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上市公司 > 中国平安巨额融资惹争议 > 中国平安天量增发相关评论

推倒平安圈钱方案 资本市场才能平安

  中国平安巨额融资计划遭到大多数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一致声讨,达到了千夫所指的地步。如果像平安融资这样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事件也能最终通过,那么只能证明中国的资本市场只是少数权势利益集团的圈钱场,投资者的信心将严重丧失,并由此可能引发整个证券市场的崩盘。
因此,只有彻底否定平安融资方案,资本市场才能重获平安。

  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计划之所以不得人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违反了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对投资人的信心构成严重打击。

  广大投资者为什么甘愿冒着风险、承受畸高的税收,把积攒下来的钱投入到股市?不是为了把这些辛苦积蓄到这里来赔光的,而是希望能通过投资给值得信赖、值得投资的企业来获得一些风险性收益的。任何资本市场的建立,如果不能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为宗旨,最终都会遭到投资者的唾弃。任何上市公司,如果不尊重投资者的利益,也必然会遭到投资者以脚投票。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之初就存在劣根性和偏差,以给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圈钱为目的。当投资者在遭受了深重损失认清了这一真相后,只能选择远离股市,中国资本市场因而经历了漫漫的熊市。虽然如今的中国股市基本完成了股改,名义上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利益一致了,但实际上由于股改不彻底,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利益仍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仍表现为一种重融资而轻回报的特性。而中国平安近1600亿元的巨额融资计?(中石油融资额600亿,已经把股市打得稀里哗啦),则赤裸裸地显现出疯狂圈钱而完全不顾投资者利益的贪婪本性,把股市当成了自家的提款机,使投资者感到愤怒和恐慌。如果一旦政府批准通过了平安的融资计划,则将进一步助长上市公司的圈钱冲动,投资者对这个市场将彻底失望。

  许多投资者和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平安巨额融资案给中国资本市场开了一个特别坏的先例!给刚刚通过股改让投资者建立了一点信心的中国股市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因此,只有推倒中国平安的融资方案,整个资本市场才能重获平安!

  二、“中国平安”实际是“外国平安”,不能为外国资本圈钱而洗劫中国股民!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平安是中国人的保险公司,为国企圈钱尚被投资者所唾弃,而为外国资本来洗劫中国股市,则遭到了所有中国人的不齿!当中国平安发布巨额融资的公告后,整个市场为之惊呼,为中国平安一家融资1600亿元,整个股市市值蒸发了8万亿左右(管理层对平安案的不置可否也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据上市公司公示的资料显示,汇丰集团通过A股及H股已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股权,日本第一生命保险持有近2%的股权,外资占流通股东50%多,其余股东最多只有1%到3%的比例,而国有控股的7.4%已在07年9月以前售出,另外汇丰在无限售条件股东中占78%的股权。也就是说,“中国平安”早已成为“外国平安”。如果全体老百姓都知道了所谓的“中国平安”实际上已是一家英国汇丰集团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外国公司,那中国投资者的愤怒是可以想像的。许多投资者通过网上表达了对此事的担心,认为汇丰等外资利益集团完全无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感情,认为只要通过打通上层的关系,得到上方的默许就行,而且自以为有背景,这样有恃无恐地大肆圈钱,狮子大开口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发指。还有的投资者担心这样会影响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认为那些利益集团向上面游说的时候只会讲好的一面蒙骗上方,希望管理层和政府明察秋毫,不要因为少数利益集团的游说而让广大民众对政府产生疑虑。

  汇丰平安的融资额之大令人惊讶,相当于两三个中石油的发行额,而且这样大的巨额融资却不说明具体的投资方向和用途,是很不正常的。中国资本市场还从来没有推出过这么大的融资方案,因为市场根本承受不起。我们为自己的企业都没这么干,难道要为一个外资企业这样干?中国吸纳就业和创造效益的其实在相当程度上靠的是中小企业,而一个中国平安的融资额(1600亿)就可以激活500多个能够创造高效益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如果中国平安对自己的融资效益有信心,有还本付息的打算,那它可以通过发债来融资,或者增发H股,但它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香港不会有那么多的傻瓜投资者,他们在香港圈不到钱,可难道中国的投资者就是案板上的肉,可以任意宰割吗?用圈中国股市的钱去填国外次贷危机的大窟窿,通过中国的资本市场把次贷危机转嫁给国内投资者,而且一圈就是1600亿,这是令人发指的!一个平安融资案,使股市暴跌1100多点,整个市场市值蒸发8万亿,这样的后果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况且,有研究机构提出,汇丰集团在次贷危机中陷得较深,是各大金融机构中购买次级货款(而且是最差等级的次贷)较多的,无论如何,这种时候去向汇丰投资都是极不明智的。欧美次贷危机还会延续很长时间,国外各大金融机构的股权会在这种金融大动荡中不断贬值,中投公司购买的黑石股份现在已赔了40%多,中信证券购买的贝尔斯登的股权从去年10月中旬约120美元下跌至目前的不到80美元。到国外投资也要看时机,还没有跌到底部就急于去买,只能给国民资产带来巨大损失。《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曾说,外国资本甚至不用发动军事战争,只要通过货币手段就可以掠到比实体战争还要巨大的利益。平安事件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汇丰一个巨额融资计划,就让中国股市发生损失市值8万亿的股灾,同时汇丰、高盛、国外私募基金代言人谢国忠之流也在大肆唱空中国股市,企图把中国股市进一步打到底部然后抄个大底.

