与古巴签订有长期进口原糖协议,每年从古巴进口原糖40万吨,进口原糖大都直接转入国家储备。

  过去我国食糖一直靠进口来弥补缺口,因而成为世界食糖进口大国。1994年进口食糖155万吨,1995年达到290.5万吨,1996年之后,随着我国食糖产量逐渐提高,食糖供应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1999年底,南方主要产糖区受灾,糖产量有所下降,2000年主要用国储糖出库来补足供需缺口,净进口22.59万吨,2001年因自然灾害因素影响产量导致全年食糖缺口152.4万吨(占需求量的19.1%),净进口100.31万吨。2003年,我国食糖生产量和消费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大关,其中食糖生产1064万吨,消费1000万吨,净进口67.19万吨。2004年产量到1002万吨,消费1140万吨,缺口140万吨,全年进口93.9万吨,净进口89.69万吨;2005年我国食糖进口89.42万吨,出口15.8万吨,净进口73.62万吨;2006年,我国食糖进口136.50万吨,出口15.4万吨,净进口121.09万吨。

  2007年我国食糖进口量额均下降,进口额降幅远大于进口量降幅。2007年我国进口食糖119.3万吨,同比下降12.6%,出口11.05万吨,净进口108.3万吨,同比下降10.6%;2007年我国食糖进口额3.80亿美元,同比下降30.8%,净进口额3.31亿美元,同比下降32.1%;12月当月食糖进口量4.45万吨,同比下降72.9%,进口额0.16亿美元,同比下降72.4%。

  进口量在关税配额之内,且占比下降。2007年食糖进口配额仍为194.5万吨,年进口食糖占进口关税配额的61.3%,同比减少8.9个百分点,从古巴进口的食糖最多,占全国进口量的31.8%。

  三、国际、国内食糖价格和供求形势分析

  受印度、中国大幅减产的影响,2005年国际糖价大幅上涨,2006年食糖产量恢复,糖价开始大幅回落,2007年产量继续增长,糖价在低位震荡,国际糖价参考美国NYBOT白糖期货,从年初265美元/吨,到年末的290美元/吨,进入08年,原糖期货价格有所上升,2月初稳定在320美元/吨左右;国内糖价同样经历了2005年的大幅上涨,2006年糖价回落,2007年以震荡为主,08年初回升,参考郑州白糖期货,从07年初3650元/吨,最高时突破4200元/吨,年末回落到3800元/吨左右,07年以震荡为主,08年2月,回升到4000元/吨。

  影响后期国际糖价的主要因素是巴西和印度。巴西是传统第一大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酒精生产国和第一大酒精出口国,对全球食糖和酒精市场影响巨大。国际原油的上涨,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会进一步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另外,巴西主要是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油价的上涨和食糖生产成本的提高,巴西生产重心转移到了乙醇上,食糖库存趋于下降,长期来看对国际糖价是一个利好因素.

  近几年,印度食糖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美国农业部预计07/08榨季印度产量可能首次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第一大食糖生产国,印度的大幅增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际糖价的走软,印度也将加大乙醇的生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报道,由于06年国际糖价偏低,在此背景下,印度农民疏于田间管理、减少生产投入,进而导致甘蔗单产下降,加上因甘蔗收购价偏低和拖欠款问题得不到解决,糖厂推迟开榨等原因,本制糖年印度的食糖产量可能达不到先前预期的3178万吨,而且还有可能从06/07制糖年的3064万吨降至2600万吨的水平,但国内过剩量依然很大,出口部分有望继续增长。自07年10月份开榨以来,07/08榨季印度食糖出口已经超过160万吨,预计到9月份榨季结束之前还能出口140万吨,达到300万吨,比06/07榨季的180万吨大幅上升。国际糖价每次上涨都将是为印度创造一次扩大出口食糖的有利机会,目前印度产糖的出口价比巴西和泰国更具竞争力,但近期印度国内糖价上涨,糖厂倾向于内销,同时印度政府对食糖出口提供运费补贴受到WTO调查等因素有可能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印度国内粮食供应短缺,政府把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从850卢比/100公斤调高至1,000卢比/100公斤,不少蔗农因此放弃种植甘蔗,转种粮食作物,基于此,不少国际组织认为08/09制糖年印度的食糖产量还有可能再下降20~25%,降到2200~2300万吨的水平。

  甘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原料,原糖与乙醇形成了替代关系。在2006/07年度,巴西甘蔗用于生产食糖和乙醇的比例大约为50:50。近几年,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生产乙醇的比例逐渐增加。市场方面已把食糖价格的走势与石油价格的走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石油价格的涨跌不仅影响全球经济状况,影响国际运费,还会影响酒精产量,进而影响全球食糖的价格和产量。

  总体来看,07/08年度世界食糖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一时难以突破,将主要呈现震荡调整局势,甚至还有下调的可能性,但原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比价效益和消费的增加将对国际糖价构成一定支撑。预计糖价也将在08年后走向供需关系趋近的状态,届时,糖价将出现回升,并可能维持走高,因此糖的远期价格相对看多,有上涨的诱因。

  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分析:近几年,我国白糖产量一直在持续增加,根据数据,2006/2007年度,白糖产量为1286万吨,增长36.09%,预计2007/2008年度,产量为1385万吨,增长7.74%,进口方面,我国食糖进口实现配额管理,08年将维持194.5万吨,配额外进口食糖征收50%的进口关税,对国内供求的影响不大。近几年,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涨,甘蔗糖形成了对玉米淀粉糖很强的替代作用,国内甘蔗糖的消费增长较快,加上国内的收储政策、产区天气等因素对国内糖价构成了支撑,不可能出现象2006~2007年国际糖价的大幅回落情形,市场将以震荡调整为主,如果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也有可能会出现回升。

  决定我国食糖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糖料收购价格、糖加工成本、各种费用(如财务费用、仓储费、销售费用等)、各种税(增值税、环保税等)。2006/07榨季广西甘蔗维持在260元/吨左右,广东甘蔗在300元/吨左右,按照8吨甘蔗生产1吨白糖测算,2006/07榨季大集团白糖生产成本维持在3300元/吨左右,小企业在3400元/吨左右。

  2007/08榨季甘蔗收购价在260元/吨附近,白糖生产成本依然会维持在3300元/吨以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糖价波动的底部支撑,因为当糖价低于生产成本时,不光会引起糖厂亏损,更会波及众多的蔗农,糖厂会联合起来暂停销售或引发国家起动收储机制,从而保护整个食糖产业。

  根据最新的中国糖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月末,我国2007/08榨季已累计产糖684.49万吨,与上一榨季同期相比增产14%,上一榨季产糖量为600.85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达579.9万吨,上榨季同期产量为489.75万吨;甜菜糖产量达104.59万吨,上榨季同期产量为111.1万吨。而截至2008年1月末,本榨季全国累计销售食糖336.33万吨,累计销糖率为49.14%,这一数字远低于上榨季同期的63.63%。其中,销售甘蔗糖288.54万吨,销糖率为49.76%,低于上榨季同期的63.49%;销售甜菜糖47.79万吨,销糖率45.69%,低于上榨季同期的64.26%。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白糖市场并不乐观,依然供大于求,短期糖价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07/08榨季,广西甘蔗生长受天气影响很大。2007年广西遭遇了1951年以来的第四大旱,昼夜温差很小,导致甘蔗株矮节短茎细,剖开有空心,糖分含量降低。同时,遭遇了从1999年至今6年未遇的大面积严重霜冻,有些地方7月就已有霜冻,甘蔗生长点很多坏死,而且7月又是甘蔗生长最快的月份,使得广西产蔗损失较大。从08年1月下旬开始,广西主要蔗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冰冻灾害,使得部分蔗区的甘蔗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叶面结冰、蔗茎倒伏的现象,给甘蔗的生长和榨季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长时间低温冰冻天气造成了原料蔗运输困难,甘蔗入厂进度缓慢;农民砍收的劳动强度增加,甘蔗生产成本提高;同时还使得甘蔗的糖份损失,并影响新春植蔗的种植,受灾的新植甘蔗萌芽慢,生长停滞;冰冻天气还易造成宿根甘蔗蔗头和新植蔗种感染病菌,造成蔗蔸烂种,一些已经砍收后的甘蔗因管理不及时,有些蔗蔸已经变黑,生长点坏死。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08年1月,广西十大产糖地市甘蔗受灾面积为283.26万亩,初步预计影响蔗糖产量10万吨左右,最新的更具体的减产数据尚难以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白糖价格形成利好,特别是在人心思涨情形之下,利好总能发挥最大的效应,但从最新的现货产销形势看,库容压力并未真正解决,不排除一波强势上拉之后的价格回落,因此需要保持谨慎心理。

  春节过后,白糖期货和现货市场出现一波较大的上涨行情,其中远期合约涨幅较大。甘蔗的生长周期大多是三年,近两年,我国甘蔗产量的持续增长主要源于2005/06榨季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因此,根据甘蔗生长的周期性,我国甘蔗产量的增长会持续到2008/09榨季,而这一榨季的结束也是新的甘蔗生长周期的开始,种植面积的变化将成为决定未来糖价走势的关键因素。在目前国内糖价比较疲软,而国内粮食作物如大豆、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玉米、水稻价格也有明显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将根据种植效益,增加播种收益高的,减少收益低的,若预计09年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国内食糖的供求形势发生改变,那么08/09榨季之后的国内远期糖价能够相对看多,有上涨的诱因。

  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看,1996年之后,我国食糖产量逐渐提高,食糖供应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扭转了过去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2006~2007年,我国食糖产量进一步增长,自给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加上我国食糖进口的配额限制,尽管国内价格要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际食糖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将减小。但如果未来国内食糖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那么国内糖价与国际糖价的联动性将增强。

  作者:李镜池 平安证券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郭玉明)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