  三、平安的融资方案违犯证券法规和政府提倡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方针。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总则第一条明确指出,制订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第十一条规定,上市公司出现“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情形”不得公开发行股票。平安再融资信息披露后,所引发的激烈的市场反应,可以视作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关方面在最终审批平安融资提案时应严格把关。

  平安融资的行为,还违反了信息披露应公开、透明的原则。平安董事会业已全票通过再融资方案,3月5日将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到目前为止,对于如此巨大的融资数额,平安对于要融资的对象态度傲慢,相关人士表示“在召开股东大会之前不能透露任何细节。”然而,要圈1600亿元资金却不说明要做什么,这是完全违背融资规则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保证投资者及时、充分、公平地获得法定披露的信息。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内容是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凡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上市公司均应充分披露;第五十三条规定,证券发行议案经董事会表决通过后,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报告证券交易所,公告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如今管理层与发行者对再融资用途心知肚明,却让掏出真金白银、利益受损的普通股东懵懂不知,这是对投资者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管理层一再重申保证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维护市场公正的嘲讽。正如叶檀所言:不管怎么样的项目,以“摧毁市场信心、以圈钱阴影重回”为代价,都是不值得的。

  3月5日,是中国平安股东大会表决的一天。所有拥有投票权的大小股东,都应该为自己的利益投出否决的一票。由于汇丰占股东的大多数,即便平安强行通过了方案,管理层也可以根据证券法规对损失资本市场的方案不予通过。可以说,平安方案被否决的一天,会是中国资本市场重振信心的一天!

  来源:新华网

  叶檀:再多利好也敌不过平安再融资的一拳

  中国股市的额头再次贴上政策市标签。

  为提振市场信心,证监会放行新基金,15日批准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和浦银安盛基金管理公司的两只股票型基金,而南方基金和建信基金的两只股票型基金于2月1日拿到中国证监会批文,额度分别为80亿元和60亿元。17日九家新基金获批专户理财资格。管理层此次出手,让人看到了近期政策底的位置。对此大加挞伐并不公道,在股市下挫期,所有希望中国股市反映经济基本面的人,几乎都在呼吁管理层救市,包括笔者在内。

  问题不在于资金入市场,而在于有关方面一手救市一手摧市,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措施的模棱两可,反应出有关方面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缺乏规划,也反应出对于市场预期的漠视。

  有许多理由可以为这种战略辩护:中国资本市场需要保持稳定,过高或者过低不利于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比如,资本市场抑制资产泡沫可以减少流动性压力,可以减少通胀压力。但不要说这样的结论是否确凿有待考证,尤其是资本市场挤泡抑制通胀的交易值得怀疑??就是这些理由成立,也不是让资本市场从根本上成为货币工具的理由。如果任由工具伦理主导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走入成本沉没性质的消极轮回。

  市场诸多利好顶不住平安再融资的迎面一拳,上述市场利好不过是行政权对于资金高度能力的再次展示,而平安再融资则是对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理念的亵渎。

  平安再融资计划似乎难以抵挡,在舆论的抨击之下,监管层表现出怪异的沉默,中国平安则通过只言片语表现出了志在必得的决心。了解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人,都不会天真到认为如此庞大的融资规模、如此庞大的金融帝国版图是平安一家之事。

  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本质是什么?是受到强大行政力量支持下的股市挑泡行为,是东西方资产的互换行为,也是利益进一步向特定的企业与个人集中的行为。如果在股市下挫阶段,有关方面继续平安的再融资行为,只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有关方面认为,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并未调整到位,对推出创业板与股指期货这样的衍生工具不利;二是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辅助工具,显然还有必要继续抑制资本市场价格,以减少人民币升值与通胀压力;三是中国平安“民间中投”公司的身份已经确认,将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担任起国际市场信使的角色。

  笔者承认,中国平安是一家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混业机构,平安公布的业绩也支撑了这一点。不过,平安业绩优良并不能抹杀平安再融资没有建设性、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没有突破这一事实。以资本市场作为调控工具,不管这一调控是为了汇率,还是为了充实社保,其作为政策工具这一基本特性没有改变。当初国有股以市价减持划拨社保比平安再融资出游海外,具有更强的民生合意性,结果如何?还不是毁了资本市场同时无助于社保?健康的市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制度设计是否让资金流向具有优质基因的公司分享红利。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被新股发行制度、印花税、再融资等纠结,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市场原则的挑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小非解禁虽然会冲击市场,但在法理上不存在障碍,因为股改与证监会、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赋予的规则,使得大小非解禁在游戏规则的柜架之内进行,而平安再融资则溢出了框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平安再融资消解了所有的利好。

  只有继续实行市场化之路,才能解决投资者与再融资抵触的困局,由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来决定是否进行再融资,由市场来决定发行方式。如果一些机构如此看好中国平安的赢利能力,他们应该以自己购买而不是用大声叫嚷其他人购买,来显示自己的市场决策。考虑到中国圈钱痼疾之深,有关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将上市公司的回报与融资行为挂钩,这未必符合国际市场惯例,却是中国从晚清开始的资本市场的优良传统,其目的就是为了取信于股民。

  有必要指出,批驳平安再融资计划,指出资本市场潜的风险,并不意味笔者认同中国股市进入了牛熊转折期。无论从经济周期还是从资金流向等角度,都不支撑转折说。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雪琴)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